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
长期以来多在同一性预设中进行。
此书另辟一路,
试以现象学还原方法探究两者
在入思前提与意识空间上的
突出差异和不可通约性,
并对“中西比较诗学”的命题研究
提出质疑,
进而考察了文论与诗学
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相关性,
以及它们提出和处理问题的差异性。
希望此书有助于
中西文化思想的深入比较研究。
――赵一凡
作者简介 · · · · · ·
余 虹 1957年2月生于四川
开江。1996年毕业于暨南大学
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海南大
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复旦大学
中文系博士后。已出版学术专
著《思与诗的对话― 海德格
尔诗学引论》,与人合译《海德
格尔论尼采》、《海德格尔诗学
文集》,另在《文学评论》、《文
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杂
志发表论文50余篇。
目录 · · · · · ·
引 言
上篇 总体性比较研究
第一章 道行殊途: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
第一节 专论诗艺与西方诗学构架
第二节 弥纶群言与中国文论空间
第三节 文论与诗学的不可通约性
第二章 二维眼界及其语言论基础
第一节 技艺学与美学:西方诗学的历史转折
第二节 实用主义与审美主义的中国文论样式
第三节 语言的转向:现代诗思新维度及传统的界限
第二节 庄子非文与荷尔德林忧诗
第三节 文论诗学结构及其生存论基础
下篇 专题性比较研究
第四章 叙事论:文史哲
第一节 诗史之分:志与事、一般与个别
第二节 文史哲:历史旨趣与哲学意味
第三节文性叙事:文与事
第四节 作为文学叙事的历史与哲学
第五章 抒情论:兴与表现
第一节 心性体认的自然感性之维
第二节 兴起与入情
第三节 兴会与想像
第四节 兴喻与隐喻
第五节 兴咏与天才
第六节 兴象与象征
第七节 兴趣与趣味
第八节 中西抒情论的知识眼界:心学和心理学
第六章 形上论:道与理念
第一节 中西文论诗学的形而上基础
第二节 原道―宗经文论与原道―自然文论
第三节 理念―显现诗学与理念―象征诗学
第四节 在形上与形下之间:诗性隐喻与逻辑指称
第五节 在史与非史之间:万变不离其道(理念)
第六节 超越之路:无心与入心
第七章 审美论:美与真
第一节 阿多诺的问题
第二节 悲剧与意境
第三节 审丑主义与游戏主义
主要参考文献
索 引
后 记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随着儒家异端与庄禅之学的合流,感性抒情理论逐步取代了理性抒情理论,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抒情理论,我将这种理论名之为“自然抒情兴论”。“自然抒情兴论”不同于儒家正统的“道德抒情兴论”,因为它突出了“兴”与自然之“情”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使“兴论”的中国特色了然照著。察中国诗论纷繁复杂之范畴,惟“兴”一以贯之地与“情”相关,所谓“诗也者,兴之所为也。兴生于情,人皆有之。”“夫诗者,兴也,缘人情而为之者也。”在此,诗、兴、情是三位一体的。事实上,正是“兴”及其派生范畴(兴起、兴会、兴象、兴趣、兴体等)建构了中国抒情诗论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样式。 中西感性表现诗论分别为自然抒情兴论和浪漫表现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2页 -
“兴会”与“兴起”都是回答诗歌写作过程中“心物关系”的问题,不同仅在于“兴起”侧重于心之触物而生情的问题,它强调的是物感起情中“心”的被动性和情感生成的自发性;“兴会”侧重于“心”的主动性和情景交融的瞬间生成性。严格来说,兴起与兴会的发生是同时的,只不过兴起占逻辑之先而已。此外,“兴会”作为一个诗的范畴大多将“心与物”的关系转换成具体构思过程中的“情与景”的关系加以述说。……“神思”之谓主要是“兴会”之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
岛 (克服拖延症,勤勉多思才是好少年)
-
岛 (克服拖延症,勤勉多思才是好少年)
