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

严格来讲,这本书前后两部分明显可以看出作者心态上的变化。一开始谈中国传统的地方,还能读出作者初入现代化研究领域的青涩,在很多问题上还是搬用学界前辈既成的论述,读上去也感觉吃力;一论及中国与西方的接触、现代化的探索时,能感受到作者切身的体会,对于未来(也即是我们眼中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国逐步发展的预测极为恰当,或许政策设计者们也曾琢磨过作者的想法;但最后面一部分就差强人意一些,内容上大多踩着原来的步子,显得油腻了。 现代化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状态。我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点是,“工业化的规律与性格是‘世界性’的,任何一个工业化的社会都不能不在某种程度上像美国”,这是对于满嘴崇洋媚外论者相当有说服力的反驳。现代化不是西化,摆脱种族中心主义是发展中社会必须要经历的步骤。 作者也教会了我一点,西方之所以能够实现民主自由的社会(这里可能要打个引号),不是由于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也不是因为多么绝妙的宪法书写,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形成了社会上不同的力量与组织,(狠狠地打了西吹的脸),希望等到中国经济更为富强之日,也能出现各个组织拱卫社会的和谐局面。 作者在行文之中表露出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倾慕与赞叹,不过鉴于他的成长、求学与生活的经历,有时不得不疑惑在作者眼中,中国二字究竟指的是一种文化概念,还是政治概念?究竟只限于台湾地区,还是大陆地区,又或是全境?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孤鸿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