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救世猪
2012-03-11 21:10:43 66人喜欢
第一章 没有任何向导 有些人退隐于沙漠或山洞之中隐修,有些人托着钵一村一镇地乞食流浪,另外有些人则群居一处组成修道院,强迫自己的心智臣服于某种既定的模式。但是一颗受尽折磨而四分五裂的心,一个只想逃离一切干扰的心,它既舍弃了外在世界的一切,又被规范及服从磨得迟钝不堪,这颗心就算花再长的时间寻找,找到的也只是一个被自己扭曲之后的东西。 我们大多数人都反对暴君式的专制政体,内心却接受了别人的权威或专断,允许它们来扭曲我们的心智和生活。 由于完全不认识你自己,人格才不成熟,所以认识自己便是智慧的开端。 “个人”只是局部的存在,“人”却是普世性的存在。只有在整体之内,局部才能找到归属。 所谓的“个人”只不过是个受限、不幸而又饱经挫折的渺小生命,他对自己所信奉的神祗及传统已经心满意足;但是身为一个“人”,他关怀的却是整体人类的福祉、不幸和困惑。 我们是仇恨、恐惧及温柔的奇异混种,我们同时兼具了残暴及和平的特质。外表上,我们已经从牛车进步到飞机;在心理上,个人并未改变多少。 每一个人都是过去历史的库存,因此个人就是整体人类。人类的历史就写在我们身上。 其实真理根本是无路可循的,而它的美也就在于此,因为它是活生生的。一个死的东西才是有路可循的,因为它是静止不动的。 通常我们总是怪罪别人,这其实只是另一种自怜的形式罢了。 人生哲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观察日常生活中确实在发生的事,不论是内在的或外在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和检查眼前所发生的种种,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建立在理念上的,而理念并不能涵盖整个存在的领域,眼前只是其中的一个局部罢了,不论我们如何灵巧地把它们凑合在一块儿,不论多么古老、多么传统,它们仍然是存在的一小部分,而我们必须面对的却是生活的整个领域。 过程并没有内外之分,只有一个过程,那就是整体性的发展过程。内心的活动表现于外,而外在的反应又源自于内心。 你能不能拒绝所有的权威?如果你能办得到,就表示你已经不再恐惧。 在自由之中,没有所谓的对或错。如果你真的自由了,你的行动就是由存在的核心出发的,因此无忧无惧;只有无惧,才能勇敢地爱;有爱就能随心所欲了。 第二章认识自我 你为什么害怕孤单呢?只因为你必须面对自己的真相,而你会发现自己竟是如此空虚、迟钝、愚蠢、丑陋、内疚和焦虑不安,一个微不足道的“二手货”。就面对这个真相吧! 注视着它,不要逃避你一想逃避,恐惧就趁虚而入了。 我们一开始怪罪或批判他人,就表示我们无法看清真相了。如果我们的心老是唠叨不休,我们也看不见真相了,所见到的只是内心投射出来的影像罢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想像的或理想的自我,就是那个自我形象彻底蒙蔽了我们的真面目。 你注意到自己的局限了吗? 第三章觉察力 人究竟能否看到完整的意识领域,然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我们必须付出全部的注意力,才能看到鸟儿、苍蝇或树叶的美,也才能认识一个极其复杂的人。 你必须由衷地想去了解一件事物,才会付出全部的心力去觉察它。 如此的觉察,好比与一条蛇同居,你自然会注意到它的每个动作,它所发出的每个轻微的声响,都会令你心生警觉。这种全观的状态就能激发所有的能量,在这份觉察之下,你的自我整体就会在刹那间显露出来。 任何形式的比较,都会导致幻觉及痛苦,而且愈陷愈深、难以自拔。 第四章什么是快感 我以极其愉悦的心情望着这些景物观赏到忘我的地步,只留下了纯粹的美——也就是爱。在这一刹那,所有的问题、焦虑及痛苦都置之脑后,只剩下那令人赞叹的景物。我如果能以如此愉悦的心情观赏它,事后立刻把它忘掉,就不会有任何后遗症; 一个不被记忆麻痹的心,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在某种状态下,要忘记所有,体会现在。记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很重要的。) 重复快感的需求,才不断带给人挣扎及痛苦,因为它绝不可能和昨天的感受一样。不只是你的美感需求,甚至在心灵本质上,你都拼命想重复同样的愉悦经验,结果却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伤心失望。 喜悦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当下直接的感受,你一去想它,它立刻转为快感。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 第五章 告别恐惧 人基本上永远是对自己最感兴趣的。 恐惧是生活中最大的问题之一。陷入恐惧的心,通常是困惑而矛盾的,因此必定会变得凶暴、扭曲而充满攻击性,但是它又没有勇气挣脱旧有的思维模式,于是就变得极其虚伪。 