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简单的逻辑,深邃的推理,从哲学形而下到意识形态,讲解了一个民族悲剧,当然,你也可以从这历史车轮里看到喜剧的心态,想知道具体写啥自己耐着性子去本书吧。
作者简介 · · · · · ·
李劼,本名陆伟民,上海市人,1955年出生。当代著名思想文化学者,作家,红学专家,文学批评家。1973年中学毕业下乡,1978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文学硕士,1987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现旅居美国。主要作品有《论红楼梦-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丽娃河》、五卷本《李劼思想文化文集》等。
详细如下:
《文学是人学新论》
《风烛沧海》
《给大师定位》
《个性,自我,创造》
《李劼思想文化文集》(五卷本)
《丽娃河》
《爱似米兰》
《吴越春秋》
《商周春秋》
《汉末党锢之谜》
《脚下的沙漠,天空的鹰》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备忘录》(暂未出版)
《中南海最后的斗争》(国内未出版)
《美丽赌徒》(未出版)
《悲情色主》(未出版)
《中国文化冷风景》(创作中)
其中,《李劼思想文化文集》(五卷本)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
李劼,本名陆伟民,上海市人,1955年出生。当代著名思想文化学者,作家,红学专家,文学批评家。1973年中学毕业下乡,1978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文学硕士,1987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现旅居美国。主要作品有《论红楼梦-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丽娃河》、五卷本《李劼思想文化文集》等。
详细如下:
《文学是人学新论》
《风烛沧海》
《给大师定位》
《个性,自我,创造》
《李劼思想文化文集》(五卷本)
《丽娃河》
《爱似米兰》
《吴越春秋》
《商周春秋》
《汉末党锢之谜》
《脚下的沙漠,天空的鹰》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备忘录》(暂未出版)
《中南海最后的斗争》(国内未出版)
《美丽赌徒》(未出版)
《悲情色主》(未出版)
《中国文化冷风景》(创作中)
其中,《李劼思想文化文集》(五卷本)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此书曾出版过几版单行本)
《作为历史哲学和文化命运的二十世纪风景》(即《给大师定位》)
《中国语言神化和话语英雄--论晚近历史》
《历史描述和阐释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其中包括《文学是人学新论》一著)
《我们的文化个性和个性文化--论世纪现象》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历史为谁而存在?这个问题虽然提得深刻,但问题本身的确荒谬。因为历史本身并不为任何人存在,假如为谁存在是成立的,那么与其说为个人不如说为上帝。所谓为个人存在只有在个人意识到历史存在的前提下才是存在的,而不管这种意识是理性的还是悟性的。事实上,说历史为个人存在其真正的意义不再与历史存在的终极目的,而在于暗示了一种属于个人的可能和权利——即虚构历史的可能和权利。 正如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虚构历史一样,每一个人都有虚构历史的权利。历史是个人在之中的历史。这种在历史之中使每一个个人具有天然的讲说权利,只是这种权利时常为虚构的可能性所限制罢了。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虚构历史,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虚构历史。对历史的拥有和失落不在于权利是否被侵犯,而在于可能的能否获得和实现。正如历史是一种被虚构的可能一样,每一个个人都是历史之可能的虚构者。虚构历史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虚构者的虚构却是有限的;或者说,历史的虚构乃是虚构者以有限的虚构去无线地接近历史被无限虚构的可能性。这种虚构在其虚构者和虚构对象从存在(Being)层面上,诉诸二种方式——笔和枪。前一种方式是语言的方式,后一种方式是暴力的方式。或者是语言的暴力,或者是暴力的语言,历史总是首先被这两种方式所虚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页 -
一旦人们意识到历史是虚构的时,那么对真事的追问和寻求便会使假话被置于被告席,所谓末日审判、历史审判云云,就是这样发生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02论《红楼梦》 第五章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李劼思想文化文集(全5卷)"的人也喜欢 · · · · · ·
李劼思想文化文集(全5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
历史为谁而存在?这个问题虽然提得深刻,但问题本身的确荒谬。因为历史本身并不为任何人存在,假如为谁存在是成立的,那么与其说为个人不如说为上帝。所谓为个人存在只有在个人意识到历史存在的前提下才是存在的,而不管这种意识是理性的还是悟性的。事实上,说历史为个人存在其真正的意义不再与历史存在的终极目的,而在于暗示了一种属于个人的可能和权利——即虚构历史的可能和权利。 正如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虚构历史一样,每一...
