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无名教学的片段
原作名: In Search of the Miraculous - Fragments of an Unknown Teaching
译者: 黄承晃 等
出版年: 2004-04-01
页数: 399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28085989
内容简介 · · · · · ·
一九一五年初,邬氏在圣彼得堡公开演讲,标题是“寻找奇迹和死亡之问题”,内容以他在印度的旅游为依据。每次人数都超过一千人,其后有许多人去拜访他或写信给他。复活节过后,他便回到莫斯科,并在那儿做这类的演讲。透过一些听众,邬氏认识了葛吉夫(G.I.Gurdjieff),这样一来,他终于遇见了他一直寻找的那种密意学校。邬氏跟葛吉夫研究了三年,并且把葛吉夫的教学全部记载下来。这本笔记命名为“寻找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于邬氏逝世后一九四九年出版。
作者简介 · · · · · ·
彼得·邬斯宾斯基:P.D.Ouspensky(1887-1947)出生于俄罗斯,年轻时就开始对宇宙论,数学和哲学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1912年发表了《第四维》,1914年发了《第三工具》,《宇宙的新模型》,给西方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东方旅行回到俄罗斯以后,他作了数次以“寻找奇迹”为题的公开演讲,影响深远。1915年他在圣彼得堡遇到了葛吉夫,开始研究“第四道”系统。在同葛吉夫一起工作几年以后,他在英国开办了另一所学校,继续传授“第四道”系统。他去世以后,他的一些"第四道"著作被陆续出版:第四道系统简介《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描述跟葛吉夫共同工作的记录《寻找奇迹》,以及他与学生间进行的问答形式的记录《第四道》。
他的传授以慎密的理性思维着手。
目录 · · · · · ·
第二章 :人的四个身体
第三章 :认识人类机器
第四章 :知识和素质
第五章 :宇宙的共同语言
第六章 :四个中心----理智,情感,运动,本能
· · · · · · (更多)
第二章 :人的四个身体
第三章 :认识人类机器
第四章 :知识和素质
第五章 :宇宙的共同语言
第六章 :四个中心----理智,情感,运动,本能
第七章 :为什么我们不记得自己
第八章 :高等意识与高等中心
第九章 :人类机器进化的三个阶段
第十章 :时间和呼吸
第十一章:清醒,死亡与再生
第十二章:转化性能量
第十三章:奇迹的开始
第十四章:客观真理与一般语言
第十五章:第四道学校
第十六章:人,羊与虫
第十七章:“停顿”练习
第十八章:感觉一个新的“我”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个人要如何去掉错误的观念呢?”我问:“我们依赖于我们的认知形式,而错误的观念是由我们的认知形式制造出来的” 葛吉夫摇摇头。 “你又在谈不⼀一样的东西了,”他说:‘你在谈认知所造成的错误,但我并不是在谈这个。在人所被赋予的认知限度内,他可以错得多 些,也可以错得少些。如同我以前说过的,人的主要错觉就是他坚信他能做。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能做;所有的人都想要做;所有的 人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应该做什么。但事实上没有人做任何事,也没有人能做任何事,这是第⼀一件要了解的事。 “每⼀一件事都是发生的:所有降临在⼀一个人身上的事物、所有他完成的事物、所有由他而生的事物——这⼀一切都是发生的。恰恰如同 雨,因为大气层高处或是地球四周云层温度的变化而降下来;如同雪在阳光照射下融化;如同尘埃在风中扬起。 “人是⼀一部机器。所有他的作为、行动、话语、思想、感觉、信念、意见和习惯。都是外在影响的结果。从他自己本身产生不了⼀一个思 想、⼀一个行动。他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一切的⼀一切,都是发生的。人不能发现或发明任何东西。那⼀一切都是发生的。 “要确信这个事实、要了解它、要信服这个真理,意指丢掉有关人的千万个妄想,像是他能够创造、能够有意识地组织他的人生等等。 没有这回事!每件事都是发生的——流行的社会运动、战争、革命、政府的更替,所有这些都是发生的,⼀一如个人生命中事件的发生。 人出生、过活、死亡、盖房子、写书,并非如他所要的,而是⼀一件件自行发生的.人不爱、不恨、不欲望什么——这些都是自行发生 的。 “但如果你告诉人们说他什么都不能做,却没有人会相信你。这是你所能告诉人们的事情当中最具侵犯性、最令人不快的⼀一件。它特别 地令人不快、特别地具有侵犯性。因为它是事实,而没有人想要知道这是事实。 “你了解了这⼀一点,我们的谈话就会容易些。但是用心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几乎每⼀一次的谈话,葛吉夫都会回到人缺乏统⼀一性的主题。 “人所犯的其中⼀一个严重错误,”他说,“这必须记住,就是他对关于他的‘我’的幻想。 “就如我们所知人的样子,他是⼀一个‘机器人’,他不会‘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发生’在他身上或透过他‘发生’,都不可能有⼀一个不变 而单⼀一的我,他的‘我’如同他的想法、感觉以及心情⼀一样快速改变。而他犯了⼀一个很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并且是同⼀一个 人;事实上,他⼀一直是不同的人,此刻的他与前⼀一刻的他并不是同⼀一个人。 “人并没有永久与不变的我,每个想法、每个心情、每个欲望、每个感觉都说‘我’,而且在每⼀一种情况下似乎都理所当然认为这个我 属于整体,属于整个人。而⼀一个想法、⼀一个欲望或⼀一个反感都是由这个整体来表达。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这假设的基础。人的每个想 法和欲望的出现与生活都完全各自分开而与整体无关。整体永远无法表达自己,只因为它要不是以整个身体的形式存在,就是⼀一个抽 象的观念而已。 人并没有单⼀一的我,而是有几百几千各自分开的小我。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完全互不相识,从未互相接触,或刚好相反,彼此互相敌 对、互相排斥与势不两立。每⼀一分钟,每⼀一时刻,人说着或想着‘我’,每⼀一次他的我都不⼀一样,此时它是个想法,下⼀一刻它是个欲 望,再下⼀一刻它是个感觉,然后又是另⼀一个想法,等等,无止无休。人是个复数,人的名字是多数的。 “我群的交替,他们不断且明显地争取控制权,都是被偶发的外在影响力所操控。温暖、阳光、好天气立刻召唤出⼀一整群的我,寒冷、 烟雾、下雨则召唤出另⼀一群的我,其它的情况则召唤出其它的感觉与其它的行动。人里面没有任何东西能控制这些我群的变化,主要 原因是人没注意到或不知道;他⼀一直都活在最后⼀一个我的。有些我,当然,比其它我来得强壮,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有意识的力量; ...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寻找奇迹"的人也喜欢 · · · · · ·
