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本书系全国各地多年从事妇科肿瘤工作的数十位专家、教授编纂的妇科肿瘤学专著。全书分上、下
两篇,上篇为总论,介绍妇科肿瘤的基础、临床诊断、治疗技术的新进展,手术、放射、化学药物治疗
的原则,特别对内分泌治疗在妇科肿瘤方面的应用及妇科肿瘤患者的心理治疗问题有较深入的叙述;下
篇为各论,介绍各种妇科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治疗的最新方法和技术。全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较
全面地反映了我国90年代末妇科肿瘤学的丰富经验和总体先进水平。同时,本书的临床应用性强,适用
于正在学习或准备进一步学习妇科肿瘤专业的各级医师,特别是中青年妇产科医师,他们可借助本书在
临床实践中加深领会,融会贯通,提高对妇科肿瘤的诊断治疗水平。
目录 · · · · · ·
总目
上篇
第一章 妇科肿瘤学发展的历史和展望
第二章 妇科肿瘤的病因学及流行病学
第三章 妇科肿瘤病理学
第四章 妇科肿瘤与遗传和基因
第五章 妇科肿瘤与内分泌学
第六章 妇科肿瘤与免疫
第七章 妇科肿瘤的诊断方法
第八章 妇科肿瘤的手术治疗
第九章 妇科肿瘤的化学治疗
第十章 妇科肿瘤的放射治疗
第十一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肿瘤
第十二章 心理精神咨询和康复
第十三章 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的处理
第十四章 妇科肿瘤的预防和普查
第十五章 妇科肿瘤医师的培训
第十六章 生存资料的统计分析
下篇
第十七章 外阴肿瘤
第十八章 阴道肿瘤
第十九章 子宫颈癌
第二十章 子宫肌瘤
第二十一章 子宫内膜癌
第二十二章 子宫肉瘤
第二十三章 输卵管肿瘤
第二十四章 卵巢肿瘤
第二十五章 滋养细胞肿瘤
第二十六章 女性生殖器官黑色素瘤
第二十七章 女性生殖道恶性混合性中胚叶肿瘤
第二十八章 女性生殖器官邻近组织的肿瘤
第二十九章 青小年及小儿妇科肿瘤
第三十章 女性生殖器官多原发性恶性肿瘤
第三十一章 妇科肿瘤合并妊娠
索引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妇科肿瘤学发展的历史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妇科肿瘤的病因学及流行病学
第一节 病因学
一 前言
二 影响因素之一:个体基础类因素
三 影响因素之二:感染
四 影响因素之三:生活因素类
五 影响因素之四:医学与卫生学
六 影响因素之五:人文社会
七 影响因素之六:环境
八 影响因素之七:遗传
九 影响因素小结
第二节 流行病学
一 前言
二 流行病学之一:空间分布
三 流行病学之二:各种肿瘤的组成结构
四 流行病学之三:各种率
五 流行病学之四:年龄
六 流行病学之五:年代
七 流行病学之六:预后
八 流行病学之七:流行病学调查
九 流行病学之八:实验流行病学
十 流行病学之九:理论分析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妇科肿瘤病理学
第一节 女性生殖系统的胚胎发生学
一 女阴的胚胎发生
二 阴道的胚胎发生
三 子宫及输卵管的胚胎发生
四 性腺的胚胎发生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组织学
一 女阴
二 阴道
三 子宫颈
四 子宫体
五 输卵管
六 卵巢
第三节 妇科肿瘤的组织发生学
一 概述
二 上皮性肿瘤的组织发生
三 生殖细胞肿瘤的组织发生
四 性索间质肿瘤的组织发生
五 非特殊性间叶肿瘤的组织发生
第四节 妇科肿瘤病理分类及命名
一 分类
二 命名
第五节 病理切片的制作技术
一 概述
二 制片步骤
第六节 肿瘤的基本概念
一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概念
二 肿瘤病理形态学常用术语
第七节 肿瘤的一般病理形态学
一 概述
二 肿瘤的组织学结构
三 肿瘤的分化不良和成熟不全
四 肿瘤的异型性 多形性及幼稚性
五 肿瘤的特征性结构及分泌产物
六 肿瘤的生长和细胞繁殖
七 肿瘤的生长抑制和分化转变
八 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级
九 恶性肿瘤的浸润 转移
第八节 肿瘤超微病理
一 概述
二 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第九节 肿瘤的良 恶性病理形态特征
一 概述
二 良性肿瘤的病理形态特征
三 恶性肿瘤的病理形态特征
第十节 妇科交界性肿瘤
一 交界性肿瘤的概念和归类
二 交界性肿瘤的病理形态特征
三 交界性肿瘤的超微结构特征
四 交界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五 交界性肿瘤的病理诊断方法
第十一节 癌前病变
一 概述
二 癌前病变的组织学特征
三 肉瘤前病变
第十二节 妇科肿瘤的浸润与转移途径
一 概述
二 浸润及转移的条件
三 浸润及转移的途径
第十三节 妇科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一 癌前病变及原位癌
