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小竹 (安静祥和。)
2012-10-25 09:36:45 14人喜欢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苏东坡流放黄州后)
黄晓
2017-11-09 19:31:21 5人喜欢
山居笔记读后感
在写完《文化苦旅》后,余秋雨发觉历史漫长而有丰富多彩中国文化中仍有不少整体性的难题需要攻克、拜访。于是,他开启了探寻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整本书分为两个主题:前半部分讲中华文化与社会灾难(一个王朝的背影至抱愧山西);后半部分讲中华文化的精神归宿(乡关何处至历史的暗角),作者以超乎寻常的勇气与生命力,深入浅出的理性文字,“复兴中华文明”为己任的写作态度创造出了及历史厚度、地理方位、文化深度为一体的《山居笔记》。
第一篇:一个王朝的背影
1911年,辛亥革命的启蒙者们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霸气口号。结果,统治了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彻底被推翻。从这个口号不难看出,被启蒙者们推崇的“民族正统论”悄悄登上历史舞台。究其本质来说,这种“民族正统论”是从封建正统观念逐渐引申出来的一个副产品,带有荒诞与盲目性。革命者们企图推翻封建统治,而他们的口号竟又由封建观念延伸出来,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而对于这种“民族正统论”余秋雨的观点是否定的,他认为:“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皇帝总体上来说是比较好的。”仔细回想:在一片战乱中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是鲜卑族血统;被称为“千古一帝”、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是满族血统:而那位建立了赫赫武功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蒙古族、、、、、、这些在中国帝王中可称为佼佼者的统治着们,竟然都不是汉族,这正是“民族正统论”的最大悖论。
接下来就要说说康熙皇帝了。这位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帝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而其中尤为突出的,正是这位政治家在精神上的强健与勃发的生命力。
1691年,古北口总兵官蔡元向朝廷提出修长城的意见。康熙竟然完全不同意,他的上谕是: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这实在可以看出康熙不仅是一位仁德爱民、替百姓着想的仁君,还是一位在治国方略与思想境界上都非常有造诣的人。在军事与政治上,他建造避暑山庄与热河行宫,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为成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不能不说他是深谙此道的天才。而在学术上,他精通国学、天文、历法、物理、医学,数学,在他的影响下,涌现除了可一大批一流的科学家与文学家。不得不说,这位帝王有着强健的精神人格,和超乎寻常的生命力,屹立成为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而此时,固执的中国文人们正在喊着“抗清复明”的口号。闹到后来,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地步。康熙听说后,头也没抬,只挥一挥衣袖,就继续投入汉文化的研究了。文人们依然坚持着“民族正统论”,情愿在明王朝的通知下民不聊生,也不愿在清朝的统治下欣欣向荣。这种固守传统、不知变通的迂腐思想,荼毒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思想灾难由此而生。
到了乾隆继位的时候,他的好大喜功、他的洋洋自得,把中国国力糟蹋到了何等地步。他拒绝与英国谈判,关闭了沿海省份的海禁只留一个广州,满脑天朝意识,自高自大、、、、、、正是这样,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思想灾难诞生了。于是,中国的悲剧,就在这个看似全盛期的皇帝身上酿就。
余秋雨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璀璨而又古老的希腊与埃及早已废墟累累,至今也难找到一个具有其鼎盛时期纯正血统的人在世,可它们的文明在今天依然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最珍贵的文明。可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终极意义。1927年,大学者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水而死。陈寅恪先生认为:“王国维先生并不死于政治斗争、人事纠葛,或仅仅为清廷尽忠,而是死于一种文化。”清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站,而清朝灭亡,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灭亡。王国维先生以生命的代价,拥抱着自己恋恋不舍的传统文化。只愿,他一路走好。
邢卫科 (谦卑包容,莫忘初心)
2015-03-09 17:21:25 3人喜欢
以梦为马 (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
2013-05-02 22:14:03 4人喜欢
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
2013-05-02 21:40:35 2人喜欢
姓氏正统论和民族正统论。
MJ_Choi
2012-03-07 20:58:56 2人喜欢
在同一天竟看到了东西方两段相近的评述文字,不由忧从中来,关于苏东坡
