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伊朗两性哲学的黑色面纱(细节篇)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玛赞·莎塔碧,伊朗图像小说作家、插图画家、伊朗王室后裔。1969年生于伊朗拉什特,一个信仰受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自由派家庭。莎塔碧在童年经历了伊朗政局的变化和两伊战争。14岁时,父母送她到奥地利维也纳继续学业,后来又回到伊朗继续上大学。大学期间莎塔碧有过历时一年的婚姻。此后,她移居法国斯特拉斯堡。玛赞·莎塔碧根据自己在伊斯兰革命时期的成长经历经历创作了漫画《我在伊朗长大》,获得法国安古兰漫画节最佳首版漫画,又获得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
这本《欲望德黑兰》则可以看作是《我在伊朗长大》的成长篇。莎塔碧在东西碰撞的复杂环境中生长,于战争中见证生死离别,在祖国动荡不安时独自留学欧洲,于嬉皮放纵的异国经历青涩荒诞的爱情……这一切造就了她跳脱于命运无常、释然面对生活的心态,和对于东西方文明敏锐独特的思考。另外,如果看过《我在伊朗长大》一定还对穿着茉莉花香味内衣、给莎塔碧那段永远适用的忠告的奶奶有印象:“要永远保持自尊,忠于自我。”
在《欲望德黑兰》中,以这位靠大麻而拥有了迷蒙性感双眼、成就了三次婚姻和丰富的情史的奶奶米苏斯为核心的,包括莎塔碧妈妈塔基、姨妈帕维妮、邻居等九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伊朗女性闪亮登场,毫无保留地将自身经历及身边见闻投入她们给心脏透风的茶炊闲谈。透过她们茶炊闲谈中啼笑皆非又引人思考的两性轶事,带我们走近伊朗女人在森严规则下盘错、弹性生长的爱情、婚姻、家庭悲喜剧,也为我们揭开了伊朗女人们两性私房哲学的黑色面纱。
这里截取书中故事,看看伊朗女人的婚姻故事和两性地位的精彩话题。
1.关于婚姻的故事与观点
(1)13岁逃婚的帕维妮姨妈
帕维妮姨妈出生在上层的贵族家庭,她注定嫁给部长或政府官员。所以在13岁时,她被许配给一个69岁的将军。

结婚当夜她借口上厕所逃到了姨妈家。由于老将军坚决不同意离婚,她想出一千种诅咒丈夫死去的祷告词……

终于四年后,她73岁的。丈夫去世,她带着他的一小份遗产,去欧洲实现了画家梦,并在那里知道了什么是爱。

💓对婚姻看法:我始终不理解怎么可能结三次婚。结一次就足以让我明白,跟一个男人一起生活是多么难熬了。婚姻根本没有意义!
(2)权宜婚姻却不知爱与蛋为何物的传统女人
这是个传统的伊朗女人,保守的性观念令其羞于也没有途径去了解性知识,所以婚姻中缺失的性与爱的愉悦是充满遗憾的。

她生了四个孩子,却从没有见过、碰过睾丸。她形容婚姻中的性生活:“他走进卧室,关掉电灯……然后,啪!啪!啪!然后我就怀孕了!而且我得到的是四个女儿。所以从来没有见过那儿!”

💓对婚姻看法:你必须跟你所爱的人结婚,我有过一次权宜婚姻,结果怎么样呢?我从来不知道爱情是什么,因为爱情与理智是相对的。即便是在等待爱情变质中,还是会体会到幸福的。
(3)与渣男断舍离却遭遇婚姻危机的阿米耐尔
阿米耐尔的第一段婚姻因爱结合,对象是共产主义者霍尚,1953年伊朗国王重新上台后,他不得不为躲避逮捕回到德国。回德国前,霍尚与阿米耐尔举行了小规模婚礼。

圆房第二天霍尚就离开伊朗去了德国,随后一整年霍尚在越洋电话里许下一张张爱情空头支票。一忍再忍、无法再忍的阿米耐尔飞到了柏林。

第二个星期后,霍尚回来的越来越晚,并看见他每天和不同的女人从出租车来,吻别……霍尚解释说那些都是他的政治工作上的战友。而阿米耐尔竟然任自己傻瓜一样地又过了一年。

到了崩溃边缘的阿米耐尔决定充实自己的日子,白天在歌德学院学习德语,晚上去舞蹈学跳舞。这个时候她认识了华尔兹舞伴赫伯特。赫伯特的魅力给了她离开丈夫的勇气。

但六个月后阿米耐尔也离开了赫伯特,因为已婚的他不想离婚,始终在说服阿米耐尔做他的情妇。但阿米耐尔觉得自己不适合那个角色。

然而,阿米耐尔却为共同风雨三十年的现任丈夫侯赛“总盯着别的女人看,开车的时候险些酿成车祸”而苦恼。

💓对婚姻看法:
你将来挑选丈夫的时候可得睁大双眼。结婚不能感情用事,而要理智对待。

(4)当婚姻遇到危机要提升魅力、绝地反击
“我的丈夫也曾有出轨的迹象。”