寻找奇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
小禾 (焦点指向自我而非判断外界)
-
smile (世界旅行者。诗歌、漫游、自由。)
人是机器,除了机械性的行动之外,你不能从一部机器中盼望什么。 所有你看见的人,所有你认识的人,都是机器。他们生来是机器,到死还是机器。野蛮人和知识分子与此何干?甚至现在,就在这一刻,当我们谈着话的时候,数百万的机器正在试图消灭彼此。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野蛮人在哪?知识分子在哪?他们都是一样。但要停止作机器是有可能的。 你对现代心理学有什么看法? 在谈论心理学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它所谈的是谁,它所没...2022-06-28 20:51:50
人是机器,除了机械性的行动之外,你不能从一部机器中盼望什么。
所有你看见的人,所有你认识的人,都是机器。他们生来是机器,到死还是机器。野蛮人和知识分子与此何干?甚至现在,就在这一刻,当我们谈着话的时候,数百万的机器正在试图消灭彼此。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野蛮人在哪?知识分子在哪?他们都是一样。但要停止作机器是有可能的。
你对现代心理学有什么看法?
在谈论心理学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它所谈的是谁,它所没谈到的又是谁?心理学谈的是人类。有什么心理学是关连到机器的?研究机器需要机械学,而不是心理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机械学着手,要用到心理学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呢。
人可以不再当机器吗?
啊,就是这个问题。如果你早把这问题多问几次,也许我们的谈话就已经有了一些进展。要不当机器是有可能的,但首先就是要懂这部机器。一部机器、一部真正的机器,不了解也不能了解它自己。当一部机器知道它自己,它就不再是机器。至少,不再是先前那一部机器。它开始为它的行为负责。
你的意思是说人并不为他的行为负责?
人会负责,机器则否。
依您看,为了研究您的方法,最好的准备是什么?比方说,研读所谓的神秘文学是不是有用?
是的,在阅读当中可以找到很多东西。就以你自己为例:如果你知道如何去阅读,你可能已经知道很多。我是说,如果你了解你一生中所读的一切,你就已经知道你现在追求什么。但对于你所读的、所写的,你都不了解。你甚至不了解了解这词的意义。
然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只有当你了解你所读的,你的阅读才会有用。但是当然,没有一本书能给予你真正的准备,所以不能说哪一本比较好。一个人所充分知道的那就是他的准备。如果一个人充分知道如何冲泡咖啡,或者充分知道如何制造靴子,那就已经可以跟他谈了。麻烦就在于没有人充分知道任何事,一切事物都被知道得马马虎虎,仅仅触及皮毛。
我问G,为了将他的教学吸收消化,人必须做什么。
做什么?做什么都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必须先了解某些东西。他有千万个虚妄的想法和错误的观念。主要是关于他自己。他必须先把它们去掉一些,才能开始去取得新的东西 。否则,这新的东西将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结果将比原来还糟。
一个人要如何去掉错误的观念呢?我们依赖于我们的认知形式,而错误的观念是由我们的认知形式制造出来的。
你又在谈不一样的东西了,你在谈认知所造成的错误,但我并不是在谈这个。在人所被赋予的认知限度内,他可以错得多些,也可以错得少些。如同我以前说过的,人的主要错觉就是他坚信他能做。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能做;所有的人都想要做;所有的人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应该做什么。但事实上没有人做任何事,也没有人能做任何事,这是第一件要了解的事。
每一件事都是发生的;所有降临在一个人身上的事物、所有他完成的事物、所有由他而生的事物——这一切都是发生的。恰恰如同雨,因为大气层高处或是地球四周云层温度的变化而降下来;如同雪,在阳光照射下融化;如同尘埃,在风中扬起。
人的作为、行动、话语、思想、感觉、信念、意见和习惯,都是外在影响的结果。他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一切的一切,都是发生的。
但如果你告诉人们说他什么都不能做,却没有人会相信你。这是你所能告诉人们的事情当中最具侵犯性、最令人不快的一件。它特别地令人不快、特别地具有侵略性。因为它是事实,而没有人想要知道这是事实。
你了解了这一点,我们的谈话就会容易些。但是用心智去了解是一回事,整个人内内外外彻彻底底地被说服,而且永远不忘记,又是另一回事。
和做这个问题有关的,还有另一件事。人们似乎总觉得别人总是把事情做错,每一个人总是认为他能把事情做得比别人好。他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那些正在被做着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已经以某种方式被做好了的事情,不能够、也不曾能够以另一种方式来做。
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大家如何谈论这场战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作战计划、他自己的理论。每个人都发现没有一件事以它该当的方式来做。事实上每件事都以它惟一可能的方式完成了。如果一件事能够不一样,每件事就都有可能不一样。那么,或许也可以没有战争。
试着去了解我所说的:每件事都倚赖另一件事。每件事都是相关连的,没有一件是分开独立的。因此,每件事都以它惟一的一条路进行。如果人们不一样,每件事情便都不一样了。他们是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每件事情是如何就是如何。
这些话很难吞咽下去。难道没有一件事、绝对没有任何一件事,能够被做成?
