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讲好故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微信公众号:人力资源转型与复盘笔记
读这本书的感觉像是在寻找左脑与右脑的连接,道理和技巧深入浅出,方法论的逻辑性比较强,但是翻译就差强人意了。值得关注的是,不同于以往的讲究数据分析的书籍,在方法论之前更关注理念逻辑与价值主张,以结果为导向落脚到故事的输出。学校教会了我们语言和数学,我们学会了遣词造句和讲故事,我们学会了理解数字……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使用数字讲故事,更何况几乎没有人天生擅长此道。
一点点数据可视化,不止于此,从基于流程和分工的设计,到基于场景的设计。将目标落脚在决策与行动的驱动----通过数据可视化并讲好数据可视化的故事,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并以此为驱动做出更好的决策。

01
读懂上下文
关键词: 受众+受众需求
解读:
1) 如何理解与定义受众的需求?
借用两个心理统计学的方法,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在发展自我数据分析能力和方法的时候使用探索性分析,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逻辑。在特定应用场景中根据探索性分析的结果有选择的使用验证性/解释性的逻辑与套路,用短平快的方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数据分析中的探索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
探索性分析:理解数据并找出其中值得关注或分享给他人的精华。如果在很多牡蛎中寻找珍珠一样,可能需要通过成百上千的不同视角的探索与尝试,才能碰巧得到一两个真正有用的视角。
解释性分析:在向受众传递信息的时候,言之有物,针对特定的点进行分享。
受众需求: 100个数据对比两颗珍珠,记住,读懂上下文是为了有针对性的给予解释性分析的两颗珍珠对应的受众需求,而不是100个数据罗列的探索性需求分析的猜测与尝试。
2)如何通过数据可视化有效的满足受众需求?
满足受众需求需要思考的三个问题:
- 和谁沟通?
- 你希望受众了解哪些内容或者做什么?
- 如何用数据表达自己的观点?
首先:明确对象的关联;
将受众细化为具体的沟通对象,通过识别决策者,避免泛化的受众及沟通,针对性的根据具体对象的需求进行分析及沟通。将对象定义在具体的“客户”而非搭便车的“用户”或者其他“可能感兴趣的人或可能的利益相关者”。
提前思考自己与受众之前的关系,明确受众需要从自己这里得到什么?自己需要从受众哪里得到什么?双方彼此的定位是什么样的?需要通过沟通修正或者调整定位么?怎么样满足彼此之间的需求。

其次:明确内容的关联;
明确内容之间的关联,重点是落脚在行为上,比如:
- 你需要受众了解或者做什么?
- 如何通过提示行为让受众作出你期待他们做出的反应?
- 通过何种机制与受众进行沟通?
- 通过什么样的语境与沟通语气与受众进行沟通? 现场演示、电子文档等不同的机制传递的信息量和可消化性大有不同,从下图可以看出,需要披露的细节量会随着对信息消化的可控程度的减弱而增长。

沟通机制闭联集 再次:明确方式的关联;
解决了内容上的关联之后,进一步的需要明确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关联,比如:
- 什么样的数据可以用来表达你想向受众传达的观点?
- 如何处理异常数据?
3)如何有效通过背景关注来理解用户需求?
如同前文提到的探索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一样,在理解背景这一方面也有成熟的套路来有针对性的更迅速有效的帮助演讲者理解即将面临的上下文。在理解上下文的过程中,不妨提前有针对性的回答这些问题:
✪有哪些至关重要的信息?
✪受众和决策者都有哪些?目前对他们的了解是什么?
✪对需要沟通的话题受众是否存在正面或者负面的偏向?如果是,会是什么样的?
✪有什么样的数据可以支撑需要沟通的案例/问题/解决方案?这些数据是否被受众了解或者熟悉?
✪沟通的案例/问题/解决方案是否存在风险?如果有,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因素会导致这些沟通的效果削弱?是否需要主动提前干预?
✪成功的沟通成效是什么?如何定义?达成路径?
✪沟通的核心或者需要受众给予的反馈或行动,如果概括成一句话,是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就需要沟通的内容通过电梯故事或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帮助概括核心,明确相关共同利益的核心焦点。然后,通过故事板的形式,明确需要沟通的数据的逻辑线,开始一个通过数据讲好故事的旅程。

