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新编诸子集成收入先秦到唐五代子书,着重选收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的。个别不属于子部的书如班固的白虎通义,因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拟选入。
全书分两辑,第一辑所收子书与旧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极少数尚无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种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持体例基本一致,除个别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浅近文言撰写的注本。各书正文、注文一律加以新式标点,校正版刻或排印错误。
第二辑,收集第一辑这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本,凡有必要进行注释的,应加注释,其余的选择较好的版本进行点校。
目录 · · · · · ·
自序
凡例
卷一学而上
卷二学而下
卷三为政上
卷四为政下
卷五八佾上
卷六八佾下
卷七里仁上
卷八里仁下
卷九公冶上
卷十公冶下
第二册
卷十一雍也上
卷十二雍也下
卷十三述而上
卷十四述而下
卷十五泰伯上
卷十六泰伯下
卷十七子罕上
卷十八子罕下
卷十九�党上
卷二十�党中
卷二十一�党下
第三册
卷二十二先进上
卷二十三先进下
卷二十四颜渊上
卷二十五颜渊下
卷二十六子路上
卷二十七子路下
卷二十八宪问上
卷二十九宪问中
卷三十宪问下
第四册
卷三十一卫灵公上
卷三十二卫灵公下
卷三十三季氏
卷三十四阳货上
卷三十五阳货下
卷三十六微子上
卷三十七微子下
卷三十八子张
卷三十九尧日
卷四十惩引书目表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论语集释(全四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论语集释(全四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论语集释(全四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讀論語劄記之七·再談《論語》里的「數目字」
> 更多书评 10篇
-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何晏《集解》曰:“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百姓能使用而不能使之知,当为本章最为直接的字面意思。后世解经者对此说的补正,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第一,“民”的训释;第二,使之知的不可行性;第三,不使之知的正当性。 “民”的训释方面,本书考异目引《春秋繁露》曰“民者,瞑也”,引《尚书》郑注曰“民,无知之称”,《礼记丧服》传疏引郑注曰“民,冥也,其...
2020-01-03 12:37:08 1人喜欢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何晏《集解》曰:“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百姓能使用而不能使之知,当为本章最为直接的字面意思。后世解经者对此说的补正,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第一,“民”的训释;第二,使之知的不可行性;第三,不使之知的正当性。
