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内容:道教为根据中国固有文化所创设之宗教,其立教的过程,追溯历史约可划分为十个演变时期。
(一)中国上古代文化一统于“道”。乃原始观察自然的基本科学,与信仰天人一贯的宗教哲学混合时期。约当公元前四、五千年,中国上古史所称的三皇五帝,以至黄帝轩辕氏的阶段,为道教学术思想之远古渊源所本。
(二)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开始发达,从此建立民族文化具体的规模;而以政治教化互为体用,是君道师道合一不分的时期。约当公元前二千二、三百年开始,即唐尧、虞舜、夏禹三代,为道教学术思想的胚胎阶段。
作者简介 · · · · · ·
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南怀瑾先生毅然辞亲远游,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其服务社会大众。其时,每逢假日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1945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194...
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南怀瑾先生毅然辞亲远游,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其服务社会大众。其时,每逢假日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1945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1945年,南怀瑾先生离藏走滇,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内战开始不久,南怀瑾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于杭州天竺,披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于江西庐山天池寺旁结茅蓬清修。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辞别家乡,只身赴台。
到台湾后,南怀瑾先生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执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不少台湾党政、军政要人及工商巨子都曾拜在南怀瑾先生门下。
南怀瑾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这样称呼他。
1985年夏,南怀瑾先生离台赴美。在美国期间,成立了“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旅美三年,南怀瑾先生未偿一日不思念中华故土,身处异乡心系家国。其实又何止是旅美期间,南怀瑾先生旅台三十六年,因“书剑飘零,不见慈颜”,常常是“几回好梦至家乡”。其怀乡之情,并非发于个人小私,实出于爱国忧民之大公。不论在台湾还是旅居海外,南怀瑾先生每每念及国家振兴图强事业,特别是对祖国统一大业,系於心怀,百般关注。
作者的著作中,尤以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孟子旁通、易经杂说等解释诸子散文的文章。这几篇文章以演讲的形势出现,将论语、老子、孟子、易经等书进行了透彻、理性的分析。尤其是在论语方面,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怪圈,提出了作者新的观点与思考,南怀瑾先生的这几本书,的确是为我国国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著述:
· 《易经杂说》
· 《易经系传别讲》
· 《老子他说》
· 《历史的经验》
· 《论语别裁》
· 《孟子旁通》
·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
·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
· 《山川人物与永嘉禅师》
· 《谈忏悔》
· 《谈缘》
· 《禅观正脉研究》
· 《禅话》
·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 《佛教的布施学》
· 《佛教的孝道思想》
· 《观音法门(略讲)》
· 《金刚经说什么》
