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饮食、穿衣、单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惟其是最基本的,人们对这些时时处处可见的现象,也就习以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极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是这样,它与中国文化是怎样的关系?
《闲话中国人》的作者易中天,却独具匠心,在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里,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努力发掘着文化的内核,给予理论的阐述,指出这一切之所以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在于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群体意识”。它由近及远,于细致中阐发了中国文化的要旨。
该书特点之一,是用“闲笔”来写“正书”。这是研究中国文化的著作,但却不像一般专著那么抽象,那么理论化,那么枯燥。全书讲述老百姓(当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态度闲适,读起来轻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还真是那么回事”的感慨。
该书特点之二...
饮食、穿衣、单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惟其是最基本的,人们对这些时时处处可见的现象,也就习以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极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是这样,它与中国文化是怎样的关系?
《闲话中国人》的作者易中天,却独具匠心,在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里,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努力发掘着文化的内核,给予理论的阐述,指出这一切之所以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在于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群体意识”。它由近及远,于细致中阐发了中国文化的要旨。
该书特点之一,是用“闲笔”来写“正书”。这是研究中国文化的著作,但却不像一般专著那么抽象,那么理论化,那么枯燥。全书讲述老百姓(当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态度闲适,读起来轻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还真是那么回事”的感慨。
该书特点之二,是深入浅出。在对林林总总的生活现象进行剖析时,或诠释字词,或引经据典,从本义到广义,从现象到本质,像与你聊天般地娓娓道来,揭示出这些现象深刻的社会性。
该书特点之三,是文笔流畅,语言生动。既是“闲话”,就不能做“官样文章”。作者往往用生活习惯用语叙述生活习惯,风趣幽默。
该书特点之四,是结构上环环紧扣。从饮食到服饰,从单位到家庭,从面子到人情到友谊,把各个似乎是不相关的方面,从一引申到二,从二引申到三,看完这一章还想接着看下一章。
一语概之,《闲话中国人》一书宛如一壶馨香扑鼻的碧螺春,细细品来,回味无穷,爱好传统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读。
作者简介 · · · · · ·
易中天,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教育学》《艺术人类学》、《新译(国语)读本》等著作。并曾出版“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他信奉“读书明理做人不做秀,登科治国做事不做官”。他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在2005年4月首播即获热评。2006年将继续主讲《易中天品三国》。
目录 · · · · · ·
引言
第一章 饮食
一 从请客吃饭说起
二 被吃的神
三 厨房内阁
四 吃出来的血缘
五 餐桌上的学问
六 烟、酒、茶
第二章 服饰
一 文化的表征
二 “服”的意义
三 “饰”的功能
四 时尚问题
第三章 面子
一 命之所系
二 赔偿与补偿
三 实力与实惠
四 面具与角色
五 戏剧性种种
第四章 人情
一 面子与人情
二 做人问题
三 人情法则
四 世故与势利
五 良心、义气、人情味
第五章 单位
一 文化机制
二 安身立命之本
三 “公私不分”与“内外有别”
四 “大锅饭”与“铁饭碗”
五 “窝里斗”与“墙外香”
六 告别单位
第六章 家庭
一 家本位
二 内外、亲疏、长幼、贵贱
三 泛伦理
四 血缘与血统
五 官本位
第六章婚恋
一无爱的婚姻
二子女问题
三大男大女问题
四离婚问题
五当代婚恋
第八章友谊
一难得一爱
二君子与小人
三交情与交态
四任侠与清高
五圈子
第九章闲话
一闲话不闲
二闲话心理
三男人和女人
四职业闲话
原版后记