“民”的训释方面,本书考异目引《春秋繁露》曰“民者,瞑也”,引《尚书》郑注曰“民,无知之称”,《礼记丧服》传疏引郑注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皆以“民”为冥顽者。刘宝楠《正义》曰“上章是父子教弟子之法,此‘民’字亦指弟子。”考之他书,《贾子大政下》曰“夫民之为言也,萌也,萌之为言者,盲也”,《尚书吕刑》郑注曰“民者,瞑也”,可见确有古说认为“民”字从“瞑”、“盲”等表示愚钝、未开化的字而得声。因此郑玄、程树德对“民”字的训释本身并无问题;而刘宝楠将“民”训为“弟子”,则于文献中未见,不可取。重点考察前说,我认为将“民”训为“瞑者”在此文本中亦不可取。原因是,这种训释暗含着一种“聪慧之民”与“冥顽之民”的对立,而本章的“民”特指“冥顽之民”。考之《论语》全书,“民”字凡四十八见,共有两种意思:一是百姓的统称,例如“使民以时”、“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一是一般人的统称,例如“民鲜久矣”,“民斯为下矣”,并不存在“聪慧之民”与“冥顽之民”的区分。我认为,此处的“民”应与“使民以时”的“民”做同样的解释,原因是“由”当训作“从”(《后汉书方术传》引郑注),具体到语境中就是“使之从”,与“使民以时”的“使”义相近。民可使由,可见民具有工具属性:无论其聪慧还是愚钝,都要向君主和领主纳税交租服役,都该具有这种工具性。因此本章之“民”并不具有特殊性,还应解释为百姓的统称;具有对立性的并非“聪慧之民”与“冥顽之民”,而是“民”与“人”,即百姓与当政者。
使之知的不可行性方面,朱熹《集注》引程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赵佑《温故录》曰:“若必事事家喻户晓,日事其语言文字之力,非惟势有所不给,而天下且于是多故矣,故曰不可。”言使之知的成本极高。我认为,此说亦显牵强。圣人可使德泽广布天下(“众星共之”),可使众人上行下效(“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偏偏不能教民以知,似有损圣人人格的健全。《孟子尽心》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此可为本章确诂:民不可知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们自己,他们行之不著、习焉不察,终身行事而不知事之所行,这是“众”的特点,也是广大“民”的特点。
不使之知的正当性,承自使之知的不可行性。刘开《论语补注》曰:“盘庚迁殷,民皆不欲,盘庚决意行之,诰谕再三,而民始勉强以从其后,卒相与安之。”在这则材料中,盘庚不仅使民由之,而且曾试图使民知之(“诰谕再三”),但民依然勉强以从,因此从结果论的角度,只要行事的结果正当,不使之知的行为也自然获得了正当性。因此,不使之知的正当性,依旧来自“民”的行之不著、习焉不察的特性。
总结起来,本章之义应解为:(由于百姓具有行之不著、习焉不察的特性,因此)可使他们跟随圣人(或统治者)所指的路走下去(包括赋税、服役等),而不可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回应 2020-01-03 12:37:08 -
--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曰: “不忧不惧,斯谓 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考异】皇本作“斯可谓君子已乎”。《七经考文》:足利本作“斯可谓之 君子已乎”,集注本或作“矣乎”。史记·弟子传作“斯可谓之君子乎”。古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作“斯可谓君子已乎”,足利本 “谓”下有“之”字。 【集解】孔曰:“牛兄桓魋将为乱。牛自宋来学,常忧惧,故孔子解之。”包 曰:...
2018-10-21 09:42:25 1人喜欢
--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曰: “不忧不惧,斯谓 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考异】皇本作“斯可谓君子已乎”。《七经考文》:足利本作“斯可谓之 君子已乎”,集注本或作“矣乎”。史记·弟子传作“斯可谓之君子乎”。古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作“斯可谓君子已乎”,足利本 “谓”下有“之”字。
【集解】孔曰:“牛兄桓魋将为乱。牛自宋来学,常忧惧,故孔子解之。”包 曰:“疚,病也。自省无罪恶,无可忧惧。”
【集注】向魋作乱,牛常忧惧,故夫子告之以此。牛之再问,犹前章之意, 故复告之以此。疚,病也。言由其平日所为无愧于心,故能内省不疚,而自无忧 惧,未可遽以为易而忽之也。
【馀论】《论语意原》:夫子之言虽为牛设,然不忧,仁也;不惧,勇也。仁 且勇,虽死生之变,怡然处之,非君子而何?
