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中央美院教职工们的快乐时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终于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看完了这本《大雅宝旧事》。
一个月前,在五台山的先锋书店淘二手书,无意被这个书名吸引。
之前因为黄永玉的《这些忧郁的碎屑》中,有关于大雅宝胡同的一篇文章,印象很深刻。
记得大雅宝胡同甲2号是一个画家聚集的乌托邦。
打开这本书一看,果然作者是受了黄永玉的那篇小文的启发,才决心写这样一部回忆录样的童话故事。
而我,一是缘着作者跟黄永玉的交情这个由头,二是感兴趣那时候老北京的那些个风土人情故事。所以去南京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
本来抱着随心的读一读就好的想法,但慢慢读下去,发现也是一部宝藏一样的书,藏着20世纪美术史的一些童话故事。
这是一个,跟《请回答1988》一样的故事。
全书最后,是这样写的:
“那里就是风水宝地,就是一个发生童话的地方,讲述童话的地方,继续发展童话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的大雅宝。
我怀念所有在大雅宝生活过的人,那个一去不复返的童话年华。
我甚至怀念昔日的隔壁童话楼,那个白发老人和那个童话里的公主。”
就像《请回答1988》全剧最后,镜头回到他们曾经居住的那个街道,那些荒凉的,废弃的房屋和街道。让人怀念又唏嘘,内心感慨触动,那些美好的过去,不再回来。
这本书读到最后这一段,也是有这样的感慨。
这本书的作者张郎郞,是一个叫张仃的画家的儿子,一个我从没听过的人。
读下去发现,这是一个“画二代”童年的记忆。书中回忆了这个幼童与很多很多的名人画家、艺术家的故事,和其他的“画二代”小朋友的童年故事。
书中的这些“画二代”小朋友,都为着父母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的缘故,搬到了这大雅宝胡同甲2号教职工宿舍。这群孩子们,一起打枣子,捉蛐蛐,捉蜻蜓,去胡同外面买零食,买小玩意儿,去各家串门。
正像我们每个人的小时候,一群孩子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
而不同的是,这些小朋友,都是新中国知名画家的孩子,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长大后也都成了很有名气的艺术家。啧啧。
书中有齐白石和两个徒弟李苦禅和李可染、“干爹”朱丹,黄苗子和郁风夫妇,张光宇张正宇兄弟,画开国大典油画的董希文,后来的黄叔叔(黄永玉)一家,还有这些艺术家生下的一堆孩子们。
书中谈到了张郎郞父母在延安的日子,那些抢救运动,红汤面条。又谈到了进了北京后的趣事:如国徽的设计,开国大典油画的创作,母亲在西花厅工作的事情。
也讲了很多当时的风土人情,好多老北京的吃食和大量有趣的画家逸事。就像是日记,或者是回忆录一般娓娓道来。那习习凉风的四合院就这样乘着悠悠岁月,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虽然我对于20世纪的美术史没有什么涉猎,但这本书,却生动有趣,让人一直读下去。此书关于一些运动和文革说得不多,但从作者的一些言语感叹中得知,很多人的结局,是很凄惨的。看着书中描绘的美好日子,又想到这些画家在文革时期,受到的批斗和折磨,心里有一种很浓的伤感氤氲不散。
读完全书,习惯性的百度一下作者的父亲,张仃。
书中的张仃,感觉就是一个普通的画家,我这种外行,没听说过他,所以觉得不如齐白石,李可染,张大千等等出名。
结果百度了一下才发现:他不仅是国徽的设计者,还是一个艺术届举足轻重的人,20世纪的美术史没有他不行。除了设计国徽之外,我们经常见到的政协会徽、团徽、团旗也是张仃设计的。
书中有描述,张仃是唯一见过毕加索的中国艺术界人。这一下才发现,我囫囵看完的这本书里面的爸爸,居然是这么牛逼的人物!
接着,我看到了一个更有趣的信息:张仃是演员耿乐的爷爷!作家张郎郞是耿乐的叔叔!
其实耿乐并不是特别的有名气,但是由于我看过他跟陆毅一起演的电视剧《花样的年华》,依稀记得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这一百度才知道,耿乐是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是个地地道道的“画三代”。
但是,为啥他不姓张?而是姓耿?
深究一下,这才想起来,原来书中有描写的。
在延安的时候,被张仃送走的那个大哥,就是耿乐的父亲。
张郎郞这个名字本就是耿乐父亲的,只不过他被送走了,所以就变成了这个作者的名字。
大哥过了很久后来才找回来的,叫做耿军。所以,耿乐姓耿,不姓张。
摘抄了书中句子:
“那会儿我哥哥已经送人了,为了保卫延安么。我们家孩子多,要送走一个,否则以后怎么行军打仗啊?这个游戏不准这么多人一块拉家带口。我哥哥又白又胖,比较有人缘。送我姐姐,人家不要,一来喜欢男孩子,二来她懂事了,自己主意大了,就不容易服从游戏规则。
我哥走的干脆,一岁就送走了,下落不明。反正带他走的都是咱们一头儿的,听说还是革命军人。那就都是好人了,必须放心。(206页)”
这本书里面有好多我们在美术史中,看不到的画家们生活的一面。好幸运,我看到了这本书。本来以为就是一部关于大雅宝胡同,关于老北京的一些风土人情的事情。
没想到,得到了这么多的资讯。
这是2018年,读的最后一本书。十分推荐。
2018年,12月31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