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李贺

他叫李贺,一个年仅27岁的老人。 初识他是因为那句“柳州风骨,长吉清才”。见过他的图片,曾以为那是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但知道他年仅27岁时,又不禁感慨“他一定是受到了太多太多的不公吧”。 李贺的家族原本是富裕的,但是到了他这一辈家道中落,而他的家庭却很温馨。在李贺十八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也因此更加关照他,“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说的正是他母亲对他的态度。李贺还有一个姐姐,从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可以知道他的姐姐后来嫁入了王家。李贺与他的弟弟关系很好,在《示弟》、《勉爱行两首送小季之庐山》、《题归梦》等作品中可以多次窥见其弟弟的身影。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也可以发现他有一位爱妻,较为明显的是《始为奉礼郎忆昌谷山居》“犬书会去洛,鹤病悔游泰”,这里化用了“飞来双白鹤,乃从西北方。十十五五,罗列成行。妻卒被病,不能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的典故,表达了妻子生病,自己却因在外做官无法照顾的后悔。 纵观李贺的一生,可以说是郁郁不得志的。在他十六岁时发生了“永贞革新”,但好景不长,革新失败,局势重新变得动荡不安,在《春归昌谷》“束发方读书,谋身苦不早。终军未乘传,颜子鬓先老。”可以看出李贺的失意和失望,甚至少年白发。李贺无疑是极爱国的,他在《雁门太守行》中用浓艳的色彩刻画了一幅悲壮的画面,借写将士为国尽忠,书写自己的满腔热忱。 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因为“避嫌名”事件,李贺不得不放弃考试。一方面,他为能与家人团聚,过闲适生活感到快乐,如在《咏怀两首》中“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表明自己现在悠闲地生活;另一方面,他也不忘书写自己为国效力的决心,在其经典作品《南园十三首》中多次体现,如《其四》“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表达了他弃文从武的心愿,《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十五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则表明了他渴望奔赴战场的愿望。 元和六年,李贺被任命为奉礼郎,但是这个官职极小又不受重视,在《听颖师弹琴歌》“奉礼官卑复何益”、《赠陈商》“臣妾气态间,惟欲乘箕帚”等作品中都能体现李贺对这个官职的不满。到了长安三年,李贺的妻子去世让他更加悔恨入朝做官,在《题归梦》中“长安风雨夜,书客梦昌谷。怡怡堂中笑,小弟裁涧蒃。家门厚重意,望我饱饥腹。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可以看出李贺内心的悲痛和对妻子的怀念。在李贺辞官归隐后,在《铜驼悲》“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竹。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李贺内心的悲凉和郁郁不得志。 对于李贺的逝世,我认为是他自身的体弱多病(颜子鬓先老、何事还车载病身、病骨伤幽素)、生活困苦(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破田。夜雨叫租吏,春生暗交关。)以及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造成的。后人给他的评价是“诗鬼”,这个称谓并不好听,但是也代表了后世之人对他创作出的诗篇的肯定。现在的学者评论他是一位有进步思想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因其不写阿谀奉承和无病呻吟而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因为他的英年早逝,李贺对官场和生活的了解并不深入,阅历也不深,因此他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但我依然认为,英才陨落,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