刘氏《正义》:不忧不惧,即“仁 者不忧,勇者不惧”之义。注谓牛忧惧,夫子以不忧不惧解之。夫桓魋谋乱,有 覆宗绝世之祸,牛为之弟,岂得漠然无动于心?孟子谓:“越人关弓射我,我谈 笑而道之。其兄关弓而射我,则己垂涕泣而道之。”如此乃为亲亲,乃为仁。今 牛因兄为乱,常致忧惧,乃人伦之变,人情之所万不能已者。而夫子解以不忧不 惧,是教牛以待越人者待兄也。悖义伤教,远失此经之旨。
按:刘氏之说非也。不忧不惧,即孟子所谓不动心。盖待兄关切是一事,不动心又是一 事,各不相蒙。内典以忧即烦恼,为恶心所之一,无论何时,均不应有。盖乐虽未必为善, 而忧则无不为恶者,孔子所以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也。
《论语稽》:君子之不忧惧,所谓坦荡荡也。然如北宫黝、孟施舍之徒,秉 天地刚强之气,白刃可蹈,衽金革死而不厌,亦近似之。故司马牛以为疑。夫子 言内省不疚,与孟子之言“集义所生”者同。
【发明】《四书近指》:忧从中来,惧自外至,总之皆因有疚。即强为镇定, 而神不恬,气先靡矣。内省不疚者,中庸之无恶也,大学之自慊也,此是圣学。
《松阳讲义》: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心常泰然。世间可忧可惧之事最多, 而不能以累君子之心,处平常之时,有得失之可忧惧也,君子则得失当前,不忧 不惧。处变故之时,有利害之可忧惧也,君子则利害当前,不忧不惧。或以不忧 惧而听天下之纷纭,或更以不忧惧而消天下之祸变,故恒人终身扰扰于忧惧中者, 君子止见其坦荡荡而已。君子这个地位岂是可容易到得的?此夫子知牛在忧患 中,而示以处忧患之道。虽未指其事而言之,而其教之也至矣。“内省不疚”一 语,意味深长。朱子以“平日所为无愧于心”补夫子言外之意。又当思平日所为 何以能无愧于心,必也如颜子之克己,孟子之集义,真积力久,一私不存,事事 合义,其庶几乎。想此时司马牛事势已危急,然只是自反,事事从天理上行,尚 可救得。即不然,亦于心无媿。若为忧惧所扰,不但累心,势必立脚不住,病痛不可言矣。古人处事变只有此一条路,并无别法。
《淮海近语》:中庸“君子 戒谨恐惧”,此曰“不忧不惧”何也?惟戒谨恐惧,所以不忧不惧。戒谨恐惧便 是内省不疚实功。
《反身录》:余生平多疚,初冥然莫知自省,终日意气自若, 自谓无忧无虑。后稍知所向,每一内省,辄惭汗无以自容,时忧时惧,食息不宁, 梦魂之间,未尝不 然如有所失,甚矣无忧无惧之难也。省之不蚤,以至于此, 噬脐何及!愿我同仁,鉴我覆车,及早内省,淬厉身心,不至有疚,夫何忧何惧。
--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
【考证】《论语偶记》:牛之兄弟不独向魋。左氏哀十四年传:“宋景公将讨 桓魋。司马子仲曰:‘不得左师不可。’”注:“左师,向魋兄向巢也。”又:“子颀 骋而告桓司马。”注:“颀,桓魋弟。”又:“司马欲入,子车止之。”注:“车亦魋 弟。”又:“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而适齐。”注:“牛,桓魋弟也。”据此,则向巢诸人并是牛之兄弟。观传记左师每食击钟,汰侈可见。迨受命伐魋不克,遂欲质 大夫以入,而卒入曹与魋合,子颀、子车蚤与魋为党,一族之中,戾气几遍,惟 牛凄然孤立。牛独亡兄弟之忧,似发于向巢、向魋(~~ 巢的弟弟 )出奔之后。盖魋等叛迹未彰, 牛亦未能不以之为兄弟,隐忧虽深,何能举以告人?即子夏慰解之辞,断不当其 兄弟无故之日,而反泛引四海皆兄弟之语以相晓。因悟夫子卒于向魋作乱之后二 年,“商闻之矣”之言,亦是夫子没后语,如檀弓“曾子曰闻之矣”之类。
黄 氏《后案》:依旧说,是豫忧兄弟之不可依托,将有祸也。式三谓:左传·哀公 十四年载司马牛之适齐适吴,至鲁而卒,是总记其数年之事。司马牛言此,是魋、 巢等或奔或死,而身栖于异国之时耳,观下子夏之言可知。
【集解】郑曰:牛兄桓魋行恶,死亡无日,我为无兄弟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为其兄桓魋有罪,故己恒忧也。所以孔子前答云 君子不忧也。此所忧之事也。亡,无也。牛兄行恶,必致残灭,不旦则夕,即今 虽暂在,与无何异,故云我独亡也。
【集注】牛有兄弟而云然者,忧其为乱而将死也。 子夏曰: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 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考异】文选·运命论注引无“矣”字。
--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
【音读】翟氏《考异》:孔氏旧解云:“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则先如字。今集注用苏氏以身先说,故先当去声。
