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萨义德回忆录
原作名: Out of Place: A Memoir
译者: 彭淮栋
出版年: 2004-12
页数: 360
定价: 2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萨义德作品系列
ISBN: 9787108021595
内容简介 · · · · · ·
作为一个离乡亡国多年之人,面对随时可能的死亡,萨义德恳切回顾自己的人生,寻根溯源,追忆他要求严格、给他“维多利亚式”教育的父亲,和令他终生仰慕、给他鼓励但又暖昧矛盾的母亲,以及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他以今日之我探索、书写昔日之我,与内在自我重建关系,与已逝的父母修好,并试图以个人的方式为民族争回历史:他把自己分作两半的阿拉伯经历和美国经历统合为一,以不协和的身份为被压迫的、沉默的巴勒斯坦代言呐喊。
本书也是一个关于背井去乡和流离飘泊的故事。但萨义德发现,由此导致的身份的割裂、多重与流动实乃幸事一桩。他曾言: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格格不入”最终成了他的主动选择。
作者简介 · · · · · ·
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1963年起为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代表性著作有:《东方学》(1978;曾获美国国家书评家奖,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中译本)、《巴勒斯坦问题》(1979)、《世界・文本・批评家》(1983)、《文化与帝国主义》(1993;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中译本)、《知识分子论》(1994;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中译本)以及《流离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决的奋斗,1969-1994》(1994)等。萨义德还是有名的乐评家、歌剧鉴赏家、钢琴家,并为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辩的代言人。
目录 · · · · · ·
丛书信息
喜欢读"格格不入"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格格不入"的人也喜欢 · · · · · ·
格格不入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格格不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 条 )
> 更多书评31篇
-
我觉得美国人没有深度,不自在,只有表面的玩笑和队友之间的逢场作战的快乐,这些从来没有满足我。我总是觉得,置身同辈美国人之间,我若有所失,总想念别的语言,尤其是阿拉伯语——我在英语之外的生活、思想、感觉的语言。他们似乎不太重感情,不大有兴趣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反应。这就是美国生活那种超常的意识形态思考、大家看同样的电视节目,穿同样的衣服,把日常生活的复杂交流局限于一种缺乏反思、记忆也是没有位置的最低层次...
2013-02-16 21:18
-
-
严彬 (昨天的太阳被黑色担架抬走)
十二岁时,我被告知我胯上逐渐长出来的阴毛是“不正常”的东西,这更增加我对自己已经过度的窘困意识。但最大的批判是针对我的脸与舌头、背、胸、手和腹部。我并不知道我在受到攻击…… 摘自《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 第72页 版本:[美] 爱德华·W. 萨义德 / 彭淮栋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42016-07-13 09:56
-
富兰克林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我父亲的力量,精神上的与身体上的,支配了我的早年。 至少在我眼中,散发着压倒一切的自信。 他的身体特征和我畏缩、紧张的却懦与羞愧之下,这姿态有一种高视阔步,与我形成另一项令我气短的对比:他似乎从来没有不敢做的事、不敢去的地方,我则正好相反。 赛义德的却懦却成就了他的伟大,我观察了世界很多伟大人物的成就,他们的童年都带有深刻的自卑感,他们从这种自卑感里获得了对生命的希望,或者说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自我认识...2013-10-04 10:33
我父亲的力量,精神上的与身体上的,支配了我的早年。至少在我眼中,散发着压倒一切的自信。他的身体特征和我畏缩、紧张的却懦与羞愧之下,这姿态有一种高视阔步,与我形成另一项令我气短的对比:他似乎从来没有不敢做的事、不敢去的地方,我则正好相反。赛义德的却懦却成就了他的伟大,我观察了世界很多伟大人物的成就,他们的童年都带有深刻的自卑感,他们从这种自卑感里获得了对生命的希望,或者说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自我认识。人因自身而获得了创造,创造组成了社会的一切。这类人,真是通过这种自卑感,从小就获得了人性的洞悉力。而所有新的道路都是创造性的洞悉,都是别人眼里的一次反思,都是一种不同的伟大,或者说伟大仅仅是这 一种不同而已。回应 2013-10-04 10:33 -
严彬 (昨天的太阳被黑色担架抬走)
十二岁时,我被告知我胯上逐渐长出来的阴毛是“不正常”的东西,这更增加我对自己已经过度的窘困意识。但最大的批判是针对我的脸与舌头、背、胸、手和腹部。我并不知道我在受到攻击…… 摘自《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 第72页 版本:[美] 爱德华·W. 萨义德 / 彭淮栋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42016-07-13 09:56
-
”我有了一些反复浮现的幻想,十二岁时在学校作文里写下其中一个,是希望变成一本书。我觉得书是幸福的,能免于它不受欢迎的改变、形状的扭曲,对它长相的批评;在我心目中,印刷物是其风格和内容的表情、绝对的强硬及面貌的完整共同构成的可贵结合。不断易手、易地、易时,我仍然保持真我(做一本书),即使被从车里丢掉,即使失落于抽屉深处,我还是我。“ 这个想法不错,哈哈!