恐惧是由念头引发的。 欲望的对象虽然时常变化,但欲望本身却是同一个。因此恐惧也只有一种,你虽然害怕各种事情,但恐惧却是同一个。 恐惧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现自己。 你一旦认清自己就是恐惧,和恐惧无二无别,自然会停止所有的斗争,然后恐惧就完全止息下来。 第六章 暴力与愤怒 不只是杀人才算暴力,刻薄的言词、排斥他人的姿态,或因为恐惧而不得不低声下气,这些都属于暴力。 但是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压抑它,也不该拒绝它,我不能说:“它既然是我的一部分,只有认了。”或说:“我不要它。”我必须正视它、研究它、跟它亲近。如果我一味谴责或为其辩护,那么如何能真正亲近它?可是我们时常会忍不住谴责辩护,因此,我要强调的就是,暂且停止一切谴责与辩护。 第七章 人际冲突的真相 人际关系时常是建立在塑造的假象与防卫机制上。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他人塑造形象,然后在这个形象上,而不是在真人身上建立所有的人际关系。其实人们一开始塑造形象,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就结束了。 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不论是密友、邻居或社会上的人,都是冲突迭起。这种冲突就是一种矛盾、分裂和对立的状态。只要稍微观察一下我们自己以及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生命的每一个层面都充满着冲突。 我们都活在“面子及地位”的模式中,因为我们极度需要别人的尊重。只有我们从这个模式中解脱出来,我们才能彻底从社会心理结构中解脱出来。 一个人应该先致力于内在的简朴,不再追寻,不再要求,也不再渴望,也就是一无所求了。拥有这种内心的简朴才能看见生命的真相,因为所有的冲突都已经烟消云散。 不论你的内心深藏的是悲伤、丑陋、残忍、恐惧、焦虑、孤独……只要你能彻底观照它(不要带上自己的观念或思想),毫不分心,与它安然共处,矛盾与冲突就会停止。(生命的真相里原本根本没有矛盾与冲突) 欲望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我们时常想要的,总是与事实相反的东西。这并不意味我们必须毁掉欲望,或者压抑、控制、升华它,我们只需要单纯地正视欲望的本质。我们必须先认识欲望的本质,才能认清冲突与矛盾。我们的内心就是因为这些追逐快感和逃避痛苦的欲望,才不断陷入矛盾之中。 第八章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 因为压抑自我而造成的苦闷,或为了顺应某种生活模式的苦心励志,都无法引导我们接近真理。心智需要彻底的自由,不受丝毫扭曲,才有会晤真理实相的可能。 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的孤独,这种孤独是内心的一种情境,它不依赖任何外在的刺激或知识,也不依据任何经验或结论。 你从来不曾真正孤独过,因为你充满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你的心从未好好清理过这些垃圾,也惟有先死于昨日的种种,才可能独处。 根据孤独的经验,你开始了解你必须与真实的自我和平共存,而不是和那个你认为应该的或过去的你。你能否正视自己,而没有恐惧,没有假造的谦虚、辩解或谴责,只是单纯地与真实的你共处? 自由只能自然来到,它不可能来自你的期待、要求和渴望,你也无法制造自以为是的假象。你的心智必须学会观照生命,那是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巨大活动,因为自由是超越意识领域的。 第九章 时间与烦恼 思想一旦引发时间这个空隙,痛苦便随之而来,恐惧也在所难免。(有了时间,就有了未来或过去,我们就会受制于这些想法,或想起过去的痛苦,或恐惧未来的事情等) 如果你真的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你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 我们大多数人都害怕死亡,只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生活。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活,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死。只要我们害怕生活,我们自然也会害怕死亡。 如果你能毫不勉强,也不讨价还价地死于任何令你快慰的事物,然后你才能了解死亡的意义。死亡就是彻底让心智空掉,把每天的渴望、快感以及痛苦完全空掉。死亡就是更新,一种突变,在其中,思想是完全不活动的。因为思想是过去的产物。