《朱子文集》:程允夫引“尧曰劳之来之”为证,读劳去声。◎梁氏《旁证》:孔注“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与集注引苏氏“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凡民之事,以身劳之”义无二致,则先、劳皆可如字读。金氏履祥又以先字当读去声,亦可不必也。
【考证】刘氏《正义》:礼·月令云:“以道教民,必躬亲之。”大戴礼子张问入官篇:“故躬行者,政之始也。”又云:“君子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御之也。”皆言政贵身先行之,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是也。下篇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子张问政,夫子告以“择可劳而劳之”,即此注所云“劳之”也。鲁语敬姜曰:“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又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并言政尚劳民之谊。孔注此文虽与郑异,亦得通也。
【集解】孔曰: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集注】苏氏曰:“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
【别解】《群经平议》:“先之劳之”四字作一句读,犹阳货篇曰“使之闻之”,不得因有两“之”字而分为二事也。诗·绵蛮篇“为之载之”,孟子·滕文公篇“与之食之”,句法皆与此同。先之劳之,谓先民而任其劳也,天子亲耕,后亲蚕之类,皆其事矣,孔谓先导之以德,然后劳之,似于文义未合。下文子路请益,而告以无倦,盖先任其劳则易倦,故戒之也。
【馀论】《四书辩疑》:解先之为凡民之行以身先之,而“先之”两字之间, 无该民行之意,义不可通。解劳之为凡民之事以身劳之,亦不知事为何事。说者 往往以为为政治民之事。语录曰:“劳是为他勤劳。”
纂疏引辅氏“古人戴星而出, 戴星而入,与夫以时循行阡陌,躬行讲武”之说为证,本以佐苏氏之说,其实意 不相合。苏氏以凡民之事与凡民之行对说,行既为民之行,则事亦是民为之事, 非为政治民之事也。然民为之事,如耕种耘获筑场为圃剥枣条桑,何所不有,为 政者岂能皆以己身亲劳之哉?况以身劳之,亦只是先之之意,与上文以身先之盖 重复也。观其文势,“先之劳之”四字之间,惟劳字是其主意,通贯上下之文。 先之谓先己之劳,劳之谓后劳其民也。如古人戴星而出,戴星而入,此正先之之 义,所谓“先己之劳”是也。已先有此勤政之劳,然后以政勤劳其民,民虽劳而 不怨也。
《论语稽求篇》:先之,先民也,劳则劳谁乎?先仲氏曰:“经凡之字 俱有所指,孔安国解此谓先导民以德,使民信之,夫然后从而劳之。则两之字俱 属民解。且此是圣门习语,如夫子赞易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子夏曰“君 子信而后劳其民”是也。若无倦另是一意,先劳是不迫于始,无倦是不懈于终。 一不锐往,一不惰归,一不苛于民,一不恕于己,更不必两作粘合。”说亦甚妥。 如晋武帝耕藉诏有云:“先之劳之,在于不倦。”可验。
【发明】《朱子语类》:欲民之亲其亲,我必先之以孝。欲民之事其长,我必 先之以弟。又曰:“凡以劳苦之事役使人,己须一面与之做,方可率之。如劝课 农桑等事,须是己不惮勤劳,亲履畎亩,与其句当,方得。” 请益。曰:“无倦。”
【考异】旧文“无”为“毋”。释文曰:““毋”,本今作“无”。”
【考证】《四书通》:子张堂堂,子路行行,皆易锐于始而怠于终,故答其问政,皆以无倦告之。
【集解】孔曰:子路嫌其少,故请益。曰无倦者,行此上事,无倦则可。
【集注】吴氏曰:“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
【馀论】黄氏《后案》:先之劳之,所赅者广,何以嫌少请多?何解引孔, 开吴才老訾前贤之渐,非也。曲礼“请益则起”,注:“益,谓受说不了,欲师更 明说之。”下即引此经以证。然则请益者,请申说其所以能如此也。答以无倦者, 谓导先之、慰劳之,惟不倦者能如此也。郑君义如此。
