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种不同的方式讲一个同样的故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文|简妮
这是一本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的写作书。
一本薄薄的小书,用了99种不同的方式去讲述一个同样的故事:我在公交上遇到了一位长相滑稽的年轻人,他抱怨旁边的乘客老是踩自己的脚,不一会儿有人下车,他冲到空位上坐了下来。不久后,我又在罗马广场上遇到了他,他正在和同伴讨论。
这种写作方式,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作者雷蒙是当代法国先锋文学社团“乌利波”创始人之一。斯人已逝,但是这本书留了下来,启发无数人进行思考。后来有不少作家向他致敬,中国作家陈宁就以近乎相同的方式写作《风格练习》。
说起这本书的诞生,还要讲到古典音乐家巴赫。巴赫是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大家,其音乐风格以节奏严谨平稳而著称,有人认为他对音乐的贡献是数理性的。所谓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从不同的门进入,往往能到达同样的地方。雷蒙就是如此,他从巴赫的《赋格曲艺术》中找到了写作灵感,创作出惊世骇俗的《风格练习》。
这本书可能不是雷蒙最得意的作品,但一定是他最富特色的代表作,奠定了雷蒙“实验小说家”的地位。20世纪以来,人类进入科学的时代。科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实验,实验文学在这种环境下也悄然诞生。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美妙的文学实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写作的认知。
言归正传,回到这本书的内容上来。本书共有99篇文章,大体上可以分成3大类。
第一类是用不同的修辞赋予文章以独特性,比如第4篇《隐喻》:这天的中间时刻,腹部白兮兮的鞘翅大昆虫上,挤满了一堆移动的沙丁鱼。一只小雏鸡儿,伸着拔光了毛的长脖子,冲着旁边一条泰然处之的沙丁鱼嚷嚷,他的语言在空气中延展开来,充满了湿漉漉的抗议。接着,瞄到某处有一片空,小雏鸡儿立刻冲了过去。同一天,在城市了无生气的荒漠中,我再次见到了他这回轮到别人傲慢地训斥他,为了某颗纽扣的事情。
让我们看看几乎不用任何修辞、平铺直叙的讲述是什么样子:我们好几个人结伴同行。一个年轻男子,看上去不怎么聪明的样子,和他身边的一个人交谈了一会儿,接着他就走开坐下了。两个小时后,我又一次遇见了他;他的身边有位同志,两个人在谈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摘自《风格练习》第3篇《曲言》)
雷蒙用这种极为鲜明的对比,让读者几乎可以一眼看出比喻的功能和作用。很明显,不用修辞,没有使用修辞吸引人。为什么?文似看山不喜平。不用修辞的讲述,就像一根直线,平铺直叙,没有任何起伏。但是第二种讲故事的方式,加入了很多冲突、运用了很生动的比喻,不再是直线了,变成了一根有起有伏的曲线。
第二类是用不同的语法变戏法。所谓语法,就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组合结构、使用方式等。譬如第22篇《同声结尾》,所谓同声结尾,可以理解为古诗词里的押韵,即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的尾音必须相同,是为韵。不过因为从法语翻译过来,译文没能与原文中的同声结尾词一一对应。摘取一段:一天,酷热,我乘坐的公共汽车,一个小偷家伙手舞足蹈着,指指戳戳的下颚,小小的脑袋颇为奇特。
第三类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看到不同的世界。同一个人醒着时、做梦时、喝醉时,视角都是不同的。曾听喜欢喝酒的朋友说,喝醉以后看什么都会比平时美。不同岗位、年龄、性别、身份的人,视角更是不同。这些不同的视角,就像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加上了各色滤镜。
譬如第7篇《梦》,就是从一个做梦的人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雾蒙蒙的。泛着珠光,很多人,只是看不清楚,然而年轻男子的轮廓还是那么分明,仅仅是他那细长的脖颈,仿佛就宣告了人物既怯懦又爱抱怨的性格。
很多人讲话的时候,都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是往往一到了动笔,尤其是要应付考试之类的任务时,就会做作,尽说一些套话。有时候一些小学生作文里,出现大篇幅说教,这就很不符合小学生的身份。就写作来说,是应当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文书,除了内容有趣之外,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它不像其他的作文书,有大篇幅的解析讲解,这本书完全没有任何解析,有的只是99个例子,摆在那里,任由读者去思考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