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五章 政治结构
1、国际政治的结果不能用简化法解释,只能通过系统理论。
2、一个系统是由一种结构和相互作用者的单元组成的。
3、结构是由其组成部分的排列来界定的。只有排列的改变才是结构的改变。结构规定了系统组成部分的排列和顺序,结构不是政治的集聚,而是他们的排列。4、国内政治是等级制度,机构和组织是上下级的关系。
5、单元在相互关系中的定位不完全是由系统的排列原则及对其组成部分作的正式区别所规定的,还随着他们的相对能力而变化。
6、国内政治下定义:排列原则;被形式上区别的单元的功能;单元之间能力的分配
排列原则:
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之间是同等的关系。形式上平等,体系是分散的和无政府主义,权威的基础是能力,如果缺乏全系统的权威机构,上下级关系便不能建立。
国际政治想经济市场一样,是由重视自身利益的单元的共同行动组成的,从根源上说是个人主义的是自发产生而非有意的。
生存是实现国家其他行为目标的先决条件,生存动机被看作是在国家安全无保障的世界里行动的基础,而不是对国家每个行动的真正动力的描绘。
单元的特点:
国家是同一单元,功能相同。组织原则的改变或者单元力量的改变而改变。
反驳国家中心论:国家不是而且从来不是唯一的国际行为体,但界定结构的不是活跃其中的所有行为体,而是主要行为体。
国家是以其相互作用构成国际政治系统的结构的单元,国家的消亡率低。
国家的功能是相似的,是重复的。
能力的分配:
体制的单元是按照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来划分的。
力量是通过对许多单元的能力进行比较估计的。
结构的不同不是由于单元在特征和功能上的差别,而是由于他们之间能力的不同引起的。
抽掉国家能力外的国家的全部其他特性以及具体联系,他们之间普遍存在的排列的类型和观察这种配列内部能力的分配,出现的是一幅方位性图画,一种用单元的位置而不是他们的特征来显示的关于社会的,有秩序的全局性安排的总体描述。
(定义)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结构定义使人们辨别类型的变化:
1、结构首先是根据系统排列所依照的原则界定的。如果一种排列原则代替了另一种排列原则,那么系统就发生了改变。从一个无政府主义的王国到等级制,就是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变化。
2、其次,结构是根据不同单元的功能来界定的。如果功能有了不同的规定和分配,那么等级制的关系就发生了改变。对于无政府主义的系统,定义的第二部分的关于系统变化的判断标准不起作用,因为这个体系是由同类单元组成的。
3、第三,结构是根据单元之间力量的分配来界定的。无论系统是无政府主义的还是等级制的,这方面的变化都是系统的变化。
第六章 无政府秩序与均势
主题:比较国内系统与国际系统;表明一个系统中的行为和结果是怎样不同于另一个系统的行为和结果。考察无政府状态的特点,考察对无政府领域相关的结果所作出的预想。
无政府状态的特点:
1、国内和国外的暴力:国与国之间原始状态就是战争状态。有权使用武力的情况下战争经常发生,无政府状态与暴力的发生相联系。
政府的存在是与暴力的威胁共生的(拿破仑被击败后的一百年,最具破坏性的战争发生在国家内部)在国内进行的、旨在取得维护权利、建立秩序和树立正义的战争可能比国与国间的战争更加血淋淋。
没有任何人类秩序可以防止暴力。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区别:不在于武力的使用,而是两者处理暴力的组织方式不同。
政府垄断合法暴力的使用,国内系统不是自助的,有政府的公共权力;而国际系统是自助的。
2、相互依赖和一体化
政治组织内部相互依赖。
国内:一体化,各个单元的专业化,使国家各个组成部分密切联系一起;国际:相互依赖,同类单元保持独立,争夺绝对主权,各国松散联结起来。
国际:自助系统,每个单元把精力放在发展可保护自己免遭别的单元攻击的手段上,而不是增进自己的实际利益——为生存忧心忡忡——制约行为,关心相对实力而非绝对好处