绝对没有。
而且没有人能做任何事?
那是另一个问题。为了要做to do,就须得存在to be。首先必须了解存在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继续我们的谈话,你将发现我们使用一种特别的语言。用通常的语言谈话是不值得的,因为使用那种语言,人不可能彼此了解。
然后人必须学习说真话,这一点也会让你觉得奇怪。你不明白人必须学习才会说真话,你会觉得似乎希望说真话或决定说真话就足够了。我告诉你,人们比较少故意说谎;在大部分情况中,他们以为他们说的是真话。然后他们却说谎说个不停,不管在他们想说谎的时候,还是在他们想说真话的时候。他们一直说谎,对自己也对别人。因此,没有人曾经了解自己或别人。
想想看,如果人们能够互相了解,还会有这样的倾轧、这样的误解吗?还会如此仇恨另一人的观点和意见吗?但他们不能彼此了解,因为他们不能停止说谎。说真话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为了说真话,人必须花很长的时间学习很多东西。单是希望是不够的,为了说真话,人必须知道什么是真话、什么是谎言。而且第一步必须知道自己里面的谎言——这一点没有人想要知道。
在莫斯科的几次谈话中,G提到一个我跟他在一起时所遇见的人,并谈到这个人与某些人的关系。
“他是个软弱的人,”G说,“人们利用他。当然并不是有意的,全是因为他顾虑(consider)他们。如果他不顾虑他们,每件事情都将不同。那些人本身也将不同。”
不去顾虑别人,这对我而言有点奇怪。“你所说的顾虑是什么意思?这个字有许多不同的意思。”
“恰恰相反,”G说,“只有一种意思,试着去思考一下吧。”
后来我懂了G所称为顾虑的是什么东西,也明白了它在人生中占了多大的位置,造成多少情况。G称为顾虑的,是能产生内在奴役、内在依赖态度的东西。
战争能够被停止吗?
G答道:能。但整件事的关键是:如何停止?为了了解这一点必须先知道很多。什么是战争?在我们上方的某处,两颗或三颗行星彼此靠得太近,便产生紧张。你有没有注意过,当走过人行道的时候有人挨近你,你就会感觉到一种紧张?同样的紧张也产生在行星之间,对它们而言,紧张或许只存在一二秒钟。但在这儿,在地球上,人们就开始彼此屠杀,而且或许要持续杀上好几年。在那时候,他们似乎认为他们彼此憎恨,或许他们必须为某一个崇高的目的去杀人,或许他们必须保卫某人或某物,所以屠杀是一件非常高贵的事,或许还有类似的其他理由,他们只不过是一场棋局里面的卒子而已,却那样地浑然不觉。他们以为他们具有重大的影响,他们以为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动来动去,他们以为他们可以决定做这做那,但事实上,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影响力,毫不夸张地说,等于零。
其次,在战争中,既不是威廉大帝,也不是什么大将军、部长能影响什么或做什么。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在一个大尺度上,都是被外界所控制;不是被偶然结合的数种影响力控制,就是被一般的宇宙律则控制。
G画了一个小小的图表,并试着解说他所称的不同世界中力量的交互作用,也就是外界对人类的影响力有关。
这个概念大致是:人类,或更正确地说,地球上的有机生命的行动,乃是同时相应于各种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不同世界中的各种各样的源头。也就是诸行星、月球、太阳以及诸行星。所有这些影响同时发生作用;此刻一种影响较占优势,下一刻则另一种影响较占优势。对一个人而言,他有某种可能性能够选择影响力。换句话说,就是从一种影响力过渡到另一种影响力。
“为了解释如何做到,得花很长的时间来谈,”G说:“所以我们将另外找时间。此刻,我要你了解一件事:人不能从一种影响中解放出来,除非他去臣服于另一种影响。这整件事,整个对自我的工作要点就在于:选择你希望接收的影响,并真正地臣服于这个影响之下。因此,就有必要先弄清楚哪一种影响对自己最为有利。”
G谈到行星和月亮时,就好像它们是活的东西。根据他的话,好似月亮是一个诞生中的星球,一个正处于发展初期的星球,尚未达到地球所拥有的智能。
G是如此表述的:“但月亮正在成长,正在发展。”G说,“到了某个时候,可能它将达到和地球一样的水准。然后,在它附近,将出现一颗新的月亮,而地球将成为它们的太阳。过去曾有某个时期,太阳像地球,而地球像月亮。更早些时,则太阳就像月亮。”
这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G所提及的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有机的理论,源于一种全新的原则,并显示出一种不同的宇宙秩序。
“地球的智能和太阳的智能之间有怎样的相对位置呢?”我问。
“太阳的智能是神圣的。”G说,“但地球可以变成和太阳一样,只是,当然啦,这没什么保证,而且地球可能在还没获得什么之前就死去。”
“这要依什么而定?”我问。
G的回答很模糊。“某些东西必得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如果在这一定的时期里面,该完成的没有完成,地球就会在它尚未达到它可以达到的成就之前死去。”
“这个时期多长,已经有人知道吗?”我问。
“有人知道,但让大众知道,对他们并没有任何好处,或许还更糟。有些人会相信它,有些人不会相信,其他人则要求证据,接下来他们就开始去敲破彼此的脑袋。在人群中,事情都是这么结束的。”
我们有多次关于艺术的谈话。
我并不将你称为艺术的东西称为艺术;你所称为艺术的只不过是机械性地重新制作,对大自然或他人的模仿,或仅仅是幻想,抑或企图做得像是原创性的。真正的艺术是相当不同的东西。
你所谓的艺术和我所谓的艺术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在你的艺术里一切都是主观的,它是艺术家对各种心情的感知,它是艺术家藉以表达心情的种种形式,它也是其他人对这种种形式的感受。一切都是主观的,一切都是偶然的。
真正的艺术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它如数学般地精准。每样东西都能被计算、被预知。在这种艺术中,艺术家知道并且了解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他的作品不可能让一个人产生一种印象,而让另一个人产生另一种印象。当然啦,我是假定这两个人位于相同层次。它将总是以数学的精确,制造相同的印象。
同时,同样的艺术作品会为层次不同的人制造不同的印象。层次较低的人将永远接收不到层次较高的人所感知的。这是真实的、客观的艺术。想象某些科学上的著作,例如一本论述天文或化学的书。不可能这个人对它作这样的了解,而另一个人对它作那样的了解。每一个已有充分准备,有能力读这样一本书的人,都将恰如其分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一件客观艺术的作品就是这么一本书。差别只在于它不单单影响人的理智部分,还会影响人的情感。
这种客观艺术的作品今天还存在着吗?
