追寻之旅
从以往的阅读经验来说,那多的小说,基本都是属于那种会吸引人拿起了不到读完不愿放下的类型。过去一些年里陆陆续续读完的灵异手记系列就是典型。两百来页,拿着说厚不厚,篇幅也够一个精彩的故事从开始到结尾。从早期在朋友那边偶得的《神的密码》最初读到他的故事,到《暗影三十八万》再到后来的《纸婴》等,往往而是。
某种程度上说,那多的风格,至少就他创作最多的手记系列,有点类似卫斯理的小说,主题聚焦、灵异色彩浓厚、主角四处历险、情节节奏感很强、文风明快。
我也是抱着这样的期待展卷的。但这一次带给我的却是一个迥异于我所认知的那多风格。
首先是贴近真实生活,故事发生在上海一所大学,但这又是一段存在于过去,隔着时间与尘封的历史,在纸页中的时间急速流逝的时候,一页页犹如翻阅老相片集一样,屡屡让自己陷入回想又被拉入「现实」之中。
那多书写的上海与真实的世纪末的上海,并没有分隔开,以平行世界的形式来处理,这让人物能更为融入其中。当然,大处来讲,这个上海的氛围,与小说家鬼古女的悬疑作品系列中反复出现的地标,都市江京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进入前者的故事时,因着环境背景关系,可能让人会一不小心就随着人物们沉浸到吴侬软语的世界里去。缺憾当然也有,就是对这个城市的氛围着墨还是少了一点,不然应该能更鲜活一点。
兴许也是最近一阵子想象力有所恢复的关系,在读第一部开头那一段世纪末校园女生宿舍的午夜故事时,竟有些毛骨悚然。由此,我也被吊起了兴趣,随着文中转校生柳絮的视线,开始了那段对于笼罩在黑夜与迷雾之中的真相的探寻之旅,历经了漫漫岁月与多番的曲折,只不过通过三部曲形式相对分散的描述,在一开始读者就知道的比柳絮更多一些。
但显然,那多并没有为读者开上帝视角,把真相一股脑儿倒出来。相反,我们也是当倒计时结束之后的多年后,从得以从始作俑者口中,在一番迫近死亡的危险里才获知了真相为何。
整个探寻的过程中,情节推进的线索其实设计得蛮巧妙的。使用的是书信。稍近的一次阅读中,接触到以书信来推动故事发展的小说,是创作了《告白》原著小说的推理小说家凑佳苗她写的《往复书简》。说起来,这本书也蛮有意思,有些元素与本书相近。往复书简的第一篇,讲述的是毕业多年后几个同学以信笺往来,追忆并牵扯出一次当年的失踪事件的种种。
在对于书信的运用上,尤为值得一书的是,那些书信往来,一方面,是一个被逼走投无路的人灵光一闪的自救,另一个角度来看,则是扮作凶手的人与真凶双方在异常危险情势下的过招拆招。可是时过境迁,我们后来又获知真实情况远不止最初看到的那么简单。
那涉及到罪犯,以及罪犯的犯罪模式。而那被摆在读者的认知盲区里,小说第二大巧妙之处也在于此。这种犯罪模式本身并不新鲜——阿婆的一大经典作品就是个中翘楚。但具体到本小说,设在那个校园情境中,置于那个主谋的盘算之下,并与未来多年的故事相互牵制,那就很令人击节了。
小说的情节设置,除了主线之外,也算得上复杂,犯罪故事之外,还有对于友情、爱情的描绘,对于家庭关系的思考,以及主角个人在漫长时间变迁里的成长历程。无疑,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相比以往作品也更为着力了,哪怕说柳絮的形象在转变过程中依旧有一点生硬,更多是被情节带着走,描绘上还不够细腻,这一点依旧是难能可贵的。值得一提的还有,在小说里偏爱情元素的部分,郭警官写在犯罪教科书边角上的爱情故事(说到这就不要多去想那字到底得写多小才能写得下这个细节了)。其实还是对于感情的领悟,让柳絮得以超越了以往的自我封锁,勇敢起来,去面对惨淡的现实,去了结过往,并执着地为喜欢的人报仇。
至于说,那个委培班的同学们的故事,还有虹镇老街中隐没的那个家庭悲剧,每一个读者在读完之后,都会有自己的所思所感。幽暗的岁月里到底隐藏了多少的卑劣与残忍,又有多少的伤心与绝望呢,或者是麻木与无知。
或许,这世上本就没有多少人能从过去一路走来,走得坦坦荡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