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播客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哪个译本好?

鱼·无 2008-02-11 12:28:38

看到有好几个译本,请教读过的豆友指点一下,哪个译本比较好?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最赞回应

    黄杰跃
    2011-09-20 11:06:03 黄杰跃 (我喜欢属于自己的我)

    到底怎么样啊,准备买,不知道这个译本怎么样,妈了个逼的的,老子要是法文,英文,各种文都牛逼就好了

    赞(30)
    >
    元
    2017-12-23 18:30:39 元 (随便)

    作者的翻译决定了他的视角。陶铁柱和郑克鲁两个版本的目录页简单对比。
    1)第三章:
    陶:性发动。郑:性的启蒙。
    2)第五章:
    陶:结了婚的女人。郑:已婚女人。
    3)第十二章:
    陶:恋爱的女人。郑:情妇。
    4)第十三章:
    陶:修女。郑:虔信的女人。

    这差别不是一般大吧!可以明显看到陶的译本用语非常直接。你想想看,“恋爱女人” 翻译成 “情妇”,这是什么视角?还有,性发动和性启蒙?!问号脸,这就有主动被动之分了。我这只是看目录页,还没涉及到具体内容。

    很明显陶的翻译是 “大男子视角”,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英译本翻译的那么通顺?

    我的答案是,如果你看陶的版本,记住两点:一,您能从中看到翻译的内容也许代表了,当时时代背景下,波伏娃的女权思想开放到什么程度。二,作者(他是个男性)的译文,也代表了他对于女权主义的角度。

    三、我的倾向性以及个人建议:先看郑版,后看陶版。
    能看最新版最好。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法文版来看。再对照英文版。

    赞(21)
    >
    嗯哼
    2021-06-27 21:39:49 嗯哼 (表达是一件很难 且需要练习的事)
    作者的翻译决定了他的视角。陶铁柱和郑克鲁两个版本的目录页简单对比。 1)第三章: 陶:性发动
    作者的翻译决定了他的视角。陶铁柱和郑克鲁两个版本的目录页简单对比。 1)第三章: 陶:性发动。郑:性的启蒙。 2)第五章: 陶:结了婚的女人。郑:已婚女人。 3)第十二章: 陶:恋爱的女人。郑:情妇。 4)第十三章: 陶:修女。郑:虔信的女人。 这差别不是一般大吧!可以明显看到陶的译本用语非常直接。你想想看,“恋爱女人” 翻译成 “情妇”,这是什么视角?还有,性发动和性启蒙?!问号脸,这就有主动被动之分了。我这只是看目录页,还没涉及到具体内容。 很明显陶的翻译是 “大男子视角”,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英译本翻译的那么通顺? 我的答案是,如果你看陶的版本,记住两点:一,您能从中看到翻译的内容也许代表了,当时时代背景下,波伏娃的女权思想开放到什么程度。二,作者(他是个男性)的译文,也代表了他对于女权主义的角度。 三、我的倾向性以及个人建议:先看郑版,后看陶版。 能看最新版最好。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法文版来看。再对照英文版。
    ... 元

    “3)第十二章:
    陶:恋爱的女人。郑:情妇。 ” 这里写反了。是
    陶:情妇。郑:恋爱的女人。 能改一下就好了,免得读起来有歧义。我晕了好一会儿 去翻书对照才发现

    赞(14) 来自 豆瓣App
    >
    武三思
    2011-10-14 22:54:22 武三思 (不疯不成魔)

    《第二性》原意被英译本严重曲解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女权主义的开创性著作,然而其英文版的拙劣质量却使它遭到了长期的误读与曲解。

      “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社会使她成为了女人”,这是法国著名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中的观点。她的结论是,妻子和母亲的命运是男人发明出来用以否认女性自由的神话。因为拒绝了母性本能等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她的书激起了巨大的争议,当时被梵蒂冈列为禁书,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销量,出版第一个星期便在法国卖出了超过2万本。

      如今《第二性》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女权主义的开创性文本。1953年在美国诺普夫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已经卖出了超过了100万本。这一版本至今仍旧是美国惟一的版本,也是最主要的英文译本。

      美国读者也许还没有读过原版的《第二性》。在最新出版的文集《西蒙娜·德·波伏娃的遗产》中,一些研究者认为已有的英文版极其拙劣,严重歪曲了波伏娃的本意,使她沦为一个语无伦次的思想者。学者南茜·鲍尔说,她在这一译本中找到了数百个错误,既有非常初级的错误,也有对于学术术语的错误理解,“在法语中极为准确的哲学术语,在这里却变成了和波伏娃的本意完全相反的意思”;另一位专家托里尔·莫瓦则认为,英译本使“波伏娃变成了一位英语中蹩脚的思想家”。

