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点点

顾颉刚先生的这本《古史辨》第一册虽然不长,但是要细细品味的话,还是花了我两个下午的时间。在没有任何其他导读的情况下,我读完了顾先生的这本自序,受益颇多。在写这篇读书报告之前,我去豆瓣上看了看关于这本书的一些评价,惊讶地发现一个我们学校的学生早已在胡鸣和刘锡涛老师的推荐下看过了这本书,而我却是在大学三年级在江晓诚老师的推荐下才读了这本书,实在惭愧。可幸的是,我在大学期间读过了这本书,并写下了这篇读书报告。
由于大学用功甚少,又倾心于世界史的学习,所以我对顾先生的了解是在是少的可怜,但是通过先生的这篇自序,我对顾先生的学术方向、治学态度等方面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我主要想在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读完此书的一些感受。
(一)学术层面
虽然这是一本顾先生的自序,但是通过阅读前半部分,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到顾先生在学术上的一些想法。
大部分人对顾颉刚先生的认识应该都是从顾先生“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这一论断开始的,我也不例外。但是在这这本书中,我了解了这一论断的由来和推断过程。顾先生对尧舜禹的地位问题的关注算是这一论断的起源。先生通过“寻绎古代对于禹的观念”发现“《诗经》和《尚书》(除首数篇)中全没有说到尧、舜,似乎不曾知有他们似的;《论语》中有他们了,但还没有清楚的事实;到《尧典》中,他们的德行政事才灿然大备了。”因为得到了这一个指示,所以先生认为禹是西周时就有的,尧、舜是到春秋末年才起来的。越是起得后,越是排在前面,即: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关于顾先生的这一论断,大学期间的很多中国史老师也不止一次的提起过,但是直到看完《古史辨》第一册,我才知道顾先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得出的这一结论,不得不对先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心折首肯。
通过阅读可以发现,顾先生对于每一个时代的风尚很是看重。这一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书目分类方面,顾先生认为应该先分时代,再分部类。“因为书籍的部类是依着各时代的风尚走的”。 先生想用学术史的分类来定书籍的分类。
再就是,顾颉刚先生认为要依据时势来界定历史人物。比如,在到底该如何看待关羽、华陀、包拯、张三丰、卜将军等历史人物是神还是人的身份定位问题上,顾先生认为我们不能取了人的一方面就丢了神的一方面,我们只能就当时人的心目中的观念断说他的地位。比如,禹尽可以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但从春秋上溯到西周,就所见的材料而论,他确是一个神性的人物。所以依据了各时代的时势来解释各时代的人物定位才是根本宗旨。
还有,在如何看待神话传说和历史史实的关系问题上,顾颉刚先生认为,“去伪存真的一团好意,但在不能本末倒置”。在此,顾先生举出“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在许多历史典籍中,孟姜女的这一故事都被神化了,但是,假如我们把史书中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神化成分去掉,比如像王充那样,一句“或时城适自崩,祀梁妻适哭下”概括了这一整个历史事件,虽没有史实错误,但在实际上却本末倒置了。顾先生告诫我们“若能了解这一个意思,就可历历看出传说中的古史的真相”。
除此之外,顾颉刚先生在学术上还坚持“学问是没有界限的”这一理念,他认为“实物和书籍,新学和故书,外国著作和中国撰述,在研究上是不能不打通的。无论研究的问题怎样微细,总须到浑茫的学海里去捞摸,而不是浮沉于断港绝演之中所可穷其究竟。”这一观念在当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何等的先进啊。
(二)治学态度
顾颉刚先生的这篇自序中还包含了他很多的关于治学态度的表述,先生在开篇没多久就表明“学习永无无止境”这一治学态度。先生说:“我在生活上虽是祈祷着安定,但在学问上则深知道这是没有止境的,如果得到了止境即是自己的堕落,所以愿意终身在仿徨觅路之中,不希望有一天高兴地呼喊道:“真理已给我找到了,从此没有事了”。一个大家,在治学方面却如此谦虚,实在令我敬佩不已。
顾颉刚先生淡泊名利,他说“决不愿无故凌辱古圣先贤来造成自己的名誉”。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顾先生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一度经济拮据。但是在这种境遇下,先生第一想到的就是因为经济拮据而无法专心治学,但是他从未为了名利做出任何有损历史尊严的事。
当谈到学术派别问题时,顾先生的见解可谓我们当下学习的榜样。 先生认为,在古代,由于条件缺乏,不得不依靠某一派别求学,但是现在时代变了,我们做学术不应该将自己划归为某一学术派别,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治学上不失公允。顾先生一生学习中,内心从来没有偶像的存在,这也是他得以进行理性裁断的最重要原因。“固然有许多佩服的人,但我所以佩服他们,原为他们有许多长处,我的理性指导我去效法;并不是愿把我的灵魂送给他们,随他们去摆布。对今人如此,对古人亦然。惟其没有偶像,所以也不会用了势利的眼光去看不占势力的人物。”