二 早期浸润癌
第十四节 妇科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
一 概述
二 中间丝
三 妇科肿瘤相关抗原CA125及其他
四 癌胚抗原
五 甲胎蛋白
六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七 性激素
八 酶类
九 雌 孕激素受体
十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十一 凝集素
第十五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在妇科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一 概述
二 常用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三 与妇科肿瘤发生有关的基因
四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第十六节 妇科肿瘤细胞病理学
一 概述
二 女性生殖道上皮的正常组织结构与脱落细胞的形态特点
三 宫颈与阴道细胞的病理形态特点
第十七节 妇科肿瘤预后与病理的关系
一 肿瘤组织类型
二 肿瘤分级(分化)核分裂象数量
三 肿瘤的体积 包膜是否破裂 有无种植
四 肿瘤浸润深度及范围
五 腹腔细胞学
六 淋巴结转移与免疫反应
七 形态计量学测定
八 流式细胞术测定
九 雌 孕激素受体测定
十 滋养细胞疾病预后的综合评分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妇科肿瘤与遗传和基因
第一节 肿瘤遗传学基础
一 染色体
二 基因
三 遗传和遗传方式
四 肿瘤细胞染色体的异常
五 肿瘤基因
六 抗肿瘤基因
七 基因分析的基本技术
第二节 妇科肿瘤的遗传
一 卵巢肿瘤的遗传
二 子宫颈癌的遗传
三 子宫体肿瘤的遗传
四 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的遗传
五 遗传型妇科肿瘤的登记和咨询
第三节 妇科肿瘤的染色体变化
一 卵巢肿瘤的染色体变化
二 子宫颈癌的染色体变化
三 子宫体肿瘤的染色体变化
四 滋养细胞肿瘤的染色体变化
第四节 妇科肿瘤的基因变化
一 卵巢肿瘤的基因变化
二 子宫颈癌的基因变化
三 子宫体肿瘤的基因变化
四 滋养细胞肿瘤的基因变化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妇科肿瘤与内分泌学
第一节 正常女性生殖系统内分泌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中激素受体的分布及特征
第三节 产生激素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一 性索间质肿瘤
二 生殖细胞肿瘤
三 “非功能性”卵巢肿瘤
四 女性生殖道肿瘤产生的其他种类激素
第四节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激素靶器官特征
一 子宫颈癌
二 子宫内膜癌
三 子宫体肌层肿瘤
四 卵巢肿瘤
第五节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内分泌特征在判断预后中的意义
第六节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内分泌治疗
一 治疗机制
二 治疗方法
三 各种妇科肿瘤的内分泌治疗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妇科肿瘤与免疫
第一节 历史和进展
第二节 肿瘤抗原
一 分类
二 胚胎性抗原
三 CA125
四 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 中枢免疫器官
二 外周免疫器官
三 免疫细胞
四 免疫细胞因子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一 基本结构
二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及化学特性
三 免疫球蛋白的多样化
第五节 单克隆抗体
一 基本技术
二 肿瘤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三 新型的单克隆抗体
第六节 宿主对肿瘤的免疫反应
一 免疫监视及免疫逃避
二 肿瘤排斥的机制
三 促肿瘤生长的免疫因素
第七节 免疫诊断
第八节 免疫治疗
一 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
二 放射免疫导向手术
三 细胞因子
四 免疫细胞
五 双功能抗体
第九节 肿瘤疫苗及预防
一 抗独特型抗体
二 病毒肿瘤细胞溶解物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妇科肿瘤的诊断方法
第一节 症状学
一 肿块
二 阴道出血
三 白带异常
四 腹痛
五 腹胀
第二节 妇科内镜检查
一 阴道镜检查
二 宫腔镜检查
三 腹腔镜检查
第三节 超声检查术
一 超声成像及其原理
二 检查方法
三 妇科肿瘤声像图