      原版《第二性》被严重误读

      当然,即使是《第二性》的忠心拥戴者也并不认为《第二性》本身是非常完美的。法国批评界最初对此书的批评也许比美国更有敌意。《第二性》是比较艰深的,只有很少一些脚注为读者指路。看上去它令人喘不过气来,似乎作者想把自己所有的思想都在一瞬间写在纸上。而书中经常出现的冰冷的分析式语调,也招致了最普遍的批评:那就是认为她对于女人和母性毫不同情,甚至充满敌意。而后来的女权主义评论家们则抱怨,她似乎认为母性和女人的独立生活在本质上就是矛盾的。

      像鲍尔和莫瓦这样的学者坚持认为,这些观点中的瑕疵被一个拙劣并且过时的翻译版本更严重地夸大了,这导致了对她观点的根本性误读。

      除了曲解字词与短语之外,美国版几乎删除了将近15%的法语原版的内容,差不多有145页,严重削弱了与女性文学和历史有关的章节。而波伏娃是第一个宣称这些内容是合理的研究对象的人。同样失去的还有大量从女性小说与日记中节选出来以支持其观点的内容,包括弗吉尼亚·伍尔芙、柯莱特等人的作品。历史上罕为人知的那些拒绝女性传统模式的先驱者,例如文艺复兴时期领导军队的妇女,也从英文版中消失了。 翻译者是门外汉

      出版商诺普夫的妻子布兰切,当初在法国旅行时买到这本书,她的印象是,这本书是一部和《金赛报告》类似的“现代的性手册”。

      诺普夫认为本书将在年轻女士中引起巨大的反响,于是找到了退休的动物学教授霍华德·麦迪逊·帕什利来翻译波伏娃的著作。此人写过一部论人类繁殖的著作,并为《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和性有关的书。帕什利只是在学生时代学过法语,也没有进行过哲学训练,对于当时波伏娃置身其中的存在主义更是一无所知。直到翻译完本书,帕什利也没有读过任何与存在主义有关的著作。

      波伏娃是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哲学的推崇者,她经常用一些法国哲学家能够理解的特定术语来引用他们的作品,但是帕什利对此没有了解。

      更该死的是,当帕什利遇到一些存在主义术语时,常常自做主张。他的版本中常常出现女人的“天性”或女性的“本质”等词语,而这些正是波伏娃所摒弃的东西。 波伏娃对英文版的看法

      波伏娃本人如何看待英文版的翻译呢?在前言里,帕什利说所有他的“改动之处”都经过了作者本人的同意。但实际上,波伏娃对英文版中的改动相当恼怒,甚至希望在英文版中附加一个声称自己与本书无关的声明。出版者没有理睬这一请求,不过这倒也公平,因为波伏娃也多次拒绝了诺普夫和帕什利要与她对书中内容进行咨询的请求。直到1982年,她才注意到这一版本中翻译的严重错误。当时马格丽特·西蒙斯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寄给她,波伏娃回信说:“我对帕什利先生误解我的程度感到非常沮丧,我全心全意地希望你能出版一个新的译本。” 重译《第二性》的呼声

      最近以来的对诺普夫版本的争议,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女权主义学者对波伏娃的法文原著进行研究的结果。他们相信波伏娃值得更多的哲学上的承认。部分波伏娃的研究者认为,她提前预见了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来自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对于《第二性》来说,存在主义是至关重要的。不过即使如此,在写作《第二性》的过程中,波伏娃还是意识到,萨特搭起的存在主义的框架并不是很适合于女人的情况。哲学克劳德·艾姆贝在《波伏娃的遗产》中写道,“波伏娃的结论是,与自由选择相反,女人面对的命运只是范围极其有限的一些角色”。而在帕什利的版本中,这个观点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2000年,她的养女西尔维呼吁应该出现一个新的英文版本。“这个英文版是个丑闻,我们竟然忍受了它这么长的时间。”她写信给波伏娃的法国出版者伽里玛出版社,提到了无数来自学者的抗议。她强调,波伏娃本人对英文版中的删节感到震惊,更糟糕的是,这些错误的翻译背叛了她的思想。