2015-08-26 07:53:08 2人喜欢
历史为谁而存在?这个问题虽然提得深刻,但问题本身的确荒谬。因为历史本身并不为任何人存在,假如为谁存在是成立的,那么与其说为个人不如说为上帝。所谓为个人存在只有在个人意识到历史存在的前提下才是存在的,而不管这种意识是理性的还是悟性的。事实上,说历史为个人存在其真正的意义不再与历史存在的终极目的,而在于暗示了一种属于个人的可能和权利——即虚构历史的可能和权利。 正如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虚构历史一样,每一个人都有虚构历史的权利。历史是个人在之中的历史。这种在历史之中使每一个个人具有天然的讲说权利,只是这种权利时常为虚构的可能性所限制罢了。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虚构历史,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虚构历史。对历史的拥有和失落不在于权利是否被侵犯,而在于可能的能否获得和实现。正如历史是一种被虚构的可能一样,每一个个人都是历史之可能的虚构者。虚构历史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虚构者的虚构却是有限的;或者说,历史的虚构乃是虚构者以有限的虚构去无线地接近历史被无限虚构的可能性。这种虚构在其虚构者和虚构对象从存在(Being)层面上,诉诸二种方式——笔和枪。前一种方式是语言的方式,后一种方式是暴力的方式。或者是语言的暴力,或者是暴力的语言,历史总是首先被这两种方式所虚构。 引自 《作为历史哲学和文化命运的二十世纪风景》 的绪论《强有力的生命历程的总和》 这种大方面的思考,非常有启发。语言虚构的实践者,文化人,宽泛地说。联想中国的文化人,一直以来被暴力虚构方式虐成奴仆人格,内化到骨头缝里了好像。
回应 2015-08-26 07:53:08 -
寒星渔火 (被迫向前)
在上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发生论机制中,道是上帝,属于天堂;一是阳极,初始本体;二是阴极,派生胎胞;三则是变体,生生不息的创造之源。作为一的阳体,通常是木讷宁静的;作为二的阴体,往往富有诗意,并且比较活跃;最后作为三的变体,乃是至关重要的运动变化因子,创造性的推动往往在三的位置上发出。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处在这个位置上的往往是撒旦式的形象。在《圣经》中是蛇,在《浮士德》中是梅菲斯...2016-09-30 10:21:15
在上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发生论机制中,道是上帝,属于天堂;一是阳极,初始本体;二是阴极,派生胎胞;三则是变体,生生不息的创造之源。作为一的阳体,通常是木讷宁静的;作为二的阴体,往往富有诗意,并且比较活跃;最后作为三的变体,乃是至关重要的运动变化因子,创造性的推动往往在三的位置上发出。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处在这个位置上的往往是撒旦式的形象。在《圣经》中是蛇,在《浮士德》中是梅菲斯特。这类形象虽然是历史的原创者,但由于创造本身的罪孽意味,他们非但不会受到表彰,反而被诉诸道德审判。在记载中国始源文化的《山海经》中,这类形象通常由共工、刑天一类人物扮演。然而,这种撒旦式的英雄在《红楼梦》里却一反常态地以薛宝钗这样的道德典范形象出现,或者说,站立在三的创造位置上的不是智慧和力量,而是心术和道德,这实在令人震惊,并且发人深省。然而,这又正是小说竭力向人们诉说的一个重大秘密:创造者位置上的创造力的丧失。 引自 02论《红楼梦》 第七章 真是越读越惊醒!