有了死亡,就有完全崭新的东西。从已知中解脱便是死亡,然后你才能真正地生活。 第十章 懂得爱 我们不被人所爱,只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爱。 性交能使你在高潮的那一刻完全忘却自我,可是不久你又回落到原来的混乱中,所以你才会渴望不断重复那种没有忧虑、没有问题、没有自我的境界。 只要你感到自己和她是两个对立的生命,爱就消失了。如果你想依赖她带给你任何快乐,你就变成了她的奴隶。一个人如果能真正地爱,必然享有自由,它不是从对方那里掠夺来的,而是自然由内心生起的。 只有当你的心中有爱时,才会看到真正的美。 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中心点一消失,爱就出现了。 第十一章 时空隔阂 对大部分人而言,爱代表着慰藉和安全感,一种使他在余生能继续享有这份满足感的保证。其实这东西根本就不是爱,不过是一种相互报偿、互相剥削的交易罢了。 你心中的挂虑时常会令你盲目,即使是眼前的落日美景也视若无睹。 能够透视自己的内心,而不只是外在的人事,实在是最难的事了。 如果你的心能注视一棵树、天上的星星或闪耀的河水直到完全忘我的地步,你就能体会什么是美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与其它事物相比,才认为它美。) 当你和所观之物产生空隙时,你就知道爱不存在了。 第十二章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 一旦有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就无法达到万事万物融合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就是分裂的。 消除时空隔阂,才能消除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才能达到一统。 第十三章 思想的起源 思想只不过是一些观念,它是积存在脑细胞中的记忆的一种反应。 思想即是物质。 如果你能认清自己如何思想、为何思想、自己所用的词汇、日常的行为、和他人的交谈方式、对待他人的态度,甚至走路、吃饭的姿态等所有情形,那么你的心就无法欺骗你,也没有什么好骗的对象了。然后心智就会一改常态,不再一味强求和征服,它会变得出奇的宁静、柔软、敏感和空寂。在这种境界中,就不会再有任何的自欺欺人。 第十四章 昨日的重担 内心享有独处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那意味着存在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以及任意翱翔的自由。 成功虽然可以取得肉体上的安全感,但并不能带给我们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态度和行为中,我们都需要安全感,但是我们已经认清,根本就没有安全感这种东西存在。因为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没有任何关系能带给人安全感。如果你能看透这点,生活态度就会完全改变。当然,我们都需要房子、食物这些外在的保障,可是心理上对安全感的执着,反而使你无法享受到所拥有的外在保障。 空寂是超越意识限制的必要条件。空寂不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合一时的专注状态,虽然在这种状态中已经没有心的冲突,不过那仍然不是空寂。 如果你已经全盘了解了意识的结构、快感、悲伤和绝望,而脑细胞也变得平静了,也许你就能突然巧遇那没人可以告诉你,也没人可以毁灭的奥秘境界。这个活生生的心是寂静的,它没有自我的中心点,因此也不受时间的束缚。这无限的心才是惟一的真理,也是惟一的实相。 第十五章 冥想 强烈的满足必定带来强烈的快感,这种经验愈久、愈深、愈广,快感也就愈大。快感支配着我们所期望的经验形式,于是快感就成了我们衡量经验的尺度。 复诵本身具有静心的效果,复诵什么无所谓,不管“阿门”、“唵”,甚至“可口可乐”都可以。 真正的默观冥想是无法可循的,也不是反复诵念及模仿。冥想和专心是两回事。 冥想需要一颗极其敏锐的心。冥想乃是对生命的全盘了悟,在其中所有支离破碎的认知都停止了。冥想不是控制思想,因为思想一旦受制,就会引发内心的冲突。 冥想就是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从这份觉察中你会认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动,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 第十六章彻底革新 只有彻底革新,才能去除各种冲突,任何的冲突都会造成能量的损耗。 道心之中就是空寂,它不是来自思想,而是来自觉察,它是没有冥想者的真正冥想。在这份空寂中,充满了没有任何冲突的巨大能量。能量就是行动和运转,所有的行动就是运转,所有的行动也就是能量,所有的欲望、感受、所有的思想都是能量,甚至所有的生活和生命也都是能量。只要那股能量不受任何冲突、矛盾和摩擦的干扰,就可以变得无量、无限。
