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原作名: Чтения о богочеловечестве
译者: 张百春
出版年: 2000-01
页数: 244
定价: 13.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现代西方思想文库
ISBN: 9787508019246
内容简介 · · · · · ·
该书指出西方人类意识中的重大转变和深刻的危机已经开始,其明显的标志是悲观主义观点的发展和成功。在作者看来,西方人类将接受真正宗教的肯定的启示:对上帝的信仰和对人的信仰奖在统一完满的和完整的神人类真理中获得一致。他超越教父的传统,并以这种超越构志独特的俄罗斯东正教传统。该书尽管探讨的主要是神学主题,但其都是在哲学的背景下展开;其所处理的问题归要结蒂是关于人的基本善,而人类在现时代的这些问题方面似乎更加糟糕,因此它具有更加深远的普遍意义。
作者简介 · · · · · ·
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1853-1900),杰出的历史学家谢尔盖·索洛维约夫的儿子,生于莫斯科。年轻时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经历了一个宗教怀疑论时期,但其思维框架是唯物主义的。在以优异成绩完成中学学业后,进入莫斯科大学物理和数学学院。翌年兴趣发生转变,迷上了哲学。1874年,他聆听 了莫斯科神学院的讲座。
索洛维约夫以《西方哲学的危机(反对实证主义)》的硕士论文答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这部著作具有唯心主义和东正教倾向。他很快被该校指定为哲学讲座的高级讲师。
1875年,索洛维约夫利用公休假到了国外,在大英博物馆工作,并研究古典哲学。回国后,他调到了圣彼得堡大学,在那里他答辩了他的博士论文《抽象原理批判》。这部著作加上他的硕士论文,以及《三种力量》(1877)包含了他思想发展第一阶段哲学观点的理论基础1881年3月,他出面为那些参与谋杀沙皇的人辩护,并...
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1853-1900),杰出的历史学家谢尔盖·索洛维约夫的儿子,生于莫斯科。年轻时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经历了一个宗教怀疑论时期,但其思维框架是唯物主义的。在以优异成绩完成中学学业后,进入莫斯科大学物理和数学学院。翌年兴趣发生转变,迷上了哲学。1874年,他聆听 了莫斯科神学院的讲座。
索洛维约夫以《西方哲学的危机(反对实证主义)》的硕士论文答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这部著作具有唯心主义和东正教倾向。他很快被该校指定为哲学讲座的高级讲师。
1875年,索洛维约夫利用公休假到了国外,在大英博物馆工作,并研究古典哲学。回国后,他调到了圣彼得堡大学,在那里他答辩了他的博士论文《抽象原理批判》。这部著作加上他的硕士论文,以及《三种力量》(1877)包含了他思想发展第一阶段哲学观点的理论基础1881年3月,他出面为那些参与谋杀沙皇的人辩护,并公开向亚历山大三世呼吁宽大处理。结果索洛维约夫被禁止公开讲课。作为一个教师这使他感到沮丧,他退出了大学,放弃了学院生涯。从那时起直到去世,他过着流浪生活,没有家庭,也没物质上的安逸。
19世纪80年代,索洛维约夫主要从事神学研究,他的《生命的精神基础》(1882-1884)、《神权政治的历史和未来》(1887)《俄罗斯和普世宗教》(1889)都是致力于这个问题的。
他最后10年的创造性著作表明他哲学兴趣的回归,这一时期的著作主要有:《自然中的美》(1889)、《爱的意义》(1892-1894)《上帝的观念:为斯宾诺莎的哲学辩护》(1897)、《理论哲学的基础》(1897-1899)、《善的证明》(1897-1899)和《三次谈话》(1900)。
目录 · · · · · ·
译者前言:索洛维约夫的宗教神学思想概述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十二讲
附录一:索洛维约夫《神人类讲座》提纲
附录二:俄罗斯理念
附录三: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篇讲话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神人类讲座"的人也喜欢 · · · · · ·
神人类讲座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转】孙亮:宗教形而上学的特质、结构及其批判性延展——科耶夫对索洛维约夫宗教哲学的阐释
> 更多书评 4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索洛维约夫分析和批判了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神秘主义,指出它们的片面性,分别表现在:经验主义否定理性思辨,忽视神秘体验,企图在外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的大厦;唯心主义忽视人的外部经验,轻视神秘体验,企图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神秘主义一方面不承认外在的经验,另一方面反对抽象的理性思辨,企图在人的内在神秘体验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从完整性的角度看,它们无疑都是片面的。因为真理的基础既不在外部...