四 盆底及附件其他包块的声像图
五 盆腔包块穿刺活检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术
一 CT的基本原理
二 CT检查的适应证
三 CT检查前的准备与检查方法
四 几种常见妇科肿瘤的CT表现
第五节 磁共振成像
一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二 磁共振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三 磁共振检查技术
四 几种常见妇科肿瘤的磁共振诊断
五 磁共振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第六节 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淋巴造影术及盆腔动脉造影术
一 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二 淋巴造影术
三 盆腔动脉造影术
第七节 肿瘤标记物及免疫诊断
一 肿瘤标记物的概念
二 常用妇科肿瘤标记物的分类
三 常用妇科肿瘤标记物的特点
四 联合标记
五 免疫诊断
第八节 细胞学检查
一 阴道细胞学检查
二 宫腔吸片细胞学检查
三 腹水细胞学检查
四 腹水细胞染色体检查
五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第九节 病理组织学检查
一 局部活体组织检查
二 诊断性刮宫
三 诊断性子宫颈锥形切除
四 粗针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第十节 妇科肿瘤手术中的病理诊断
一 手术中病理诊断方法
二 手术中送检冷冻切片的病例选择
三 手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的局限性
四 手术中病理诊断误诊原因的分析
五 妇科常见肿瘤手术中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十一节 肿瘤细胞脱氧核糖核酸的测定
一 DNA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 DNA定量分析对妇科肿瘤的临床和生物学意义
三 DNA定量在妇科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妇科肿瘤的手术治疗
第一节 妇科应用解剖学
一 腹腔解剖
二 盆腔解剖
三 外阴及腹股沟解剖
四 盆腔及腹腔腹膜后解剖
五 女性生殖器官的淋巴引流
第二节 妇科肿瘤手术的选择
一 妇科肿瘤手术的适应证
二 妇科肿瘤手术的禁忌证
三 妇科肿瘤手术的特点
第三节 妇科良性肿瘤的手术原则
一 外阴良性肿瘤
二 阴道良性肿瘤
三 子宫颈良性肿瘤
四 子宫肌瘤
五 卵巢良性肿瘤
第四节 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原则
一 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
二 手术切口的选择
三 患者手术姿势的固定
四 几种广泛性手术 根治性手术的概念
五 淋巴清扫的范围和原则
六 根治性手术后的器官重建手术
七 卵巢恶性肿瘤手术的特殊性
八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保留卵巢和生育功能的问题
九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卵巢移位术
第五节 妇科肿瘤手术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
一 妇科肿瘤手术出血及其处理
二 妇科肿瘤手术泌尿道并发症
三 肠道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四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下泌尿道功能失调
五 围手术期血栓性栓塞
六 手术后感染的治疗
第六节 妇科肿瘤手术后的监测和护理
一 术后一般监测与护理
二 术后饮食营养护理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妇科肿瘤的化学治疗
第一节 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肿瘤细胞动力学与化疗药代动力学
一 细胞增殖周期
二 抗肿瘤药物对细胞各周期的作用
三 细胞动力学是合理化疗的基础
四 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
五 重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六 抗肿瘤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七 抗肿瘤治疗药物的监测
第三节 常用药物
一 烷化剂
二 抗代谢药
三 抗生素类
四 植物类药
五 激素类及其他抗肿瘤药物
第四节 抗肿瘤药物的选择
一 抗肿瘤药物选择的原则
二 化疗的新特点
三 化疗在各种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