· 《金刚上师》
· 《实修《大安般守意经》》
· 《般若正观略讲》
·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 《参禅切忌从他觅》
· 《楞严大义今释》
· 《参禅日记》
· 《达摩四观》
· 《观想白骨与般若的关系》
· 《六妙门与三际托空》
· 《药剂师的济世观》
·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 《《戒律学原理》摭言》
· 《圆觉经略说》
· 《宗镜录略讲》
· 《如何修证佛法》
目录 · · · · · ·
第一章 道教学术思想的文化渊源
第一节 道教立教的过程
第二节 道教学术思想的渊源
第三节 道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
-
第二章 道教的建立
第一节 汉末三国时期的道教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道家
-
第三章 道教的成长
第一节 北魏时代道教的定型与道佛之争
第二节 南朝的道教与陶弘景
-
第四章 道教的扩张
第一节 唐初开国与道教
第二节 新兴道教的吕纯阳
-
第五章 道教的演变
第一节 宋初儒道归元的华山隐士陈希夷
第二节 宋代的皇帝与道教
第三节 正统道教南宗的崛起
-
第六章 宋元时期新兴的道教
第一节 北宋道教全真道的建立
第二节 元代敕封天师道与其他
-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道教
第一节 明太祖与周颠
第二节 明成祖与武当山的张三丰
第三节 明世宗与陶仲文的前因后果
第四节 明末清初道家派别的分支
第五节 康熙雍正与道教
-
第八章 二十世纪的道教
第一节 十九世纪末道教的衰落
第二节 当代学人研究道教学术的活动
第三节 研究道教学术的人士
-
附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故言道家或道教,都通称之谓“黄老之术”。其实,所谓黄帝的学术并无专书可考,只如司马迁所说:“黄帝者,学者之共术也。”所谓“共术”,就是指中国文化的渊源,都裁定从黄帝时期开始,所以称黄帝的学术,即是代表中国文化原始湖源的总括概念而已。后世道教称黄帝学道于广成子,所谓“广成”这名号,有集其大成的意义。据此简要,大概就可了然中华民族在上古文化学术的渊源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0页 -
周朝建国,对于上古以来的政治体制,礼乐教化等所有思想制度,一律加以整理与变革,文王、武王、周公父子兄弟三人,综罗上古文化思想,归纳成为一贯,极力建立以人为本位,由人而上通天文、下及地理、旁通物理的人文文化体系;《周易》的文言、象辞、爻辞等,即为周代文化思想最高原理的总汇,所以孔子推论三代以来的文明,特别赞许周代文明,为“郁郁乎文哉”!后世儒家思想学说之所以如此演进,受其影响至深虽然如此,但称为文化思想的最高理则,仍然归纳谓之“道”是以当时的“道”,并无门墙的纷争,亦无派别的树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四平 (此生可是无仙骨,石火光中闹不休)
汉初以来至武帝时代的儒生,上焉者,专以传经训诂,考据典故,疏释经文为事;下焉者,但借孔、孟以来的儒学相号召,专门从事功名的竞逐,已非孔、孟原来儒家师道的真面目。 神仙方士之术,原为中国古代极有价值的科学基础,但一牵涉入政治,夹以富贵权位欲望,而终致贻祸无穷,若就所谓遗世独立的真人神仙视之,岂不哑然失笑! 巫术之妖言惑众者,常许人以上界星神下凡为谀辞。人情大抵皆喜誉己而恶忠言,故术者可邀人之宠信。 ...2013-10-22 14:47:24
汉初以来至武帝时代的儒生,上焉者,专以传经训诂,考据典故,疏释经文为事;下焉者,但借孔、孟以来的儒学相号召,专门从事功名的竞逐,已非孔、孟原来儒家师道的真面目。 神仙方士之术,原为中国古代极有价值的科学基础,但一牵涉入政治,夹以富贵权位欲望,而终致贻祸无穷,若就所谓遗世独立的真人神仙视之,岂不哑然失笑! 巫术之妖言惑众者,常许人以上界星神下凡为谀辞。人情大抵皆喜誉己而恶忠言,故术者可邀人之宠信。 总之,没有哪一个宗教的教主,和以学术思想自任的大宗师们,他们是绝无用世之心的人。只是不像英雄们有治世取天下之心,而却都有救世平天下之志。不过所走的路线,和所取的目的和方法,各有不同而已。 当南北朝之间,少数民族崛起西北,以石勒、姚兴等的酋长之雄,如果没有神僧佛圆澄,和高僧鸠摩罗什等的教化,不知道还有多少生灵,受其涂炭。当成吉思汗崛起蒙古,以素无文化基础的民族,除了依赖武力征伐以外,根本不懂文化和政治的建设,如非丘长春师徒教化其间,他祸害之烈,恐怕又不止如元朝八十余年的情况了。这笔写到全真道的事迹,又不胜有观今鉴古之叹! 可是人们却遗忘了当成吉思汗武功鼎盛的时期,他远自印度边境,也为了一位学者道士,派兵东来中国,迎接丘长春。