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读后感

给这本小说打分心里还是有点犹豫的,其实是在2星和3星间踌躇。夏志清向来很敢讲,直接说是后期的几部长篇里写得最差的,钱理群一贯态度温和,只说如何吸收了某些外国文学的写作手法,是创作风格静下来转变的转折之作,此后的《寒夜》更是炉火纯青。既然是转折又是模仿之作,大概率下不会成熟到哪里去,所以很明显,这小说还是欠些火候。
世事变迁,写于1944年的《憩园》,这时候的巴金已经不像以前写《家》那样青春莽撞,呼吁要打倒一切老的旧的封建的陈腐的了,觉慧已经长大。年轻的时候看世界,一切非黑即白,恩怨分明,好恶也划了一条清晰的界线;可到年纪越大,却越觉察到许多中间地带的“无可奈何”。悲剧产生的由头,它是如何发生,如何谢幕。杨三爷的人物原型是巴金的五叔,打小被惯坏了纨绔,就像小说里被溺爱着的小姚少爷一样,吃喝嫖赌抽样样精通。最后结局也如小说一般凄惨。
巴金自己在小说的后记里也承认,年轻时候的他,看见杨三爷(五叔)这样的下场的时候,是非但没有同情,反而有种终于自作自受的快意的。然而杨三爷终于是个小说人物,和读者始终隔着一层厚障壁;可巴金是真真正正地熟识五叔的,他拉着小孩子的巴金用几角钱买他的《清宫十二记》,虽然都是令人哭笑不得的琐事,但是全部组织在一起,便连接成了那藕断丝连的亲情本身。甚至他回忆起自己曾经是封建旧家庭、家长专制代表的祖父,在晚年的一段时间里,也显露出了老人的颓唐、狼狈,以及温和。巴金终于是想念的。
也许人们就是容易在这世俗的温柔下逐渐淡漠了血色的痕迹,说是人道主义的宽恕也好,说是优柔寡断的忘却也罢,很少人会像鲁迅一样,披了厚重的铠甲,至死都能说“我一个也不宽恕”。大多数是巴金。所以《憩园》里他浓墨重彩地写杨三爷原本清秀的容貌,如何红着脸与儿子结结巴巴地辩驳,如何战战兢兢地在家里不敢喘一声大气,甚至直到最后做苦力的狼狈模样,有意或者无意地,心里的天秤已经开始倾向了他。巴金年轻时候是觉慧的全部打倒的毫不宽恕,到了现在,人道主义的慈悲占了上风,甚至更多的是,他年轻时所强烈反对的,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所谓血浓于水,所谓父母天然的身份,他们无形之中给这部小说笼上一个总基调。巴金借黎先生之口,甚至想去代儿子解救杨三爷,这是不是另一个层次的,他在平行时空想要宽恕他的五叔,他的祖父,他的那些年轻时候想一概否认打倒的长辈们的潜意识冲动呢?
或许也并非是宽恕,因为最后终究是死亡了。大约巴金也意识到,即使是宽恕,那也是徒劳。落水的老鼠固然可怜,睁着圆圆的眼睛吱吱地哀叫,但一旦上了岸,抖干净了水,便又生龙活虎地啃食起粮仓。所以不如还是死了的好,只有死了,才能留一点儿的念想。我们宁愿他们死了带着哀愁地祭祀,也不愿意他们活着,或者再也不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