四 化疗的耐药问题及其防治
五 妇科肿瘤化疗途径的选择
第五节 妇科肿瘤化疗的方法及途径
一 全身给药
二 局部用药
第六节 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其防治
一 毒性反应分类
二 常见毒性反应及处理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妇科肿瘤的放射治疗
第一节 放射治疗的物理学基础
一 放射源和放射治疗机
二 临床剂量学
第二节 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一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作用
二 细胞生存曲线
三 细胞的修复
四 细胞的再增殖
五 细胞动力学
六 细胞的再分布
七 氧效应和再充氧
八 剂量率效应
九 肿瘤的放射敏感性
十 各种正常组织的放射耐受量
十一 时间 剂量 分次数学模型
十二 非常规分割放疗
第三节 放射治疗原则
一 治疗工具的合理选择
二 适宜的照射范围
三 足够的照射剂量
四 均匀的剂量分布
五 合理的照射体积
六 个别对待的治疗原则
第四节 放射治疗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一 放射治疗计划的制订
二 放射治疗计划的实施
第五节 照射方法与适应范围
一 体内照射与体外照射的区别
二 体内照射
三 体外照射
四 腔内照射与体外照射的配合
五 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配合
六 放疗与化疗的综合治疗
七 化学修饰剂和加热治疗合并放射治疗
第六节 放射治疗的并发症
一 腹部 盆腔器官对放射线的耐受剂量
二 放射治疗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肿瘤
第一节 中医学对妇科肿瘤的认识
第二节 妇科肿瘤的中医药治疗
一 中医药治疗的作用
二 中药内服法
三 饮食疗法
四 针灸疗法
五 内养功疗法
六 外治法
七 抗妇科肿瘤的常用中草药
第三节 妇科常见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 子宫颈癌
二 卵巢癌
三 子宫内膜癌
四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
五 子宫肌瘤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心理精神咨询和康复
一 使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
二 增强病人的信心 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三 病人亲属 朋友的鼓励和帮助
四 已治疗的同类病人的指导和帮助
五 治疗后性生活的指导和恢复
六 治愈后回到正常人群和重新工作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的处理
第一节 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大出血
一 腹主动脉短期阻断术
二 动脉栓塞术
三 输血
第二节 疼痛
一 癌症疼痛的原因和机制
二 病史和检查
三 疼痛分级
四 疗效评价
五 镇痛措施
六 神经阻滞法
七 破坏神经根
八 经皮刺激止痛
九 精神心理疗法
第三节 其他并发症的处理
一 肠梗阻
二 腹泻
三 腹水
四 气急
五 输尿管阻塞
六 水肿
七 衰竭
第四节 动脉插管化疗在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第五节 临终关怀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妇科肿瘤的预防和普查
第一节 预防妇科肿瘤的意义
第二节 妇科肿瘤的预防方法
一 病因及高危因素的预防
二 合理使用外源性雌激素
三 预防性治疗
四 普查普治
第三节 癌前阶段的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妇科肿瘤医师的培训
一 思想品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二 妇产科学基础
三 普通外科学基础
四 泌尿学基础
五 麻醉学基础
六 临床病理学基础
七 放射学基础
八 化学治疗基础
九 实验室研究
十 培训单位的条件
十一 授予证书和考核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生存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一节 中位数及有关处理
一 定义
二 应用范围
三 计算方法
四 百分位数
五 中位数的可信区间
六 中位数符号检验和秩和检验
第二节 生存率的直接法计算
一 直接法生存率(rP0)及其标准误(SrP0)的计算式
二 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三 计算步聚
第三节 生存率的寿命表法计算
