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可以毁灭一切,但又可以璀璨夺目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她是一个女孩。
生活在纳粹德国。
发现文字的力量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嗯,她就是偷书贼,本书的主人公——莉泽尔。
说起来,这一切都源于一辆火车,那会儿天地被冰雪覆盖,死神在莉泽尔眼前带走了她的弟弟。
之后弟弟被埋葬在一个无名小镇,而她则被母亲拖走,临走前,莉泽尔捡起了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同样是此时,在一个叫做天堂街的地方,一个热爱手风琴的男子和一个总是大喊大叫的妇女在等候他们的新女儿。
我想你已经猜到了故事发展的方向。
所以这个小故事,主要就讲了这么几件事:
●一个女孩
●一些文字
●一位拉手风琴的人
●一些疯狂的德国人
●一名犹太拳击手
●以及好几桩盗窃事件
✧美丽灵魂✧

莉泽尔的养父汉斯·胡伯曼,是位粉刷匠,有着金子般的品格,当然他也是演奏手风琴的高手;与丈夫汉斯的温厚相反,罗莎·胡伯曼脾气暴躁,把所有人都称作蠢猪,那么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我想是善良,这从他们收留犹太人马克斯·范登中就可以看出来。
马克斯·范登就是那名犹太拳击手,他在“水晶之夜”(the Night of the Broken Glass)中逃离,躲避在胡伯曼家的地下室,与莉泽尔建立了深厚友谊。
除了马克斯这位大朋友,莉泽尔还有个非常棒的伙伴,鲁迪,他可以为偷书贼做任何事。如果说马克斯的存在表现了局势的紧张,那么鲁迪就代表了青春的所有美好,他心思单纯,是位只惦记莉泽尔一个吻的男孩。

小说就以这些有趣的人为主,以轻快的步伐来消解二战的压抑,让人性的光辉跃然纸上。当然,类似作品也有许多,但这个故事用了一个高明的设计,它与书有关,还有,别忘了她可是偷书贼噢。
在黑暗的年月里,唯有文字能给莉泽尔带来力量,书籍的诱惑也远远大于食物,莉泽尔迸发的求知欲促使她偷走一本本书。

镇长夫人的书房是莉泽尔常常光顾的地方,对她而言,这塞满图书的地方就是天堂。
在与镇长夫人发生矛盾后,莉泽尔决定再也不来这里,但她到底受不了图书的诱惑,不断翻窗进来偷书,这一切都在镇长夫人的眼里,她们像是有默契一般,维持着这种关系。
后来镇长夫人还送给这个“小偷”一个本子让她写作,这个本子给了莉泽尔记录下自己文字的理由,也正是文字挽救了她的生命。
✧我见证了人类的美好,也目睹了他们的丑恶✧
我们这本书的讲述者——死神,见过偷书贼三次。
第一次是在冰天雪地里(没错就是她弟弟那次),世界一片雪白。
第二次见到她,发生了日食,天地间一片黑色,一个符号闪烁着。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她时,眼前是一片红色。
三种颜色重叠在一起。两笔涂成的黑色标志叠在刺眼的白色上面,最下面是像汤汁一样浓稠的红色。

这是纳粹的颜色。
死亡的颜色。
在马克斯·范登被抓走后,莉泽尔仔细观察被押送过去的犹太人,她趁军人不注意,冲进队伍里大声呼喊马克斯的姓名,最终却被军人鞭打。
多么鲜明的一幕,令人想起《辛德勒名单》里的那个红衣小女孩,她穿梭在黑白人群中,无助游走,她代表生命,但这生命又是那样的脆弱。
因为她与死亡相伴。

鲁迪在文中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除了他和莉泽尔的友情,他的品行依然动人。
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鲁迪想办法把面包偷偷传给游街的犹太人;空袭结束,他第一个跑到敌军坠机的地方,小心翼翼地靠近将死的敌军飞行员,并把自己的泰迪熊放在那个人的旁边。
飞行员在表达谢意后死去……
他们就像黑夜里的星辰,虽然微小,但却永远不会停止闪烁。
也正是他们的纯真,刺穿了法西斯的虚伪。
死神说:我见过人类最好的一面,也见过他们最糟糕的一面。我见证了他们的美好,也目睹了他们的丑恶。人类怎么能同时具备善与恶呢,这令我感到诧异。
人类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书与战争✧
1933年3月10日,德国柏林爆发大规模焚书事件,堆积如山的著作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据统计德国在整个二战中共销毁了1亿册图书)

只要是“非德意志”读物,一度濒临灭绝,希特勒希望以《我的奋斗》控制人民的思想,打赢意识形态之战。
针对纳粹的焚书,美国图书管理员们发动了“胜利图书运动”,随后更是掀起了平装书革命,大量图书被当作军备物资源源不断送往战场,士兵从这些书中获得勇气与希望,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这些书帮助美国赢得了战争。
图书成了最厉害的武器。
那么回到焚书的那一刻,面对广场上无辜的图书,偷书贼做了些什么呢?
答案当然是偷书。

莉泽尔在堆积如山的灰烬中迅速捡起一本书,紧贴在胸口上,可代价是书的余温灼伤了她的皮肤。
偷书贼或许不懂得什么是“共产主义分子”,不懂得纳粹为什么要灭绝犹太人,但她懂得一件事——
她知道文字的力量。
她知道人一旦失去文字,会变得多么脆弱。
因此,
当她打开偷盗之门,不断攫取书本的时候,她战胜了孤独。
当她用文字弹奏出音符,安抚好身处防空洞的人们时,她战胜了恐惧。
当她从灰烬中“偷”走书,忍受火苗的噬咬时,她的心已经战胜了希特勒。
人会死,但图书永存。没有任何人和任何力量能够毁灭记忆。没有任何人和任何力量能够把思想永远禁闭在集中营里。没有任何人和任何力量能够拿走那些表达人们永远与任何形式的暴政作斗争的书。
——罗斯福
二战是一场浩劫,关于它我们反省了许多,却又似乎什么都没反省。
生存或是毁灭,的确是个问题。
可谁又能说出正确答案呢?
人类自己的困境从未解决过,文字只是给了我们一种可能。
用故事的力量拥抱苦难,能否战胜孤独和恐惧?
我想偷书贼已经做好了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