      当伽里玛出版社与诺普夫出版社联系,希望推出一个新的英文版时,他们却拒绝了。伽里玛对他们如此缺乏兴趣感到震惊。

      诺普夫出版社的发言人没有对拒绝新版本发表声明。但是私下里他们曾经表示,这本书的读者没有多到值得出一个新版本。目前,诺普夫的《第二性》大约每年卖出平装本1万2千册,精装本1千册,其中大学教学用书占了40%。 也许要等到2056年

      是否需要一个新版本,并没有回答《第二性》是否还与当今女性状况适合的问题。波伏娃的批评家认为她对妇女性生活方面的描述现在肯定过时了,并且也忽视了种族与阶层等问题。

      另一方面,心理学家吉利甘阅读《第二性》后感到相当吃惊,因为她发现波伏娃1949年时就对她目前的研究成果有了预见——那些9岁左右显得非常坦率与无畏的小女孩,在青春期到来时却逐渐变得顺从了。

      一个新的版本也许会使英语读者能够更为接近波伏娃的原意,而不被帕什利的翻译所误导。但是除非诺普夫出版社改变主意,否则美国读者只能等到2056年,那时《第二性》的版权保护期结束,便可以有大量其他版本出现。(谭伯登)


    http://www.people.com.cn/GB/14738/14754/21861/2772428.html

    赞(13)
    >
    gaea
    2008-10-23 22:11:27 gaea

    读了李强的译序就不想读他的本了
    看了陶铁柱的封面也不想看里面了。。。

    赞(5)
    >
翠西 。o 0 O
2008-05-24 17:22:44 翠西 。o 0 O

咋米人回答……

赞
>
年逝
2008-07-23 09:47:06 年逝 (克制 内敛 知足。)

9494。。

赞
>
Serenie
2008-10-02 11:29:15 Serenie

当然是陶铁柱了..想都不用想。

赞
>
gaea
2008-10-23 22:11:27 gaea

读了李强的译序就不想读他的本了
看了陶铁柱的封面也不想看里面了。。。

赞(5)
>
飞天PP猪
2009-02-05 17:38:52 飞天PP猪 (Lady.咖哩啡)

这个版本很好!

赞
>
鱼·无
2009-02-05 18:03:27 鱼·无 (远方之外更有远方)

o 谢谢

赞
>
黄杰跃
2011-09-20 11:06:03 黄杰跃 (我喜欢属于自己的我)

到底怎么样啊,准备买,不知道这个译本怎么样,妈了个逼的的,老子要是法文,英文,各种文都牛逼就好了

赞(30)
>
武三思
2011-10-14 22:54:22 武三思 (不疯不成魔)

《第二性》原意被英译本严重曲解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女权主义的开创性著作,然而其英文版的拙劣质量却使它遭到了长期的误读与曲解。

  “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社会使她成为了女人”,这是法国著名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中的观点。她的结论是,妻子和母亲的命运是男人发明出来用以否认女性自由的神话。因为拒绝了母性本能等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她的书激起了巨大的争议,当时被梵蒂冈列为禁书,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销量,出版第一个星期便在法国卖出了超过2万本。

  如今《第二性》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女权主义的开创性文本。1953年在美国诺普夫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已经卖出了超过了100万本。这一版本至今仍旧是美国惟一的版本,也是最主要的英文译本。

  美国读者也许还没有读过原版的《第二性》。在最新出版的文集《西蒙娜·德·波伏娃的遗产》中,一些研究者认为已有的英文版极其拙劣,严重歪曲了波伏娃的本意,使她沦为一个语无伦次的思想者。学者南茜·鲍尔说,她在这一译本中找到了数百个错误,既有非常初级的错误,也有对于学术术语的错误理解,“在法语中极为准确的哲学术语,在这里却变成了和波伏娃的本意完全相反的意思”;另一位专家托里尔·莫瓦则认为,英译本使“波伏娃变成了一位英语中蹩脚的思想家”。

  原版《第二性》被严重误读

  当然,即使是《第二性》的忠心拥戴者也并不认为《第二性》本身是非常完美的。法国批评界最初对此书的批评也许比美国更有敌意。《第二性》是比较艰深的,只有很少一些脚注为读者指路。看上去它令人喘不过气来,似乎作者想把自己所有的思想都在一瞬间写在纸上。而书中经常出现的冰冷的分析式语调,也招致了最普遍的批评:那就是认为她对于女人和母性毫不同情,甚至充满敌意。而后来的女权主义评论家们则抱怨,她似乎认为母性和女人的独立生活在本质上就是矛盾的。