回应 2016-09-30 10:21:15 -
寒星渔火 (被迫向前)
读者如果留心一下小说有关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展示,可以发现一个重大的秘密:宝黛爱情中的色欲内容在小说开卷的还泪神话中被以象征的方式抽象掉了。这个象征便是神瑛侍者之于绛珠仙草的浇灌。浇灌的象征既抽象了宝黛爱情的性意味,又将这木石前盟净化为纯粹的还泪故事。这似乎是由色而空在小说中的又一层意思,即宝黛之情本身也是由色而空由浇灌到还泪构成的。于是,欲望由于性的净化而被全然扬弃,从而形成一个中国人最害怕...2016-09-30 09:27:58
读者如果留心一下小说有关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展示,可以发现一个重大的秘密:宝黛爱情中的色欲内容在小说开卷的还泪神话中被以象征的方式抽象掉了。这个象征便是神瑛侍者之于绛珠仙草的浇灌。浇灌的象征既抽象了宝黛爱情的性意味,又将这木石前盟净化为纯粹的还泪故事。这似乎是由色而空在小说中的又一层意思,即宝黛之情本身也是由色而空由浇灌到还泪构成的。于是,欲望由于性的净化而被全然扬弃,从而形成一个中国人最害怕最忌讳的一个事实:断子绝孙。且不说贾氏家族会因此遭到怎样彻底的背叛,就拿《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寓言“愚公移山”来说,也实在大逆不道得可以。在智叟面前,愚公的全部自信和力量无非在于他有儿子,儿子死后有孙子,子子孙孙不会穷尽。但愚公假如突然面对一个贾宝玉式的儿子,告诉他这一切都是可以穷尽的,他还自信得了么?他是瘫倒在地呢?还是暴跳如雷?但不管愚公如何痛苦,贾宝玉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因为贾宝玉的单纯在于,既然是百足之虫,那就让他僵死算了,何必没完没了呢?愚公有愚公的理由,贾宝玉有贾宝玉的逻辑,是是非非就是如此的相悖。 由于情种形象的先行自身,贾宝玉的死亡准备将向……死亡的生存变成了向……爱情的死亡;又由于爱情的非欲意味,向……爱情的死亡将爱情对象化为向……女神的爱情。因为不具备两性的生产意味的爱情不仅是审美的,同时也是宗教的。这种宗教意味不仅在贾宝玉的情种宣言中明确告示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一见女儿便觉得清爽云云;而且还在小说本身的构架上隐喻出来,我指的是有关女娲形象的解读,当然,这种解读是在小说的寓言层面上进行的。 引自 02论《红楼梦》 第七章 回应 2016-09-30 09:27:58
-
历史为谁而存在?这个问题虽然提得深刻,但问题本身的确荒谬。因为历史本身并不为任何人存在,假如为谁存在是成立的,那么与其说为个人不如说为上帝。所谓为个人存在只有在个人意识到历史存在的前提下才是存在的,而不管这种意识是理性的还是悟性的。事实上,说历史为个人存在其真正的意义不再与历史存在的终极目的,而在于暗示了一种属于个人的可能和权利——即虚构历史的可能和权利。 正如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虚构历史一样,每一...
2015-08-26 07:53:08 2人喜欢
历史为谁而存在?这个问题虽然提得深刻,但问题本身的确荒谬。因为历史本身并不为任何人存在,假如为谁存在是成立的,那么与其说为个人不如说为上帝。所谓为个人存在只有在个人意识到历史存在的前提下才是存在的,而不管这种意识是理性的还是悟性的。事实上,说历史为个人存在其真正的意义不再与历史存在的终极目的,而在于暗示了一种属于个人的可能和权利——即虚构历史的可能和权利。 正如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虚构历史一样,每一个人都有虚构历史的权利。历史是个人在之中的历史。这种在历史之中使每一个个人具有天然的讲说权利,只是这种权利时常为虚构的可能性所限制罢了。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虚构历史,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虚构历史。对历史的拥有和失落不在于权利是否被侵犯,而在于可能的能否获得和实现。正如历史是一种被虚构的可能一样,每一个个人都是历史之可能的虚构者。