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目录 · · · · · ·
目录
小引
第一讲 关于文学之诸问题
文学是什么――文学的范围――研究的对象――
研究文学的预备知识――文学的起源――文学的用处。
第二讲 中国文学的变迁
两种潮流的起伏――历代文学的变迁――明末的新
文学运动――公安派及其文学主张――竟陵派之继起
――公安竟陵两派的结合。
第三讲 清代文学的反动(上)――八股文
清代文学总览―― 八股文的来源―― 八股文的作法
及各种限制―― 试帖诗和诗钟――八股文所激起的反动
第四讲 清代文学的反动(下)――桐城派古文
桐城派的统系――桐城派的思想和桐城义法――
城派的演变――桐城派和新文学运动的关系――死去的
公安派精神的苏醒―― 桐城派所激起的反动。
第五讲 文学革命运动
清末政治的变动所给予文学的影响――梁任公和文
学改革的关系――白话作品的出现――新青年杂志的刊
行和文学革命问题的提出――旧势力的恐怖和挣扎――
文学革命运动和明末新文学运动根本精神之所以相同――
用白话的理由。
附录一:论八股文
附录二:沈启无选辑近代散文钞目录
附录三: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附录四: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附录五: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附录六: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编后记
· · · · · · (收起)
小引
第一讲 关于文学之诸问题
文学是什么――文学的范围――研究的对象――
研究文学的预备知识――文学的起源――文学的用处。
第二讲 中国文学的变迁
两种潮流的起伏――历代文学的变迁――明末的新
文学运动――公安派及其文学主张――竟陵派之继起
――公安竟陵两派的结合。
第三讲 清代文学的反动(上)――八股文
清代文学总览―― 八股文的来源―― 八股文的作法
及各种限制―― 试帖诗和诗钟――八股文所激起的反动
第四讲 清代文学的反动(下)――桐城派古文
桐城派的统系――桐城派的思想和桐城义法――
城派的演变――桐城派和新文学运动的关系――死去的
公安派精神的苏醒―― 桐城派所激起的反动。
第五讲 文学革命运动
清末政治的变动所给予文学的影响――梁任公和文
学改革的关系――白话作品的出现――新青年杂志的刊
行和文学革命问题的提出――旧势力的恐怖和挣扎――
文学革命运动和明末新文学运动根本精神之所以相同――
用白话的理由。
附录一:论八股文
附录二:沈启无选辑近代散文钞目录
附录三: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附录四: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附录五: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附录六: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编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二十世纪国学丛书 (共15册),
这套丛书还有
《神话与诗》,《文心雕龙札记》,《诗言志辨》,《词学通论》,《中国历史研究法》 等。
喜欢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 更多书评 5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8.7分 364人读过
-
岳麓书社 (2019)8.5分 3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大明明 2012-07-02
交叉波动而不是进化的文学史。里面还有很多笑话~
2 有用 无逸 delsino 2015-02-05
额,没啥感觉,有一点很有趣。“大抵在无话可讲而又非讲不可时,古文是最有用的”。好。。。= =。。说影响中国社会力量最大的,是道教和通俗文学,宗教老师估计会点赞。=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变化,简言之如阴阳消息,言志和载道的不断消息变化,但文中的载道,怎么看都像是里面说的“遵命文学”。“诗言志”,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言志与载道本来是不分的,周二爷想来也知道,但为了这个模式,有了文学无... 额,没啥感觉,有一点很有趣。“大抵在无话可讲而又非讲不可时,古文是最有用的”。好。。。= =。。说影响中国社会力量最大的,是道教和通俗文学,宗教老师估计会点赞。=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变化,简言之如阴阳消息,言志和载道的不断消息变化,但文中的载道,怎么看都像是里面说的“遵命文学”。“诗言志”,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言志与载道本来是不分的,周二爷想来也知道,但为了这个模式,有了文学无目的的预设,似乎也就不管了?最后谈到西学的浸入,原来的框框已经装不下新的事物,似乎更有意蕴。这一巨变,显然突破了周二爷“言志与载道“的曲折进路,而成一新的格局。 (展开)
0 有用 不知用什么名字 2013-06-22
周先生最主要的观点便是新文学运动与明末公安派的新文学运动在这张和趋向上是不谋而合的。新文学运动主张“诗言志”。“明末的文学是现在文学运动的来源,清朝的文学是这次文学的原因。“(pp.30)
0 有用 燕仰 2011-10-30
0 有用 草虫 2008-11-03
五四新文学的源流,概括成“言志”和“载道”,固然是粗疏了,但这书的好处,却可以让人看见周作人先生的思想脉络,这么看来,这书倒也不失为一本好玩的讲义。
0 有用 凝云不流 2021-03-01
三星半,另外半星给辅仁讲义的渊源。
0 有用 Benedicta 2021-02-28
文学以自身为目的,并非无目的。
0 有用 寻津 2021-02-25
打不了星,不是对文学史的客观研究,是一个相对于左翼文学的论争文本。所谓“革命”、“遵命”、“言志”、“载道”之类的概念,看似是清晰的二元对立,其实内涵相当含混,能所之间的关系很凌乱。 这种凌乱,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周氏演讲同古来说法之间的差距。朱自清有辨析。 第二,是周氏本人的混乱。故后来在《散文一集》的导言当中,又将“道”与“志”规定为“言他人之志为载道,载自己之道为言志”,是则以发出者为判... 打不了星,不是对文学史的客观研究,是一个相对于左翼文学的论争文本。所谓“革命”、“遵命”、“言志”、“载道”之类的概念,看似是清晰的二元对立,其实内涵相当含混,能所之间的关系很凌乱。 这种凌乱,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周氏演讲同古来说法之间的差距。朱自清有辨析。 第二,是周氏本人的混乱。故后来在《散文一集》的导言当中,又将“道”与“志”规定为“言他人之志为载道,载自己之道为言志”,是则以发出者为判断标准,而非道或志本身。 第三,是周氏所言与后来评价者之间的距离。钱锺书书评所讲的“革命”与“遵命”,似乎与周氏不一。钱锺书是以历时的眼光区分革/遵,故相对于旧观点的都是革命,且革命之后必然遵命。周氏不以相对时间论革/遵,而是直接对应志与道。可是,这一二元对应又被钱锺书从文体角度彻底否定。 (展开)
0 有用 黄西蒙 2021-02-18
太经典了
0 有用 夜空飞行 2021-02-12
借古说今,历史循环论,将文学分为“载道”和“言志”两股路径的往复。将公安派的“性灵”与新文学联系起来。早期新文学与桐城派有过“缠绵”的关系:一边是最先被桐城派引进的“西学”,一边是后来的“桐城谬种”。相对于胡适严格的死、活文学之分,周作人的态度相对缓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