而且更忽略了丘长春的先见之明,他不辞艰苦地到了雪山以南,是为得预先布置,保持民族国家文化的传统。这是多么可歌可泣,而且含有无限悲愤的历史往事!因为他是一位道教的道士,便被自命儒家的历史学者们轻轻地一笔抹煞,无奈不可乎! 翻开历史的记载,自秦皇、汉武,海上求仙以来,并唐、宋的帝王,误于神仙方术者,屡见不鲜。丘长春以全真道的大师,成吉思汗呼为神仙而不名,而且经过如此艰难的请去,他应当传些长生不老,修成神仙的法术了。事实上,并不如此。他教给成吉思汗的,却都是中国正统学术,儒、道两家忠孝仁义的话。尤其谆谆劝其戒杀而治天下。这比三国时期于吉、左慈等方士之流,想以方技动人的,就不知高明到多少倍了。(《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回应 2013-10-22 14:47:24
-
四平 (此生可是无仙骨,石火光中闹不休)
汉初以来至武帝时代的儒生,上焉者,专以传经训诂,考据典故,疏释经文为事;下焉者,但借孔、孟以来的儒学相号召,专门从事功名的竞逐,已非孔、孟原来儒家师道的真面目。 神仙方士之术,原为中国古代极有价值的科学基础,但一牵涉入政治,夹以富贵权位欲望,而终致贻祸无穷,若就所谓遗世独立的真人神仙视之,岂不哑然失笑! 巫术之妖言惑众者,常许人以上界星神下凡为谀辞。人情大抵皆喜誉己而恶忠言,故术者可邀人之宠信。 ...2013-10-22 14:47:24
汉初以来至武帝时代的儒生,上焉者,专以传经训诂,考据典故,疏释经文为事;下焉者,但借孔、孟以来的儒学相号召,专门从事功名的竞逐,已非孔、孟原来儒家师道的真面目。 神仙方士之术,原为中国古代极有价值的科学基础,但一牵涉入政治,夹以富贵权位欲望,而终致贻祸无穷,若就所谓遗世独立的真人神仙视之,岂不哑然失笑! 巫术之妖言惑众者,常许人以上界星神下凡为谀辞。人情大抵皆喜誉己而恶忠言,故术者可邀人之宠信。 总之,没有哪一个宗教的教主,和以学术思想自任的大宗师们,他们是绝无用世之心的人。只是不像英雄们有治世取天下之心,而却都有救世平天下之志。不过所走的路线,和所取的目的和方法,各有不同而已。 当南北朝之间,少数民族崛起西北,以石勒、姚兴等的酋长之雄,如果没有神僧佛圆澄,和高僧鸠摩罗什等的教化,不知道还有多少生灵,受其涂炭。当成吉思汗崛起蒙古,以素无文化基础的民族,除了依赖武力征伐以外,根本不懂文化和政治的建设,如非丘长春师徒教化其间,他祸害之烈,恐怕又不止如元朝八十余年的情况了。这笔写到全真道的事迹,又不胜有观今鉴古之叹! 可是人们却遗忘了当成吉思汗武功鼎盛的时期,他远自印度边境,也为了一位学者道士,派兵东来中国,迎接丘长春。而且更忽略了丘长春的先见之明,他不辞艰苦地到了雪山以南,是为得预先布置,保持民族国家文化的传统。这是多么可歌可泣,而且含有无限悲愤的历史往事!因为他是一位道教的道士,便被自命儒家的历史学者们轻轻地一笔抹煞,无奈不可乎! 翻开历史的记载,自秦皇、汉武,海上求仙以来,并唐、宋的帝王,误于神仙方术者,屡见不鲜。丘长春以全真道的大师,成吉思汗呼为神仙而不名,而且经过如此艰难的请去,他应当传些长生不老,修成神仙的法术了。事实上,并不如此。他教给成吉思汗的,却都是中国正统学术,儒、道两家忠孝仁义的话。尤其谆谆劝其戒杀而治天下。这比三国时期于吉、左慈等方士之流,想以方技动人的,就不知高明到多少倍了。(《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回应 2013-10-22 14:47:24
-
四平 (此生可是无仙骨,石火光中闹不休)
汉初以来至武帝时代的儒生,上焉者,专以传经训诂,考据典故,疏释经文为事;下焉者,但借孔、孟以来的儒学相号召,专门从事功名的竞逐,已非孔、孟原来儒家师道的真面目。 神仙方士之术,原为中国古代极有价值的科学基础,但一牵涉入政治,夹以富贵权位欲望,而终致贻祸无穷,若就所谓遗世独立的真人神仙视之,岂不哑然失笑! 巫术之妖言惑众者,常许人以上界星神下凡为谀辞。人情大抵皆喜誉己而恶忠言,故术者可邀人之宠信。 ...2013-10-22 14:47:24
汉初以来至武帝时代的儒生,上焉者,专以传经训诂,考据典故,疏释经文为事;下焉者,但借孔、孟以来的儒学相号召,专门从事功名的竞逐,已非孔、孟原来儒家师道的真面目。 神仙方士之术,原为中国古代极有价值的科学基础,但一牵涉入政治,夹以富贵权位欲望,而终致贻祸无穷,若就所谓遗世独立的真人神仙视之,岂不哑然失笑! 巫术之妖言惑众者,常许人以上界星神下凡为谀辞。人情大抵皆喜誉己而恶忠言,故术者可邀人之宠信。 总之,没有哪一个宗教的教主,和以学术思想自任的大宗师们,他们是绝无用世之心的人。只是不像英雄们有治世取天下之心,而却都有救世平天下之志。不过所走的路线,和所取的目的和方法,各有不同而已。 当南北朝之间,少数民族崛起西北,以石勒、姚兴等的酋长之雄,如果没有神僧佛圆澄,和高僧鸠摩罗什等的教化,不知道还有多少生灵,受其涂炭。