当然还存在,埃及的史芬克斯就是。还有一些历史上知名的建筑、某些神的雕像,以及其他很多东西。有些神的雕像和神话中的角色雕像,能够被当作书来读,只不过并非以理智而是以情感来读——如果那是已经充分发展了的情感。在我们旅行至中亚的途中,在Hindu Kush山脚下的沙漠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神像。最初我们以为是某位古代的神或恶魔。刚开始时,它只给我们一种稀有古物的印象,但过一会儿,我们开始感受到它雕像包含着许多东西:一个很大的、完全的、复杂的宇宙系统。慢慢地,我们一步步开始去解读这个系统;它在神像身体中、腿中、手臂中、头中、眼中和耳中,到处都有。在整个雕像里没有一处是偶然的,没有一处不具意义。渐渐地,我们明白了建筑这座神像的人们目的何在。我们开始去感觉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他们看见了建造者的脸,听见他们的声音。无论如何,他们所要表达的东西穿透数千年的光阴被我们领悟到了。而且不仅是它的意义,还有一切相关的感触和情绪。那的的确确是艺术。
通过跟G的接触,我有一种内在的信念,那就是:有些事情已经为我而改变,现在每一件事的进行都将不一样。
有人问及轮回再生的可能性。
“很多事情都有可能,”G说,“但必须了解人在生前和死后的素质。就机器人来说,所有的事情都依赖外在的影响,他现在是某个人,下一刻是另一个,再下一刻又是另一个,这样的他根本不会有什么未来;他被埋了,尘归尘这说法很适合他。
“要能论及任何一种来世,就必须有某种确实的结晶,人内在质地的某种融合,某种不受影响的自主性。如果人里面有任何能够抵抗外来影响的东西,那么,正是这东西本身可以抵抗肉身的死亡。但想一想你们自己,当人割到手指就昏厥或忘记一切,他里面还会有什么能忍受肉身的死亡?
如果人里面有些东西,他就有可能幸存。但就算有东西幸免于难,他的未来依然有可能很不一样,在某些结晶较为完全的情况下,才或许有可能在死后转世投胎。在另一种情况下,才有人们所谓的存在于彼岸。在这两种情况中,生命的延续都是在灵体当中,或者说,是靠灵体的帮助。
你们都知道灵体指的是什么,但你们原先所熟知的体系,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灵体,就完全错了。事实上所谓的灵体是通过融合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通过极辛苦的内在工作或奋斗,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得到灵体。如果它形成了,就有可能在肉身死亡后继续生存,也有可能在另一具肉身中再生,这就是转世投胎。
融合,内在统一,都是经过摩擦的方式获得,通过人内在的是与否的争斗。如果人活着而没有内在争斗,如果一切事物都在他里面自行发生而没有对立,如果他被拉到哪儿就到哪儿,或只是随风摆荡,那么他就会停滞在他原来的模样。但如果他里面开始一个挣扎,尤其是这挣扎有一明确的方向,那么逐渐地,一些不变的物质便自行形成,他开始结晶。
但结晶有可能在一个对的基础上,也可能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摩擦、是与否之间的争斗,可以很容易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例如,狂热信仰某些构想或恐惧罪恶,这些都能引发是与否之间极强烈的争斗。而人有可能在这样的基础上结晶,这样的人将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为了能进一步发展,他必须重新融化,而这也只能通过极痛苦的过程方能达成。
结晶有可能在任何基础上,譬如说,一个盗贼,一个真的正牌强盗,他会在路边的大石头后,拿着枪一动不动站上八个小时。你们能这么做吗?要知道,在他里面随时都有挣扎,他感到又渴又热,苍蝇一再叮扰他,但他站着不动。
另一个例子是僧侣,他害怕魔鬼;一整夜他用头撞地板同时祈祷,如此结晶达成了。人在这样的方式中能产生极大的内在力量,他们能忍受折磨,他们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这意味着此时在他们里面有些稳固不变的东西,这样的人能成为不朽之物,虽然有时候在他里面能保有相当的意识,但又有什么好处?即使如此,却也必须记住这极少发生。”
“有什么方法可以引发人内在是与否之间的争斗?”有人这么问。
“牺牲是必要的,”G说,“如果什么都不牺牲,就什么也得不到,而且,要牺牲的必须是在那时刻而言是珍贵的东西。要牺牲很长一段时间以及牺牲很多,但并不是永远,这一定要了解,因为这经常被误解。牺牲只在结晶过程中才需要,其后人可以拥有一切他想要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律则规范他,因为他就是自己的律则。”
我问:“为什么,如果古代知识已被保存,甚至超越了我们的科学与哲学,为什么不让大众拥有?那样不是更可以对抗欺骗、邪恶以及无知?”
