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六卷) 短评

热门 最新
  • 60 深溪虎 2014-02-22 21:02:57

    合上最后一页,一年时间,近三千页,终于把这本巨著看完了,心头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作者以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将这场浩劫逐一道来,这已经足够了。至于那些立场不同而导致的意见不同,只不过是用来考验读者功力的磨刀石而已。

  • 52 端端 2012-04-01 23:28:33

    当年在图书馆啃读这套巨著时顺带也啃了不少汉堡...

  • 50 夏至长安 2019-06-25 20:12:20

    考研复习期间,抽时间慢慢啃完了这本厚厚的回忆录,当时是想从中找寻一些坚持的勇气吧~很喜欢丘吉尔的那段演讲,大有“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还有他的那句自嘲:“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会对曾经领导他们的伟大领袖忘恩负义,这才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诸如此类的名言真是振聋发聩,不得不赞叹丘吉尔是个伟大的演讲家啊👍

  • 11 SyaNHs 2016-01-08 15:34:21

    通勤路上读完这部真的花了半年多时间。先提下,如果你比较想了解二次大战战役中战争的场景那么这并不是你想要的那本书,丘吉尔身居其位书中所写大部分都是关乎二战中英国的战局战略层面的;二来既然丘吉尔是英国首相,那么这本书着重自然就在英国;再者丘吉尔本人傲慢的性格人所皆知,一些同胞看到部分章节难免不快。43 年陷入僵持一段太多文书让我觉得有些无味,42 年之前特别是在欧洲战争节节败退到不列颠之战那部分是我看来最感染人的地方,书中透露出的太多事情大家可能都没注意过,例如法国投降前丘吉尔特地飞往法国希望促成英法合并,苏俄在 41 年 6月前同德国暧昧的态度再到斯大林催促英美“积极抗德”,俨然把自己昨天所行无耻勾当彻底忘却。书中不少地方也能显出丘吉尔的幽默感。很大的一部头,但是读来确实不小收获。

  • 18 2019-02-11 17:22:50

    “丘吉尔的桀骜不驯简直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梁文道

  • 4 2013-11-19 10:49:57

    :K835.617/7142-26

  • 1 另两位科学家 2011-05-17 11:52:36

    有空读下吧~很好,翻译也不错~

  • 1 包子 2006-09-27 15:49:24

    好贵。。。。。

  • 2 谢文 2008-11-25 08:52:07

    我藏的是文革期间出的那版.老头靠这本书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20岁的时候没看出来,50岁终于看出来了.除了有机会自吹外,还要有文笔,幽默感,历史感,领袖素质和大舞台.

  • 0 Reed 2006-05-01 16:14:05

    初中时读到丘吉尔对珍珠港的态度一段时还真吓了一大跳

  • 0 明月隐山 2012-04-18 16:41:18

    和顯克微支的《你往何處去》有異曲同工之妙

  • 1 阅微草堂 2013-12-15 19:37:37

    写的真好,分析和假设在字里行间透漏着对于人的爱,虽然受制于少数人的阶级论,但是其基本内核还是值得我深思的,好的愿望为什么行动起来却成了反面?丘吉尔的真实行为是让人感觉可笑的,但是其文字却是那样的光辉。。。。“我们却的不是时间。。。。”那个时候的英国报纸简直就是希特勒的拥护者???

  • 0 爱江山更爱美人 2013-04-13 04:23:44

    内容过于细节化,讲海军的部分太重了,使得书的总体感觉就差了许多……

  • 0 活死人 2012-04-27 22:02:23

    对二战有了另一个层次的了解

  • 0 幽浮N号 2009-12-12 03:07:46

    会当凌绝处,一览众山小。一套个人视角的二战全景图。丘吉尔的战地记者背景,让他的叙述细节丰富而条理清晰。其首相职位和二战经历,则使得全书格局宏大,充满了洞察力、决断力和策略思维。尤其推荐前三册。

  • 0 2009-05-15 23:11:54

    生日礼物,16岁。

  • 0 无力-Jokmatt 2007-11-24 13:20:50

    赞, 我崇拜他

  • 0 Alci 2009-03-02 15:32:45

    这套书不仅是了解二战历史的最佳读物,更鲜见的带领读者走进伟人的内心,亲临每个重要决定的现场,考察他所坚持的原则、所担负的责任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出什么样的妥协。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