虚构历史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虚构者的虚构却是有限的;或者说,历史的虚构乃是虚构者以有限的虚构去无线地接近历史被无限虚构的可能性。这种虚构在其虚构者和虚构对象从存在(Being)层面上,诉诸二种方式——笔和枪。前一种方式是语言的方式,后一种方式是暴力的方式。或者是语言的暴力,或者是暴力的语言,历史总是首先被这两种方式所虚构。 引自 《作为历史哲学和文化命运的二十世纪风景》 的绪论《强有力的生命历程的总和》 这种大方面的思考,非常有启发。语言虚构的实践者,文化人,宽泛地说。联想中国的文化人,一直以来被暴力虚构方式虐成奴仆人格,内化到骨头缝里了好像。
回应 2015-08-26 07:53:08 -
寒星渔火 (被迫向前)
在上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发生论机制中,道是上帝,属于天堂;一是阳极,初始本体;二是阴极,派生胎胞;三则是变体,生生不息的创造之源。作为一的阳体,通常是木讷宁静的;作为二的阴体,往往富有诗意,并且比较活跃;最后作为三的变体,乃是至关重要的运动变化因子,创造性的推动往往在三的位置上发出。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处在这个位置上的往往是撒旦式的形象。在《圣经》中是蛇,在《浮士德》中是梅菲斯...2016-09-30 10:21:15
在上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发生论机制中,道是上帝,属于天堂;一是阳极,初始本体;二是阴极,派生胎胞;三则是变体,生生不息的创造之源。作为一的阳体,通常是木讷宁静的;作为二的阴体,往往富有诗意,并且比较活跃;最后作为三的变体,乃是至关重要的运动变化因子,创造性的推动往往在三的位置上发出。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处在这个位置上的往往是撒旦式的形象。在《圣经》中是蛇,在《浮士德》中是梅菲斯特。这类形象虽然是历史的原创者,但由于创造本身的罪孽意味,他们非但不会受到表彰,反而被诉诸道德审判。在记载中国始源文化的《山海经》中,这类形象通常由共工、刑天一类人物扮演。然而,这种撒旦式的英雄在《红楼梦》里却一反常态地以薛宝钗这样的道德典范形象出现,或者说,站立在三的创造位置上的不是智慧和力量,而是心术和道德,这实在令人震惊,并且发人深省。然而,这又正是小说竭力向人们诉说的一个重大秘密:创造者位置上的创造力的丧失。 引自 02论《红楼梦》 第七章 真是越读越惊醒!
回应 2016-09-30 10:21:15 -
寒星渔火 (被迫向前)
读者如果留心一下小说有关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展示,可以发现一个重大的秘密:宝黛爱情中的色欲内容在小说开卷的还泪神话中被以象征的方式抽象掉了。这个象征便是神瑛侍者之于绛珠仙草的浇灌。浇灌的象征既抽象了宝黛爱情的性意味,又将这木石前盟净化为纯粹的还泪故事。这似乎是由色而空在小说中的又一层意思,即宝黛之情本身也是由色而空由浇灌到还泪构成的。于是,欲望由于性的净化而被全然扬弃,从而形成一个中国人最害怕...2016-09-30 09:27:58
读者如果留心一下小说有关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展示,可以发现一个重大的秘密:宝黛爱情中的色欲内容在小说开卷的还泪神话中被以象征的方式抽象掉了。这个象征便是神瑛侍者之于绛珠仙草的浇灌。浇灌的象征既抽象了宝黛爱情的性意味,又将这木石前盟净化为纯粹的还泪故事。这似乎是由色而空在小说中的又一层意思,即宝黛之情本身也是由色而空由浇灌到还泪构成的。于是,欲望由于性的净化而被全然扬弃,从而形成一个中国人最害怕最忌讳的一个事实:断子绝孙。且不说贾氏家族会因此遭到怎样彻底的背叛,就拿《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寓言“愚公移山”来说,也实在大逆不道得可以。在智叟面前,愚公的全部自信和力量无非在于他有儿子,儿子死后有孙子,子子孙孙不会穷尽。但愚公假如突然面对一个贾宝玉式的儿子,告诉他这一切都是可以穷尽的,他还自信得了么?他是瘫倒在地呢?还是暴跳如雷?