2022-03-09 18:22:38
索洛维约夫分析和批判了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神秘主义,指出它们的片面性,分别表现在:经验主义否定理性思辨,忽视神秘体验,企图在外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的大厦;唯心主义忽视人的外部经验,轻视神秘体验,企图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神秘主义一方面不承认外在的经验,另一方面反对抽象的理性思辨,企图在人的内在神秘体验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从完整性的角度看,它们无疑都是片面的。因为真理的基础既不在外部世界里,也不在抽象的理性里,而在活生生的现实之中。这个现实是绝对的,是完整的存在。这个完整的存在,只能通过完整知识来认识。……把科学、哲学和传统的神学有机地综合起来,就是完整知识,即自由神智学。只有完整知识才能达到完整的真理,即真善美的统一。(11) 西方的传统神学公开地反对科学和哲学,东方的教父则对科学和哲学置之不理,新教神学过分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甚至丧失了神学的本来意义。索洛维约夫把自己的完整知识称为“自由的神智学”。(11) 索洛维约夫明确地坚信,人是有神性的。在人的身上既有渺小的一面,因为他是被造物又有伟大的一面,因为他是个特殊的被造物,是按照神的形象和样式造的。……“人的个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的个性,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每一个个别的人都有绝对的、神性的意义。基督教与当代世俗文明在这个论断上是一致的。”(15) 人相信基督,按照基督教导生活,就是达到和获得这个神性,这就是人生的实质内容。(15) 任何形而上学问题都是永恒的。(25) 俄罗斯民族应该放弃自己的民族利己主义,放弃到处实行的“俄罗斯化”的野蛮政策。(27) 他企图解释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创作的最深刻的精神基础,或者说是形而上学基础。这个基础在基督教里。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必须从宗教的角度入手。(33) 宗教是人和世界同绝对原则和一切存在着的事物的中心之间的一种联系。……如果承认这个绝对中心的存在,那么人生的圆周上所有的点都应该以相同的线段与之相连。只有这时在人的生活和意识里才能出现统一、完整和一致,只有这时他的伟大和渺小的生活中的一切事业和痛苦才能从不完整的和无意义的现象转变成合理的、内在必要的事件。毫无疑问的是,这个无所不包的、核心的意义应该属于宗教。(1) 宗教本来应该是一切中的一切,但是,它却躲到我们内心世界很微小的和很遥远的角落里,它成了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众多需求中的一个了。(2) 由于缺少这个绝对的中心,在我们的生活和意识中出现了如此众多的相对的、暂时的中心……不仅在社会上,而且在每个人的头脑和心灵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理性和道德上的分裂和无原则。(2) 尽管当代西方文明否定了宗教原则,认为宗教原则在其给定的形式里是主观化的和软弱无力的东西,但是,当代西方文明还是渴望在宗教以外为生命和意识寻找某些联系的原则,渴望用某种东西代替被否定了的诸神。(2) 渴望在绝对的宗教领域之外建立人类,渴望在暂时的、有限的需求领域肯定自己和建设自己,这个渴望就是整个当代文明的特征。(3) 法国大革命把人权宣布为社会制度的基础,从而取代了以前的神权。人的这些权利可归结为两个主要的权利:自由和平等,它们应该和解在博爱之中。(3) 在原则上确立了民主的大革命,在实际上,暂时只产生了寡头政治。……寡头政治是自由竞争或竞赛的王国。(5) 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命中注定地陷入自身的矛盾之中……它企图在社会中实现真理,但这个真理是什么?是物质福利的平等。又是一个二择一……确立这个渴望为一个原则,是没有任何道德意义的……公正是一种自我牺牲,是自我否定……从道德角度来看,不能赋予工人阶级方面对平均分配物质福利的要求以任何道德意义,因为这里的公正,对于这个阶级而言等同于它的利益,因此这个要求是自私的,因而是不可能有任何道德意义的。(6) 社会制度建立在个别人的利己主义上,由此才产生了个人之间的竞争、斗争、仇视以及所有的社会的恶。……社会真理应该建立在相反的原则之上,即建立在自我否定或爱的原则之上。