深蓝 (Passion for Purity)
2013-12-29 16:30:05 21人喜欢
泰格老虎
2011-03-28 21:20:12 54人喜欢
《重新认识你自己》 第一章 没有任何向导 你不能依赖任何人,事实上并没有向导,没有老师,也没有权威,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除此以外,一无所持。 第二章 认识自我 如果我们能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从观察、聆听、注视和行动中学习,那么你会发现,学习是不断进展,永无过去。 第三章 觉察力 只有先具备了关怀之心才能全神贯注。换句话说,你必须由衷地想去了解一件事物,才会付出全部的心力去觉察它。 第四章 什么是快感 喜悦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当下直接的感受,你一去想它,它立刻转为快感。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 第五章 告别恐惧 我们现在必须要问自己:人心可不可能完全地、彻底地存活于当下?只有在这种心智状态下,恐惧才无从生起。若想深入了解这种状态,就必须先了解念头、记忆及时间的结构才行。 第六章 暴力与愤怒 我们要了解的是暴力这个实际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种概念罢了,因为它确实存在于人性中。我既然身为人类,就必须彻底坦诚,不怕面对自己的弱点,必须对自己开诚布公,准备追根究底,绝不中途停止。 第七章 人际冲突的真相 总想和某人或与理想中的自己一样,是形成矛盾、困惑与冲突的主因之一。一个困惑的心,不论做任何事、在任何一种层次上,都是一团混乱的。 第八章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 如果你不再隶属于任何家族、国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会有一种局外人的超脱感。如果一个人能如此彻底独处,就能产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使人从悲伤中解脱。 第九章 时间与烦恼 我们总以为自己将来会有所改变,我们内心所向往的和谐境界也会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地实现。事实上,时间并不会带来任何的和谐或者平安,我们必须停止这种渐进的想法。这意味着使我们平安的明天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必须在当下这一刻找到和谐。 第十章 懂得爱 如果有了爱与美,不论你做什么都是对的,都会带来秩序与和谐。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爱,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你就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第十一章 时空隔阂 只有当你忘我时,偶尔会有短暂的体会。只要有个中心点在周遭制造时空的间隙,爱与美就无法存在;反之,如果中心点与外围一并消失,爱就出现了。 第十二章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 观察者如果突然了悟他所应付的这种被动反应所产生的问题原来就是他自己,那么他和那些意象之间的冲突就消失了。 第十三章 思想的起源 我们一向把观念和行动分开,观念永远属于过去,而行动却属于现在,生活也是属于现在的。只因为我们害怕面对生活,因此,陈旧的观念才对我们变得如此重要。 第十四章 昨日的重担 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 第十五章 冥想 冥想是用所有的注意力,整体而非局部地觉察每一件事,没有任何人能教人如何这般全神贯注。冥想也许可以算是生活中最伟大的艺术了,没有人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会它,它的美也就在于此。其中毫无技巧可言,因此也就产生不了权威。 第十六章 彻底革新 任何有意义的运动或影响深远的行动,都必须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
西子
2013-03-29 17:17:59 6人喜欢
Уolanda·✖ (但行善事,莫问前程。)
2012-07-15 22:37:01 6人喜欢
Keymaker Fu (努力认知自我、世界与未来)
2012-08-01 09:21:29 7人喜欢
润着
2013-02-21 22:21:56 5人喜欢
新见解!