但不管愚公如何痛苦,贾宝玉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因为贾宝玉的单纯在于,既然是百足之虫,那就让他僵死算了,何必没完没了呢?愚公有愚公的理由,贾宝玉有贾宝玉的逻辑,是是非非就是如此的相悖。 由于情种形象的先行自身,贾宝玉的死亡准备将向……死亡的生存变成了向……爱情的死亡;又由于爱情的非欲意味,向……爱情的死亡将爱情对象化为向……女神的爱情。因为不具备两性的生产意味的爱情不仅是审美的,同时也是宗教的。这种宗教意味不仅在贾宝玉的情种宣言中明确告示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一见女儿便觉得清爽云云;而且还在小说本身的构架上隐喻出来,我指的是有关女娲形象的解读,当然,这种解读是在小说的寓言层面上进行的。 引自 02论《红楼梦》 第七章 回应 2016-09-30 09:27:58 -
寒星渔火 (被迫向前)
随着历史在文化向度和生存向度上的逐渐衰落,鞠躬尽瘁的创造意味便褪色为宋明时代的床第之欢。……同样的鞠躬尽瘁,在西门庆是将自身全然奉献给了妇女,而不是像诸葛亮那样交付君王,或者国家和人民。……西门庆如同贾宝玉一样,是个面向女性的服务者,只不过他不是神瑛侍者,而是色欲顽主。但经由这个色欲顽主的过渡,贾宝玉的神瑛侍者形象得以完成了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的颠覆和扬弃。 贾宝玉由情入死的死亡准备在两个层面上扬弃...2016-09-29 16:00:33
随着历史在文化向度和生存向度上的逐渐衰落,鞠躬尽瘁的创造意味便褪色为宋明时代的床第之欢。……同样的鞠躬尽瘁,在西门庆是将自身全然奉献给了妇女,而不是像诸葛亮那样交付君王,或者国家和人民。……西门庆如同贾宝玉一样,是个面向女性的服务者,只不过他不是神瑛侍者,而是色欲顽主。但经由这个色欲顽主的过渡,贾宝玉的神瑛侍者形象得以完成了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的颠覆和扬弃。 贾宝玉由情入死的死亡准备在两个层面上扬弃和剥离了生存的欲望基础,一个是历史层面上的建功立业,一个是生命层面上的传宗接代。引用小说的说法,便是“于国于家无望”。面对国家,他拒绝入仕入世,坚决不做诸葛亮;面对家族他又拒绝子孙生产,不屑与西门庆为伍。因为他只是一个情种,因情而生,因情而死;能够在归天之际获得女孩子的眼泪,乃是他最大的人生愿望。…… 引自 02论《红楼梦》 第七章 回应 2016-09-29 16:00:33
-
寒星渔火 (被迫向前)
在上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发生论机制中,道是上帝,属于天堂;一是阳极,初始本体;二是阴极,派生胎胞;三则是变体,生生不息的创造之源。作为一的阳体,通常是木讷宁静的;作为二的阴体,往往富有诗意,并且比较活跃;最后作为三的变体,乃是至关重要的运动变化因子,创造性的推动往往在三的位置上发出。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处在这个位置上的往往是撒旦式的形象。在《圣经》中是蛇,在《浮士德》中是梅菲斯...2016-09-30 10:21:15
在上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发生论机制中,道是上帝,属于天堂;一是阳极,初始本体;二是阴极,派生胎胞;三则是变体,生生不息的创造之源。作为一的阳体,通常是木讷宁静的;作为二的阴体,往往富有诗意,并且比较活跃;最后作为三的变体,乃是至关重要的运动变化因子,创造性的推动往往在三的位置上发出。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处在这个位置上的往往是撒旦式的形象。在《圣经》中是蛇,在《浮士德》中是梅菲斯特。这类形象虽然是历史的原创者,但由于创造本身的罪孽意味,他们非但不会受到表彰,反而被诉诸道德审判。在记载中国始源文化的《山海经》中,这类形象通常由共工、刑天一类人物扮演。然而,这种撒旦式的英雄在《红楼梦》里却一反常态地以薛宝钗这样的道德典范形象出现,或者说,站立在三的创造位置上的不是智慧和力量,而是心术和道德,这实在令人震惊,并且发人深省。然而,这又正是小说竭力向人们诉说的一个重大秘密:创造者位置上的创造力的丧失。 引自 02论《红楼梦》 第七章 真是越读越惊醒!