(7) 任何一个不代表绝对真理原则的权力,都是暴力,对它的服从只能是强制性的。(8) 在自然的王国里,不能实现真理,那么只能在神赐的王国了,即在道德原则之上实现真理,这个道德原则就是绝对的原则或神的原则。(8) 一切的现实,普遍的或完整的现实是作为一切的上帝的现实。但这个绝对现实自身只能被直观和内在的启示所认识,即它是宗教知识的对象。(9) 宗教是人和世界同绝对的、完整的原则的结合。……结合或宗教就在于把人的存在中的所有因素,把人类的所有个别原则和力量归结到与绝对的、中心的原则的正常关系之中,通过这个原则并在这个原则里使它们之间处于一种合理的一致关系之中。(10) 宗教原则是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唯一的真正的实现。(10) 拯救之路,实现真正的平等、真正的自由和博爱之路在于自我否定。(10) 一个人的专制制度要比大众的专制制度方便得多:王者众多可不是好事,这里只能有一个王——《伊利亚特》(12) 每一个个别的人都有绝对的、神性的意义。(17) 现代人意识到自己是内在自由的,认为自己是高于一切外在的不依赖于他的原则,把自己确定为一切的中心,然而,实际上他只是一个无穷小的量,是在周围世界中正在消失的一个点。(18) 现代人在生活和意识中只承认相对的有限的现实,即局部的事实和现象的现实,从这个观点出发,人只是这些局部事实中的一个。(18) 人确实不只是个事实,或只是个现象,而是某种更多的东西。(19) 一切荒谬的力量都是以真理的软弱无力为基础,恶的力量以善的软弱无力为基础。……当我们不把真理贯彻到底时,我们就限制了真理,而真理的界限就是谎言的领地。(23) 是的,人和世界的生命是自然的过程;是的,这个生命是现象的更替,是自然力量的角逐;但是这场角逐的前提是要有角逐的主体以及角逐的内容,即要有绝对的个性和生命的绝对的内容,或者理念。(28) 既然给定了这些力量:意志、理性和情感,那么显然就应该有愿望、理解和感觉的一定的对象。(29) 绝对原则是人的理性的、道德的、美学的需求所要求的。这三个需求的统一就构成了宗教的需求。(30) 现实是存在的,这一点我们相信,现实是什么,这一点我们只能去体验和认识。(31) 神的原则的存在只能靠信仰的行为来确定。……正如外部世界的存在一样,神的原则的存在对于理智也只是或然的、或者是相对的真理,这个存在只有依靠信仰才能绝对地被确证。神的原则的内容,如同外部自然界的内容一样,要靠经验获得。上帝存在,这我们相信,上帝是什么,这我们要去体验和认识。(32-33) 除了宗教信仰和宗教经验以外,还要宗教思考,其结果就是宗教哲学。(33) 宗教哲学对所有的思维着的人,无论是信仰者还是不信仰者,同样都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信仰的人应该知道,他们信仰的是什么,那么不信仰的人当然应该知道,他们所否定的是什么(更不用说否定自身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于无知)。(35) 肯定的宗教综合,真正的宗教哲学应该包含宗教发展的全部内容,不排斥任何一个肯定的因素,在完满中,而不是在无差别中寻找宗教的统一。(37) 如果我认为自然界是恶,这只是因为在我自身中有善的力量,相对于这个善的力量,自然界是恶;如果我认为自然界是欺骗和虚幻,这只是因为在我自身有真理的力量,相对于这个力量,自然界是欺骗。(41) 面对着自然界的人的意志把人同自然界联结在一起,并导致了恶、欺骗和痛苦。(42) 涅槃是佛教的中心理念。……佛教徒的所有的圣书都渗透着对生活、对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否定,因为对佛教徒而言神的原则就在这个否定之中。(42) 否定宗教的普世——历史表现是佛教,它把绝对原则理解为无。绝对原则确实是无,因为它不是某种东西,不是某种确定的,有机的存在或者是与其他存在物并列的存在物,因为它超越任何确定的东西,因为它不依赖于任何东西。(45) 作为感性的物质客体,不是某种独立的、不依赖于我们和我们的感觉的实在,而只是我们的感性状态、我们的感觉的结合。(47)
回应 2022-03-09 18:22:38
-
索洛维约夫分析和批判了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神秘主义,指出它们的片面性,分别表现在:经验主义否定理性思辨,忽视神秘体验,企图在外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的大厦;唯心主义忽视人的外部经验,轻视神秘体验,企图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神秘主义一方面不承认外在的经验,另一方面反对抽象的理性思辨,企图在人的内在神秘体验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从完整性的角度看,它们无疑都是片面的。因为真理的基础既不在外部...
