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巴黎的笔记(997)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赵晓照

    不论在什么地方,留下来的往往总是上层的历史,而芸芸众生常常是被忽略的,越早就越是如此。在野蛮的年代,从历史记录的角度,不会有人关注普通的生命。甚至直到我们自己经历过的历史,假如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从书中去重读,就会发现,今天的历史学家依然是热衷于剖析上层的路线斗争,派别的此起彼伏。我们目睹的主要历史场景在书中会大块大块的消失。因为,几乎很少有学者再愿意耗费自己宝贵的学术生命,去关注和记录那些无...   (3回应)

    2012-07-16 12:47:51   65人喜欢

  • All Blue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某天在图书馆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对于欧洲历史和文学一片文盲而又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我在作者面前觉得自己知之甚少。怀着虔诚的心情和远行的冲动读完这本书,没有旅游手册的感觉,而是觉得对巴黎三百年前的历史和现存的街道建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现在比之前更向往巴黎了,更想去触摸那座历史浓厚充满艺术的圣地。也对自己知识的匮乏深感愧疚,都是小时候不好好读书的过啊。 更多的是对作者夫妇的敬仰,对欧洲的历史了解的这么透...

    2012-05-23 23:01:59   20人喜欢

  • 芝麻

    在真的成年成熟之后,我们必须再一次,甚至不止一次地重读。不仅《九三年》如此,许多过去的书都是如此。于是,从巴黎回来之后,我去找出《双城记》,找出《悲惨世界》,找出《巴黎圣母院》。这个时候,我们不再有第一次阅读时的震惊,但是,我发誓,我们会有新的感受。   (1回应)

    2022-07-24 10:00:44   15人喜欢

  • 芝麻

    尽管法国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欧洲文明千年发展的结果,可是,这个理想,在伏尔泰和拉法耶特们心中所呈现的面貌,和底层民众心中所呈现的面貌,从来就是不一样的。大革命中,有多少巴黎人以为,掠夺贵族,把他们身无分文地扫地出门,就是在实现“平等”;对别人为所欲为,就是“自由”;当断头台下淤血浓厚,每晚引来巴黎城成百的野狗在那里舔食和狂吠的时候,他们仍然有理由相信,自己是在宣扬“博爱”,因为对“敌...

    2022-07-30 08:32:11   13人喜欢

  • ywbomhf (我的灵魂飘荡,像沉默的彗星)

    我们看看奥斯曼以外的大巴黎,就明白了。奥斯曼以外,是现代都市的造法。现代人已经失去对建筑精雕细琢的时间和耐心。许多现代建筑师更失去了为维护城市整体面貌而放弃凸显自己个性的历史责任感。所以,奥斯曼之外的现代大巴黎,是巴黎的一个粗糙外壳。它不是在原来巴黎的风格上延伸,而是匆匆在一个艺术精品的外面,套了一个现代箩筐。 现代建筑师是最强调个人风格的,而水平却参差不齐。当这样一个群体一哄而上,效果可想而知...   (1回应)

    2012-06-03 20:38:32   12人喜欢

  • 芝麻

    雨果笔下的大革命,是矛盾的,显然可以从中看到雨果的心灵挣扎。在《九三年》里,他列举着旧制度的残酷和不公正,列举着大革命对旧制度的改变,也列举着同时发生的大革命的恐怖和残忍。这一切都集中地、典型化地堆积在一起,似乎使人们无所适从。但是在法国,这是无数人看到的事实,这是无数学者列举过的事实。这似乎是作为文学家的雨果,也没有能力解决的悖论。然而,是雨果,第一次把善和人性作为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度,放在了...

    2022-07-28 07:29:55   9人喜欢

  • 我是MUSE (MUSE就是我)

    大革命中,有多少巴黎人以为,掠夺贵族,把他们身无分文地扫出门,就是在实现“平等”,对别人为所欲为,就是“自由”;…他们仍然有理由相信,自己是在宣扬“博爱”,因为对“敌人的残忍”,就是“对阶级弟兄的慈爱”。这些民众还处在理性发展、文明发展的“零历史”和“短历史”的阶段,假如不是以法律规范的同时,帮助他们走过必须经过的发展阶段,而是相反一味美化和放纵他们,那么,他们是多变的,也是具有极大破坏力的。...

    2012-09-19 08:07:14   7人喜欢

  • 一颗螃蟹 (Truffle真是人间美味!)

    毫无疑问,在旧制度下,最凄惨,最没有保障的、最令人同情的,就是底层民众。记得读到过一名学者的文章,描述他所见到的一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底层民众,他们居住的房屋形式,与他参观的几千年前的早期人类住宅,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他因此而感叹,从建筑文明的发展史来看,历史进步都发生在王公贵族的一端。而底层民众在建筑史上,处于零历史的状态,他们是最需要同情的。在同一篇文章里,这位学者也同样提到,底层民众又是最不...   (6回应)

    2011-07-13 00:57:11   32人喜欢

  • Ying

    读的时候我们被告知自己正在革命之中,而这两本谈论革命的书,恰使我们从“革命”中醒来。说到醒来,今天我们中间颇有一些人感到自豪,觉得自己悟性比别人更高。我自己都有过这样的错觉。后来,我看了一个旅美的同龄人的文章,才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仅仅是得到了掌握更多信息资源的特权。比如说,我得到了一个晚上的阅读《九三年》的机会。我的这个同龄人远没有那么幸运,他回忆到自己当时为了获得哪怕一篇字纸,都往往不得不...   (4回应)

    2012-12-17 17:05:53   5人喜欢

  • Beaverlike (F.A.E)

    得到时间的方法,是对占用了时间的事情扭过头去,眼不见为净。一走了之是其中最干脆的一种

    2013-01-31 16:04:10   5人喜欢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99 100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带一本书去巴黎

>带一本书去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