表现为两种方式:1、利益划分可能对别国有利而不是对自己有利;2、国家间的合作性努力和商品劳务交换可能对对别国产生依附(国际政治结构限制国家间的合作)
结论:在自助系统中,由于对安全的考虑是首要问题,经济利益被置于政治利益之下。
3、结构和战略
动机和结果可能脱节。例子:
商品供不应求——少买或公平分配——但囤积提价;挤提存款;私人汽车与杂货铺。我们的行为产生了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自助系统中单元应为系统而行动而不是狭隘的私利。但对大国来说,把国际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是毫无意义的。
4、无政府的长处
A、自助有风险。但自助的情形也是组织方面损耗比较低。在一国经济或一种国际秩序中,可以通过从一种协调行为的情形转向议政超协调和次协调的情形,通过建立具有有效权威力量的机构和扩大规则体系来避免和减少风险。政府的产生。
(对世界政府很悲观)
B、无政府秩序中,单元只为自己行事,组织不存在,互相不理睬,更加注意各种问题的政治意义,他们就可能达成最低限度的协议,以允许他们各自为政地存在下去,而不是达成协议,以最大限度维护各国之间或人民之间的团结。
C、国际上,决策是由最低层次做出的
D、武力不仅是最后手段,而且是首要手段和常用手段
5、无政府状态和等级制状态
等级制状态是由社会劳动分工安排而成的。国际结构中等级因素限制和约束主权的行使,其方式为,受到更大系统中无政府状态的极大制约,影响到合作的可能性、所达成的军备协议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国际组织的权限。
均势
有很多种定义。
对均势的误解:源于三种。1、一个理论的理论设想并不是基于事实的;2、必须从理论自称要解释什么这一角度来评价理论;3、理论只能解释普遍性。
均势理论的开端:对国家的设想
国家是单一的行为主体,国家最起码要维护自身的存在,最大限度而言,追求对世界的统治。
实现目标的手段:国内手段与国外手段(联盟)
运行的条件:两个或更多的国家在一个自助系统中共处,其中一国没有优越的力量去支持可能正被削弱的国家,或者去剥夺任何正在被削弱国家使用它们认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各种手段。
描述系统所产生的约束力以及结果,即均势。
自助系统内部的自助能力会导致对不自助后果的恐惧,驱使各国以导致均势形成的方式行事。
理论并不需要全部主体都具有理性或假定它们的意愿持续不变。
1、假设不一定是正确也不是错误。
2、
大卫·休莫《关于均势》:维持均势的准则是精明政治所特有的经久不变的规则。
摩根索:均势是一种旨在实现事务的某一状态的政策。
均势的目标:在不损害组成均势的要素的多样性的情况下维持系统的稳定。
以上三点将均势理论修改的面目全非 结果变成了原因。
3、还有一种错误。假定动机和结果必然一致,从所观察到的行为主体的行动中推导出来行为主体的行动规则。例子:纯竞争经济环境
4、均势理论不能解释国家个别的政策。均势不是一个普遍性层次上的理论。国际政策理论并不是对外政策理论。
结论:均势理论是关于各国行为互补协调所产生的结果的理论。提出了关于各国利益和动机的假设,而不是解释这些假设。真正的解释是制约所以国家的力量。认识这些约束力,以便预知各国可能做出的反应(还在于各国自己的特点)
两个问题很突出:
1、虽然均势理论提出了一些预测,但这些预测是不确定的,因为它只预测了一种松散地定义出来的多变的平衡状态,很难说某种权力分配方式或状态证明了该理论是不真实的(为伪)
2、各国的政策和行动受到本国国内状态的影响,我们把该理论解释范围之外的力量所产生的作用进行说明,可以阐释为什么没有产生均势,为什么一些国家没有效仿他国的成功经历
不管各国是否愿意,他们都要创造均势。国家以最终导致均势形成的方式行事。权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修昔底德的例子。
均势把国际政治描述成一个竞争性的领域,竞争使竞争者区域一致,即适应系统的社会化。均势可以固而复始的形成。
第七章 结果原因和经济结果
为什么小的系统更好。比较不同的国际系统。
发展理论:
1、计算“极”的数量与估量权力。