2022-03-09 18:22:38
索洛维约夫分析和批判了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神秘主义,指出它们的片面性,分别表现在:经验主义否定理性思辨,忽视神秘体验,企图在外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的大厦;唯心主义忽视人的外部经验,轻视神秘体验,企图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神秘主义一方面不承认外在的经验,另一方面反对抽象的理性思辨,企图在人的内在神秘体验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从完整性的角度看,它们无疑都是片面的。因为真理的基础既不在外部世界里,也不在抽象的理性里,而在活生生的现实之中。这个现实是绝对的,是完整的存在。这个完整的存在,只能通过完整知识来认识。……把科学、哲学和传统的神学有机地综合起来,就是完整知识,即自由神智学。只有完整知识才能达到完整的真理,即真善美的统一。(11) 西方的传统神学公开地反对科学和哲学,东方的教父则对科学和哲学置之不理,新教神学过分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甚至丧失了神学的本来意义。索洛维约夫把自己的完整知识称为“自由的神智学”。(11) 索洛维约夫明确地坚信,人是有神性的。在人的身上既有渺小的一面,因为他是被造物又有伟大的一面,因为他是个特殊的被造物,是按照神的形象和样式造的。……“人的个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的个性,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每一个个别的人都有绝对的、神性的意义。基督教与当代世俗文明在这个论断上是一致的。”(15) 人相信基督,按照基督教导生活,就是达到和获得这个神性,这就是人生的实质内容。(15) 任何形而上学问题都是永恒的。(25) 俄罗斯民族应该放弃自己的民族利己主义,放弃到处实行的“俄罗斯化”的野蛮政策。(27) 他企图解释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创作的最深刻的精神基础,或者说是形而上学基础。这个基础在基督教里。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必须从宗教的角度入手。(33) 宗教是人和世界同绝对原则和一切存在着的事物的中心之间的一种联系。……如果承认这个绝对中心的存在,那么人生的圆周上所有的点都应该以相同的线段与之相连。只有这时在人的生活和意识里才能出现统一、完整和一致,只有这时他的伟大和渺小的生活中的一切事业和痛苦才能从不完整的和无意义的现象转变成合理的、内在必要的事件。毫无疑问的是,这个无所不包的、核心的意义应该属于宗教。(1) 宗教本来应该是一切中的一切,但是,它却躲到我们内心世界很微小的和很遥远的角落里,它成了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众多需求中的一个了。(2) 由于缺少这个绝对的中心,在我们的生活和意识中出现了如此众多的相对的、暂时的中心……不仅在社会上,而且在每个人的头脑和心灵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理性和道德上的分裂和无原则。(2) 尽管当代西方文明否定了宗教原则,认为宗教原则在其给定的形式里是主观化的和软弱无力的东西,但是,当代西方文明还是渴望在宗教以外为生命和意识寻找某些联系的原则,渴望用某种东西代替被否定了的诸神。(2) 渴望在绝对的宗教领域之外建立人类,渴望在暂时的、有限的需求领域肯定自己和建设自己,这个渴望就是整个当代文明的特征。(3) 法国大革命把人权宣布为社会制度的基础,从而取代了以前的神权。人的这些权利可归结为两个主要的权利:自由和平等,它们应该和解在博爱之中。(3) 在原则上确立了民主的大革命,在实际上,暂时只产生了寡头政治。……寡头政治是自由竞争或竞赛的王国。(5) 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命中注定地陷入自身的矛盾之中……它企图在社会中实现真理,但这个真理是什么?