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多重压抑之下的精神求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耶利内克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钢琴教师》,讲述了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年近40的钢琴教师埃里卡,无时无刻不想摆脱母亲的强权控制,却又无力摆脱母亲独立生活。年轻人克雷默尔是埃里卡的学生,爱上了埃里卡。早已被压抑的性欲折磨得趋于变态的埃里卡试图在年轻人身上复制母亲的强压,却遭到了年轻人愤怒的反抗。在无助与绝望中,埃里卡将刀刺向自己的肩膀,黯然走回了家。
这是女性受男权、母权、父权、以及各种社会权力压迫的究极体现。主角可鄙,也可怜。
最初知道这部作品,是因为一部由小说改编的欧洲电影。第一次看时年龄很小,对于剧情的记忆模糊,理解也不健全。只是对于电影的格调印象颇深。每一帧画面都是淡淡的暗黄色,质感精致,节奏慢长。
第二次看是几年前,这才能得以品味个中细节。对比于原小说,许多情节都没能在电影中体现出来,这是由书面语言向镜头语言转化时所产生的必然缺失。格局不如原作,但格调却复刻得生动而别致,不愧为戛纳电影节获奖作品。
无理而蛮横的母亲,冷冰冰的钢琴,年轻的克雷默尔,压抑的自我与性冲动… 它们代表着不同形式的社会权利,一起把埃利卡夹在中间,撕扯她的自尊。所有东西都骄傲地凸起来了,只有埃利卡匍匐在下凹的洼地里。压抑,自卑,病态,扭曲… 成分复杂的脏水一起往下流,使她满头脏污,而站在高地的人毫发无损,一身清爽。
作者耶利内克自幼学习钢琴,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曾有精神病史。她现实中的母亲更是严苛、霸道,与书中的母亲别无二致。因此,这部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现实中的耶利内克与小说中的埃利卡分享着共同的心理创伤。她们都被掺了假的道德迫害成了无道德的道德主义者。
至于书中备受争议的色情描写,更是冷冰冰的。欲望的背后是残忍,就像色情的背后是反色情。由此足以见得作者的冷漠与乖戾。

看耶利内克的眼神,神经质中透着一点犀利与敏感,与其文字风格正相符合:刻薄,敏锐,擅用巧妙的文字双关语。因过于露骨而显得无情,因过度讥讽人性而显得缺少人性。
面对无法抵抗的强权,你要怎么做?
在夹缝中,有一只可鄙又可怜的虫子,无论是拿起刀子扎向自己的肩膀,还是挥向外面窃窃私语的人群,都做不出起义的壮烈,也不具有被围观的价值。
小说中的人物无从反抗,但现实中的人们尚且具有翻身的机会。要是嫌窝囊,就尽量别当虫子。当然,有时候这由不得你选。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