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不出的欲望大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是中国当代情爱伦理作品书系其中一本,有着魔性的封面和哗众取宠的选题。其中所选作品,虽然集中创作于九十年代初期,但故事背景一直从六十年代写到九十年代,地点从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初期深圳都市化的高楼大厦,主人公从三轮车夫和窑姐儿一直写到房地产暴发户和外语学院毕业的小三……
这两头的代表作就是霍达的《红尘》和缪永的《驶出欲望街》,时代的印记是鲜明而深刻的,不用说别的,只需说一个有趣的对比:在《红》里,人们看的电影是那个时代的《望乡》,而在《驶》里,看的电影是这个时代的《本能》。
霍达的《红尘》,从1969年春夏之交写到“十年”结束。三轮车夫德子的媳妇气质出众,引起众人的羡慕和好奇。那时的人们过着一种“政治生活”,各自带着政治面具示人。人们对于德子一家态度的转变,始于德子媳妇政治面具的无心改变。这直接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的女人们都没有名字,她们是“德子媳妇”、“黑子奶奶”、“三胜他妈”,唯一的例外是街道主任孙桂贞。
沈乔生的《娲石》,男人与女人社会角色的“倒置”,让男人丧失了自尊,女人焕发了青春。
述平的《此人与彼人》,在这篇小说里,性,成为人们互相报复、证明自己,寻求安慰的手段,结果他们都失败了。正如文中所说,“ 从什么时候开始,性成了一种中介的东西,而不是性本身所带来的快乐?”
何顿的《太阳很好》,主角是个很傻很天真的女人。被人哄骗,半推半就做了情妇,生了孩子,也丢了工作,又失去孩子,也丧失自我,最后被人一脚踢开。幸好她的家庭接受了她,让她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本书出版的同年1996年, 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了何顿的小说集,属于该社新生代小说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太阳很好”作为小说集的名字出现在封面上。
缪永的《驶出欲望街》,是她的处女作。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特区,这里爱情缺失,欲壑难平。与《太阳很好》的情妇相比,我更愿意叫她小三。女孩屈服于物质的诱惑,被人包养,却努力设法最大限度地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最后拒绝老板的求婚,挽回了自尊,驶出了欲望大街。但是在缪永后来的小说中,貌似书里的人们再没有驶出过欲望大街。
缪永的小说至今看来依然新鲜,除了偶尔出现的大哥大、BP机等时代痕迹,其实时代烙印并不明显,这与她在深圳生活有关,与她常常改编个人经历写入小说有关。深圳作为特区,那里的人们首先接触到了都市化的一切,后来这一切,又随着经济浪潮而席卷全国,直到今天,在全国各个城镇里,数不清的都市男女依然徘徊在缪永笔下的酒吧里买醉,在欲望大街里横冲直撞,重复上演着她小说里的都市悲欢。
有意思的是,后来缪永在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的生活与你无关》里提到了本书,她是这样写的:我翻着书架上摆了长长一条一套八册新出版的“中国当代情爱伦理作品书系”,书的封面上说是轰动一时之佳作,代表一个时代的水平。我看着看着突然发现里面有一册中有我的小说。这是我今年发现的第五套丛书选有我的小说……我身边一个男人选了其中两本放在小推车里,我赶快晃着手里有我小说的那一册笑着对他说:“买这本吧,其实这一套里这本最好,”“是吗?”男人拿了一本翻着:“除了王安忆好多作者都没听过嘛……”
王安忆,本书选的是《荒山之恋》,正好排在缪永小说的后面,个人感觉这篇写得最好。从结构上来说,是两条平行线的延伸,从情节上来说,是男女主角命运的走向。高潮是两条线的交集,结局是命运的殊途“同归”。在第三人称的视角下,心理刻画细致入微,读者似乎洞察一切,又有所期待,结尾是谁也不曾期待的绝望。
赖妙宽的《消失的男性》,文中对有这样一句话:“老婆婆接着又叨起以前他们住的大院子,邻居之间怎样过往密切,有点东西都是端来端去的,大家都尝尝,哪里像现在这样一家一户,互不往来,好像不认识似的。”小说讲述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在“熟人社会”向“个人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一对新婚夫妇极力想要摆脱来自“熟人”们的各种善意的、不怀好意的对于二人世界的注目和期待,想要找到一处自由隐秘的地点,却在四面楚歌的包围中无处可逃,男人陷入了自我怀疑的绝境。其中有两处细节写得很好,一个是当两人从男方家里搬到女方家,自家的垃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对门老人倒掉的事,很好地说明了他们的搬家,他们的逃避,只不过是从一个“熟人关系”掉进了另一个新的“熟人关系”而已,因为一声不响顺手帮邻居倒垃圾这类的事,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而“个人社会”则是“关你屁事”的。另一个细节,在新婚之夜,在不知所措的氛围里,男人回忆起恋爱时在江边的野战,有一种无拘无束的快乐和自由,与今夜的尴尬形成鲜明对比。江边虽然是公共场合,却是没有熟人的“个人世界”,反而获得了自由,而自己的家则恰恰相反,因为有熟人的介入,反而丧失了自由,这真是讽刺。
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年,可是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写实的社会性作品,着眼于两性关系,作家笔下的情爱众生相,那些男与女、红与绿、情与欲的纠葛,也从一个侧面忠实地反映出时代发展的步伐和社会转型的姿态,也许还具有社会学却不仅仅是性社会学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