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单是对“不服从”的赞歌,更是一部“做自己”的启示录
你是个好同学,在学校里,有一个你崇敬的、时常能向他请教问题的老师,你觉得有一天能像他那样学问大、修养好、逻辑清楚该多棒;同时,你也跟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期中考试前的某天,他把你和班上几个成绩好的同学们叫到一起,做了几道挺难的题,之后,他耐心地给你们梳理了解题思路,指出可能出错的几个地方,你们收获满满。
几天后,期中考试过程中,你发现了试卷上有一模一样的几道题。印象不浅,你们几个全做对了,分数拉开了距离,你们班遥遥领先,你的那位老师也受到了表扬。厉害啊。
你犹豫了:这不是泄题、作弊吗?你跟几位已经扬眉吐气的满分少年表达这个想法,他们说:唉,这有什么?这是老师关心我们,别在意!
这是读完《美丽灵魂》之后,我设想出来的场景。书中四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在类似的处境中——他们发现了不道德的行为,他们是其中的受益者或受保护者,他们的告发会给他们带来麻烦,甚至是终生的麻烦,他们若是站出来维护正义,会被视为一种“背叛”“没良心”“不近人情”,换句话说,他们是在得罪自己人的情况下遵循心中的道德律,而且不太能得到支持。
正如上面那个例子,如果这位好同学站出来戳穿不诚实,很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反馈——老师:我好心好意在考试前给你这点提醒,还给我搞这一出,现在的小孩真是太不会做人了;同学:这又不是什么大考,就是个期中考试,用得着这么认真吗,当作一次小练习不就好了,时间紧迫还有心思计较这个,真是耽误大家复习,再说这老师平时也挺好挺有才的呀,犯个小错误其实也不算什么吧;家长:哎呀要懂得权衡利弊,现在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巩固好课本上的知识,其它事情你就先别管了,要管也是高考完再说;校长:凭空添这么一出,我办也不好,不办也不好,还有好多事儿呢,最好有个什么办法能装不知道……
当你被教育成一个正直、善良,对“公正”肃然起敬的人,某天偶尔看到一件偏离了你的价值观,并且你有机会、有能力去矫正它的事情时,你也许会发现自己遇到重重阻力:周围的人不以为然,守护那个“公正”需要你付出比想象中更大的代价。
这就是《美丽灵魂》在讲的事。为什么在世俗认可的观念与看似坚实的制度面前,仍然有人停手、说不、反抗?为什么有人甘愿赌上自己的前途,冒着吃力不讨好的风险,坚决不服从,为正义发声?
1938 年,一名瑞士警官违抗当局移民法令,非法庇护犹太难民;1991 年,一名塞尔维亚平民在巴尔干种族屠杀中,冒死拯救敌族难民;20 世纪 90 年代,一名以色列士兵公然违抗军令,向巴勒斯坦难民提供人道援助;2001 年,一名普通的纽约投资经纪人,不顾被踢出行业的威胁,毅然揭发公司的金融骗局。
这是《美丽灵魂》的四个故事。这四个故事离我们生活远很多,读起来可能会感觉没那么直指心灵。但随着作者的步步分析,你会越发觉得它们其实就跟我们身边的事,比如上面的那次“小作弊”异曲同工——对,这些故事就越像是一个个我们无法回避的拷问。
在讲故事之外,作者对每个案例都作了分析。比如当事人的童年经历、信念、所处的环境,或者从心理学、神经科学方面入手,剖析做出这样举动的人们之所以坚定,不为别人的攻击动摇,并且能坦然地度过可能孤独的余生,凭借的到底是来自哪里的勇气。
这会给我们不少启发。不仅仅是“说不”的启发,它不单是一次对“不服从”的赞歌,更是一部每个人“做自己”的启示录。我们坚持自己相信的东西,坚守自己的原则,到底可以靠什么?这四个故事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当我们面临“不作弊”的小考验,甚至仅仅是因为想休息而拒绝一次夜宵活动时,“说不”可能都并不简单。它涉及人情世故,涉及社交成本,涉及前途可能要承担的未知风险。
读到《美丽灵魂》里的遥远故事时,我都能看到我们身边的一个个影子,幸好作者的分析中透露着不少“秘诀”。拒绝这件事,似乎没那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