“这问题有两种答案,”G说,“首先,这知识并没有被隐藏;第二,以它的特质而言就是无法为大众所共有。我们先考虑第二个说法,知识其实远比一般人以为的,对那些能够吸收的人更是咫尺可及;整个问题在于人根本不要它或不能接受它。
”但最重要的必须先了解另一件事,换句话说,知识无法属于所有的人,甚至不能属于许多人,这是一个律则。你们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你们不了解知识就像世上其他东西一样,都是物质。它是物质,意味着它具有物质的一切特性,而其中第一个特性就是:物质永远是有限的。即使是沙漠的沙粒与海洋的水也都有其一定的、无法改变的数量。所以,如果知识是物质,那么它就意味着在一特定时空下它有一定的数量。比如一个世纪,人类有一定量的知识可供使用。
“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从一般生活上观察,也能知道根据摄取数量的多少,人所拥有的知识物质其品质会有极大的不同。如果在一个地方有一个人或一小群人摄取了大量的知识,它就产生非常好的效果;而摄取少量(也就是,一大群人每个都摄取),就完全产生不了效果,甚至产生负面的效果。
”由此,如果定量的知识分配给数百万人,每个人收到的都非常少,而这少量的知识改变不了任何东西,不管是他的生活质量还是他对事物的了解。而且,不管有多少人得到这少量的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也一样改变不了什么,只会使他们更难改变。
”但如果反之,大量的知识集中于一群少数的人,那么这知识就会产生极好的结果。从这观点来看,知识保存在一小群人手中要比分散于大众来得有利。
”如果我们拿一定量的黄金,决定将它镀在一些东西上,我们就必须知道或盘算清楚有多少东西能镀上这定量的黄金。如果想要镀金的东西太多,它们就无法均匀镀上金子,会有斑点,看起来会更糟,还不如完全没有黄金。事实上,我们会失去我们的黄金。
“知识的分配正是基于这相同的原则,如果把知识给所有的人,没有人能得到任何东西。但如果保留给少数人,每个人得到的不只足以保存,甚至还能增加他所得到的。
“乍看之下,这理论好像非常不公平。
"事实上是大部分的人根本不要任何知识,他们谢绝自己的一份,甚至连生活用途所需的那份配额都不要。这在人类集体疯狂的时代尤其明显,像战争、革命等等,那时的人类似乎连所拥有的些许常识都丧失了,而变成彻底的自动机器,整群整群的人将自己送上大规模的毁灭。换句话说,连保护自己的本能都丧失殆尽。基于此,大量的知识留了下来,也就是说,这些无人要的知识能够分配给那些重视它的人。
”这里面并没有不公平,因为那些获得知识的人,并不是从别人手中取得,他们并未夺取任何东西,他们只是收拾别人当成废物而放弃的东西。而且,如果他们不收拾的话,那些知识无论如何都会丧失。
“人收集知识得靠其他人放弃知识。
”在人类的生活历史当中,有些时期,常常正巧是文化与文明开始沦亡的时候,当大众无可救药丧失理性而开始摧毁数世纪甚至千年来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因此,搜集四散的知识物质经常是文化与文明开始毁灭与沦亡的时刻。
“这方面的问题很清楚,群众既不要也不寻求知识。而群众的领导人基于个人的利益,则会试图强化他们对一切新的和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厌恶。人类生活中的奴性即建基于这种恐惧,甚至要想象这奴性所带来的恐怖都非常困难。我们一点也不了解人们逐渐丧失的是什么。但若要了解这奴性的原因,光看人如何生活便绰绰有余。组成他们存在的目标是什么,他们欲求、热衷以及抱负的东西,他们所想的,他们所谈的,他们所侍奉的,以及他们所崇拜的东西。
”想想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人花钱在什么东西上,甚至不提战争,只要想想最值钱的是什么,最大的群众汇聚在那里。我们只要想一下这些问题,就会清楚人类就目前的德行以及他们生活上的兴趣而言,根本不可能期望还会有什么不同的东西。
“想象一下,整个人类一年配有半镑的知识,如果这知识分配给每个人,每个人所分到的是那么少,他也只能保持他原来的愚蠢。但是,幸亏事实上极少人要这知识,那些取用的人便能得到(让我们假设一下)每个人一公克,因而获得变为更聪明的可能性。整体人类就算他们非常渴望也没法一起变聪明,而且就算他们都变聪明也于事无补,因为世上存在某种平衡是不能被干扰的。
”事实上并没有人隐藏任何东西,根本没什么神秘可言。但取得或传承真正的知识都需要极大的辛劳和努力,包括接受者与给予者。而那些拥有知识的人都会尽他们所能来传递与传播给最多的人,帮助人们接近它,让他们能作好准备来接受真理。
“但知识不能强加给任何人,如我说过的,如果我们不偏不倚调查一般人的生活,他一天的生活如何打发,他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将会立刻显示:是否能责怪那些拥有知识的人蓄意隐藏,蓄意不给其他人,或不愿传授别人他们自己所知道的。
”任何想要知识的人必须自行作最初的努力,去寻找与接近知识的源头,利用赋予全人类(但一般大众通常不想见到或认识)的帮助与指示。知识不会自动来找那些不自行努力的人,人们对于一般知识都非常了解这点。但说到大知识,当他们承认它有可能存在时,又会有不同的期待。每个人都知道。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中文,就必须努力工作好几年;掌握医药的原理需要五年,研究绘画或音乐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然而,竟然还有理论认为人不需自行努力就能得到知识,甚至在睡眠中他们都能得到。对于为什么知识无法接近人,这类理论正好造成一个额外的解释。同时还必须了解,光靠一个人独自努力,想在这方面达成什么也不会有任何结果。人惟有靠那些知识拥有者的帮助才能达成,这在一开始就必须先了解,人必须从知道的人身上学习。”
能不能说人拥有不朽?
