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对衣服,就是对自我的款待
人为什么要穿衣服?因为衣服可作蔽体御寒之用。那我们为什么总是喜欢不停购买新衣服?因为想把自己打扮得更好看。那么好看的判断标准是怎样的呢?也许是符合流行趋势吧。谁又能解释一下流行的真正含义呢?…… ……
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人类日常如何穿衣这件事也会演化成一道引人深思的难题吧。
日本知名哲学家鹫田清一对此颇有研究,他认为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衣服,深入思考衣、食、住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历史、品德等其他学科。他在《衣的现象学》里也提到,哲学研究本身就是极为包容的:“我一贯认为,所谓哲学,就是深入思考人生在世离不开的东西。”
探讨衣服,就是探讨人类对于自我的加工、改造和演绎,就是探讨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缺乏反省和归纳的人文奥秘。在花花绿绿的布料和推陈出新的剪裁之间,不仅有闪亮的价签,还有我们与生俱来无法轻易扭转的思维趋向。
或为显眼穿衣,或为藏身穿衣
穿衣服是对自己在公开场合形象的构思和演绎,一个人选择的衣服会直接暴露他在人际关系上的品位,以及他与社会保持距离的尺度。
用心挑选衣服也许是为了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也许是为了遁形于茫茫人海。这样寥寥几笔总结而来看似深奥,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却是从小就习以为常的——你在上中学的时候,有穿过校服吗?
整齐划一的校服,款式大多中规中矩,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不免有些平庸。想要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和气质,就要尝试在校服外套的内搭上变换花样。白色雪纺衬衫领加蝴蝶结,显得文静乖巧;大胆撞色的卫衣兜帽,显得开朗活泼;细线编织的高领毛衣,显得文质彬彬……巴掌大的空间,也能装扮成各式各样的时尚天地。
然而在鞋子的选择上,余地就不甚宽广了。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运动鞋作为校园必备单品,便于运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运动鞋的轻巧朴实更符合学生的身份定位。绿草茵茵的操场上,若出现一双尖头高跟鞋,或一双铆钉马靴,那违和感也实在太重。
为显眼穿衣,是个体源自内心自信的标榜,为藏身穿衣,则是对安全领域归属感的寻觅。衣服,的的确确演绎着我们的性别属性和社会属性,并逐步地、具体地塑造出每个人的人格。对衣服的选择,折射着他人眼中自我的形象,又体现着自我与他人的距离。
让“人体的面孔”与“衣服的面孔”合二为一
鹫田清一认为,朝气蓬勃的身体、水嫩紧致的身体,反而不是真正的身体。这样的身体就像金属与釉质的表面,均匀而闪亮。然而,我们很难在这样的表面找出一张真正的“面孔”。
相反,正是那些皲裂的、干枯的、磨出硬茧的、隆起的皮肤,黯淡得好似几乎被磨破的布,才真正是人体本来的“面孔”,写实地记录了生活的痕迹,为身体留下一处处有迹可循的年轮。
“没有时间的折磨,没有时间的哀愁,也没有时间的伤痕。这样的东西,恐怕不能算是一张面孔,只是一具无名的肉体,一具不属于任何一个人的肉体。”
与之近似的,还存在着衣服的“面孔”。新衣服与旧衣服的质感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生硬、板正、还隐隐约约带有生产流水线上那种工业香精的气味。而旧衣服更加柔韧、和软,充满若有似无的皱褶,用填充着生活气息的不规则纹理,与身体亲昵厮磨。
穿久了的衣服,面料上起一层短短的绒毛,和人体上的汗毛有七八分相似,也许那也正是衣服用来呼吸的渠道。喜欢卷袖子的人,手腕处的布料会有对于卷起高度的记忆;经常系上又解开的扣子,扣眼会松弛到一个可供扣子圆润滑脱的程度;就连后脖颈衣领内侧扎人的商标,也会逐渐变得毫无存在感。
“穿旧的衣服常常让我们感到时间的沉淀,即便它本身并不特殊,也并非出于某知名设计师之手。时间的沉淀,让衣服拥有了面孔。”
人们穿衣服,一方面要靠衣服支撑起自己外在的体面,另一方面,也需要给自己私密的脆弱找一个如影随形的依靠。当“人体的面孔”与“衣服的面孔”合二为一,小小的生活习惯固定成行为模式,在个人身份识别和个性表达上显露出更加明了的态度。
山本耀司曾经在电影《都市时装速记》中略带嫉妒地对旧衣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想设计时间。”意识到两种“面孔”的联系后,也就理解了这样的想法。
“一言以蔽之,我喜欢化妆的女人”
虽然本书题为《衣的现象学》,但书中内容包含了对衣服、人体、化妆、时尚风格、流行趋势的多种研究。请别误会,作者并没有针对化不化妆的问题大发议论——这本身就是个人偏好而已,随心自在,不分高低。
但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化妆与穿衣一样,都是将风格赋予人体的行为。层层叠叠遮盖到脸上的化妆品,不也是一件穿在皮肤上的“外衣”吗?“不分青红皂白地认定化妆源于女人的自恋,或将化妆贬为‘小市民特有的奢侈’,那是不折不扣的懈怠。会这么想的人都没能认清,真正支撑女人一生的力量,其实就在想象之中。”如果将化妆看作和穿衣一样的事,就不必对此大惊小怪了,修饰人体、演绎自我,保持对美好的憧憬与期待,这没有什么不自然的。
在流行风格的发展上,化妆比起服装,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衣服还要等待设计师灵光一现的创作,考虑生产工艺的更替,那么化妆就太过直截了当了——就拿眉形来说,只要拥有一支眉笔,你就可以尽情地追逐潮流,在自己脸上试验各个款式的眉毛,挑眉、剑眉、一字眉、柳叶眉……人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如何在社会潮流与自身个性之间找到既美观又舒适的平衡点,让化妆变成一件既悦人又悦己的事。
“在脸上涂脂抹粉不应该用于模仿美的自然和与青春争高低这种庸俗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化妆无须隐藏,无须设法不让人猜出。相反,它可以炫耀,如果不能做作,至少可以带着某种天真。”波德莱尔言之有理。
人体模特的独特形象意蕴,流行与反流行之间深刻的羁绊,时尚与媒体和艺术之间极为密切的关联……在《衣的现象学》里,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但它最大的启示在于,提醒我们关注自我,关注他人,乃至于关注整个社会。简简单单的衣服,我们却一生都在与之周旋,这难道不值得震惊吗?在这其中会产生怎样的碰撞,发生怎样的故事,哲学也很难向我们解释完全,一切答案,还要在实践中用心体会。
一个人怎样生活,怎样为人,有怎样的观念……没错,时尚就代表一个人的活法与风格。时尚的组成元素不仅限于挑选衣服的品位、买领带与四角裤时的偏好、眉形与发型、眼镜和箱包的形状等与身体表面有关的东西。舒心的音乐、墙上贴的海报、床上铺的被单、喜爱的艺术家、提前备在家中的饮料、常去的酒吧、休息日骑出门的摩托车、社交网站……与身体环境有关的一切,都是组成时尚的元素。时尚就是自身所处空间的氛围和它的感观状态。
我很喜欢鹫田清一写在文中的一句话:“从达观到款待,潇洒中的确交织着投向时间的深邃目光。时间渐渐风化,人体就是风化后的痕迹。所以潇洒中也有对人体的深情厚谊。”时尚的终极价值,就是对自我的款待,以及获得令人愉悦的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