回应 2016-09-30 10:21:15 -
寒星渔火 (被迫向前)
读者如果留心一下小说有关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展示,可以发现一个重大的秘密:宝黛爱情中的色欲内容在小说开卷的还泪神话中被以象征的方式抽象掉了。这个象征便是神瑛侍者之于绛珠仙草的浇灌。浇灌的象征既抽象了宝黛爱情的性意味,又将这木石前盟净化为纯粹的还泪故事。这似乎是由色而空在小说中的又一层意思,即宝黛之情本身也是由色而空由浇灌到还泪构成的。于是,欲望由于性的净化而被全然扬弃,从而形成一个中国人最害怕...2016-09-30 09:27:58
读者如果留心一下小说有关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展示,可以发现一个重大的秘密:宝黛爱情中的色欲内容在小说开卷的还泪神话中被以象征的方式抽象掉了。这个象征便是神瑛侍者之于绛珠仙草的浇灌。浇灌的象征既抽象了宝黛爱情的性意味,又将这木石前盟净化为纯粹的还泪故事。这似乎是由色而空在小说中的又一层意思,即宝黛之情本身也是由色而空由浇灌到还泪构成的。于是,欲望由于性的净化而被全然扬弃,从而形成一个中国人最害怕最忌讳的一个事实:断子绝孙。且不说贾氏家族会因此遭到怎样彻底的背叛,就拿《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寓言“愚公移山”来说,也实在大逆不道得可以。在智叟面前,愚公的全部自信和力量无非在于他有儿子,儿子死后有孙子,子子孙孙不会穷尽。但愚公假如突然面对一个贾宝玉式的儿子,告诉他这一切都是可以穷尽的,他还自信得了么?他是瘫倒在地呢?还是暴跳如雷?但不管愚公如何痛苦,贾宝玉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因为贾宝玉的单纯在于,既然是百足之虫,那就让他僵死算了,何必没完没了呢?愚公有愚公的理由,贾宝玉有贾宝玉的逻辑,是是非非就是如此的相悖。 由于情种形象的先行自身,贾宝玉的死亡准备将向……死亡的生存变成了向……爱情的死亡;又由于爱情的非欲意味,向……爱情的死亡将爱情对象化为向……女神的爱情。因为不具备两性的生产意味的爱情不仅是审美的,同时也是宗教的。这种宗教意味不仅在贾宝玉的情种宣言中明确告示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一见女儿便觉得清爽云云;而且还在小说本身的构架上隐喻出来,我指的是有关女娲形象的解读,当然,这种解读是在小说的寓言层面上进行的。 引自 02论《红楼梦》 第七章 回应 2016-09-30 09:27:58 -
寒星渔火 (被迫向前)
随着历史在文化向度和生存向度上的逐渐衰落,鞠躬尽瘁的创造意味便褪色为宋明时代的床第之欢。……同样的鞠躬尽瘁,在西门庆是将自身全然奉献给了妇女,而不是像诸葛亮那样交付君王,或者国家和人民。……西门庆如同贾宝玉一样,是个面向女性的服务者,只不过他不是神瑛侍者,而是色欲顽主。但经由这个色欲顽主的过渡,贾宝玉的神瑛侍者形象得以完成了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的颠覆和扬弃。 贾宝玉由情入死的死亡准备在两个层面上扬弃...2016-09-29 16:00:33
随着历史在文化向度和生存向度上的逐渐衰落,鞠躬尽瘁的创造意味便褪色为宋明时代的床第之欢。……同样的鞠躬尽瘁,在西门庆是将自身全然奉献给了妇女,而不是像诸葛亮那样交付君王,或者国家和人民。……西门庆如同贾宝玉一样,是个面向女性的服务者,只不过他不是神瑛侍者,而是色欲顽主。但经由这个色欲顽主的过渡,贾宝玉的神瑛侍者形象得以完成了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的颠覆和扬弃。 贾宝玉由情入死的死亡准备在两个层面上扬弃和剥离了生存的欲望基础,一个是历史层面上的建功立业,一个是生命层面上的传宗接代。引用小说的说法,便是“于国于家无望”。面对国家,他拒绝入仕入世,坚决不做诸葛亮;面对家族他又拒绝子孙生产,不屑与西门庆为伍。因为他只是一个情种,因情而生,因情而死;能够在归天之际获得女孩子的眼泪,乃是他最大的人生愿望。…… 引自 02论《红楼梦》 第七章 回应 2016-09-29 16:00:33 -
寒星渔火 (被迫向前)
