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巴黎的书评 (387)

君子不器 2006-04-11 09:15:38

启蒙者的偏狭

对于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大学生,林达谈美国的系列丛书曾经是这一代青年自由主义的启蒙读物。作者娓娓道来,循循善诱,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美国宪政的设计原理。我的一位老师对每一届本科生都推介这套丛书,并要求他们写出读书报告。国内一位自由派的政治学...  (展开)
【读品】 2009-10-21 11:54:31

张定浩:文学与政治——近距离看林达

“我自信,我在美国看到的超过美国自身持有的。”——托克维尔 一 林达作品存在一种奇异的分裂特质。然而,这种分裂又并非源自那种我们在诸多大作家身上都能体察到的、人本身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将不断地在另一个执着思索的心灵中得到响应),相反,当考虑到林达原本就是一对...  (展开)
深山夜读 2006-09-25 23:24:52

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不是吗?

昨天凌晨三点,终于看完了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相对于当年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力已经少了很多,但林达越来越成熟的讲故事的技巧,经历过美国民主磨炼的独特眼光和由此产生的有意无意中对中国历史的迂回影射,却让人在别人的厚重历史中产生对自身...  (展开)
严杰夫 2008-07-10 20:39:30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文/杰夫 1789年的深夜,路易十六或许还在焦虑着如何在三级会议中,能够让宪法顺利地通过。可是,在巴黎,群情激动的人群早已冲上了街头,在短暂的呼喊当中,一举冲向了一切找得到的国家机器。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一个夜晚,在...  (展开)
挥雨 2006-01-12 01:10:02

读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

2002年买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时候,没有想过日后要去巴黎,只是冲着“林达”这个名字。自从看了他们写的近距离看美国的三本书后(之所以说“他们”,是因为林达是一对夫妇合用的笔名),就相信只要林达出品就值得一看。看了这本书后,进一步地巩固了这个观点。 2005年岁...  (展开)
达达 2012-04-25 09:33:00

看了此书那些一个人背包游了一圈欧洲就敢出书的人,你们不该觉得汗颜吗?

闲来无事点开豆瓣读书,看到新上架的书有很多什么《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打车去柏林》《迟到的gap year》《打工旅行》这些简介多好多好,评分多高多高的书,一口气从头到尾读完两本,两外基本浏览而过,之后的感觉就是,如果这也叫书的话,出版商你他妈是不是都是文盲瞎子啊...  (展开)
Ruth 2005-09-29 14:04:49

分享

这是我读过的林达的第一本书。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图书馆里,怀旧的封面让他藏身与众多书中,费了很大劲儿才找到。可是有些东西,喜欢就是莫名的,不自然的,第一次读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以后一定要买两本,一本自己收藏,一本送给一位朋友,后来也是跑了很多书店才如愿以偿...  (展开)
Joyce 2009-06-09 15:00:40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版

读书

实在是非常喜欢,最近又开始重温这本书了,白天工作,想到晚上可以回家看书心里也充满欢喜。 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让我们明白一个国家需要的精英治国,那些草根,长期物质生活无依靠,精神生活也贫乏,一旦掌握了政权,是件可怕的事。 除了了解大革命那段历史,还可以领略法...  (展开)
mado1983 2012-03-24 19:03:33

我只能悲哀地坐在你身边

虽然连90后都开始著书立传大肆鞭笞中国的教育体制了,我依然衷心地感激九年义务教育中,费尽心力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世界大门的老师们。没错,你可以说出千般万般中国教育的不是,但总有一些与你毫无血缘关系的老师仅凭着一股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将你的未来当作至关重要的珍宝去培...  (展开)
羊君 2011-01-15 00:24:44

牢骚及其他

很久没有写什么评论了,最近半年更是懒散的甚。书其实是去年看的,说来奇怪,即便来了巴黎,我也还是喜欢看关于巴黎的书和电影,觉得意象和观感都和以前有微妙的不同,说不上好坏, 有些“身不知何处”的妙处吧。 其实书,电影,音乐,或者任何其他的艺术,能从中获得欣赏的快...  (展开)
芝麻 2022-08-03 12:43:35