有许多我们将之归属于人的特质,对其意涵我们都欠缺充分的了解,不朽便是其中之一。其他这类的特质还有个别性,意指人内在的统一,一个永远不变的我,意识与意志。所有这些物质都能属于人,但这当然不意谓这些特质真的属于人,或属于每一个人。
为了了解人目前是什么,亦即目前的发展层面,就多少需要想象人能够是什么,亦即他能达成什么。惟有了解确实的发展顺序,人才会停止将目前所没有的特质归属于自己,这些特质只有在极大的努力与辛劳之后才能获得。
就人这字的完整意义上来说,一个达成完全发展可能性的人,实际上包含了四个身体。这四个身体是由变得越来越精细的物质所组成,它们彼此互相渗透而形成了四个独立的组织,彼此有明确的相互关系,却又拥有各自的独立行动。
为什么能存有四个身体的原因是,人类的有机体,亦即肉身,有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在某些情况下一个新的、独立的组织能从中生长,为意识活动提供一个比肉身更方便也更容易反应的工具。在这新身体中显现的意识能有完全的力量与控制来统治肉身。在这第二个身体中,某些情况下能生长出第三个身体,同样也有它自身的特质,在这第三身体中显现的意识,有完全的力量与控制来统治前两个身体;而且,第三身体所拥有获取知识的可能性是第一或第二身体难以达到的。
在第三身体中,某些情况下第四个身体能生长,它和第三身体大大不同,就像第三与第二,第二与第一的不同一样。在第四身体中显现的意识能完全控制前三个身体与自己。
这四个身体在不同的教学中有不同方式的界定。
第一身体是肉身,第二个是自然的身体,第三个是精神的身体,第四个是神圣的身体。在通神的术语中,第一个是肉体,第二个是灵体,第三个是智体,第四个是因果体。在某些东方教学用语中,第一个称为“车身”(身体),第二个称为“马”(感觉、欲望),第三个称为“驾驶” (理智),第四个称为“主人”(我、意识、意志)。
人并不是天生就有更精致的身体,而且只有在内外条件都良好时,才有可能加以人为培养。
灵体并不是人绝对必要的器具,它是极奢侈的东西,只有少数人能负担得起。没有灵体人一样能活得很好。他的肉身具备了一切生活所需的机能,一个没有灵体的人甚至还能产生一种非常聪明或灵性之人的印象,他不只可以欺骗别人,甚至能欺骗自己。
这点更可见诸于智体和第四身体。一般常人没有这些身体或相应的机能,但他经常认为(也能让别人以为)他有,原因是,首先,事实上肉身用以运作的物质和组成高等身体的物质相同,只是这些物质尚未在他里面结晶;第二个原因是,肉身具有高等身体相类似的所有机能,虽然它们当然有很大的不同。只拥有肉身与拥有四个身体的人,他们的机能之间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前者肉身统治了其他所有的机能,换句话说,一切都受制于肉体,而肉体又受制于外在的影响。后者则全部由高等身体来控制与指挥。
肉体的诸机能可以模拟于四个身体的机能。
就大自然的经济原则来说,多一个或少一个机器人并不造成什么差别。如果我们想象在一个显微镜底下的细胞与我们的身体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很容易了解这相关的大小。一个细胞的存在与否并不会改变身体生命中的任何东西。
完全同样的道理。一个分别的个人显得太微小,根本不可能影响宇宙组织的生命。
要谈进化就必须了解,打从开头就没有机械进化的可能,人的进化是他的意识的进化,而意识不能无意识地进化。人的进化是他的意志的进化,而意志不能非自愿地进化。人的进化是他做的力量的进化,而做不可能是事物自行发生的结果。
几乎每一次的谈话,G都会回到人缺乏统一性的主题。
人所犯的其中一个严重错误,就是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并且是同一个人;事实上,他一直是不同的人。人并没有单一的我,而是有几百几千各自分开的小我。
每一个分别的小我都能以整体之名称呼自己,以整体之名行动、同意或不同意、给予承诺以及做决定。而另一个我或整体则必须去料理善后,这解释了为什么人经常做出决定却很少执行。一个人决定第二天一早就起床,一个我,或一群我决定了这个,但起床是另一个我的事,他完全不同意这个决定或甚至对这决定一无所知。
在某个时刻,由于一个小意外我可能答应了某事,不是对自己,而是对其他人,但纯粹只是出于虚荣或为了好玩,然后它消失了。但这个人,也就是整个其余的我群完全不知道这个允诺,甚至很可能一生都得为此偿付代价。
这是人类的悲剧,由于任何一个小我都有权签署支票与期票,而这个,也就是整体,就必须出面偿付。人的整个一生经常都在偿付由偶然的小我开出的期票。
将人比喻成一幢房子等候主人的到临,这常常会在东方教学中遇见。但即使人对他的可能性有最清楚的了解,也不会有任何接近达成的可能。为了实现这些可能性,他必须对解脱有极强的欲望与牺牲一切的意愿,为了这解脱而甘冒一切风险。
人类的发展沿着两条线进行,也就是知识线和素质线。在正确的进化中这两条线会平行发展,而且互相帮助。但是如果知识线的发展远超过素质线,或是素质线的发展远超过知识线,人的发展就会出错,早晚会碰到瓶颈。
人们了解知识是什么意思,他们也了解知识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有高下之别,也就是有不同的品质。素质对它们而言则只是存在,是不存在的相反。他们不了解素质和存在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和范畴。就以矿物和植物为例,它们的素质是不一样的。植物和动物的素质,以及动物和人的素质也不一样。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素质差异可能比矿物和动物之间的差异还要大,但是人就是不了解这一点。
他们不了解知识是依素质而定的。他们不但不了解,甚至不想去了解。尤其是西方文化会认为一个人可以拥有极高深的知识,譬如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擅长研究发明,但同时他也可能是,而且有权是个猥琐、自私、吹毛求疵、卑鄙、善妒、虚荣、幼稚的人。
然而这就是他的素质。人们总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依赖素质而定。西方人非常看重一个人的知识程度,而不重视他的素质程度,他们并不会为了素质的低下而感到惭愧,他们甚至不知道素质是什么。