国家有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地位的升降。
世界之所以是两极,不是因为两大集团的相互对立,而是因为两大集团的盟主是超群的。
系统理论要求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根据不同个体的力量分布来确定结构。经济军事和其他不能割裂开来。
政治是强者的政治,强者是少数量的。
2、不平等的优点
现实:不平等的国家间的系统是固有的。无法消除。在权力的顶端,只有少量国家作为大致平等的国家存在过。
极端平等是不稳定的。国家的不平等虽然不是和平与稳定的保证,但它至少使和平与稳定成为可能。
3、小数目系统的特点
小国不易受到策略方面的限制;大国警惕竞争者,试图操纵
4、为什么数目再少一点优越性更大
规模的重要性;进入市场的障碍;随着参与者数目增加,交易成本上升;当一个集团的成员增加时,每一成员承担成本的动力减弱;当一个集团缩小是,剩下的成员与系统的利害关系更加紧密;当集团扩大时,执行协定并为自己的贡献获取收益的预期成本便不成比例的增加了;参与者的多样性加剧了达成协议的困难;协定的后果以及维护会改变,监视成员的成本很大;预期或发现其他成员对自己不利的交易的困难增加。
理论到实践:
在一个自助系统中,当系统中成员的数目减少时,相互依存松散,系统变得有序安宁。紧密的依存意味着紧密的接触以及偶然冲突机会的增加。最激烈的内战和最血腥的国际战争发生在非常相似而且有着密切关系的人们之间。
恰恰,两极系统的相互程度较低。
不认同的观点:
1、国家不再是最重要的行为主体;国家无法控制多国公司
2、国家实力发展缩小与美苏的差距;军事上的强大不再导致政治上的控制
3、共同问题需要多国一起解决
4、国家的相互依存变得如此紧密,以致所有国家受到限制,国家不断卷入更多的事务,越来越依赖外界的事物。
针对第四点:
1、敏感的相互依存
状态: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能影响其他地方的一些人或所有人。经济学意义。经济利益压倒虚假的政治意义。
国家越敏感,需要国内经济政策和外部经济条件相协调。
结论:即是敏感性所带来的问题令人生厌,但他们比相互脆弱的各方的相互依存更易于由国家来解决;美国的有利地位既促进了他的自主权,又加强了它对别国的影响。
系统的结构随着系统单位间力量分配的变化而变化。当国际结构变化时,相互依存的程度也发生变化,当政治系统消失时,国际政治系统便松散了。
当大国的数目减少时,相互依存往往削弱,可能是最小的数字。
如果国家间的不平等仍然是国际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现象,那么相互依存的程度依然是不高的。
非对称相互依存只是某些方面相互影响。
第八章 结构原因和军事结果
2为什么是所有数目中最好的一个数。
无政府系统稳定的标准:1、依然是无政府;2构成系统的主要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重要区别:只有两个国家竞争的地方,只有通过他们内部努力才能改变不平衡。两个以上国家,联盟的改变提供了另外一种调整的手段,这种手段给予系统以一定的灵活。
3和4 是临界数目。标志从一种系统过度到另一种系统,因为通过与其他参与者联合来平衡的机会会产生能改变预期后果的变化。
3:两国联合攻击第三国,容易分账,并将该系统变为两极。所以在多级系统中,4便成了可以接受的最小数目,允许对外结盟,并确保相当大的稳定。
5是临界数目,因为它是既能确保稳定,又能担当平衡者角色的最小的数目,5以上没有临界值,数目增加复杂性增加,但对这个平衡者是否发挥作用提出了质疑。
在存在两个以上国家的情况下,权力政治是由联盟以形成、维持和破裂的外交所决定。
军事相互依存是随着大国安全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别国以及大国用什么平等的手法获得自己国家安全这些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在军事方面,两极世界的相互依存程度低,多极世界的相互依存程度高。
同盟的稳定性有利于战略的灵活性,有利于扩大决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