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译者: 陆洋
出版年: 2012-1
页数: 386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
ISBN: 9787532756056
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名著,以及另一部考察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变革。
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其中最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道德社会那样正处在转型之中。对阎来说,这种新的现实既令人担忧又给人以希望。
从长远看,中国...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名著,以及另一部考察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变革。
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其中最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道德社会那样正处在转型之中。对阎来说,这种新的现实既令人担忧又给人以希望。
从长远看,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将会走向何方?中国政府为人民提供良好生活的新意识形态将会进一步深化个体化吗?这样做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政治现实吗?抑或,国家会限制个体多元化的范围,以此让个体化像全球化一样向国家的利益低头让步?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阎立足于民族志的详细资料,进行了富有洞见的人类学分析,并对有启示性的相关社会理论做了深层次的梳理。他还在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的不同时代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阎的细腻描述和有理有据的阐释使他的跨文化比较进入了当代学术界关注的核心:即理解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至关重要的,以及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因此,《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和中国人,也对我们思考美国和美国人、西方和西方人大有帮助。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的创作者
· · · · · ·
-
阎云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阎云翔,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先生系著名学者张光直的学生,早年著作有《礼物的流动》,最近,他的英文专著《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获得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学术著作奖-列文森奖。这是为纪念美国著名汉学家列文森而设立的,每年只颁发给两本亚洲研究专著的作者。阎云翔先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学者。
目录 · · · · · ·
导论:个体的崛起
第一章 农村改革对经济与社会分层的影响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权力关系的变化
第三章 夫妻生活的胜利:家庭关系的结构性转变
第四章 实践性亲属关系
· · · · · · (更多)
导论:个体的崛起
第一章 农村改革对经济与社会分层的影响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权力关系的变化
第三章 夫妻生活的胜利:家庭关系的结构性转变
第四章 实践性亲属关系
第五章 农村的青年与青年文化
第六章 青年女性的崛起与父权的衰落
第七章 个体能动性与彩礼的演变
第八章 如何做一个工于算计的好人?
第九章 社会转型期的消费主义
第十章 麦当劳餐厅里的社会空间
结论:社会的个体化
附录:中国的个体化之路
英文版原始出版者名单
致谢
中文版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差序格局最早由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半个多世纪前提出,为了描述中国社会中不同的结构原则,他写道:“在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在这样一个同心圆的网络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费先生称这样一个社会起源的模型为“差序格局”。通过这一概念,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不是群体本位的,而是自我本位的;他的观点与西方中国研究的主流观点非常不同。差序格局观点最奇特的一点是处在圆心的个体赋予一圈圈的关系(或处于这些关系中的人们)不同的价值;相应地,社会互动的规范和道德判断在被应用到这些圈子中的不同人身上的时候也会千变万化。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实践性亲属关系 -
众所周知,户籍制度背后的基本概念是把中国公民固定在其出生地,让他们在就业和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等方依赖农村的集体城市的工作单位。它还控制着公民的出行,尤其是禁止没有得到官方许可的从农村往城市的迁移,从而扩大了城乡地区的社会不平等并使之永远保持下去。然而,人们有所不知的是,在改革前的户籍登记体系下,中国公民没有个人身份证。他们都是以家户成员的名义登记的——可以是常规的家庭也可能是“集体户”的成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结论:社会的个体化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中国社会的个体化"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社会的个体化"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是阎云翔老师的论文集,大多是十多年前的文章,主要田野地点还是黑龙江省下呷村,延续了《私人生活的变革》和《礼物的流动》两本书的风格,讨论中国人及其中国社会近几十年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不仅仅指的是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更多的是指人的心态、心理的变化。 ... (展开)> 更多书评 1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8.0分 188人读过
-
Bloomsbury Academic (2009)8.1分 55人读过
-
Berg Publishers (2009)暂无评分 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类学著作 (王荣欣)
- 社会学研究书单-3 (低明)
- 人类学读书目录 (他山之石)
- 深圳读书月“2012年度十大好书”百本入围 (黄小蓉)
- 上海译文@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 (如雨乃可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社会的个体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岩屑 2016-02-18 23:32:26
个体化=自私自利?
0 有用 南池子 2014-06-01 10:14:02
农村改革对经济与社会分层的影响、如何做一个工于算计的好人?
0 有用 小红帽 2014-01-20 00:41:45
很重要
1 有用 子不语 2013-07-30 14:16:50
为了与西方对话,阎在刻意地比对中国的个体化趋势,也在刻意地忽略了反个体化的象征和行动。。。
2 有用 Tom 2012-06-08 17:59:33
书是写的不错,但有时想,专业细分,让人花大量精力和时间,把“感觉”写成论文,其实放在更大的范围里考量,价值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