Ethan
2014-11-12 12:40:31 5人喜欢
白露为霜
2011-03-23 20:42:45 23人喜欢
我们声称自己是在追求自由,主要是因为我们认为自由能使我们得到各种美好的满足感,而最终的满足当然是“自我实现”这种怪异的想法了。我们如何能在本来就没什么不圆满中去寻找圆满? 我们活在如此腐败而愚蠢的社会,从小接受的全是鼓励竞争与制造恐惧的教育,因此,我们全都背负着莫名的恐惧,就是这可怕的东西使我们的日子变得怪癖、扭曲而阴沉。 思想永远是陈旧的,它是来自于记忆的反应,而记忆永远是过去的旧事。思想随时制造一种不合实情的恐惧感,而实际上你好得很,可是存在脑海里的经验,就会形成记忆,然后不断激起“小心!别再生病了”的念头。 在我安坐于此的当下,我并不害怕,现在,一切都很平静,没什么好怕的,既没有人威胁我,也没有人想抢劫我。但是在这一刻的背后,我的内心深处正挂虑着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或者担心过去发生的某件事会卷土重来。因此,我所害怕的就是过去和未来。 只有在内心平静时,你才能看见恐惧。如果你的心不再和自己对话,不再为自己的困扰和焦虑喋喋不休,你就能听见别人所说的话。你能不能以同样的态度正视你的恐惧,而不去设法解决它,或提起勇气克服它?或者只是面对它而不逃避它?假如你说“我要控制它、除掉它、了解它”,你其实是想逃避它。 思想的运作之一,就是随时都装满了东西。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心能装满东西,然后就可以不必去面对真相了。我们不敢让脑子空下来,因为我们害怕看到自己的恐惧。 你的心能不能直接觉察到恐惧的全貌,而不是你所害怕的种种事物?如果你只是观察到恐惧的细节,或是一件一件地解除恐惧,你就永远也进不到核心问题,即如何学习与恐惧共存。 你会发现原来观察者本身就是恐惧,你一旦了悟这个事实以后,就不会再枉费精力去斩除恐惧了,于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时空距离,顿时消失与无形。你一旦认清自己就是恐惧,和恐惧无二无别,自然会停止所有的斗争,然后恐惧就完全止息下来。 ----------------------------------------------- 印度文明的奇葩,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不愧为一代宗师,虽然他的文字很多我还不能真正深入的理解,可是这位强大的导师用他那严密的逻辑与说服力的认证,将人生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认识自己才能真正的消灭恐惧等其他问题,才能真正的心灵平和。
Susannah
2019-03-29 16:17:56 4人喜欢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重新认识你自己
救世猪
2012-03-11 21:10:43 66人喜欢
深蓝 (Passion for Purity)
2013-12-29 16:30:05 21人喜欢
泰格老虎
2011-03-28 21:20:12 54人喜欢
西子
2013-03-29 17:17:59 6人喜欢
Уolanda·✖ (但行善事,莫问前程。)
2012-07-15 22:37:01 6人喜欢
Keymaker Fu (努力认知自我、世界与未来)
2012-08-01 09:21:29 7人喜欢
润着
2013-02-21 22:21:56 5人喜欢
Ethan
2014-11-12 12:40:31 5人喜欢
白露为霜
2011-03-23 20:42:45 23人喜欢
Susannah
2019-03-29 16:17:56 4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