假如知识的发展超过素质,就变成抽象的理论,不能应用于生活,甚至还会有害,因为它不能为生活服务,或是帮助人们应付难题,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复杂,带来新的困难、麻烦和不幸。
人们早已忘记素质的价值及重要性,也忘记知识程度是由素质程度决定的。
人的素质有许多不同的层面。现代人素质最显著的特性就是内在缺乏统一性;更进一步说,许多他自以为拥有的特性,如清晰的意识、自由的意志、永恒不变的自我以及做的能力,其实都付之阙如。现代人素质的主要特性就是昏睡,而这解释了他为什么缺乏其他各种特性。
现代人活在睡梦中;生于昏睡,也死于昏睡。现在我们只需要想一想:一个昏睡的人可以拥有怎样的知识?如果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记得昏睡是我们素质的主要特性,就会恍然大悟:假如一个人真的想要拥有知识,他必须先思考要如何清醒,也就是如何改变他的素质。
人的素质有许多不同的外在表现:主动或被动;诚实或说谎;自制或放荡;易怒、自私、随时准备自我牺牲、骄傲、虚荣、欺诈、勤奋、懒惰、有道德或堕落。
但是这全都是机械性的。如果人说谎那是因为他无法不说谎,如果他说实话,那也是他无法不说实话。
当然这也有它的限度。一般说来,现代人的素质品质很糟,但也有可能更糟到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这点必须要牢记。如果自己的素质还能改变,就算是非常幸运了。大多数人的机器都已经破败不堪,无药可救。如果你想到这一点,就会了解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吸收真正的知识,因为大部分人的素质都阻碍了这个可能性。
一般说来,知识与素质的平衡发展,远比各自的发展重要得多。单方面的发展一点都不好,但是这种发展似乎特别吸引人。
如果知识的发展胜过素质,一个人能知却没有能力做,这是无用的知识。反过来说,如果素质胜过知识,一个人有力量做,却不知道要做什么,这样的素质漫无目标,所做的努力也只是白费。
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例证显示当知识的发展超过素质,或是素质的发展超过知识,都会导致一个文明全盘瓦解。
一般人并不会分辨了解和知识的不同。当我们了解知识只是一个中心的运作,而了解却是三个中心同时运作,就能明白知识和了解的差别。理智中心可能知道某事物,但只有当一个人感受并察觉与这事物相关的一切,了解才会出现。
这世界的万事万物,从太阳系到人,从人到原子,不是上升就是下降,不是进化就是退化,不是发展就是败亡。没有机械性进化这回事,只有退化或毁坏才会机械性地进行,如果不能有意识地进化就会退化。至于外来的帮助,只有在人们重视及接近它时才能发挥效力,即使一开始它可能只是一种情感作用而已。
让我们再以人为例,在我说的这套语言中,不用人这个字,而是用七个字来表示,依序是第一种人,第二种人,第三种人,第四种人,第五种人,第六种人及第七种人。使用这七个字,人们就能了解彼此所谈的是什么了。
第七种人已经达到人类发展的极致,具有人可能拥有的一切,也就是意志、意识、永恒不变的自我、个别性、不朽,以及其他许多我们误归于己有的特性。我们只有在相当了解第七种人及其特性时,才能了解我们逐步朝他进化的各个阶段,也就是了解我们可能的发展过程。
第六种人非常接近第七种人,只是他的一些特性还不能永久不变。
第五种人对我们而言也是可望不可及,因为他已经达成统一性。
第四种人是一个居中的阶段,我等会儿再谈。
第一、二、三种人都在同一层次,共同形成机械的人性。
第一种人生活的重心在运动中心,这种人是身体人,他的运动中心和本能中心强过理智和情感机能。
第二种人和第一种人在同一层次,但是他心理生活的重心是在情感中心,也就是他的情感机能强过其他机能,他是情感人。
第三种人也处在同一层次,但是他心理生活的重心是在理智中心,也就是他的理智机能强过运动、本能和情感中心。他是理智人,总是由理智和思辨来看待事物。
每一个人生来就是第一种人、第二种人或第三种人。
第四种人并不是天生的。他生来是第一、二或三种人,只有在经过特定的努力之后才能成为第四种人。他一定是学校工作的产物,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偶然发展成或一般教养的成果。第四种人已经与前三种人站在不同的层次:他有一个永久的磁性中心,由他对工作的评价及与学校的关系所组成。此外,他的心里已经开始达到平衡,不会像前三种人一样有一个中心压倒其他中心。他开始认识自己,也知道要往哪里去。
第五种人开始形成结晶,他不会像前三种人一样善变。但是要注意的是,第五种人可以是正确或不当工作的结果。他可以由第四种人进化而来,也可以不经由第四种人而达成。如果是后者,他就不能再发展成第六及第七种人。要成为第六种人他必须融化掉已经结晶的本质,必须要有意地忘掉他是第五种人,这只有经过可怕的痛苦才能做到,还好这种错误发展的例子非常少。
如此,所有人的内在及外在表现,所有属于人的,所有他创造出的事物,也都可以分成七类。
我们可以说有一种知识是属于第一种人的,它以模仿、本能、背诵、填鸭及反复练习为基础。如果他是百分之百的第一种人,就会像鹦鹉或驴子一样学习任何事物。
第二种人的知识是他所喜欢的知识,他不喜欢的就一点也不知道。他总希望在每件事物上找到乐趣。反之,如果他病态,就会知道他不喜欢、压迫他、使他害怕、恐惧及厌恶的知识。
第三种人的知识以主观的逻辑思考、字眼及字面的了解为基础。它是书虫及学者的知识。举例来说,第三种人会计算可兰经中阿拉伯字母出现的次数,然后以此演绎一整套体系来诠释可兰经。
第四种人的知识就非常不同了。这份知识来自第五种人,而又依次来自第六种人,上溯自第七种人。当然第四种人只能以他的能力限度来理解这份知识。但比起第一、二、三种人,他已经由知识的主观面中解脱出来,迈向客观的知识。
第五种人的知识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他已经拥有一个不可分割的我,而他所有的知识都属于这个我。他不会有一个我知道某事物而另一个我却不知道。他知道什么,他整个人都会知道。他的知识比起第四种人的要更接近客观知识。