一 寿命表法的原理及对中断观察者的处理
二 寿命表法生存率及其标准误计算式
三 计算方法和步骤
第四节 Kaplan Meier生存曲线
一 生存率及其标准误的计算式
二 生存率及其标准误的计算步骤
第五节 时序检验(Logrank检验)
第六节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一 数学原理及思想
二 Cox模型应用举例
· · · · · · (收起)
上篇
第一章 妇科肿瘤学发展的历史和展望
第二章 妇科肿瘤的病因学及流行病学
第三章 妇科肿瘤病理学
第四章 妇科肿瘤与遗传和基因
第五章 妇科肿瘤与内分泌学
第六章 妇科肿瘤与免疫
第七章 妇科肿瘤的诊断方法
第八章 妇科肿瘤的手术治疗
第九章 妇科肿瘤的化学治疗
第十章 妇科肿瘤的放射治疗
第十一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肿瘤
第十二章 心理精神咨询和康复
第十三章 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的处理
第十四章 妇科肿瘤的预防和普查
第十五章 妇科肿瘤医师的培训
第十六章 生存资料的统计分析
下篇
第十七章 外阴肿瘤
第十八章 阴道肿瘤
第十九章 子宫颈癌
第二十章 子宫肌瘤
第二十一章 子宫内膜癌
第二十二章 子宫肉瘤
第二十三章 输卵管肿瘤
第二十四章 卵巢肿瘤
第二十五章 滋养细胞肿瘤
第二十六章 女性生殖器官黑色素瘤
第二十七章 女性生殖道恶性混合性中胚叶肿瘤
第二十八章 女性生殖器官邻近组织的肿瘤
第二十九章 青小年及小儿妇科肿瘤
第三十章 女性生殖器官多原发性恶性肿瘤
第三十一章 妇科肿瘤合并妊娠
索引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妇科肿瘤学发展的历史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妇科肿瘤的病因学及流行病学
第一节 病因学
一 前言
二 影响因素之一:个体基础类因素
三 影响因素之二:感染
四 影响因素之三:生活因素类
五 影响因素之四:医学与卫生学
六 影响因素之五:人文社会
七 影响因素之六:环境
八 影响因素之七:遗传
九 影响因素小结
第二节 流行病学
一 前言
二 流行病学之一:空间分布
三 流行病学之二:各种肿瘤的组成结构
四 流行病学之三:各种率
五 流行病学之四:年龄
六 流行病学之五:年代
七 流行病学之六:预后
八 流行病学之七:流行病学调查
九 流行病学之八:实验流行病学
十 流行病学之九:理论分析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妇科肿瘤病理学
第一节 女性生殖系统的胚胎发生学
一 女阴的胚胎发生
二 阴道的胚胎发生
三 子宫及输卵管的胚胎发生
四 性腺的胚胎发生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组织学
一 女阴
二 阴道
三 子宫颈
四 子宫体
五 输卵管
六 卵巢
第三节 妇科肿瘤的组织发生学
一 概述
二 上皮性肿瘤的组织发生
三 生殖细胞肿瘤的组织发生
四 性索间质肿瘤的组织发生
五 非特殊性间叶肿瘤的组织发生
第四节 妇科肿瘤病理分类及命名
一 分类
二 命名
第五节 病理切片的制作技术
一 概述
二 制片步骤
第六节 肿瘤的基本概念
一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概念
二 肿瘤病理形态学常用术语
第七节 肿瘤的一般病理形态学
一 概述
二 肿瘤的组织学结构
三 肿瘤的分化不良和成熟不全
四 肿瘤的异型性 多形性及幼稚性
五 肿瘤的特征性结构及分泌产物
六 肿瘤的生长和细胞繁殖
七 肿瘤的生长抑制和分化转变
八 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级
九 恶性肿瘤的浸润 转移
第八节 肿瘤超微病理
一 概述
二 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第九节 肿瘤的良 恶性病理形态特征
一 概述
二 良性肿瘤的病理形态特征
三 恶性肿瘤的病理形态特征
第十节 妇科交界性肿瘤
一 交界性肿瘤的概念和归类
二 交界性肿瘤的病理形态特征
三 交界性肿瘤的超微结构特征
四 交界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五 交界性肿瘤的病理诊断方法
第十一节 癌前病变
一 概述
二 癌前病变的组织学特征
三 肉瘤前病变
第十二节 妇科肿瘤的浸润与转移途径
一 概述
二 浸润及转移的条件
三 浸润及转移的途径
第十三节 妇科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一 癌前病变及原位癌
二 早期浸润癌
第十四节 妇科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
一 概述
二 中间丝
三 妇科肿瘤相关抗原CA125及其他
四 癌胚抗原
五 甲胎蛋白
六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七 性激素
八 酶类
九 雌 孕激素受体
十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十一 凝集素