是物质福利的平等。又是一个二择一……确立这个渴望为一个原则,是没有任何道德意义的……公正是一种自我牺牲,是自我否定……从道德角度来看,不能赋予工人阶级方面对平均分配物质福利的要求以任何道德意义,因为这里的公正,对于这个阶级而言等同于它的利益,因此这个要求是自私的,因而是不可能有任何道德意义的。(6) 社会制度建立在个别人的利己主义上,由此才产生了个人之间的竞争、斗争、仇视以及所有的社会的恶。……社会真理应该建立在相反的原则之上,即建立在自我否定或爱的原则之上。(7) 任何一个不代表绝对真理原则的权力,都是暴力,对它的服从只能是强制性的。(8) 在自然的王国里,不能实现真理,那么只能在神赐的王国了,即在道德原则之上实现真理,这个道德原则就是绝对的原则或神的原则。(8) 一切的现实,普遍的或完整的现实是作为一切的上帝的现实。但这个绝对现实自身只能被直观和内在的启示所认识,即它是宗教知识的对象。(9) 宗教是人和世界同绝对的、完整的原则的结合。……结合或宗教就在于把人的存在中的所有因素,把人类的所有个别原则和力量归结到与绝对的、中心的原则的正常关系之中,通过这个原则并在这个原则里使它们之间处于一种合理的一致关系之中。(10) 宗教原则是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唯一的真正的实现。(10) 拯救之路,实现真正的平等、真正的自由和博爱之路在于自我否定。(10) 一个人的专制制度要比大众的专制制度方便得多:王者众多可不是好事,这里只能有一个王——《伊利亚特》(12) 每一个个别的人都有绝对的、神性的意义。(17) 现代人意识到自己是内在自由的,认为自己是高于一切外在的不依赖于他的原则,把自己确定为一切的中心,然而,实际上他只是一个无穷小的量,是在周围世界中正在消失的一个点。(18) 现代人在生活和意识中只承认相对的有限的现实,即局部的事实和现象的现实,从这个观点出发,人只是这些局部事实中的一个。(18) 人确实不只是个事实,或只是个现象,而是某种更多的东西。(19) 一切荒谬的力量都是以真理的软弱无力为基础,恶的力量以善的软弱无力为基础。……当我们不把真理贯彻到底时,我们就限制了真理,而真理的界限就是谎言的领地。(23) 是的,人和世界的生命是自然的过程;是的,这个生命是现象的更替,是自然力量的角逐;但是这场角逐的前提是要有角逐的主体以及角逐的内容,即要有绝对的个性和生命的绝对的内容,或者理念。(28) 既然给定了这些力量:意志、理性和情感,那么显然就应该有愿望、理解和感觉的一定的对象。(29) 绝对原则是人的理性的、道德的、美学的需求所要求的。这三个需求的统一就构成了宗教的需求。(30) 现实是存在的,这一点我们相信,现实是什么,这一点我们只能去体验和认识。(31) 神的原则的存在只能靠信仰的行为来确定。……正如外部世界的存在一样,神的原则的存在对于理智也只是或然的、或者是相对的真理,这个存在只有依靠信仰才能绝对地被确证。神的原则的内容,如同外部自然界的内容一样,要靠经验获得。上帝存在,这我们相信,上帝是什么,这我们要去体验和认识。(32-33) 除了宗教信仰和宗教经验以外,还要宗教思考,其结果就是宗教哲学。(33) 宗教哲学对所有的思维着的人,无论是信仰者还是不信仰者,同样都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信仰的人应该知道,他们信仰的是什么,那么不信仰的人当然应该知道,他们所否定的是什么(更不用说否定自身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于无知)。(35) 肯定的宗教综合,真正的宗教哲学应该包含宗教发展的全部内容,不排斥任何一个肯定的因素,在完满中,而不是在无差别中寻找宗教的统一。(37) 如果我认为自然界是恶,这只是因为在我自身中有善的力量,相对于这个善的力量,自然界是恶;如果我认为自然界是欺骗和虚幻,这只是因为在我自身有真理的力量,相对于这个力量,自然界是欺骗。(41) 面对着自然界的人的意志把人同自然界联结在一起,并导致了恶、欺骗和痛苦。(42) 涅槃是佛教的中心理念。……佛教徒的所有的圣书都渗透着对生活、对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否定,因为对佛教徒而言神的原则就在这个否定之中。(42) 否定宗教的普世——历史表现是佛教,它把绝对原则理解为无。绝对原则确实是无,因为它不是某种东西,不是某种确定的,有机的存在或者是与其他存在物并列的存在物,因为它超越任何确定的东西,因为它不依赖于任何东西。(45) 作为感性的物质客体,不是某种独立的、不依赖于我们和我们的感觉的实在,而只是我们的感性状态、我们的感觉的结合。(47)