  像鲍尔和莫瓦这样的学者坚持认为,这些观点中的瑕疵被一个拙劣并且过时的翻译版本更严重地夸大了,这导致了对她观点的根本性误读。

  除了曲解字词与短语之外,美国版几乎删除了将近15%的法语原版的内容,差不多有145页,严重削弱了与女性文学和历史有关的章节。而波伏娃是第一个宣称这些内容是合理的研究对象的人。同样失去的还有大量从女性小说与日记中节选出来以支持其观点的内容,包括弗吉尼亚·伍尔芙、柯莱特等人的作品。历史上罕为人知的那些拒绝女性传统模式的先驱者,例如文艺复兴时期领导军队的妇女,也从英文版中消失了。 翻译者是门外汉

  出版商诺普夫的妻子布兰切,当初在法国旅行时买到这本书,她的印象是,这本书是一部和《金赛报告》类似的“现代的性手册”。

  诺普夫认为本书将在年轻女士中引起巨大的反响,于是找到了退休的动物学教授霍华德·麦迪逊·帕什利来翻译波伏娃的著作。此人写过一部论人类繁殖的著作,并为《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和性有关的书。帕什利只是在学生时代学过法语,也没有进行过哲学训练,对于当时波伏娃置身其中的存在主义更是一无所知。直到翻译完本书,帕什利也没有读过任何与存在主义有关的著作。

  波伏娃是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哲学的推崇者,她经常用一些法国哲学家能够理解的特定术语来引用他们的作品,但是帕什利对此没有了解。

  更该死的是,当帕什利遇到一些存在主义术语时,常常自做主张。他的版本中常常出现女人的“天性”或女性的“本质”等词语,而这些正是波伏娃所摒弃的东西。 波伏娃对英文版的看法

  波伏娃本人如何看待英文版的翻译呢?在前言里,帕什利说所有他的“改动之处”都经过了作者本人的同意。但实际上,波伏娃对英文版中的改动相当恼怒,甚至希望在英文版中附加一个声称自己与本书无关的声明。出版者没有理睬这一请求,不过这倒也公平,因为波伏娃也多次拒绝了诺普夫和帕什利要与她对书中内容进行咨询的请求。直到1982年,她才注意到这一版本中翻译的严重错误。当时马格丽特·西蒙斯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寄给她,波伏娃回信说:“我对帕什利先生误解我的程度感到非常沮丧,我全心全意地希望你能出版一个新的译本。” 重译《第二性》的呼声

  最近以来的对诺普夫版本的争议,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女权主义学者对波伏娃的法文原著进行研究的结果。他们相信波伏娃值得更多的哲学上的承认。部分波伏娃的研究者认为,她提前预见了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来自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对于《第二性》来说,存在主义是至关重要的。不过即使如此,在写作《第二性》的过程中,波伏娃还是意识到,萨特搭起的存在主义的框架并不是很适合于女人的情况。哲学克劳德·艾姆贝在《波伏娃的遗产》中写道,“波伏娃的结论是,与自由选择相反,女人面对的命运只是范围极其有限的一些角色”。而在帕什利的版本中,这个观点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2000年,她的养女西尔维呼吁应该出现一个新的英文版本。“这个英文版是个丑闻,我们竟然忍受了它这么长的时间。”她写信给波伏娃的法国出版者伽里玛出版社,提到了无数来自学者的抗议。她强调,波伏娃本人对英文版中的删节感到震惊,更糟糕的是,这些错误的翻译背叛了她的思想。

  当伽里玛出版社与诺普夫出版社联系,希望推出一个新的英文版时,他们却拒绝了。伽里玛对他们如此缺乏兴趣感到震惊。

  诺普夫出版社的发言人没有对拒绝新版本发表声明。但是私下里他们曾经表示,这本书的读者没有多到值得出一个新版本。目前,诺普夫的《第二性》大约每年卖出平装本1万2千册,精装本1千册,其中大学教学用书占了40%。 也许要等到2056年

  是否需要一个新版本,并没有回答《第二性》是否还与当今女性状况适合的问题。波伏娃的批评家认为她对妇女性生活方面的描述现在肯定过时了,并且也忽视了种族与阶层等问题。

  另一方面,心理学家吉利甘阅读《第二性》后感到相当吃惊,因为她发现波伏娃1949年时就对她目前的研究成果有了预见——那些9岁左右显得非常坦率与无畏的小女孩,在青春期到来时却逐渐变得顺从了。