第十五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在妇科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一 概述
二 常用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三 与妇科肿瘤发生有关的基因
四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第十六节 妇科肿瘤细胞病理学
一 概述
二 女性生殖道上皮的正常组织结构与脱落细胞的形态特点
三 宫颈与阴道细胞的病理形态特点
第十七节 妇科肿瘤预后与病理的关系
一 肿瘤组织类型
二 肿瘤分级(分化)核分裂象数量
三 肿瘤的体积 包膜是否破裂 有无种植
四 肿瘤浸润深度及范围
五 腹腔细胞学
六 淋巴结转移与免疫反应
七 形态计量学测定
八 流式细胞术测定
九 雌 孕激素受体测定
十 滋养细胞疾病预后的综合评分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妇科肿瘤与遗传和基因
第一节 肿瘤遗传学基础
一 染色体
二 基因
三 遗传和遗传方式
四 肿瘤细胞染色体的异常
五 肿瘤基因
六 抗肿瘤基因
七 基因分析的基本技术
第二节 妇科肿瘤的遗传
一 卵巢肿瘤的遗传
二 子宫颈癌的遗传
三 子宫体肿瘤的遗传
四 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的遗传
五 遗传型妇科肿瘤的登记和咨询
第三节 妇科肿瘤的染色体变化
一 卵巢肿瘤的染色体变化
二 子宫颈癌的染色体变化
三 子宫体肿瘤的染色体变化
四 滋养细胞肿瘤的染色体变化
第四节 妇科肿瘤的基因变化
一 卵巢肿瘤的基因变化
二 子宫颈癌的基因变化
三 子宫体肿瘤的基因变化
四 滋养细胞肿瘤的基因变化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妇科肿瘤与内分泌学
第一节 正常女性生殖系统内分泌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中激素受体的分布及特征
第三节 产生激素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一 性索间质肿瘤
二 生殖细胞肿瘤
三 “非功能性”卵巢肿瘤
四 女性生殖道肿瘤产生的其他种类激素
第四节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激素靶器官特征
一 子宫颈癌
二 子宫内膜癌
三 子宫体肌层肿瘤
四 卵巢肿瘤
第五节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内分泌特征在判断预后中的意义
第六节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内分泌治疗
一 治疗机制
二 治疗方法
三 各种妇科肿瘤的内分泌治疗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妇科肿瘤与免疫
第一节 历史和进展
第二节 肿瘤抗原
一 分类
二 胚胎性抗原
三 CA125
四 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 中枢免疫器官
二 外周免疫器官
三 免疫细胞
四 免疫细胞因子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一 基本结构
二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及化学特性
三 免疫球蛋白的多样化
第五节 单克隆抗体
一 基本技术
二 肿瘤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三 新型的单克隆抗体
第六节 宿主对肿瘤的免疫反应
一 免疫监视及免疫逃避
二 肿瘤排斥的机制
三 促肿瘤生长的免疫因素
第七节 免疫诊断
第八节 免疫治疗
一 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
二 放射免疫导向手术
三 细胞因子
四 免疫细胞
五 双功能抗体
第九节 肿瘤疫苗及预防
一 抗独特型抗体
二 病毒肿瘤细胞溶解物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妇科肿瘤的诊断方法
第一节 症状学
一 肿块
二 阴道出血
三 白带异常
四 腹痛
五 腹胀
第二节 妇科内镜检查
一 阴道镜检查
二 宫腔镜检查
三 腹腔镜检查
第三节 超声检查术
一 超声成像及其原理
二 检查方法
三 妇科肿瘤声像图
四 盆底及附件其他包块的声像图
五 盆腔包块穿刺活检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术
一 CT的基本原理
二 CT检查的适应证
三 CT检查前的准备与检查方法
四 几种常见妇科肿瘤的CT表现
第五节 磁共振成像
一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二 磁共振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三 磁共振检查技术