回应 2022-03-09 18:22:38
-
索洛维约夫分析和批判了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神秘主义,指出它们的片面性,分别表现在:经验主义否定理性思辨,忽视神秘体验,企图在外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的大厦;唯心主义忽视人的外部经验,轻视神秘体验,企图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神秘主义一方面不承认外在的经验,另一方面反对抽象的理性思辨,企图在人的内在神秘体验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从完整性的角度看,它们无疑都是片面的。因为真理的基础既不在外部...
2022-03-09 18:22:38
索洛维约夫分析和批判了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神秘主义,指出它们的片面性,分别表现在:经验主义否定理性思辨,忽视神秘体验,企图在外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的大厦;唯心主义忽视人的外部经验,轻视神秘体验,企图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神秘主义一方面不承认外在的经验,另一方面反对抽象的理性思辨,企图在人的内在神秘体验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从完整性的角度看,它们无疑都是片面的。因为真理的基础既不在外部世界里,也不在抽象的理性里,而在活生生的现实之中。这个现实是绝对的,是完整的存在。这个完整的存在,只能通过完整知识来认识。……把科学、哲学和传统的神学有机地综合起来,就是完整知识,即自由神智学。只有完整知识才能达到完整的真理,即真善美的统一。(11) 西方的传统神学公开地反对科学和哲学,东方的教父则对科学和哲学置之不理,新教神学过分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甚至丧失了神学的本来意义。索洛维约夫把自己的完整知识称为“自由的神智学”。(11) 索洛维约夫明确地坚信,人是有神性的。在人的身上既有渺小的一面,因为他是被造物又有伟大的一面,因为他是个特殊的被造物,是按照神的形象和样式造的。……“人的个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的个性,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每一个个别的人都有绝对的、神性的意义。基督教与当代世俗文明在这个论断上是一致的。”(15) 人相信基督,按照基督教导生活,就是达到和获得这个神性,这就是人生的实质内容。(15) 任何形而上学问题都是永恒的。(25) 俄罗斯民族应该放弃自己的民族利己主义,放弃到处实行的“俄罗斯化”的野蛮政策。(27) 他企图解释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创作的最深刻的精神基础,或者说是形而上学基础。这个基础在基督教里。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必须从宗教的角度入手。(33) 宗教是人和世界同绝对原则和一切存在着的事物的中心之间的一种联系。……如果承认这个绝对中心的存在,那么人生的圆周上所有的点都应该以相同的线段与之相连。只有这时在人的生活和意识里才能出现统一、完整和一致,只有这时他的伟大和渺小的生活中的一切事业和痛苦才能从不完整的和无意义的现象转变成合理的、内在必要的事件。毫无疑问的是,这个无所不包的、核心的意义应该属于宗教。(1) 宗教本来应该是一切中的一切,但是,它却躲到我们内心世界很微小的和很遥远的角落里,它成了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众多需求中的一个了。