当成吉思汗崛起蒙古,以素无文化基础的民族,除了依赖武力征伐以外,根本不懂文化和政治的建设,如非丘长春师徒教化其间,他祸害之烈,恐怕又不止如元朝八十余年的情况了。这笔写到全真道的事迹,又不胜有观今鉴古之叹! 可是人们却遗忘了当成吉思汗武功鼎盛的时期,他远自印度边境,也为了一位学者道士,派兵东来中国,迎接丘长春。而且更忽略了丘长春的先见之明,他不辞艰苦地到了雪山以南,是为得预先布置,保持民族国家文化的传统。这是多么可歌可泣,而且含有无限悲愤的历史往事!因为他是一位道教的道士,便被自命儒家的历史学者们轻轻地一笔抹煞,无奈不可乎! 翻开历史的记载,自秦皇、汉武,海上求仙以来,并唐、宋的帝王,误于神仙方术者,屡见不鲜。丘长春以全真道的大师,成吉思汗呼为神仙而不名,而且经过如此艰难的请去,他应当传些长生不老,修成神仙的法术了。事实上,并不如此。他教给成吉思汗的,却都是中国正统学术,儒、道两家忠孝仁义的话。尤其谆谆劝其戒杀而治天下。这比三国时期于吉、左慈等方士之流,想以方技动人的,就不知高明到多少倍了。(《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回应 2013-10-22 14:47:2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8.3分 3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道教书籍 (静升)
- 复旦大学出版社-南怀瑾著述系列 (无线火车)
- 我的道释常识 (羊的门)
- 【南师 | 南怀瑾】 (CuRry_常喜舍;)
- 2013读书 (J)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嘎巴贡嘎 2013-07-23 22:12:42
脉络清晰,要点明确,人物风云娓娓道来,修证层次,历史影响,民族大义,积极消极,各方均有精妙绝伦的论述
0 有用 鲜花的脸 2008-11-14 12:57:18
南怀瑾,真正的国学大师~
0 有用 塔可夫斯基的镜子 2009-06-18 15:22:52
很久以前读的,封面与豆瓣显示的不同
0 有用 henrytea 2010-11-03 22:43:58
上古文明儒道一体。东周,军阀混战百家争鸣,均衍生于一体文化,老庄列皆如此。汉朝始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三国,佛教已在汉地立足,道家始有宗教意识,道教遂生。张道陵在四川建五斗米道,其孙张鲁,政教合一,后,张氏子孙迁居江西龙虎山,称“正一派”,宋元之后尊为“天师道”。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为丹经鼻祖。东晋葛洪《抱朴子》性命双修,内篇外篇,谴责妖术。南北朝佛道虽争,但陶弘景、寇谦之出,儒释道逐渐调和。唐朝... 上古文明儒道一体。东周,军阀混战百家争鸣,均衍生于一体文化,老庄列皆如此。汉朝始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三国,佛教已在汉地立足,道家始有宗教意识,道教遂生。张道陵在四川建五斗米道,其孙张鲁,政教合一,后,张氏子孙迁居江西龙虎山,称“正一派”,宋元之后尊为“天师道”。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为丹经鼻祖。东晋葛洪《抱朴子》性命双修,内篇外篇,谴责妖术。南北朝佛道虽争,但陶弘景、寇谦之出,儒释道逐渐调和。唐朝吕洞宾,建新兴道教,类禅宗。宋初陈抟华山派,河图洛书太极图。北宋南宗张紫阳著《悟真篇》为丹经名著,禅道合一。北宋末,王重阳出,建全真道,类似禅宗渐修,有全真七子。丘处机遂立北宗龙门派,至其徒尹志平感化元人令汉地文化与人口得以保存。明朝张三丰建武当派。道教综罗百代博大精微。未有神仙不读书。切莫偏激。 (展开)
0 有用 七心海棠 2017-07-26 00:26:24
感觉比佛教那本好,可能是佛教我了解得更多吧。。大段大段的文言引用略惆怅。
0 有用 从这里到那里 2022-07-31 16:30:42
“五千年文化精英所独创的宗教,蒙受百般误解与侮辱,殊堪浩叹。”
0 有用 卡卡卡 2022-06-21 13:42:21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0 有用 December Sun 2022-03-17 07:09:50
一门哲学的宗教化略观。很略。
0 有用 预支牛奶 2022-03-07 22:25:55
和卿希泰那本比起來,此本挺華夏文化本位的,卿本有為道教惋嘆之感。行文有勢,談而非術(笑,意思是沒有腳註)。
0 有用 何大宇子 2022-03-03 22:34:59
流水账 读过一些严谨的社科 历史书籍 对这种书看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