(三)关于读书
关于读书,顾先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顾先生写书从来不会忘记写笔记,这点很值得我反思。进了大学以后,刚开始我还是兴致勃勃的去图书馆找书来读,买了好多精美的笔记本用来誊写笔记,可是终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坚持下来。当我看到顾先生的做法后,深感惭愧。“我的读书总欢喜把自己的主张批抹在书上,虽是极佩服的人像太炎先生,也禁不住我的抨击”。记笔记实则是先生进行思考的过程,如果我读书能有先生一半的耐力,也不至于对先生了解这么少了。
顾颉刚先生认为我们读书要博而精。
首先要像先辈那样读书,“拣出几部必须精熟的基本书籍,一字一字地读去,细细咀嚼,消化成自己的血肉”。在这里作者举出一段古话来启迪我们“老贾善于贩书,旧家富于藏书,好事勇于刻书,皆博稚名流所与把肴入林者也。.....然其人不过琴工碑匠,艺术之得接于文稚者耳;所接名流既多,习闻清言名论,而胸无智珠,则道听途说,根底之浅陋亦不难窥。周学士长发以此辈人谓之“横通”,其言奇而确也。……学者陋于见闻,接横通之议论,已如疾雷之破山,遂使鱼目混珠,清浊无别,而其人亦嚣然自命,不知其通之出于横也!……”顾先生对他的读书态度感到惭愧,因为他认为年少时的读书也只是“横通”而已。但是说实话,我连先生的“横通”都没有做到,更应该感到“汗流浃背”。
(四)自知者明
顾颉刚先生读书喜欢看附有作者序传的书籍,认为要了解这本书应该先了解这本书的作者。而作为一个学者,先生认为更应该懂得《老子》中“自知者明”这一哲理。
这里先生举了一例。“我是一个生性倔强的人,只能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不能听从任何人的指挥的。商务印书馆中固然待我并不苛刻,但我总觉得一天的主要的时间为馆务牺牲掉了未免可惜。我不是教育家,便不应编教科书;馆中未尝许我作专门的研究,又如何教我作无本的著述:精神上既有这般苦痛,所以在这年的冬间又辞了出来,回复北京大学研究所的职务。在研究所中,虽是还不能让我称心适意地把所有的时间给我自己支配,但比较了他种职务,我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实在是多一点了。”先生正是对自己的性格了解颇深,在人生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候才能从心选择,从容不迫。
(五)劝诫
在这本书里,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远不止以上几点。因为我不知道该怎样归纳,所以下面两条权当先生的劝诫来写。
首先,顾先生关于初学者的看法给了我继续学习历史的信心。先生认为,作为初学者“固然免不了浅陋,但也自有他的骄傲。第一,他能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注意,在别人不审量的地方审量。好像一个旅行的人,刚到一处地方,满目是新境界,就容易随处激起兴味,生出问题来。至于那地的土著。他们对于一切的东西都接触惯了,仿佛见闻所及尽是天造地设的一般,什么也引不起他的思索力了。第二,他敢于用直觉作判断而不受传统学说的命令。他因为对于所见的东西感到兴味,所以要随处讨一个了断;不像学术湛深的人,他知道了种种难处,不敢为了立一异议,害得自己成了众矢之的。初生牛犊犊为什么不畏虎?正因它初生,还没有养成畏虎的观念之故。固然是不量力,但这一点童稚的勇气终究是可爱的。”我大一刚开始学习历史的时候,内心充满各种不自信。觉着自己没有史学根基,不敢跟老师交流,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顾先生的这段话实则激励了我,作为初学者有初学者的优势,至少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
除此之外,顾先生还告诫我们,做学术打好根基很重要。没有根基,尽管不断前进,有些小成绩,但只是“唐花接中烘开来的花,提早的开放,只换得顷刻的萎谢罢了。”这一点我还要不断努力,虽然我没有先生那般的家学深厚,但是我现在所处的社会条件比先生好太多,需要的只是努力而已。
小结
书中,顾颉刚先生关于历史研究的一段话写的极其生动:中国的学问虽说积了二三千年没有断,可是梦乱万状,要得到确实的认识非常困难。我今日从事研究整理,好似到了造纸厂中做拣理破布败纸的工作,又多,又臭,又脏,又乱,又因拣理的家伙不完备,到处劳着一双手。可见顾先生对治史之难是承认的。但是读完全书,我深知对于顾先生来说研究历史更是困难。顾先生甚至曾经因为经济拮据,无法买来自己需要的书籍,没有路费外出调研而感到痛心不已。“例如《二十四史》,是研究历史的人何等切要的工具,以前我不能买全部,尚可搜罗些零种,现在连零种也不许问津了。有许多急需的书,熬到不可熬时,也只有托人去买,因为免得见了他种可爱的书而不能买时,害苦了我的心。有许多地方,在研究上是应该去的,但也没有旅行的能力。不必说辽远的长安、敦煌、于阅诸处,就是我研究孟姜女故事,山海关和徐水县两处都是近袭的这件故事的中心,并且是京奉、京汉两线经过的,大约有了四五十元也尽够作调查费了,可怜想了一年半,还只是一个空想!”我们如今处在一个何等幸福的时代啊,可是我们却丧失了先生那一辈人的精气神。
可恨我没有早些读到顾颉刚先生的这本书。但庆幸的是我终究没有错过这样一本好书。如果有时间,我愿意再细细品味一遍这本书,毕竟在当下琳琅满目的书籍里找到这样一本好书实属不易,值得我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