(2) 由于缺少这个绝对的中心,在我们的生活和意识中出现了如此众多的相对的、暂时的中心……不仅在社会上,而且在每个人的头脑和心灵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理性和道德上的分裂和无原则。(2) 尽管当代西方文明否定了宗教原则,认为宗教原则在其给定的形式里是主观化的和软弱无力的东西,但是,当代西方文明还是渴望在宗教以外为生命和意识寻找某些联系的原则,渴望用某种东西代替被否定了的诸神。(2) 渴望在绝对的宗教领域之外建立人类,渴望在暂时的、有限的需求领域肯定自己和建设自己,这个渴望就是整个当代文明的特征。(3) 法国大革命把人权宣布为社会制度的基础,从而取代了以前的神权。人的这些权利可归结为两个主要的权利:自由和平等,它们应该和解在博爱之中。(3) 在原则上确立了民主的大革命,在实际上,暂时只产生了寡头政治。……寡头政治是自由竞争或竞赛的王国。(5) 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命中注定地陷入自身的矛盾之中……它企图在社会中实现真理,但这个真理是什么?是物质福利的平等。又是一个二择一……确立这个渴望为一个原则,是没有任何道德意义的……公正是一种自我牺牲,是自我否定……从道德角度来看,不能赋予工人阶级方面对平均分配物质福利的要求以任何道德意义,因为这里的公正,对于这个阶级而言等同于它的利益,因此这个要求是自私的,因而是不可能有任何道德意义的。(6) 社会制度建立在个别人的利己主义上,由此才产生了个人之间的竞争、斗争、仇视以及所有的社会的恶。……社会真理应该建立在相反的原则之上,即建立在自我否定或爱的原则之上。(7) 任何一个不代表绝对真理原则的权力,都是暴力,对它的服从只能是强制性的。(8) 在自然的王国里,不能实现真理,那么只能在神赐的王国了,即在道德原则之上实现真理,这个道德原则就是绝对的原则或神的原则。(8) 一切的现实,普遍的或完整的现实是作为一切的上帝的现实。但这个绝对现实自身只能被直观和内在的启示所认识,即它是宗教知识的对象。(9) 宗教是人和世界同绝对的、完整的原则的结合。……结合或宗教就在于把人的存在中的所有因素,把人类的所有个别原则和力量归结到与绝对的、中心的原则的正常关系之中,通过这个原则并在这个原则里使它们之间处于一种合理的一致关系之中。(10) 宗教原则是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唯一的真正的实现。(10) 拯救之路,实现真正的平等、真正的自由和博爱之路在于自我否定。(10) 一个人的专制制度要比大众的专制制度方便得多:王者众多可不是好事,这里只能有一个王——《伊利亚特》(12) 每一个个别的人都有绝对的、神性的意义。(17) 现代人意识到自己是内在自由的,认为自己是高于一切外在的不依赖于他的原则,把自己确定为一切的中心,然而,实际上他只是一个无穷小的量,是在周围世界中正在消失的一个点。(18) 现代人在生活和意识中只承认相对的有限的现实,即局部的事实和现象的现实,从这个观点出发,人只是这些局部事实中的一个。(18) 人确实不只是个事实,或只是个现象,而是某种更多的东西。(19) 一切荒谬的力量都是以真理的软弱无力为基础,恶的力量以善的软弱无力为基础。……当我们不把真理贯彻到底时,我们就限制了真理,而真理的界限就是谎言的领地。(23) 是的,人和世界的生命是自然的过程;是的,这个生命是现象的更替,是自然力量的角逐;但是这场角逐的前提是要有角逐的主体以及角逐的内容,即要有绝对的个性和生命的绝对的内容,或者理念。(28) 既然给定了这些力量:意志、理性和情感,那么显然就应该有愿望、理解和感觉的一定的对象。(29) 绝对原则是人的理性的、道德的、美学的需求所要求的。这三个需求的统一就构成了宗教的需求。(30) 现实是存在的,这一点我们相信,现实是什么,这一点我们只能去体验和认识。(31) 神的原则的存在只能靠信仰的行为来确定。……正如外部世界的存在一样,神的原则的存在对于理智也只是或然的、或者是相对的真理,这个存在只有依靠信仰才能绝对地被确证。神的原则的内容,如同外部自然界的内容一样,要靠经验获得。上帝存在,这我们相信,上帝是什么,这我们要去体验和认识。(32-33) 除了宗教信仰和宗教经验以外,还要宗教思考,其结果就是宗教哲学。