“男人为了证明自己年轻才想跟年轻女人交往,为了不让狐狸精收获我在这片土地上苦苦耕种二十五年的成果,我决定反击。我以前是平胸、大屁股,现在我是大胸、小屁股。”

“如今,我的乳房是我老公唯一关注的对象。他忍不住地告诉我,我多么美丽性感……是他一生最美妙的奇遇……当然,这个白痴不知道,每次他亲吻我的乳房时,实际上是在亲吻我的屁股……”

💓婚姻观点:婚姻就像轮盘赌:有时候赢,有时候输。即使你爱得很深,也可能没有好结果。
2. 女人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
(1)膜上的贞操与蛋里的自尊
这是奶奶米苏斯讲述的纳希德的故事。纳希德是奶奶儿时的朋友,在她还不满18岁的时候,父母给她挑了一个丈夫。但当时她爱着另一个人。她在婚前去与旧恋人告别,可不该发生的事情就那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她失去了贞操。十九天后就要结婚,她忧心丈夫会知道她不是处女,担心父亲会因此杀了她。她哭着向奶奶米苏斯求救。那时的奶奶同样年轻却已经终结了一次婚姻,算是过来人。

她考虑后给纳希德支招,“新婚之夜,紧夹双腿,大声喊,到时候用刀割破自己一点,滴几滴血,让他为自己的男子气概而骄傲。”当新婚夜当天,婚房内,单独面对丈夫时,纳希德紧夹双腿,丈夫还没脱衣服她就开始尖叫,等到丈夫上床,她没有割破自己,而是给了他蛋蛋一刀……身心受伤的新郎选择守口如瓶,两个人过了一辈子。

用奶奶总结到:“男人的自尊是在他们的卵蛋里,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蛋蛋血迹斑斑时,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守口如瓶。”

在米苏斯奶奶所讲述的纳希德的故事,反应了在伊朗传统贞操观中,对处女的固执从人之本性发展成了宗教崇拜。女孩是绝不能有婚前性行为,即使是强奸,家庭都可将她处死,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挽回家族的面子。可以说,处女膜不仅是性禁锢女性的武器,同时也绑架着其配偶双方家族的尊严与荣辱。
(2)整体-局部刺绣(私处修补术)
随着时代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渗透,女人们的道德约束在放宽。有些女孩子婚前不再是处女,为了迎合他人眼中的贞操观,她们会去做个修补(整体刺绣)再结婚。当然也有已婚妇女(产后松弛)去做私处重塑(局部刺绣)保卫婚姻。医学技术带来的皆大欢喜之中除了社会稳定的贡献也或多或少附加着对男权的嘲讽,以及女性地位依旧弱势的无奈。

来看看茶炊中的女人们都是如何看待私处修复这个现象的。

显然,姨妈帕维妮的观点是,修补术是向男权下女性“贞操”的屈从行为,女人应该抵制。而其他人的或事不关己、或可以理解等看法没有帕维妮那样具有斗争性。

而妈妈塔基用一个实例站在姨妈观点一边,因为如果女性不自立自强,改变弱势地位,下面“帕瓦内尔女儿巴哈尔”的悲剧将会持续上演。
(3)巴哈尔的故事
几个月前妈妈塔基的一个表妹帕维妮找到她,说她刚刚高中毕业的女儿巴哈尔要嫁给一个在英国住、上过皇家学院的41岁的亿万富翁(据说伦敦七栋房子,摩纳哥还有两栋)。

妈妈塔基认为巴哈尔还年轻,应该让她学习、变得独立、成为了不起的人,关于婚姻应该让她自己做出决定。可她却无法说服表妹帕维妮。帕维妮认为,因为对方是个在英国生活的伊朗人,他对贞洁的价值观给了自己18岁女儿一个难得的机会。

然后,婚礼当天,塔基去祝福新人时发现,巴哈尔坐在沙发上,旁边不是她的丈夫,而是她丈夫的一张照片。而新郎本人在伦敦。

一个星期后巴哈尔去伦敦和丈夫团聚,再两个人星期,帕维妮又来找塔基,说她女儿从丈夫家跑了出来。因为她丈夫是个同性恋、变态,每天睡在床底下,还发出狼叫声……还和别的男人动作暧昧……

可最令塔基生气的不是巴哈尔的丈夫而是她的表妹帕维妮,因为经过这件事她还是没有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竟然依旧把女儿的处女身份作为女儿的唯一价值所在。

———————
是不是伊朗女性茶炊时的闲谈也充满意义和营养呢?也许以前不屑一顾的“嚼舌根”真的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示,至少是警示吧……哈哈,男人听了这些闲谈男人也不知会有何感想?
为了保护他们的自尊,也许该像奶奶那样规劝想要打听聊天内容的爷爷:“我说拜托了,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呢?去吧,去睡觉吧!那对你有好处。”
可是被打发的爷爷依旧落寞地说:“蛇上了年纪,连青蛙都敢对它指手画脚。”

最后一页的这份场景与第一页,“我的奶奶管我爷爷叫莎塔碧,从不叫他的教名,她说女人应该尊敬自己的丈夫。”联系着看,实在忍不住会心地笑上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