随着儒家异端与庄禅之学的合流,感性抒情理论逐步取代了理性抒情理论,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抒情理论,我将这种理论名之为“自然抒情兴论”。“自然抒情兴论”不同于儒家正统的“道德抒情兴论”,因为它突出了“兴”与自然之“情”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使“兴论”的中国特色了然照著。察中国诗论纷繁复杂之范畴,惟“兴”一以贯之地与“情”相关,所谓“诗也者,兴之所为也。兴生于情,人皆有之。”“夫诗者,兴也,缘人情而为之...2015-11-01 15:54:34
随着儒家异端与庄禅之学的合流,感性抒情理论逐步取代了理性抒情理论,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抒情理论,我将这种理论名之为“自然抒情兴论”。“自然抒情兴论”不同于儒家正统的“道德抒情兴论”,因为它突出了“兴”与自然之“情”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使“兴论”的中国特色了然照著。察中国诗论纷繁复杂之范畴,惟“兴”一以贯之地与“情”相关,所谓“诗也者,兴之所为也。兴生于情,人皆有之。”“夫诗者,兴也,缘人情而为之者也。”在此,诗、兴、情是三位一体的。事实上,正是“兴”及其派生范畴(兴起、兴会、兴象、兴趣、兴体等)建构了中国抒情诗论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样式。 中西感性表现诗论分别为自然抒情兴论和浪漫表现论。 引自第162页 回应 2015-11-01 15:54:34 -
岛 (克服拖延症,勤勉多思才是好少年)
“物与心”和“情与景”的关系。 “兴会”与“兴起”都是回答诗歌写作过程中“心物关系”的问题,不同仅在于“兴起”侧重于心之触物而生情的问题,它强调的是物感起情中“心”的被动性和情感生成的自发性;“兴会”侧重于“心”的主动性和情景交融的瞬间生成性。严格来说,兴起与兴会的发生是同时的,只不过兴起占逻辑之先而已。此外,“兴会”作为一个诗的范畴大多将“心与物”的关系转换成具体构思过程中的“情与景”的关系加...2015-11-01 15:59:14
-
岛 (克服拖延症,勤勉多思才是好少年)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比较文学,北大复旦学者联合推荐书目 (什么粥)
- 垂钓于时间之河…… (水底火焰)
-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三联书店 (彼岸)
- 吾之电子图书馆 (玫瑰红茶)
- ◆岊湬的书柜(4) (岊湬)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LynJing 2015-05-17 02:03:16
2015-05-16 完成了 比较文学自己给定的书评期中作业 认真看了前一百多页 把之前上课没听或者没讲的都补回来了 关键词“不可通约性” “第三者”
0 有用 惜抱 2020-08-24 20:24:55
诗非审美论真·石破天惊,感到颠覆了自己之前的认知。余虹老师于2007年北京世纪城跳楼。
1 有用 把噗 2014-06-30 21:27:47
以比较视阈入手条分缕析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差异。最后数篇激昂有力。
0 有用 岛 2015-11-01 15:50:04
十几年前的书现在读来依旧醍醐灌顶,字字玑珠。书中提及许多关键的比较文学问题,至今也少有学者能够讲清楚的,更多的是视而不见。命运的捉弄实在遗憾。 这是一本被低估的学术著作!
0 有用 hollowskin 2012-12-15 23:45:47
作为中国文论范畴的“兴”
0 有用 归雪 2022-08-07 23:00:29
通过强调中国古代文论的独特性寻找一种可比性,以建构中国古代文论的合法性。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化阐释。
0 有用 呼呼小力笨 2022-03-31 13:58:00
每一章都很精彩,上篇清晰且有说服力,下篇抒情论稍稍有些冗杂,作为收束的审美论激昂痛快。“既未认清痛苦,也没学会爱,那在死中携我们而去的东西,其帷幕还未被揭开。”
0 有用 飘来飘去 2022-03-24 09:02:57
大方向把握的很好,提出了一个至今都在学界暧昧不清的问题,即中国知识谱系与西方知识谱系的关系,既夹缠又冲突,中国中心或西方中心永远都在这一关系场内竞逐。两种体系之间的对话要慎之又慎,不能想当然把屁股坐歪。
0 有用 枯魚 2022-03-08 20:30:08
入之有所洞见,出之清晰明白,得其一者夥,兼其二者希。《艺术与归家》是让我终于窥见尼采与海德格尔门道的一本书,于是带着相当的期待来读这本,竟没有失望而归。“因为诗必以最大的无畏进入生存之重”
0 有用 小虎还乡 2021-12-31 10:55:51
奥斯维辛以后,不写诗才是野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