新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衣服又叫衣着。着,就是“附着”,或“加上去”,比如着色、着墨,当然还有着装。所以,衣服也就是“依附”。 依附者是不能脱离被依附者的。没有被依附者,依附者就没有“着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身之不存,衣将焉附?所以依附与被依附者的关系,就是一种从属关系,叫作服从(像衣服从属于身体一样)。服从得好,叫作服帖(像衣服从属于身体一样)。服帖才会受到体贴(贴在身上),才能被关怀(搂在怀里),也才有可能进身(地位上升)。事实上,中国传统社会要求的,就是这样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每个人都依附于另一个人,或依附于群体,就像衣服之依附于身体:子女依附于父母,妻妾依附于丈夫,下级依附于上级,所有的人都依附于皇帝。皇帝似乎没有什么人要依附,因此是“孤家寡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3页 -
中国人说话,但凡涉及面子,就讲不得实事求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闲话中国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闲话中国人"的人也喜欢 · · · · · ·
闲话中国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9 条 )
> 更多书评 29篇
-
九羽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军进娘子关,英雄胆战;炮打珍珠港,每人心惊。 二十岁的男人是“奔腾”,三十岁的男人是“日立”,四十岁的男人是“正大”,五十岁的男人是“微软”,六十岁的男人是“松下”,七十岁以上的就只好靠“联想”了。 春城无处不飞花。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无心,闻者有意。 来如春梦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头宫女在,坐等说玄宗。2012-03-27 21:27:37 1人喜欢
-
双之哀殇 (肩挑凡事,拳握初心)
·笔记拾遗(2) 10、世界上没有万能的东西,再好的东西也不能泛滥。“泛伦理”的结果是“乱伦”,“惟道德”的结果是“失德”。如果什么都是伦理(泛伦理),就没有伦理了;如果只剩下道德(惟道德),就没有道德了。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11、君子的交友之道:(1)尚自然:不强交,不苟交;(2)超功利;(3)去嫌疑;(4)多宽容;(5)有肝胆 12、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13、“古...2011-06-30 19:36:44 1人喜欢
·笔记拾遗(2) 10、世界上没有万能的东西,再好的东西也不能泛滥。“泛伦理”的结果是“乱伦”,“惟道德”的结果是“失德”。如果什么都是伦理(泛伦理),就没有伦理了;如果只剩下道德(惟道德),就没有道德了。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11、君子的交友之道:(1)尚自然:不强交,不苟交;(2)超功利;(3)去嫌疑;(4)多宽容;(5)有肝胆 12、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13、“古来圣贤皆寂寞”,多因其思想超前,观点独异。但圣贤固然多寂寞,寂寞者却不一定都是圣贤。非圣贤而又寂寞的人,多半是心理过于狭隘之故。狭隘并无好处,因此,我们还是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到常态为好。 14、传统的中国社会,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个人”,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而只有许许多多的“圈子”(比如行帮和乡社,家族和家庭)。天下大治时,这些圈子以中央政府为中心,耦合成一种“同心圆”的结构。一旦天下大乱,中央政府失控,那么对不起,这些大大小小的圈子便立即自成体系,或群雄割据,或土崩瓦解,一个个乘机兴风作浪,浑水摸鱼。等到一个或几个枭雄出来收拾残局时,也不能不借助各个圈子的力量,把大家再笼络到一起,重新结构“同心圆”。所以,外国人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应是“一盘散圈”。大大小小的圈子,星罗棋布地“散”在各处,相互之间靠着血缘和地缘,人情和面子,维持着一种“松散的联系”。只要这种松散的联系尚能维持,政府也能借助这种联系收税完粮,那就是“天下太平”了。 15、荤段子:二十岁的男人是“奔腾”,三十岁的男人是“日立”,四十岁的男人是“正大”,五十岁的男人是“微软”,六十岁的男人是“松下”,七十岁以上的就只好靠“联想”了。 16、隐私概念是建立在个体意识基础上的。只有承认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个体,才会承认他有不可侵犯的隐私权。然而,按照中国文化的逻辑,公私不分,则无私可隐;内外有别,又界限模糊。如果窥私者自认为他和你是“自家人”,你还能说他是“窥私”吗? 17、闲话是想像力的磨刀石。 18、自由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无疑是一件奢侈品。他们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基本生存温饱的问题。然而自由毕竟是有魅力的,只要有可能,谁不想自由呢?可是,只要你在单位上,就很难谈得上自由。有句话说,中国人的医生都是被管着的:小时候父母管着,上学后老师管着,工作后领导管着,结婚后老婆管着。其中,管的时间最长的,是领导和老婆。但如果你没了单位,就不但领导管不了,老婆也不大管得了啦!因为你无法要求一个没有单位的人按时下班回来陪老婆做家务。他如果要到舞厅夜总会去“泡妞”,也是谋生的需要,——不这样,拉不到生意做嘛! 19、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