四 几种常见妇科肿瘤的磁共振诊断
五 磁共振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第六节 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淋巴造影术及盆腔动脉造影术
一 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二 淋巴造影术
三 盆腔动脉造影术
第七节 肿瘤标记物及免疫诊断
一 肿瘤标记物的概念
二 常用妇科肿瘤标记物的分类
三 常用妇科肿瘤标记物的特点
四 联合标记
五 免疫诊断
第八节 细胞学检查
一 阴道细胞学检查
二 宫腔吸片细胞学检查
三 腹水细胞学检查
四 腹水细胞染色体检查
五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第九节 病理组织学检查
一 局部活体组织检查
二 诊断性刮宫
三 诊断性子宫颈锥形切除
四 粗针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第十节 妇科肿瘤手术中的病理诊断
一 手术中病理诊断方法
二 手术中送检冷冻切片的病例选择
三 手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的局限性
四 手术中病理诊断误诊原因的分析
五 妇科常见肿瘤手术中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十一节 肿瘤细胞脱氧核糖核酸的测定
一 DNA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 DNA定量分析对妇科肿瘤的临床和生物学意义
三 DNA定量在妇科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妇科肿瘤的手术治疗
第一节 妇科应用解剖学
一 腹腔解剖
二 盆腔解剖
三 外阴及腹股沟解剖
四 盆腔及腹腔腹膜后解剖
五 女性生殖器官的淋巴引流
第二节 妇科肿瘤手术的选择
一 妇科肿瘤手术的适应证
二 妇科肿瘤手术的禁忌证
三 妇科肿瘤手术的特点
第三节 妇科良性肿瘤的手术原则
一 外阴良性肿瘤
二 阴道良性肿瘤
三 子宫颈良性肿瘤
四 子宫肌瘤
五 卵巢良性肿瘤
第四节 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原则
一 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
二 手术切口的选择
三 患者手术姿势的固定
四 几种广泛性手术 根治性手术的概念
五 淋巴清扫的范围和原则
六 根治性手术后的器官重建手术
七 卵巢恶性肿瘤手术的特殊性
八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保留卵巢和生育功能的问题
九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卵巢移位术
第五节 妇科肿瘤手术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
一 妇科肿瘤手术出血及其处理
二 妇科肿瘤手术泌尿道并发症
三 肠道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四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下泌尿道功能失调
五 围手术期血栓性栓塞
六 手术后感染的治疗
第六节 妇科肿瘤手术后的监测和护理
一 术后一般监测与护理
二 术后饮食营养护理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妇科肿瘤的化学治疗
第一节 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肿瘤细胞动力学与化疗药代动力学
一 细胞增殖周期
二 抗肿瘤药物对细胞各周期的作用
三 细胞动力学是合理化疗的基础
四 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
五 重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六 抗肿瘤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七 抗肿瘤治疗药物的监测
第三节 常用药物
一 烷化剂
二 抗代谢药
三 抗生素类
四 植物类药
五 激素类及其他抗肿瘤药物
第四节 抗肿瘤药物的选择
一 抗肿瘤药物选择的原则
二 化疗的新特点
三 化疗在各种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
四 化疗的耐药问题及其防治
五 妇科肿瘤化疗途径的选择
第五节 妇科肿瘤化疗的方法及途径
一 全身给药
二 局部用药
第六节 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其防治
一 毒性反应分类
二 常见毒性反应及处理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妇科肿瘤的放射治疗
第一节 放射治疗的物理学基础
一 放射源和放射治疗机
