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希区柯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欧米伽点》由三部分组成:除了主体部分之外,穿插了《匿名I》、《匿名II》两个小章节。这使原本就短小精悍的小说呈现出利落的诗性结构。在2011年斗牛士(Picador)出版社出版的口袋本的扉页上这样评论:“这本小说剥去表皮,在深邃、坚硬的边缘唱歌。”的确,这部小说剥去的表皮是自我感知,而其站立的边缘是电影中惊悚的困惑与迷茫。从《白噪音》中的电视到《大都会》车厢内的移动电子设备,都反映出个体如何在媒介中感知和定义自身,而到了《欧米伽点》,德里罗对媒介的书写已不在局限于反映层面,而是转向元认知层面,即个体对自我的感知是如何实现的。电影《24小时惊魂记》将原来的电影拉长至24小时,在谙熟电影与观看之间的逻辑之基础上,把看还原为看本身。

《欧米伽点》中 有两部电影:一部是1993年苏格兰艺术家道格拉斯。戈登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二十四小时惊魂记》。擅长对小说或电影二次创作的戈登将希区柯克1960的电影《惊魂记》抹去声音,以每秒两帧的速度重新播放,使得原来片长109分钟的电影变成1440分钟,即整整24小时。这部影像装置是戈登的成名之作,并未对原作的情节做任何改动,放慢的镜头投射在黑暗空间的巨大屏幕上,每一个一闪而过的瞬间都被赋予新的意义,观众观看的不只是影像,还有观看本身。1930年有声电影确定了一秒24帧的放映规范。这一规范首先是基于大脑的视觉处理中心的处理速度。大脑处理中心中心将每格画面保留1/15秒。 戈登以每秒两帧的速度重新播放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影片中的每个细节都被清晰呈现,每一个瞬间都被拉长,每一个动作都以接近定格的方式播放,时间的缓慢之中,感觉起来是那么真实,步调是那么荒唐的真实。

希区柯克的《惊魂记》是一部经典的惊悚片,故事讲述一位携款潜逃的公司女职员在一个雨夜投住贝茨旅馆,但在浴室被人谋杀,之后警方介入调查,逐渐揭露出真相:旅店老板诺曼.贝茨制造与母亲同住的假象,实则已于多年前将母亲杀害,制作成了干尸。而人们看到的窗户边移动的人影,贝茨母亲的说话声,都来自于另一个惊人事实:贝茨精神分裂为双重人格,他是自己,也是母亲,所谓的母亲对儿子的严苛管束、训斥责骂只不过是贝茨制造出的假象。
在艺术家戈登的黑暗空间里,人们站立观看每一帧的滑过,感受时间的流动,曾经的观影记忆被唤起、颠覆、生成新的体会。维留利奥认为时间有间隙,它于记忆的自我编写有关。电影每一帧之间都有间隔,慢动作填补了时间的裂缝,滑向真实。
但真实只是幻象。小说中,年轻的导演吉姆要拍摄一部纪录片,又迥异于《24小时惊魂记》,从吉姆的设想上来看,这部电影无剧本,无剪辑,从头至尾是埃里克斯的即兴言说。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反电影的电影,超越了电影本身。因为真实已经消失: 埃尔斯特的遁隐、女儿的消失、黑暗中的人。 埃尔斯特渴望的战争是抽象意义上的,不牵涉军备或后勤。“我想要的是一套理念,与稍纵即逝的事物有关。这是俳句的灵魂。单纯朴素地看万事万物。看那里是什么。战争中的事物是短暂的。看看那里有什么,准备好它下一秒会消失。” 一切犹如幽灵,无端消失,又无端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