回应 2011-06-30 19:36:44 -
双之哀殇 (肩挑凡事,拳握初心)
·笔记拾遗(1) 1、面子的特征:(1)人人必备,一旦丧事,便“没脸见人”;(2)可以替换,有时会变大,有时会变小,有时还会丢光;(3)专供观赏,有人看时挂在脸上,没人看时束之高阁。 2、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3、人与人之间,本来在气质、性格、阅历、境遇各方面都有差异,要想镇长情投意合,原本就很难;而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又很难在茫茫人海中去寻找知己,这样一来,人情加天意的缘分,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2011-06-30 18:48:47 2人喜欢
·笔记拾遗(1) 1、面子的特征:(1)人人必备,一旦丧事,便“没脸见人”;(2)可以替换,有时会变大,有时会变小,有时还会丢光;(3)专供观赏,有人看时挂在脸上,没人看时束之高阁。 2、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3、人与人之间,本来在气质、性格、阅历、境遇各方面都有差异,要想镇长情投意合,原本就很难;而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又很难在茫茫人海中去寻找知己,这样一来,人情加天意的缘分,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4、送人情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命名表白,有的不清不楚,有的大张旗鼓,有的不动声色。这样,有时别人可能是“暗送秋波”,咱们可能还“蒙在鼓里”,当然也就无由表示领情,这又会无端地得罪一个人。于是,为了不得罪人,就得时时小心翼翼,不要忽视或漏掉别人的人情。 5、做人难,就难在这“人”原不是自己要做,也不是为自己做,而是为别人做的。 6、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鲁迅 《配集·小杂感》 7、如何世故: (一)必须懂得如何让别人欠下人情:(1)察言观色,消息灵通;(2)不动声色,举重若轻,事前不张扬,事后不夸功;(3)不计利害,甚至无妨让自己吃一些无大无小的亏; (二)必须懂得如何不欠人情; (三)必须懂得如何“做人情”:(1)“看准对象”;(2)“做足文章”;(3)“轻易不用” 8、窝里斗经典手法:(一)拉帮结派,俗称“抱团儿”;(二)飞短流长,俗称“倒闲话”;(三)吹毛求疵,俗称“找岔子”;(四)无事生非,俗称“造乱子” ·特点:(1)不公开;(2)软(不硬来);(3)小(不起眼);(4)粘(无休止) 9、”正本清源“的三方面: 第一,应该把道德和法区分开来。道德和法有关系,但并不同一。犯法的人,并不一定道德败坏;守法的人,也并不一定道德高尚,以道德代法制,只能弄得道德与法都不健全; 第二,应该把政治与道德区分开来。政治是一种“立场”,道德是一种“品质”。立场表现为”态度“,品质表现为“行为”。态度好不等于行为佳,立场对不等于品质优; 第三,应该把一般共同道德和特殊职业道德区分开来。有些道德品质,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倘无,则“不是人”。有些道德品质,则是一定岗位上的人必须具备的;倘无,则应换掉岗位。 对人如此,对政府也如此。一个好的政府,当然应该科学、民主、清廉。但是,但这之间分量却并不应一样。在我看来,科学应该重于民主,而民主又应重于清廉,而且所谓”清廉“,也只能是不贪污,不以权谋私,而不是过苦日子。可惜,中国人普遍的心理,却是更看重清廉。只要“清”,就是好官。
回应 2011-06-30 18:48:47
-
"...所以陈平分割肉食‘甚均’,便证明了他确有能力成为‘天下之宰’,所谓分配食物,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多寡,二是品质的优劣,三是饮食的先后。...天子二十六豆,公十六,侯十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这就叫‘均’。如果你认为‘均’是大家都一样,那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公平不公平,全因你是看‘公’之理,还是‘婆’之理。
2012-01-04 15:38:36
-
越看越有趣。 饮食这章 说来中国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吃饭为主 吃饭的么事也是顶顶重要的 比如鼎、爵,被吃的也不能忽略 比如牛、羊,大多数相关的汉字和词汇 都是以这些重要物件组成 ”尊是酒罐,爵是酒杯。酒会上,尊放在地位最高者面前,于是由’尊‘(酒罐)而’尊‘(尊贵)。至于爵,当然是人手一只。但爵有质地好坏之分,便用以区分贵贱。比如卿用玉爵,大夫用瑶爵,士和其他低级官吏用散爵。“ ”觊觎政权叫’问鼎‘,建...