【发明】《四书通》引饶双峰曰:大凡事使人为之则易,身亲为之则惮其难。 先之劳之,皆不便于己之事,所以易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四书近指》:圣人非因子路所长, 迪以先劳,是万古治乱盛衰之所系。非因子路所短,益以无倦,是万古自治而乱、 自盛而衰之所系。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考异】太平御览·刑法部述论语曰:子路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 举贤才。”皇《疏》:仲弓将往费为季氏采邑之宰。汉书·平帝纪诏引文,“才” 字作“材”。
皇《疏》即 皇侃所写的《论语义疏》 。 引自 不忧不惧一句;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一句;先之劳之一句;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一句。 【考证】刘氏《正义》:吕氏春秋·审分览:“凡为善难,任善易。奚以知之? 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于车上而任骥,则骥不胜人矣。人主好治人官之事,则是与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矣。”又云:“人主之车,所以乘物也。察乘物 之理,则四极可有。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夺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若此, 则百官恫扰,少长相越,万邪并起,权威分移,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国之 风也。”观此,是凡为政者,宜先任有司治之,不独邑宰然矣。“赦小过”者,尔 雅·释诂:“赦,舍也。”说文:“赦,置也。”有司或有小过,所犯罪至轻,当宥 赦之,以劝功褒化也。言小过赦,明大过亦不赦可知。贤才,谓才之贤者。有贤 才可自辟举,为己辅佐。若有盛德之士,更升进之,不敢私蔽之也。
宋氏翔凤 《发微》云:“自世卿世大夫,而举贤之政不行。故仲弓独质其疑,以求其信。 皋陶曰“在知人”,禹曰“惟帝其难之”,此“焉知贤才”之虑也。如舜举皋陶,汤举伊尹,皆举尔所知也。不仁者远,则仁者咸进。易曰:“拔茅茹,以其汇征。” 此“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之说也。”
【集解】王曰:先有司,言为政当先任有司,而后责其事。
【集注】有司,众职也。宰兼众职,然事必先之于彼,而后考其成功,则己 不劳而事毕举矣。过,失误也。大者于事或有所害,不得不惩;小者赦之,则刑 不滥而人心悦矣。贤,有德者。才,有能者。举而用之,则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 修矣。
【别解】赵佑《温故录》:《四书近指》载苏氏曰:“有司既立,则责有所归。 然当赦其小过,则贤才可得而举。惟庸人与奸人无小过,张禹、胡广、李林甫、 卢杞辈是也。若小过不赦,则贤者避过不暇,而此辈人出矣。”按此以三者串说 有理。集注“有司皆得其人”,亦谓举贤才为有司也。
回应 2018-10-21 09:42:25
-
dy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凡為大夫,自適以下皆稱之曰夫子。孔子為魯司寇,其門人稱之曰子,曰夫子,後人沿襲以為師長之通稱。 “學”字係名辭。今人以求知識為學,古人則以修身為學。 所謂學者,非記問誦說之謂,非絺章繪句之謂,所以學聖人也。 凡學有三時:一是就人身中爲時,二就年中爲時,三就日中為時也。今云“學而時習之”者,時是日中之時也。 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2011-10-27 19:30:26
-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对于“为己”和“为人”,后世注家大略有三组解释:其一,修己与悦人、胜人;其二,修己与治人;其三,修己与求名利。这三组解释中,“为己”并无分歧,均解为修身之义,如杨树达《论语疏证》引《荀子劝学》曰“古之学者为己……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引《后汉书桓荣传》曰“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为己者因心以会道”,皇侃《论语义疏》曰“古人所学,己未善,故学先王之道,欲以自...