  一个新的版本也许会使英语读者能够更为接近波伏娃的原意,而不被帕什利的翻译所误导。但是除非诺普夫出版社改变主意,否则美国读者只能等到2056年,那时《第二性》的版权保护期结束,便可以有大量其他版本出现。(谭伯登)


http://www.people.com.cn/GB/14738/14754/21861/2772428.html

赞(13)
>
武三思
2011-10-14 22:55:00 武三思 (不疯不成魔)

中文版本的是直接从音译中翻译过来的。

赞
>
武三思
2011-10-14 22:57:47 武三思 (不疯不成魔)

目前的中文全译本也就是陶铁柱翻译的中国书籍出版社的这个版本,不过上海译文已经出版从法文直接翻译的全译本。

赞
>
青雅
2015-12-17 08:52:40 青雅

到底哪个版本哪个译者的好呀?

赞
>
往往vera
2016-07-09 20:23:57 往往vera

请读郑克鲁版本 其他人的版本曲解原意很多 包括很多英文版本都对法文原版删减了很多 早期的第二性的翻译 无论英文还是中文版本 很多都是很不负责任的翻译

赞(2)
>
元
2017-12-23 18:30:39 元 (随便)

作者的翻译决定了他的视角。陶铁柱和郑克鲁两个版本的目录页简单对比。
1)第三章:
陶:性发动。郑:性的启蒙。
2)第五章:
陶:结了婚的女人。郑:已婚女人。
3)第十二章:
陶:恋爱的女人。郑:情妇。
4)第十三章:
陶:修女。郑:虔信的女人。

这差别不是一般大吧!可以明显看到陶的译本用语非常直接。你想想看,“恋爱女人” 翻译成 “情妇”,这是什么视角?还有,性发动和性启蒙?!问号脸,这就有主动被动之分了。我这只是看目录页,还没涉及到具体内容。

很明显陶的翻译是 “大男子视角”,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英译本翻译的那么通顺?

我的答案是,如果你看陶的版本,记住两点:一,您能从中看到翻译的内容也许代表了,当时时代背景下,波伏娃的女权思想开放到什么程度。二,作者(他是个男性)的译文,也代表了他对于女权主义的角度。

三、我的倾向性以及个人建议:先看郑版,后看陶版。
能看最新版最好。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法文版来看。再对照英文版。

赞(21)
>
嗯哼
2021-06-27 21:39:49 嗯哼 (表达是一件很难 且需要练习的事)
作者的翻译决定了他的视角。陶铁柱和郑克鲁两个版本的目录页简单对比。 1)第三章: 陶:性发动
作者的翻译决定了他的视角。陶铁柱和郑克鲁两个版本的目录页简单对比。 1)第三章: 陶:性发动。郑:性的启蒙。 2)第五章: 陶:结了婚的女人。郑:已婚女人。 3)第十二章: 陶:恋爱的女人。郑:情妇。 4)第十三章: 陶:修女。郑:虔信的女人。 这差别不是一般大吧!可以明显看到陶的译本用语非常直接。你想想看,“恋爱女人” 翻译成 “情妇”,这是什么视角?还有,性发动和性启蒙?!问号脸,这就有主动被动之分了。我这只是看目录页,还没涉及到具体内容。 很明显陶的翻译是 “大男子视角”,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英译本翻译的那么通顺? 我的答案是,如果你看陶的版本,记住两点:一,您能从中看到翻译的内容也许代表了,当时时代背景下,波伏娃的女权思想开放到什么程度。二,作者(他是个男性)的译文,也代表了他对于女权主义的角度。 三、我的倾向性以及个人建议:先看郑版,后看陶版。 能看最新版最好。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法文版来看。再对照英文版。
... 元

“3)第十二章:
陶:恋爱的女人。郑:情妇。 ” 这里写反了。是
陶:情妇。郑:恋爱的女人。 能改一下就好了,免得读起来有歧义。我晕了好一会儿 去翻书对照才发现

赞(14) 来自 豆瓣App
>
不知名
2021-12-19 22:17:07 不知名

台版好

赞 来自 豆瓣App
>

> 我来回应

> 去第二性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我总觉得书中的某些观点已经过时了。。(三个背影)

你也是那个被洗脑的孩子之一吗?(岩屑)

雌性与雄性的性欲(野柚子Timo)

普通而自大的男人的凝视(野柚子Timo)

第二性 法语版 波伏娃(wugengllin)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