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播客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资中筠:关于《冷眼向洋》

168 Hours 2014-02-16 23:10:06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实际关系已经今非昔比,中国人对外的心态
也应该有所变化,也就是应该多一份自信,在奋发图强中更加反躬求
诸己。

由我和另外三位作者合著的《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
出版已有半年多。关于编写本书的起意和主题思想,书的序言已经说
明,有些言犹未尽的,这里略作补充,并对一些读者的宝贵意见作出
回应。

首先从形式谈起。原来的意图是想以比较活泼的形式总结作者在
各自领域的心得,稍稍脱离学院型的学术著作范式。所设想的蓝本,
往高里说,如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的《美国人》、施莱辛格后期的
一些著作;往通俗里说,略似80年代在我国影响较大的《光荣与梦想》。
那些书没有任何注释和参考书目。总之想避免那种旁征博引,一事一
注的体例,只是不敢走得太远,仍规定直接引语和重要数据必须注明
出处。参考书目是否要,原未作规定。但是此书的性质是分析性的,
几个作者又都习惯于写学术性著作,很快排除了《光荣与梦想》类型。
而要达到融会贯通,皆存乎心的境界,学养又不逮。再加以作者分属
老中青三代,知识面和文风都难相同,结果就成为现在这样,基本上
还属于学术著作,但以“学术规范”来严格要求,又不完全中规中矩。
本意是想雅俗共赏,看来不一定如愿。

关于内容,如此宏大的题目何从下手,如何选材,颇费思量。势
必不可能面面俱到。本人一向认为,“国际政治学”(包括国与国之
间的关系和问题,和中国以外的国别研究)既然列为社会科学的一个
学科,其内容应该有别于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的关注范畴。如果只是
局限于跟踪时事、观察有关国家的现实情况和政策以及中外关系中的
各种问题和对策等等,那么政府部门和新闻单位比学者有更为及时的
资讯,更加优越的条件,可以得出较为切合实际的方案。“社会科学”
则应该对一些大国和重要地区,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视
野,作为人类发展的典型和文明体系来对待,研究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并深究其所以然。这就使诸如“美国研究”、“俄罗斯研究”、“欧
洲研究”等本身足以成为一门综合学科。这是分工不同,并无高下之
分。但这种跨学科的研究难度极大。本书是一种初步尝试,试图撇开
已经议论很多的科技、经济、军力等,姑称之为“硬件”的因素,着
眼于“软件”——人文的、精神的方面,即人的智慧和力量的表现,
来探索国家和社会兴衰的“何以故”,并尽量从“特殊”中找出一般
规律。当然,限于学力,就编者和作者主观限定的范围而言,也远未
能达到所企盼的深度和高度。各部分体例不一致,布局、详略多有不
当,不如人意处甚多,只有抛砖引玉了。

从地理上讲,本书只写了美国、欧洲和俄罗斯三大块,外加第四
部分为综合性的论述。我们原来提出的主题就是两个:一是从苏联解
体、美国富强的现实探索一种体制、一个社会兴衰的决定因素;一是
从20世纪国际发展总体趋势中看全球化及其悖论。听到的较多的质疑
是为什么没有包括日本?也还有人提出印度、东南亚的崛起等等。这
些问题多半还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提出的。本书不是20世纪世界史,其
他国家和地区不是不重要,但不能左右世事的走向。以日本为例,不
论其军国主义所造成的灾难,还是以及二战后引人注目的经济起飞,
与俄国十月革命和“美国方式”的影响还是不可同日而语。何况战后
日本的崛起是美苏冷战背景下美国大力扶植的结果,归根结底还是附
属于这两大体系的消长。再者,本书提出的命题是看不同的思想体系
和发展模式如何满足现代社会的两大根本诉求——发展和平等。从这
个角度,日本自不可能与欧、美、俄属于同一层次。

说到本书的三大块,在读者反馈中似乎注意力意见多集中在美国
部分。这可能有一定代表性,的确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普遍对
外部世界关注点的倚重倚轻。特别是提起西方,似乎只有美国。关于
欧洲,方今只剩下装修房子、买家具和坐咖啡馆时以“欧陆风情”为
时尚,此外严肃一点的话题就是欧元汇率了。其实,涉及本书的主题,
欧洲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影响20世纪发展的各种重要思潮都发源于欧
洲19世纪,或者更早: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各种派别的改良
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都在20世纪的世界
舞台上大显身手。20世纪欧洲还出现了肆虐一时的法西斯主义。今天
被统称为“后现代”的各种理论也还是发源在欧洲。这一现象本身就
值得研究。何况,就20世纪的现实历史而言,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
欧洲;战后,作为各独立国家走向联合的模式,欧洲又有了新的创造。
美国固然是超级大国,有其特殊重要性,但是对于研究一个世纪的历
史走向来说,欧洲是绝不应忽视的。至于俄罗斯,更是本书题中之义,
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为本书的策划者和主编,更希望读者能
全面地理解。

作为美国部分的作者,我要感谢一些同行的指正。这次大胆尝试,
深感知识、学养有限,许多方面是临时补课,难免捉襟见肘。有的史
料偷懒未核实,凭印象随手写下,就不准确。很感谢同行的订正,以
后如有机会再版当予改正。这里特别要提到一条带本质性的意见,指
出,书中有两章标题不恰当:把政府的改良措施称作“自上而下的改
良”;把舆论监督称作“自下而上的批判”,实际上,根据美国的社
会制度,政府和舆论并不是“上下”的关系,即使不是倒过来,也至
少是平行的。这一意见极为中肯,对我很有启发。足见自己有些基于
本国国情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本能地把政府看作“上面”,公众看
作“下面”,以之加于制度和政治文化迥然不同的他国就不恰当。

至于书名中“冷眼”的意思,不作“横眉冷对”解,而是相反,
是冷静地、心平气和地看外部客观世界。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本书要探
讨的的主题之一是苏联何以衰,美国何以兴。这是一个敏感话题,牵
涉到许多恩怨情结,容易动感情,还容易受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
但是20世纪已经发生的是既成事实,本书力图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客
体,作冷静的观察和剖析,强调一个“冷”字。例如美国的崛起和发
展为超级大国,其全方位的影响远超过当年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
国。与一切国家一样,美国当然有许多可能“出问题”的因素,但
20世纪中美国的崛起和富强是主要的,我们不能以主观代替客观。

本人深深感到,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不论是由于世界各国相互
依赖日深,日益休戚相关,还是由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实际关系已经
今非昔比,中国人对外的心态也应该有所变化,也就是应该多一份自
信,在奋发图强中更加反躬求诸己。对强于己者,与其乐见其败落,
或者从揭人之短中得到满足,不如认真探究其所长,即使不能“拿来”,
至少可以举一反三,有所启示。对他人失败的经验教训也应采取同样
冷静的态度。“启示录”者,此之谓也。

http://www.gmw.cn/01ds/2001-01/24/GB/2001%5E336%5E0%5EDS1501.htm


赞
转发 1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冷眼向洋(上下卷)的论坛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