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导论阅读笔记,附带自己的感想

首先,一个小感想:哲学史中,不同的哲学家的思想其实很大部分是同一个母题的不同处理方式,有点类似于一段旋律以不同的调式演奏出来。
胡塞尔:
受笛卡尔启发得来的“意向性”——作为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现象学的还原方式
认识的层次:超越:1.物理实体、2.意象对象;内在:3.感觉材料、4.心理物理。其中2&3是现象学的研究对象
意向形式+感觉材料=意向对象,形式主义(无无形式的材料)x经验主义(无无材料的形式)——与康德类比,莱布尼茨vs休谟
纯粹的含义意向和被充实的含义意向,哪个更为基本呢?(德里达由此质疑:如果纯粹含义意向更基本,那么本质上它是非对象、不在场的。)
表述的意指性(与信号的区别),纯粹的表述体现在独白中(茨威格《象棋的故事》:杀盲棋的人)
引出问题——独白中有没有新知识呢?引出“意识的晕圈”,边缘域成为对象的过程
引出发生现象学——视域,尚未形成意向性对象的潜在事物,也是对人的经验范围的限制——与康德“范畴”类比
视域→感觉材料(通过联想: 同一vs异质)→意向性
与海德格尔的分歧:1.海德格尔不赞同对视域的理性化处理,2.海德格尔不认为主体性存在(“此在”是一个视域而已)
(思考:对主体的解构是现代哲学的共同趋势吗?现象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后马克思主义等等)
(思考:虽然现象学是反佛洛伊德的,但其实他们的思路跟拉康之类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还是很契合的——他们的潜意识不是已生成的固定物、而是用于生成的一种结构,也即“视域”)
海德格尔:
前反思、前对象化、主客区分前(边缘视域状态),不需外界给予的自足性——霍爹诺妈的前启蒙状态?
实现“此在”的前结构性:向死而生(囊括将来/未实现的存在),良知(体会“视域”的呼唤;“原罪”即必须对此负责),先行决断(和向死而生一样是将将来囊括的行为)
引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在自身持有前了解的情况下,通过与文本的互动来使它与文本的视域进行融合
前期侧重时间中的生成,后期转向语言中的生成。(老子:“知其白,守其黑”;against“获知存在者悖论”:人如何知晓他并不知晓的知识?)
真理总和遮蔽内外相关,反怯魅——拉康的“能指切割后遗落的客体”?
梅洛-庞蒂:
强调躯体中的生发性
羞耻感产生于主观的意识与客观的肉体存在产生交织的一刻(赤身救人者是纯主观,模特是纯客观)
性在社会边缘的生发性——巴塔耶/福柯的反规训的性?
德里达:
对胡塞尔的批判,与维特根斯坦晚期对早期自己的批判类似,都是要化解形而上的主体性
在场性不成立——需要对意象的保持和再现,复数主体存在时出现异质性
表述和记号一样都只属于符号——而即使是没有记号作用的纯粹表述(也即独白)中也必然存在再现
引出结论——表象必然存在,所以想象与知觉本质是交织的,不是先有知觉再用想象复现。意指活动并不纯粹
话语=在场性=生,书写=再现性=死。在场性只是“再现”的再现而已
(最后的一点思考:现象学讨论的主题和我个人认知中结构主义讨论的主题有些类似——也可能是两种运动最终在德里达这里合流了——也就是取消认知主体/客体的划分。在他们那里这最终引出了主体和客体的融合,而在我这里,却意味着客体的消失和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