2012-01-04 15:58:49
越看越有趣。 饮食这章 说来中国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吃饭为主 吃饭的么事也是顶顶重要的 比如鼎、爵,被吃的也不能忽略 比如牛、羊,大多数相关的汉字和词汇 都是以这些重要物件组成 ”尊是酒罐,爵是酒杯。酒会上,尊放在地位最高者面前,于是由’尊‘(酒罐)而’尊‘(尊贵)。至于爵,当然是人手一只。但爵有质地好坏之分,便用以区分贵贱。比如卿用玉爵,大夫用瑶爵,士和其他低级官吏用散爵。“ ”觊觎政权叫’问鼎‘,建立政权则叫’定鼎‘...国家重臣便叫’鼎臣‘...如果国运兴隆,就叫’鼎盛’” "祭祀的动物叫‘牺牲’...可见六牲之中,最重要的是牛与羊。因为牛重要,所以牺、牲、牢、特这几个字,皆从牛。“
回应 2012-01-04 15:58:49 -
双之哀殇 (肩挑凡事,拳握初心)
·笔记拾遗(1) 1、面子的特征:(1)人人必备,一旦丧事,便“没脸见人”;(2)可以替换,有时会变大,有时会变小,有时还会丢光;(3)专供观赏,有人看时挂在脸上,没人看时束之高阁。 2、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3、人与人之间,本来在气质、性格、阅历、境遇各方面都有差异,要想镇长情投意合,原本就很难;而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又很难在茫茫人海中去寻找知己,这样一来,人情加天意的缘分,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2011-06-30 18:48:47 2人喜欢
·笔记拾遗(1) 1、面子的特征:(1)人人必备,一旦丧事,便“没脸见人”;(2)可以替换,有时会变大,有时会变小,有时还会丢光;(3)专供观赏,有人看时挂在脸上,没人看时束之高阁。 2、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3、人与人之间,本来在气质、性格、阅历、境遇各方面都有差异,要想镇长情投意合,原本就很难;而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又很难在茫茫人海中去寻找知己,这样一来,人情加天意的缘分,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4、送人情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命名表白,有的不清不楚,有的大张旗鼓,有的不动声色。这样,有时别人可能是“暗送秋波”,咱们可能还“蒙在鼓里”,当然也就无由表示领情,这又会无端地得罪一个人。于是,为了不得罪人,就得时时小心翼翼,不要忽视或漏掉别人的人情。 5、做人难,就难在这“人”原不是自己要做,也不是为自己做,而是为别人做的。 6、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鲁迅 《配集·小杂感》 7、如何世故: (一)必须懂得如何让别人欠下人情:(1)察言观色,消息灵通;(2)不动声色,举重若轻,事前不张扬,事后不夸功;(3)不计利害,甚至无妨让自己吃一些无大无小的亏; (二)必须懂得如何不欠人情; (三)必须懂得如何“做人情”:(1)“看准对象”;(2)“做足文章”;(3)“轻易不用” 8、窝里斗经典手法:(一)拉帮结派,俗称“抱团儿”;(二)飞短流长,俗称“倒闲话”;(三)吹毛求疵,俗称“找岔子”;(四)无事生非,俗称“造乱子” ·特点:(1)不公开;(2)软(不硬来);(3)小(不起眼);(4)粘(无休止) 9、”正本清源“的三方面: 第一,应该把道德和法区分开来。道德和法有关系,但并不同一。犯法的人,并不一定道德败坏;守法的人,也并不一定道德高尚,以道德代法制,只能弄得道德与法都不健全; 第二,应该把政治与道德区分开来。政治是一种“立场”,道德是一种“品质”。立场表现为”态度“,品质表现为“行为”。态度好不等于行为佳,立场对不等于品质优; 第三,应该把一般共同道德和特殊职业道德区分开来。有些道德品质,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倘无,则“不是人”。有些道德品质,则是一定岗位上的人必须具备的;倘无,则应换掉岗位。 对人如此,对政府也如此。一个好的政府,当然应该科学、民主、清廉。但是,但这之间分量却并不应一样。在我看来,科学应该重于民主,而民主又应重于清廉,而且所谓”清廉“,也只能是不贪污,不以权谋私,而不是过苦日子。可惜,中国人普遍的心理,却是更看重清廉。只要“清”,就是好官。
回应 2011-06-30 18:48:47 -
双之哀殇 (肩挑凡事,拳握初心)