2013-02-13 15:50
-
-
严彬 (昨天的太阳被黑色担架抬走)
十二岁时,我被告知我胯上逐渐长出来的阴毛是“不正常”的东西,这更增加我对自己已经过度的窘困意识。但最大的批判是针对我的脸与舌头、背、胸、手和腹部。我并不知道我在受到攻击…… 摘自《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 第72页 版本:[美] 爱德华·W. 萨义德 / 彭淮栋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42016-07-13 09:56
-
刘二千 (Et in Arcadia ego)
然而,经过数年,我越过了她的犹豫不决,找到了她给我的支撑,尤其在我失去开罗之后。在那背后,我开始愈来愈认识到,在我们和我们其他亲戚的生命中巴勒斯坦在持续失落。一九六七年带来了更多的流离失所,这在我意味着散失了所有的一切,如我青少年时期和我成长的世界,我受教育的非关政治的岁月,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自以为超脱世事的教书和治学,等等。一九六七年以后,我非复昔日之我;那场战争驱使我回头寻找一切的起点,也就是为...2015-03-17 15:10
然而,经过数年,我越过了她的犹豫不决,找到了她给我的支撑,尤其在我失去开罗之后。在那背后,我开始愈来愈认识到,在我们和我们其他亲戚的生命中巴勒斯坦在持续失落。一九六七年带来了更多的流离失所,这在我意味着散失了所有的一切,如我青少年时期和我成长的世界,我受教育的非关政治的岁月,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自以为超脱世事的教书和治学,等等。一九六七年以后,我非复昔日之我;那场战争驱使我回头寻找一切的起点,也就是为巴勒斯坦的斗争。随后,我进入新近改变的中东风景,加入六十年代后期以迄整个七十年代先在阿曼、继在贝鲁特出现的巴勒斯坦运动。我向我早先人生中焦虑不安且隐藏未露的一面汲取力量——反权威主义,突破被强迫的沉默,最重要的是,发出不谐和的声音,重新面对无法调和的事物之间本来就有的那种紧张,从而粉碎、驱除一套不公不义的秩序。我心中始终认为,那套秩序的制定者是比较强权的乙方,无论这一方可能是谁。……我的学校教育结束多年之后,我才领悟她多么深地——是出于故意还是本能,我永远无法知道——渗入我们四个妹妹和一个哥哥的生活之中,以及我们兄妹之间。我妹妹们和我至今还生活在她厉害手段的后果之下,这一切导致我们之间产生许多带刺的藩篱,这些藩篱当然还靠其他的因素助长,但起因是她。令我遗憾的是,有些隔阂永远也无法消除。也许天下所有家庭里都如此吧。但我现在也认识到,我们从前那个古怪的家庭之茧,并非未来生活的典范,我们所生活的那个世界也不是。我想,父亲当初不惜花费,做了一件完全闻所未闻的事,也就是把我们四人送去美国受教育(我妹妹们只念了专科学院)的时候,一定曾经意识到这一点;我越想越坚信,他考虑到,我作为一个男人的唯一希望其实就是和我的家庭一刀两断。我对自由的追寻,对“爱德华”之下,或者,对被“爱德华”淹没的另一自我的追寻,也只能缘自那个断裂,因此我把那个断裂当作一件幸事,尽管我为之受过那么久的孤独和不快乐。如今,“正确”与适得其所(例如,正好在家),似乎都不重要,甚至不值得向往了。最好是漫迹各处,不要拥有房子,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特别是在纽约,这个我会住到死的城市。回应 2015-03-17 15:10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看完这些传记 (看不见我)
- 我的三联书架 (藏书阁)
- 据说翻译的不好的书(你读过哪些翻译得比较差的书?) (茶亦添香 书可增识)
- 彭淮栋的典雅翻译 (李后主)
- 三联文化生活译丛 (feiyafei)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格格不入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小約 2007-05-20
開始系統看老薩。翻譯很不錯。
0 有用 [已注销] 2013-12-24
好到不知道说什么= =所看版本的翻译也非常好,让阅读保持了流畅感,今年看了四部自传,本本都是经典
0 有用 辄馨 2008-01-31
写得没有想象地好
0 有用 sogdiana 2007-11-29
喜欢老版本的封面,学生时代就比较喜欢的一个知识分子。。
1 有用 魁魁格 2008-11-24
这个翻译……简直是矫揉造作的范本。为了优雅,而刻意雕琢以至拗口。语句掌控并无节奏,多处自造语显出畸形的布置和调遣。萨义德过份沉湎和品位幼年细节,这本回忆录文笔细腻,可惜美则美矣,营养不够。
0 有用 Enigman 2017-11-27
在哪里都有家,却找不到家的感觉。
0 有用 长袜子皮皮 2018-03-01
天然喜欢
0 有用 happymore 2017-08-27
拉杂一年😪
0 有用 Vagwings 2017-08-15
当母亲和失落的国家合二为一的时候,out of place成为唯一的选择与回忆
0 有用 非虚构 2017-08-15
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格格不入”最终成了他的主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