02
选择合适的图表
有助于实现数据可视化,并能够有效传递信息的图表,通常包括如下的类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管使用何种类型的图表,都需要依据想要强调的信息,讲述的故事,对图表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和调整,比如重点信息字号的调整、字体加粗的处理,对比颜色的应用等,方面受众在能够了解全局的同时能够更容易把控到需要关注的重点和采取的行动。
适用和阅读图表的时候需要留意避免的的“陷阱”:
- 饼图在视觉上的干扰;
- 3D效果干扰阅读;
- 非0起点/截断坐标轴/双坐标轴在判断上的干扰; 1F 简单文字:直接使用数据突出核心

2F 表格:让设计融入背景,让数据占据核心
使用表格时候需要留意避免厚重边框和阴影造成噪音,使用窄边框或空白。

3F 热力图:通过颜色饱和度变化吸引受众兴趣点

4F 散点图:表明两者之间的关联

5F 直线图:展现一组或者多组趋势的变动

6F 斜率图:适用于两组数据间的对比

7F 条形图:常见,易于阅读,务必要以0为起点
虽然条形图特别常见,但是往往在传递信息的时候,数据的加工者容易使用一些技术加工的手段来形成统计学上的欺骗,造成一些对比行的误判,因此在涉及到坐标轴图形使用和观察的时候,都需要留意非零起点、坐标轴截断、双坐标等可能存在的判断上的干扰影响。

8F 面积图:仅适用于可视化极大的数值时

03
消除杂乱
消除杂乱的一个大的原因是在于,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本身已经面对着信息超载的认知超负荷了,因此避免杂乱,降低用数据讲故事过程中各种噪音的干扰,也就特别重要了。
那么如何有效的消除杂乱的这些噪音呢?回到认知概念的本身,通过格式塔相关原则的应用,在视觉传导的源头,建立良好的交互体验。
Simple Reference-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理论的创始人与解决的问题:

韦特海墨: 为什么我们在观看事物的时候会把一部分当做前景,其余部分当做背景?
苛勒: 为什么我们能区分形状?
考夫卡: 什么形状是好的?
All: How do we see consistency of things? 我们怎样看待事物的一致性?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及原则: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那我们如何组合处理事物,以服从格式塔的结论呢?创始人们提出了五项法则:
- Proximity (接近)
- Similarity (相似)
- Closure (闭合)
- Continuity (连续)
- Simplicity (简单)
通过在交互设计中对如下设计原则的引用,将受众的目光聚焦到我们所期望传达的方向上,同时结合对齐、留白,传达过程中适时的加速与暂停,将原本的数据或者信息传递转化我异常跌宕起伏的Show。
原理内涵:物理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人认为属于同一类物体。
原理应用:表格设计对受众关注点的引导。

原理内涵:有相似颜色、形状、大小或者方向的物体会被视为先关或者从属于一个群体。
原理应用:对受众关注点的引导。

原理内涵:物理上包围在一起的物体从属于同一个群体。
原理应用:为数据添加视觉区分。
原理内涵:人们倾向于将一系列个体线索看作是一个可识别的形状,当部分缺失时,人的认知会自动进行补充。
原理应用:去掉不必要的默认边框和颜色。

原理内涵:当我们观测物体时,尽管没有显式的路径,但是我们的眼睛倾向于寻找最平稳的路径并自然的创造出连续性。
原理运用:图形中Y轴的移除。

原理内涵:人们倾向于将物理连接的物体视为一个整体。 原理应用:通过连接引导受众关注数据的规则。

04
聚焦受众的视线
关键点:前注意属性(大小、颜色、页面属性等)的应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受众的注意力方向,同时可以营造视觉层次,帮助演讲者按照其需要的方式和顺序引导受众处理信息。
基本原理:
一人们如何阅读?

二人们如何有效记忆?


三如何通过前注意属性引导受众的关注与记忆?