(33) 宗教哲学对所有的思维着的人,无论是信仰者还是不信仰者,同样都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信仰的人应该知道,他们信仰的是什么,那么不信仰的人当然应该知道,他们所否定的是什么(更不用说否定自身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于无知)。(35) 肯定的宗教综合,真正的宗教哲学应该包含宗教发展的全部内容,不排斥任何一个肯定的因素,在完满中,而不是在无差别中寻找宗教的统一。(37) 如果我认为自然界是恶,这只是因为在我自身中有善的力量,相对于这个善的力量,自然界是恶;如果我认为自然界是欺骗和虚幻,这只是因为在我自身有真理的力量,相对于这个力量,自然界是欺骗。(41) 面对着自然界的人的意志把人同自然界联结在一起,并导致了恶、欺骗和痛苦。(42) 涅槃是佛教的中心理念。……佛教徒的所有的圣书都渗透着对生活、对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否定,因为对佛教徒而言神的原则就在这个否定之中。(42) 否定宗教的普世——历史表现是佛教,它把绝对原则理解为无。绝对原则确实是无,因为它不是某种东西,不是某种确定的,有机的存在或者是与其他存在物并列的存在物,因为它超越任何确定的东西,因为它不依赖于任何东西。(45) 作为感性的物质客体,不是某种独立的、不依赖于我们和我们的感觉的实在,而只是我们的感性状态、我们的感觉的结合。(47)
回应 2022-03-09 18:22:38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天国在我们心中 (忆未名)
- 我的俄罗斯之冬Ⅰ (羊的门)
- 华夏出版社的现代西方思想文库 (书爱之)
- ·索洛维约夫作品 (行走的笔尖)
- 现代西方思想文库 华夏出版社 (竹篮打水patric)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神人类讲座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密斯湖 2017-03-27 15:02:57
室友听说我要读这本书,不禁对我投来怜悯的眼光。
0 有用 沐昕 2012-12-24 12:21:47
讲座
0 有用 尹咩君羊 2022-03-09 14:22:17
除了选择走向“后人类”,也可以选择走向“神人类”。 “社会制度建立在个别人的利己主义上,由此才产生了个人之间的竞争、斗争、仇视以及所有的社会的恶。……社会真理应该建立在相反的原则之上,即建立在自我否定或爱的原则之上。” “绝对原则”就是超越任何宗派的“上帝”。完整知识对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神秘主义的片面性进行否定,强调科学、哲学与传统神学的结合、真善美的统一,形成“自由的神智学”。
1 有用 智术师 2021-12-05 16:48:13
本书可与别尔嘉耶夫的《精神与实在:神人精神性基础》结合阅读。
0 有用 GEB-耶-EGB 2014-10-22 12:01:42
【可能是因为我不信】索洛维约夫在很多地方似乎都会停住/犹豫,然后有所保留地转向来回应外部的东西。从他的体系可以理解这么做的原因,不过...我总觉得不够,有些可惜了。
0 有用 尹咩君羊 2022-03-09 14:22:17
除了选择走向“后人类”,也可以选择走向“神人类”。 “社会制度建立在个别人的利己主义上,由此才产生了个人之间的竞争、斗争、仇视以及所有的社会的恶。……社会真理应该建立在相反的原则之上,即建立在自我否定或爱的原则之上。” “绝对原则”就是超越任何宗派的“上帝”。完整知识对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神秘主义的片面性进行否定,强调科学、哲学与传统神学的结合、真善美的统一,形成“自由的神智学”。
1 有用 智术师 2021-12-05 16:48:13
本书可与别尔嘉耶夫的《精神与实在:神人精神性基础》结合阅读。
0 有用 加尔文派大军阀 2021-09-09 18:22:59
俄罗斯哲学总有点民哲的感觉
0 有用 安定斯基 2020-10-12 22:49:59
虽然但是,故纸堆气息明显
0 有用 人之初 2019-03-06 17:53:39
2010年第一次看,当时觉得自己浅薄看不明白。现在发现,你就是写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