关于达芬奇:“在黑夜里,人们都在熟睡,他过早地醒来。这是天才的不幸,却是人类的大幸。”——《达芬奇笔记》 不由得感慨,也许伟大太重了,没有一颗强健的心无法容纳,所以伟人们的身心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当时的落魄是时代的祸害,却无法掩饰真正会发光的灵魂。不仅人,城市也有这样的灵魂:捷克战时不发一枪向德国投降的举动被当时的人们唾弃,但躲过炮火的首都布拉格,因保留了伟大的历史而成为如今媲美全欧的美丽城市。历史总在重演着文明面对蛮荒时是那么地不堪一击,也许文明和美的发现与保护需要更大的智慧。
Hayaki
2020-02-21 19:11:23 1人喜欢
1.(谈小人)他们组成了道口路边上密密层层的许多暗角,使得本来就已经十分艰难的民族跋涉步履,在那里趔趄、错乱,甚至回头转向,或拖地不起。即便是智慧的光亮、勇士的血性,也对这些霉苔斑斑的角落无可奈何。
2.我们已经可以分析出小人的几条重要的行为特征了:其一,小人见不得美好。小人也能发现美好,有时甚至发现得比别人还敏锐,但不可能对美好投以由衷的虔诚。
因此,美好的事物可以埋没于荒草黑夜间,可以展露于江湖莽汉前,却断断不能让小人染指和过眼。
3.小人不会怜悯,不会忏悔,只会害怕,但越害怕越凶狠,一条道走到底。
4.贫穷不等于高尚却也不直接通向邪恶。
5.我们痛恨不知天高地厚、口出狂言的青年,我们痛恨敢于无视亲友邻里的规劝死死追求对象的情种,我们痛恨不顾一切的激进派或岿然不动的保守派,我们痛恨跋扈、妖冶、穷酸、迂腐、固执,我们痛恨这痛恨那,却不会痛恨那些没有立场的游魂、转瞬即逝的笑脸、无法验证的美言、无可验收的许诺。
6.小人是善于做情感游戏的,这对很多劳于事功而深感寂寞的好人来说正中下怀。在这个问题上小人与正常人的区别是,正常人的情感交往是以袒示自我的内心开始的,小人的情感游戏是以揣摩对方的需要开始的。
7.中国历史上很多不错的人物在对待小人的问题上每每产生策略上的失误。在道与术的关系上,他们虽然崇仰道却因政治思想构架的大一统而无法真正行道,最终都陷入术的圈域,名为韬略,实为政治实用主义。这种政治实用主义的一大特征,就是用小人的手段来对付政敌,用小人的手段来对付小人。
这样做初看颇有实效,其实后果严重。政敌未必是小人,利用小人对付政敌,在某种意义上是利用小人来扑灭政治观点不同的君子,在整体文明构建上是一大损失。
8.大多数谣言是很容易识破的,但居然会被智力并不太低的人大规模传播,原因只能说是传播者对谣言有一种潜在需要。
9.谣言为传播、信谣者而设,按接受美学的观点,谣言的生命扎根于传谣、信谣者的心底。
10.小人最隐秘的土壤,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即便是吃够了小人苦头的人,一不留神也会在自己的某个精神角落为小人挪出空地。
11.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12.我赞成陈寅恪先生的说法,王国维先生并不死于政治斗争、人事纠葛,或仅仅为清廷尽忠,而是死于一种文化: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13.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14.在统治者看来,中国人都不是个人,只是长在家族大树上的叶子,一片叶子看不顺眼了,证明从根上就不好,于是一棵大树连根儿拔掉。我看"株连"这两个字的原始含义就是这样来的。
15.当灾难初临之时,他们(知识分子)比一般人更紧张,更痛苦,更缺少应付的能耐;但是当这一个关口渡过之后,他中部分人的文化意识又会重新苏醒,开始与灾难周旋,在灾难中洗刷掉那些只有走运时才会追慕的虚浮层面,去寻求生命的底蕴。
16.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
毫无疑问,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17.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18.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19.在我看来,一切社会改革的举动,都以保护而不是破坏这种本能(人类的生存本能)为好,否则社会改革的终极目的又是什么呢?
可惜慷慨激昂的政治家们常常忘记了这一点,离开了世俗寻常的生态秩序,只追求法兰西革命式的激动人心。在激动人心的呼喊中,人民的经济生活形成和社会生存方式是否真正进步,却很少有人问津。
20.有的研究者认为科举考试对社会补益不大而对唐宋文学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我的观点正恰相反,认为科举考试最对不起的恰恰是文学。文学一进入考场已经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21.科举制度本想对中国知识分子作一番选择的,没想到选择过程变成了塑造过程,而这种塑造有很大一部分是恶性的。
22.科举制度使多数中国读书人成了政治和文化之间的骑墙派,两头都有瓜葛,两头都有期许,但两头都不着实,两头都难落地。
23.人一上年纪,就会自然熄灭往常误以为灿烂的浮火,静静地去体会人生的厚味。
我叫艾小可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2017-08-06 11:53:50 1人喜欢
2015-03-09 11:07:46 1人喜欢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山居笔记
小竹 (安静祥和。)
2012-10-25 09:36:45 14人喜欢
黄晓
2017-11-09 19:31:21 5人喜欢
邢卫科 (谦卑包容,莫忘初心)
2015-03-09 17:21:25 3人喜欢
以梦为马 (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
2013-05-02 22:14:03 4人喜欢
以梦为马 (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
2013-05-02 21:40:35 2人喜欢
MJ_Choi
2012-03-07 20:58:56 2人喜欢
Hayaki
2020-02-21 19:11:23 1人喜欢
我叫艾小可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2017-08-06 11:53:50 1人喜欢
邢卫科 (谦卑包容,莫忘初心)
2015-03-09 11:07:46 1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