自从庄子在其文章中提出了彭祖之类的长生不老典范,寿命的延长便成了中国人养身之道的最高目标。他们有关身体之于死亡的读解,又致使对死亡的恐惧变成了养身术泛滥的前提。炼丹、气功、太极拳,生命在老年人那里显得特别活跃。正如西方世界青年人的冒险运动令人瞩目一样,在中国社会老年人的保健运动构成了显著的人文景观。……对身体的操练几乎成了老年人的宗教信仰,活下去就是胜利…… 这一段准确而冷锐,其在文化意味上对中...2016-09-29 15:26:40
自从庄子在其文章中提出了彭祖之类的长生不老典范,寿命的延长便成了中国人养身之道的最高目标。他们有关身体之于死亡的读解,又致使对死亡的恐惧变成了养身术泛滥的前提。炼丹、气功、太极拳,生命在老年人那里显得特别活跃。正如西方世界青年人的冒险运动令人瞩目一样,在中国社会老年人的保健运动构成了显著的人文景观。……对身体的操练几乎成了老年人的宗教信仰,活下去就是胜利…… 引自 02论《红楼梦》 第七章 这一段准确而冷锐,其在文化意味上对中国之传统几乎连根拔起。
一面是延年益寿、子孙繁衍,一面是表彰忠烈、留取丹心,食色文化所特有的死亡准备就这样相辅相成地构建起来。它构成中国人的生存前提和文化心理,在督促自己养生传代的同时,鼓励别人英勇献身。大家就这么心照不宣地活着,活在千百的历史中,活在当下在世的纷烦里,同样也活在小说《红楼梦》展示的图景上。你说中国人怕死,人们会向你例举历史上无数个不怕死的忠烈事迹;你说中国人不爱惜生命,人们又会向你出示中国人特有的养生之道连同在生儿育女上的勤勤恳恳。向……死亡的生存就这样准备得完美无缺,致使作为叛逆者的贾宝玉在小说中不得不选择化灰化烟或者出家做和尚的方式表达自己。 引自 02论《红楼梦》 第七章 与其说有底气的直朴,不如说有方寸的自嘲,有刺拉拉、硬生生的脱皮掉肉之感。
虽然生存在本质上是向……死亡的生存,但对于一个正常的生存者,不是赴死而是怕死构成了人之为人的特性。人性的美好与其说在于不怕死的悲壮不如说就在于怕死的软弱。……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美好人性,当今的一位青年诗人宣称:我不怕活着,我只是怕死,我是个死后仍然怕死的人。 引自 02论《红楼梦》 第七章 回应 2016-09-29 15:26:40
论坛 · · · · · ·
请问这套书有电子版的吗? | 来自迷惘の一代 | 2022-07-14 22:42:46 | |
这是一本差点让我走火入魔的书籍 | 来自sinotao1 | 2 回应 | 2014-04-15 14:27:07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民国文艺Ⅴ (羊的门)
- 社科~各角度看世界9 (炎铠)
- 书单|哥们儿 (那颗晴空)
- 大合集 (雨幻🌈)
- 李劼全集 (卜雨惟见君)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李劼思想文化文集(全5卷)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坏苹果 2021-11-17 11:57:03
很多观点视角独特,且说服力极强。
0 有用 Lumen 2019-09-10 15:49:54
高墙厚雾的中国大陆,这样的手笔太难得。虽然泥沙俱下,但比起精神的高峭和才气的郁沛,沙砾之类完全可以忽略。写书人其实有局外人的自觉,亦有剧中人的无奈。“伟大的思想都是有毒的。”文责,自负。哈哈哈。
4 有用 三皮 2013-04-13 20:46:56
收获非常大。中国文化的西方文化都弄通顺了。现在想来很多观点可能失之粗疏,不太认同,但是当时阅读时的启发是实实在在的。
0 有用 四通居士 2022-08-03 08:14:18
初中買高中讀的,印象很深的是紅樓夢和魯迅、20世紀文學文化之類,當時舌橋不得下,如今復案,一庸妄之人,當年八十年代的大小文人都有點這個意思,無論在朝在野。
2 有用 一剑 2018-03-22 22:31:00
真正的学者,比那些昧着良心说瞎话的人强何止百倍!!
0 有用 四通居士 2022-08-03 08:14:18
初中買高中讀的,印象很深的是紅樓夢和魯迅、20世紀文學文化之類,當時舌橋不得下,如今復案,一庸妄之人,當年八十年代的大小文人都有點這個意思,無論在朝在野。
0 有用 坏苹果 2021-11-17 11:57:03
很多观点视角独特,且说服力极强。
0 有用 陡然惊动 2021-10-16 22:38:36
对m的评价精准到位
0 有用 也丁 2021-03-26 22:32:20
值得反复读反复思考
0 有用 少女标本 2020-07-20 13:43:52
@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