2020-01-03 14:48:50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对于“为己”和“为人”,后世注家大略有三组解释:其一,修己与悦人、胜人;其二,修己与治人;其三,修己与求名利。这三组解释中,“为己”并无分歧,均解为修身之义,如杨树达《论语疏证》引《荀子劝学》曰“古之学者为己……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引《后汉书桓荣传》曰“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为己者因心以会道”,皇侃《论语义疏》曰“古人所学,己未善,故学先王之道,欲以自己行之,成己而已也”,《集注》引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盖三代之学,不特学知识,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自洒扫应对而极于修齐治平,无不是“学”的范畴。孔子评价颜回“好学”,标准是“不迁怒,不贰过”,因此“学者为己”解为“修己”并无不妥之处。
将“为人”解为“悦人”、“胜人”者,多含有显扬自己、与人比较的意味。《太平御览》六百七引《新序》曰“古之学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对待一“善言”,古者施于自身,今者广而告之,取悦他人,可想见其背后的意愿是扬己之博识,以分享交流之名而行比数较量之实。《颜氏家训勉学》曰“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也是同理。皇侃《论语义疏》曰“今之世学,非复为补己之行阙,正是图能胜人”,从结果论的角度,补己之阙与扬己之能都能产生“胜人”的结果,但从路径来看,为己者履而行之,为人者徒能言之(何晏《集解》),前者获得了自身的提高,而后者只有悦人和胜于人的快感。
将“为人”解为“治人”者,意在强调“修齐治平”的次序。《四书辨疑》曰“为人,务欲治人也。但学治己,则治人之用斯在;专学治人,则治己之本斯亡”,言欲治人者先修其身,“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此说比附《大学》,将“为己”与“为人”限制在修齐治平的路径上,忽略了人善夸耀、好矜伐的本性。
将“为人”解为“求名利”者,意在指出“今人”将“学”看作干禄的途径,更侧重本章对后人为学的现实指导意义。《荀子劝学》曰“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禽犊即馈献之物。张伯行《困学录》曰“古之学者为己,须是不求人知。有一豪求名之心,功夫便不真实,便有间断”,是从反面说为求名而学的坏处。夏锡畴《强学录》曰“徇人而为善者,为人也”,徇即示众之义,“徇人”是“为善”的前提,反过来说就是若人不知则不必为善,人知而为善能给自身带来某些好处。《论语稽》曰“三代以后,惟士入学,其他则否。而士之为学,每以见知于人,博取富贵为心,较古人之学,名同而实异,故此章以为己、为人两言括之”,这则材料则更明白地脱离了文本,因为孔子本是三代时人,其言必不涉及三代以后之事,解经者欲改换孔子口中“古人”与“今人”的参照系,借孔子之口针砭时弊。但他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孔子正是推进教育平民化的关键人物,孔子口中的古之学者,只会是极少数的贵族子弟。如果将历史描述成“三代以后,惟士入学,其他则否”,用士为学是为博取富贵来证明“今之学者为己”,那么孔子的原句也应该为“古之学者更为己”才能保持逻辑的一致。
总结而言,本章之义应解为:古代学者为学的目的是修养自身,现代学者为学的目的是给别人看。“给别人看”中可包含较古注家所言的悦人、胜人之义,也可包含较晚出的干求名利之说。这个译文与杨伯峻先生的译文大体一致。
回应 2020-01-03 14:48:50
论坛 · · · · · ·
中国人的骄傲《论语》 | 来自天外飞仙 | 2 回应 | 2013-01-08 23:39:40 |
此书不可不读.. | 来自雲逸 | 2006-03-02 18:45:2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华书局 (2013)9.9分 7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十三经入门与精研推荐读本 (船山顶上草)
- 【学术】北大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1 (茶茶)
- 新编诸子集成 (務-虛-眞-人)
- 杨伯峻先生十三经推荐注疏 (寄意寒星)
- 五经大义;诸子要旨;历代通鉴;中国思想文化通论 (Lightsage)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论语集释(全四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aspirin 2021-01-27 13:05:01
考试用的。收的朱元璋的特别有趣,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0 有用 颠三倒四 2009-02-09 16:02:00
不可错过
0 有用 路周 2020-04-17 15:11:24
本专业基础读物
0 有用 听风 2018-09-29 13:04:30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实我倾向于老庄......
0 有用 可爱喵 2019-05-17 09:00:45
大赞,研究《论语》很到位。
0 有用 asl小王子 2021-07-11 15:13:03
仅读到《子罕》篇,且没有全看。但你不能想象我知道程树德先生是做法律时候的震惊…
0 有用 #凛冬韧脊# 2021-05-26 10:47:51
比较专业,随缘翻阅。
0 有用 aspirin 2021-01-27 13:05:01
考试用的。收的朱元璋的特别有趣,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0 有用 九上悠亞 2020-09-05 16:34:14
精装三册 粤港丢上
0 有用 古叶 2020-06-28 23:03:03
这是真正的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