·笔记拾遗(2) 10、世界上没有万能的东西,再好的东西也不能泛滥。“泛伦理”的结果是“乱伦”,“惟道德”的结果是“失德”。如果什么都是伦理(泛伦理),就没有伦理了;如果只剩下道德(惟道德),就没有道德了。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11、君子的交友之道:(1)尚自然:不强交,不苟交;(2)超功利;(3)去嫌疑;(4)多宽容;(5)有肝胆 12、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13、“古...2011-06-30 19:36:44 1人喜欢
·笔记拾遗(2) 10、世界上没有万能的东西,再好的东西也不能泛滥。“泛伦理”的结果是“乱伦”,“惟道德”的结果是“失德”。如果什么都是伦理(泛伦理),就没有伦理了;如果只剩下道德(惟道德),就没有道德了。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11、君子的交友之道:(1)尚自然:不强交,不苟交;(2)超功利;(3)去嫌疑;(4)多宽容;(5)有肝胆 12、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13、“古来圣贤皆寂寞”,多因其思想超前,观点独异。但圣贤固然多寂寞,寂寞者却不一定都是圣贤。非圣贤而又寂寞的人,多半是心理过于狭隘之故。狭隘并无好处,因此,我们还是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到常态为好。 14、传统的中国社会,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个人”,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而只有许许多多的“圈子”(比如行帮和乡社,家族和家庭)。天下大治时,这些圈子以中央政府为中心,耦合成一种“同心圆”的结构。一旦天下大乱,中央政府失控,那么对不起,这些大大小小的圈子便立即自成体系,或群雄割据,或土崩瓦解,一个个乘机兴风作浪,浑水摸鱼。等到一个或几个枭雄出来收拾残局时,也不能不借助各个圈子的力量,把大家再笼络到一起,重新结构“同心圆”。所以,外国人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应是“一盘散圈”。大大小小的圈子,星罗棋布地“散”在各处,相互之间靠着血缘和地缘,人情和面子,维持着一种“松散的联系”。只要这种松散的联系尚能维持,政府也能借助这种联系收税完粮,那就是“天下太平”了。 15、荤段子:二十岁的男人是“奔腾”,三十岁的男人是“日立”,四十岁的男人是“正大”,五十岁的男人是“微软”,六十岁的男人是“松下”,七十岁以上的就只好靠“联想”了。 16、隐私概念是建立在个体意识基础上的。只有承认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个体,才会承认他有不可侵犯的隐私权。然而,按照中国文化的逻辑,公私不分,则无私可隐;内外有别,又界限模糊。如果窥私者自认为他和你是“自家人”,你还能说他是“窥私”吗? 17、闲话是想像力的磨刀石。 18、自由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无疑是一件奢侈品。他们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基本生存温饱的问题。然而自由毕竟是有魅力的,只要有可能,谁不想自由呢?可是,只要你在单位上,就很难谈得上自由。有句话说,中国人的医生都是被管着的:小时候父母管着,上学后老师管着,工作后领导管着,结婚后老婆管着。其中,管的时间最长的,是领导和老婆。但如果你没了单位,就不但领导管不了,老婆也不大管得了啦!因为你无法要求一个没有单位的人按时下班回来陪老婆做家务。他如果要到舞厅夜总会去“泡妞”,也是谋生的需要,——不这样,拉不到生意做嘛! 19、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
回应 2011-06-30 19:36:44
-
九羽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军进娘子关,英雄胆战;炮打珍珠港,每人心惊。 二十岁的男人是“奔腾”,三十岁的男人是“日立”,四十岁的男人是“正大”,五十岁的男人是“微软”,六十岁的男人是“松下”,七十岁以上的就只好靠“联想”了。 春城无处不飞花。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无心,闻者有意。 来如春梦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头宫女在,坐等说玄宗。2012-03-27 21:27:37 1人喜欢
-