♔常见的可以使用的形状类型前导属性:

♔常见的可以使用的文字类型前导属性:

♔常见的页面位置的前导属性:
根据受众阅读习惯,将信息通过之字形的页面位置进行展示。

♔前导属性应用举例:

05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
形式服从于功能,产品设计的原理同样适用于数据可视化的应用。
一个完美的设计,不是因为它没有多余的东西可以添加,而是因为它没有多余的东西可以删减。
@Saint-Exupery
关键点:可供性、无障碍、美观。
原理内涵:设计的固有属性,使产品的使用方式显而易见。
原理应用:突出重要内容;消除干扰;建立清晰的信息层次。

1)关于干扰的反思:
- 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同样重要;
- 当不需要细节时,请总结;
- 多问依据:去掉这个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是不会,那么就大胆的去掉吧。
- 将必要但不直接影响内容的元素融入背景。

2)构建视觉层次:

1)如何保持简单?
- 保持图标易读;(字体、字号)
- 保持图标简洁;
- 使用直观的语言;
- 去除不必要的复杂。

2)如何保持美观?
- 明智的使用颜色。
- 注意对齐。
- 注意留白。

- 阐述新的/不同方法带来的益处。
- 不同可选择方案的并排展示。
- 提供多种选择并提供反馈。
- 与有影响力的受众合作。
通过像设计师一样的思考,从功能出发,提供视觉可供性;通过降低干扰并设计信息层次推进信息的传递。同时,通过简化和美观帮助落地的实现。
06
用数据讲故事
如何讲好故事?
1)几个需要关注的原则:
- 寻找你关心的主题。
- 不要胡说乱造。
- 保持简单。
- 敢于删减。
- 发自内心。
- 按规矩说话。
- 心怀读者。
2)构建故事:
基础:中心思想+三分钟故事+故事板内容提纲。
关键:情节、起伏、结尾。
1开头-介绍情节:失衡-平衡-解决
目的:为受众建立情境。
必要元素:设定主角、未解决的问题、期望的结果。
需要回应的受众需求:为什么需要受众关注?对于受众的意义。
如何设立一个好的故事:
- 设定: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
- 主角:谁在驱动情节的发展。
- 失衡:为什么冲突是有必要的?发生了哪些变化?
- 平衡:希望看到发生什么?
- 解决:如何带来变化。
2中间:发现并实现“演变”
目的:构建故事并说服受众接受你提出的解决方案或者按你建议的方式行动。
常用的技巧:
- 覆盖相关背景并推动情况和问题进一步发展;
- 结合上下文和对比点;
- 举例说明问题;
- 包含能够说明问题的数据;
- 阐述如果不采取行动或者不发生变化的后果;
- 讨论解决问题的潜在选择;
- 说明建议方案的优劣势;
- 向受众明确为什么他们需要决策。
3结尾:呼吁行动
目的:让受众了解你所传授的内容并呼吁行动。
常用的技巧:呼应开头。
3)叙述结构:口头叙述与书面报告相结合。
时间结构
倒叙:
从结尾开始
4)常见的可以使用的叙述结构的技巧:




5)构建故事时其他需要关注的技巧:重复、重复、重复!

07
写在最后:如何用好所有相关的技能
a.理解上下文:对象、内容、方式。
b.选择合适的图表格:去除视觉障碍,强调重点。
c.消除杂乱:标题、边框、网格、坐标轴、颜色、字体、字号差异等。
d.引导受众的注意:颜色、区块、大小对比等的应用。
e.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无障碍、适用性、美观。
f.讲故事:情节、主角、故事推进、行动号召。
Dos and dont's
✪慎用深色背景。
✪谨慎的使用动画效果。 ✪有策略的使用颜色。
✪避免数据复杂的图表(类比意大利面)。
✪每次只强调一个观点或者线条。(结合动画效果)
✪注意空间间隔。
✪寻找有效的饼图替换方案。(数字强调、条形图等)
写在最后的最后……不止于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没有正确的答案,它是一种有目的、艺术化、各自表达的信息展示形式。
管理的美妙往往就在于原则的通用适用性,本书最后的结尾不仅仅对于构建数据可视化以及故事构建的能力,更在于更多的方面的应用,不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开始一些小的改变,enjoy the adventure。
- 榜样的力量在我看来为尤为重要,精彩的例子能够让你发掘技艺的可能性,而不那么完美的实例,则能从错误中去学习,避免踩坑与绕弯。从自己摔倒的地方爬起来能得到锻炼,看别人摔倒也能得到警醒。
- 享受并寻找自己的风格也很重要,在千篇一律的模板与配色中,坚持并找到自己讲述数据故事的特色,会给你带去更多成就感。
谢谢你阅读到最后一个字,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