带一本书去巴黎

托克维尔指出:“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 …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  (展开)
阿修罗 2008-06-16 12:31:48

从武汉到巴黎

  看题目,不要讶异。我并不是真的坐飞机去了巴黎,比飞行更快到达的方式就是想象。手边有两本书,一本是池莉著文的 《老武汉》,另一本是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  两本书通读了一遍,觉得池莉的文笔还真符合武汉人麻辣爽快的性格,而林达的触点则蕴含更丰富的人文气...  (展开)
蓝文青 2010-02-08 20:35:07

漫思,漫读,漫游

巴黎是个怎样的城市呢?    巴黎,众多文学家笔下多姿多彩的自由巴黎,天堂地狱都是它;众多音乐家画家仰慕的艺术圣地,成就落魄还是它;众多思想家塑造的天堂,民主专制还是它。    林达带去的书是雨果的《九三年》。而他在提到多次阅读《九三年》时的认知,我与他不谋而...  (展开)
Sunshine 2009-08-19 16:39:51

一点读后感

看完了《带一本书去巴黎》。我想,最最震撼我的,是发现当年高中时候学习到的法国大革命,居然是被割裂的历史,发现教材中被歌颂的革命背后,有那么残酷血腥的史实,居然有“及膝的血污”,而且那个革命本身,也非常值得仔细推敲和研究。也有很多当年学习时想不通的地方的解答...  (展开)
笔挺的淘淘 2009-04-27 23:28:49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仗剑浩歌走天涯,左肩雕,右手乌龟,前面有个书袋(还得放个P3),后面背把宝剑。仰天长啸出门去,辞职离家闯天涯。这是我一直以来未能实现的“童年梦想”。想想这正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在《沧浪之水》之后我感受到了政治巨大的吸力,它摒弃了哲学和社会学的思维方式,...  (展开)
Nikita 2006-07-01 05:07:21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版

我看見的不只是巴黎

展開書甫讀了數頁,驚覺自己讀得太快,不住提醒自己要慢慢慢。這本書快是讀不出趣味來的。放慢節奏,一字一句細細地嚼,漸漸地,那些文字幻化成一幅色彩柔和悅目的水彩畫,還未乾透的顏色在我眼前輕柔地徜徉著,似動未動,讓你懷疑浮起來的,是眼前的顏色還是你的意識。看著這...  (展开)
如果 2013-10-13 09:36:26

不深刻,不历史

最近用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把《带一本书去巴黎》看完了,似乎跟着作者一起浏览了巴黎,听着他们的讲述,我被带回了法国大革命时代,真切地感受了一番不似教科书罗列大事件般的历史。这里的历史,生动而又细节,细节地在你心上砍出一道信仰。 对欧洲充满兴趣,也是...  (展开)
WUJEFF 2006-12-05 10:44:58

『讀書筆記』带一本书去巴黎

林达是一对夫妇作家的共用笔名。他们是我爸妈年纪的人,过着大部分外少数人的生活,早年从上海移居美国,隐居北美的乡郊木屋,砍柴种地,做着异国的真正农民。没有艳羡的物质追求,他们由底而上接触着美国社会的各个处落,写出了令人艳羡的作品,“近距离看美国”丛书,被认为...  (展开)
丁丁 2010-02-20 18:01:02

法国大革命的另一种解读

林达的书写得不错,那三本讲美国法律制度的书就让我爱不释手,后来读他们写法国的《带一本书去巴黎》,更是让人热血贲张。这书名义上是写一趟法国之旅,各处景点连串起来的却是对法国大革命、乃至对整个法兰西民族的深刻思考。 革命是个了不起的字眼,从小的教育让我认为,一...  (展开)
SuperMeow 2011-02-12 14:08:20

当黑屋子开了一条缝

看完了《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晚上,刚好看到穆巴拉克下台的消息。 人群在高喊,从古老的埃及到古老的中国。埃及人为迎来的自由而狂欢,中国人为仍然没有曙光的黑暗而呐喊。 托克维尔说,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穆巴拉克不可谓不...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9 20 后页> (共387条)

订阅带一本书去巴黎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