九羽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醉眼秋共被,携手日通行。 同则交,不合则散,既可相知于患难,又可相忘于江湖。 君子交友之道: 1尚自然;2超功利;3去嫌疑;4多宽容;5有肝胆。(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义,只须反躬自省;小人逐利,势必趋炎附势;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知心之交:1.诚,我无尔诈,尔无我虞;2.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3.信,言必信,行必果;4.权,不拘泥,不苟且。(可与共学,未可...2012-03-27 16:47:51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醉眼秋共被,携手日通行。 同则交,不合则散,既可相知于患难,又可相忘于江湖。 君子交友之道: 1尚自然;2超功利;3去嫌疑;4多宽容;5有肝胆。(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义,只须反躬自省;小人逐利,势必趋炎附势;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知心之交:1.诚,我无尔诈,尔无我虞;2.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3.信,言必信,行必果;4.权,不拘泥,不苟且。(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未可与权)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云从龙,风从虎,麋从鹿,凤求凰。
回应 2012-03-27 16:47:51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7.6分 634人读过
-
低至5元,每满69减20
-
华龄出版社 (1996)7.2分 4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历史, 经济(商业) 政治 (1) (IVAN)
- 好书大团圆(不可不读的书籍推荐) (大胃)
- 易中天著作一览 (Alex@douban)
- My Readings in 2006 (熙寧)
- [Book] 历史与社会 (最爱cheesecake)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闲话中国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数人的绵羊 2009-04-12 17:29:12
中国人 耿直却又圆滑 坦诚却又世故 多疑却又轻信 古板却又灵活 讲实惠却又重义气 尚礼仪却又少公德 主中庸却又走极端 美节俭却又喜排场 守古法却又赶时髦 知足常乐却又梦想暴发 烧香算命却又无宗教感 爱抱团儿却又好窝里斗 喜挑刺儿却又会打圆场 不爱管闲事却又爱说闲话 懂得只争朝夕却又主张顺其自然 我是中国... 中国人 耿直却又圆滑 坦诚却又世故 多疑却又轻信 古板却又灵活 讲实惠却又重义气 尚礼仪却又少公德 主中庸却又走极端 美节俭却又喜排场 守古法却又赶时髦 知足常乐却又梦想暴发 烧香算命却又无宗教感 爱抱团儿却又好窝里斗 喜挑刺儿却又会打圆场 不爱管闲事却又爱说闲话 懂得只争朝夕却又主张顺其自然 我是中国人 (展开)
2 有用 兔小兔 2010-11-23 14:44:35
只是闲话
0 有用 蓑笠翁 2007-01-30 14:54:18
易中天很了解中国人.虽然个人向来不喜欢感时髦,但还是比较喜欢易中天这个人,感觉比较直率.至于那些商业行为,就是个人行为了.
0 有用 木么么 2008-07-06 13:23:48
老易的看看这几本就好
1 有用 Alkis_Tangelis 2014-04-03 04:30:28
意思不太大
0 有用 Thomas 2022-05-15 15:43:35
稍微有点难读,自己不认识的生字也比较多,总结来说中国人是依附于各个圈子和具有群体意识的一群人
0 有用 于成 2022-04-28 20:05:45
学术随笔
0 有用 一点梅心 2022-04-21 17:04:49
感觉有点厚黑味道。
0 有用 Logosiah 2022-01-15 19:52:17
成功地引起了我对甲骨文的研究兴趣,这就足够了。感觉易中天先生大部分著作都是在吸引大家去深入研究某个事情,虽然有时候不太严谨但这种拳拳之心还是很令人感动的。
0 有用 我来自山川啊 2021-12-25 08:58:10
诸子百家、魏晋风度、讲中国人的群体意识、讲“面子”、讲衣食住行、讲等级与分工、讲人情世故、讲单位、讲家,多从相关词语的形成与流变来分析和解释,有点泛泛而谈,但所有相关内容都点到,也点到即止,讲得不深,但已经够用。如果写中国人的江湖,可以参考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