二 临床剂量学
第二节 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一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作用
二 细胞生存曲线
三 细胞的修复
四 细胞的再增殖
五 细胞动力学
六 细胞的再分布
七 氧效应和再充氧
八 剂量率效应
九 肿瘤的放射敏感性
十 各种正常组织的放射耐受量
十一 时间 剂量 分次数学模型
十二 非常规分割放疗
第三节 放射治疗原则
一 治疗工具的合理选择
二 适宜的照射范围
三 足够的照射剂量
四 均匀的剂量分布
五 合理的照射体积
六 个别对待的治疗原则
第四节 放射治疗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一 放射治疗计划的制订
二 放射治疗计划的实施
第五节 照射方法与适应范围
一 体内照射与体外照射的区别
二 体内照射
三 体外照射
四 腔内照射与体外照射的配合
五 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配合
六 放疗与化疗的综合治疗
七 化学修饰剂和加热治疗合并放射治疗
第六节 放射治疗的并发症
一 腹部 盆腔器官对放射线的耐受剂量
二 放射治疗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肿瘤
第一节 中医学对妇科肿瘤的认识
第二节 妇科肿瘤的中医药治疗
一 中医药治疗的作用
二 中药内服法
三 饮食疗法
四 针灸疗法
五 内养功疗法
六 外治法
七 抗妇科肿瘤的常用中草药
第三节 妇科常见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 子宫颈癌
二 卵巢癌
三 子宫内膜癌
四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
五 子宫肌瘤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心理精神咨询和康复
一 使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
二 增强病人的信心 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三 病人亲属 朋友的鼓励和帮助
四 已治疗的同类病人的指导和帮助
五 治疗后性生活的指导和恢复
六 治愈后回到正常人群和重新工作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的处理
第一节 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大出血
一 腹主动脉短期阻断术
二 动脉栓塞术
三 输血
第二节 疼痛
一 癌症疼痛的原因和机制
二 病史和检查
三 疼痛分级
四 疗效评价
五 镇痛措施
六 神经阻滞法
七 破坏神经根
八 经皮刺激止痛
九 精神心理疗法
第三节 其他并发症的处理
一 肠梗阻
二 腹泻
三 腹水
四 气急
五 输尿管阻塞
六 水肿
七 衰竭
第四节 动脉插管化疗在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第五节 临终关怀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妇科肿瘤的预防和普查
第一节 预防妇科肿瘤的意义
第二节 妇科肿瘤的预防方法
一 病因及高危因素的预防
二 合理使用外源性雌激素
三 预防性治疗
四 普查普治
第三节 癌前阶段的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妇科肿瘤医师的培训
一 思想品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二 妇产科学基础
三 普通外科学基础
四 泌尿学基础
五 麻醉学基础
六 临床病理学基础
七 放射学基础
八 化学治疗基础
九 实验室研究
十 培训单位的条件
十一 授予证书和考核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生存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一节 中位数及有关处理
一 定义
二 应用范围
三 计算方法
四 百分位数
五 中位数的可信区间
六 中位数符号检验和秩和检验
第二节 生存率的直接法计算
一 直接法生存率(rP0)及其标准误(SrP0)的计算式
二 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三 计算步聚
第三节 生存率的寿命表法计算
一 寿命表法的原理及对中断观察者的处理
二 寿命表法生存率及其标准误计算式
三 计算方法和步骤
第四节 Kaplan Meier生存曲线
一 生存率及其标准误的计算式
二 生存率及其标准误的计算步骤
第五节 时序检验(Logrank检验)
第六节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一 数学原理及思想
二 Cox模型应用举例
· · · · · · (收起)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