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克里夫大尉:《卓越未来》手记


御宅按:
“老李……你怎么了老李!”老王将自己上传到鼠标,猛烈摩擦着化身为鼠标垫的老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常去上海自然博物馆避暑。在酷热难当的夏天,这里的古尸陈列室恒常供应冷气,也是观众们时常流连忘返之地。馆内陈列的古尸生活在不同时代,有的身份不明,有的曾是农夫,有的曾是掌管本地的朝廷命官,然而无论生前贵为帝胄,还是位卑言轻,所有人在死亡面前都是一样。
与古尸进行眼神交流,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时候,你仿佛能听到亡者轻声的警告:
你现在是那样,我过去何尝不是。我现在是这样,你将来亦当如此。
因此智者说:
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古往今来,不论中原泰西,都有人努力想要打破死亡对自己的束缚。他们虔敬修持、苦练丹药,但最终还是胜不过这个世界——玄学看来也无济于事。
然而事情正在起变化。

1923年2月,英国哲学家兼遗传学家约翰·霍尔丹在剑桥大学发表了一篇题为《代达罗斯,或科学与未来》(Daedalus; or, Science and the Future)的古怪小论文,翌年出版成书。
众所周知,代达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能工巧匠,他建造了克里特的迷宫,还为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制作了人工翅膀,翱翔天际——除了他儿子试飞前没有仔细看说明书之外,整个故事还是很欢快的。霍尔丹在书中将代达罗斯视作运用技术手段改造人类自身的先驱者,提出由人类自力把控演化的观念与可能性。

三十余年后,英国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倡议,为改善人类自身的境遇,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改造自身,辅以社会环境之变革,以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超人类”,他也由此成为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的奠基人之一。
2006年,《超人类主义宣言》于在线杂志H+横空出世,这部只有八句话的宣言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设想,通过克服衰老、认知障碍、不情愿的病痛,以及对行星地球的物理依赖,能够开拓无限的人类潜力。”
- 在此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 超人类这个概念究竟是触手可及,还是和炼丹术士描述的奇境仙踪一样,不过是痴人说梦?
- 超人类主义者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 他们在进行怎样的研究?
- 谁在资助他们的研究?
- 我们是否能从他们的工作中有所收获?
- 我们能不能活得再长一些?
- 我们能不能永生不死?如果可以,如何才能做到?
- 我们会变成一堆数据吗?
- 以后的人工智能会不会讨厌我们?
- 文明将会继续前进还是会倒退?
- 我们以后会不会真的像In the year 2525这首歌里所说,早上起来吃个药片就能准备好一整天需要说的话……
如果您对这堆问题的答案有兴趣,那么这本《卓越未来》正是为您准备的。
老实说,我们也不知该如何定义这本书,正如那个长得吓人的副标题“关于超人类主义与技术奇点的小道消息大百科”所言,它涉及的话题实在太多太广。如果非要给它下个定义,那我只能说:本书既严肃又不正经,净爱瞎说大实话,可能还有些屎尿屁,但总体来说人畜无害。您将在阅读过程中见到不少如雷贯耳的名字、一大帮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科学家、以送命为代价告诉大家坐在冰块上冥想并不能控制卡路里的乐活达人、为各种靠谱及不靠谱黑科技发包埋单的胡逼单位、拿手术刀和网购材料对自己实施生化改造的磨客(请勿模仿,以免感染)、逆天炫酷的意念控制轮椅、搞砸锅的太空殖民众筹行动、卖三十二万美元一块的牛肉饼、一颗被冷藏处理以备复活之需的棒球明星头颅,还有其他很多很多。

希望我们的未来……至少不要这么折腾。
说到技术奇点嘛,您大可以将其看做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一刻,在那之后不再有死亡,不再有稀缺,不再有苦难,不再有无知与愚昧;生物与机器都将获得难以想象的智能,曾经祸害我们的所有问题都会被解决,眼前只剩下无垠的星辰大海去征服。
好像在很多科幻小说里看到过,而且一般后头都会跟一句“但是”,对不对?不过,不论我们是否喜欢,技术奇点的临近可能不是空穴来风——我们身处的世界,已于往日大不相同,科技的跃进与实用化不再是耗时长久的历程,而是快得让人有些触目惊心,并始终处于加速状态。在此仅举三例:

1769年,法国工程师尼古拉-约瑟夫·居纽(Nicolas-Joseph Cugnot)靠国王路易十五特批的资金为法国陆军设计制造了一辆蒸汽驱动的火炮牵引车,被公认为汽车的鼻祖。一百一十六年后,德国人卡尔·本茨才将自己设计的汽油动力汽车批量推向商用市场。
1966年,美国电视剧集《星际迷航》开始播映,在那个虚构的二十三世纪,星联舰队的研究人员拥有一种被称作“三录仪”(tricorder)的先进仪器,只需简单操作,便可扫描分析周边环境数据,还能实时监测各项人体健康指数。四十多年后,穿戴式产品已是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配件,可以记录心率、血压、步数等基础数据。而更接近三录仪的“Scanadu”设备也已进入原型阶段,人们离深度“量化”自我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二十多年前,我在北京的科技馆排了两个小时的队,只为体验那神奇的“电视电话”——拿起听筒另一头的人说话时,能通过电视屏幕看到对方的实时影像,简直就是科幻小说里的桥段。今天,高速网络环境下的实时视频通信早就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儿。
如此看来,或许我们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亲身经历技术奇点的降临。而那些同样关心此事的大佬怪咖,也都在《卓越未来》中抛出自己的观点,不妨一读。而其中,自然也包括不少关于电子游戏的话题与展望。
此外,这本书您看完之后还可找个地儿先存放起来,如果书中所言成真,以后它说不定会是重要的考古学参考资料……
最后,本书的翻译引进过程也实在令人难忘。因为书中内容涉及面太广,而且真的是有些“怪”,所以主编把书交给我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想买个机票逃到南半球去。但这也不是个事儿,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坑蒙拐骗,施展包括跪主板、泪眼凝视、撒泼打滚在内的无赖招数,请来分布在三块大陆的四位大神,花了一年多时间才翻译完成。他们是:
- 蔡瑜:科学家,懂五门语言,2012年曾与我合译《联邦星舰进取号完全图解》一书。同时是南印度影业研究者,自著《泰米尔语词典》一册。
- 陈灼:游戏设计师,《火星救援》、《流吧,我的眼泪》译者,我的老领导。今年业余时间全都在为我们译书……
- 刘思羽:科学家,影史大咖(微博大名@红袖添饭ing)。他为读库翻译的《异形全书》和《古墓丽影:崛起》艺术设定集也已经推出!
- 郑天垚:疯狂科学家,米其林代言人,单炮塔邪教的头目,范克里夫大尉的永恒敌人!
- (口吐白沫的大尉被工作人员拖出会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