第六种人的知识是人可能拥有的最完整的知识,只是它还有可能丧失。
第七种人就是他自身的知识,它是不能与他分离的。它是关于一切的客观而且实际的知识。
素质也是同样的情况。第一种人的素质是依本能和感官而定,第二种人的素质是情绪的素质,第三种人的素质则是理智的素质。显而易见的,知识不能远离素质。第一、二、三种人的素质无法拥有第四种人以上的知识。不论你给他什么,他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把每一个观念降到自己的层次来谈。
这七类区分一定要能运用到与人相关的一切。例如第一种艺术是属于第一种人模仿抄袭的艺术,或是野蛮、原始感官的艺术,如野蛮人的舞蹈和音乐。有属于第二种人的情感艺术,以及第三种人的理智、发明的艺术,也有第四种、第五种艺术等。
同理,有第一种人的宗教,也就是具有慑人光彩的仪式、牺牲和祭典的宗教,或反之,沉郁、野蛮、残酷的宗教等;第二种人的宗教是信仰、爱、崇拜、冲动、热情的宗教,很容易变成迫害、压制、及灭绝异端和邪教的宗教。第三种人的宗教则是看重证据和议论的理论性宗教,它以逻辑推演、深思熟虑和诠释为基础。第一、二、三种宗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极限,只要我们停留在目前的层次就没有办法了解第四种以上的宗教。
若不谈宗教整体而只谈基督教,我们也会有第一种基督教,也就是伪装成基督教的异教。第二种基督教是情绪的宗教,有时是纯洁无力,有时则充满血腥恐怖,走向宗教审判和宗教战争。第三种基督教以各种新教为代表,以辩证、议论、理论为基础,第四种基督教是第一、二、三种人毫无概念的。
事实上,第一、二、三种基督教只是外在的模仿而已。只有第四种人才会努力成为基督教,而只有第五种人才能真正成为基督徒。因为成为基督徒的意思是要具备基督徒的素质,也就是依照基督的教训而生活。
第一、二、三种人不能依照基督的教训生活,因为对他们而言任何事都是发生的,今天是一回事,明天又是另一回事。今天他们准备把最后一件衬衫送人,明天却因为一个人拒绝把衬衫送给他们而把他撕得粉碎。他们受每一个事件的支配与操控,而不是自己的主人,所以不能下定决心成为真正的基督徒。
科学、哲学及其他人类生活及活动的表现,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区分成七类。但是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根本没有这种区分,因此很难了解彼此。
要研究一个宇宙的体系不能不研究人,同时,要研究人也不能不研究宇宙。人是世界的一个形象,他和整个世界都是由相同的律则创造的。认识并了解自己,人就能认识并了解整个世界,以及所有创造和控制世界的律则。同理,研究这个世界及控制它的律则,人也能学会并了解控制他自己的律则。在这种关联中,有些律则比较容易通过研究客观世界来了解,有些律则只有通过研究自己才能被了解。研究自己和研究世界必须平行发展,彼此帮助。
要谈世界这个字眼,首先必须了解有许多个世界同时存在。我们不只活在一个世界,而是活在好几个世界中。这个观念并不容易了解,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世界这个字眼通常以单数表示。如果用为复数也只是强调相同的观念,或是表达互相平等的不同世界。我们的语言并没有世界彼此包容的观念。然而我们替代在不同的世界这个观念,正好指出世界是彼此包含,而我们与它们各有着不同的关系。
如果我们问自己住在什么世界,首先我们必须自问哪个世界与我们的关系最直接而且密切。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答,通常我们把世界定义为人类的世界,我们在其中生活,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但是人类是地球有机生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所以正确的说,地球上的有机生命是最贴近我们的世界,这是动植物及人类共同组成的世界。
但是有机生命也在世界里。对于有机生命,什么是它的世界?
我们可以说对有机生命而言,地球这个行星就是它的世界。
但是地球也在世界里。对地球而言,什么是它的世界?
对地球而言,世界是太阳系的行星世界,它是其中的一环。
对所有的行星而言,什么是世界?是太阳,或是太阳影响所及的领域,或说是太阳系。
对太阳而言,世界就是我们的恒星世界,或称之为银河,是无数太阳系的总和。
更进一步从天文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臆测有无数个世界存在于所有的世界中,彼此遥遥相隔。这些世界合在一起被称为银河系的世界。
再进一步,导入哲学的推论,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世界是某个来自对我们而言不可知、不可解的整体或太一(就如一个苹果是一)。这个整体或太一或所有,可以被称为绝对者,或是独立体,因为它包含了所有的世界,并不需要依赖任何事物而存在,它是所有世界的世界。逻辑上我们可以设想一种事物的状态,在其中所有一切形成单一整体。这样的整体一定是绝对者,也意指着独立体,因为它是无限不可分割的。
这个绝对者,也就是所有形成单一整体的状态,是事物最初的状态,后来经由区分和辨别才产生了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大千世界。
人以不同的方式活在所有的这些世界中。
这意味着他首先被最贴近,他身为其中一份子的世界所影响。较远的世界也影响人,就如其他居中的世界一样直接,但是它们的作用力会随着与我们的遥远距离或是俱增的差异而逐渐减弱。就如随后会看到的,来自绝对者的直接影响力并不会到达人的身上。但是它的下一个世界及恒星世界的影响已经对人的生活产生明显的作用,虽然科学对这点还不甚明了。
在检查这些影响以及由单一转变到多数的律则之前,我们必须先检查创造宇宙万有现象的基本律是。
这就是三律,或称为三原则,或三力的原则。它指出每一个现象,不论规模大小或发生在哪个世界,不论从分子现象到宇宙现象,都是由三个不同且相反的力量结合或相遇的结果。当代思想知道有两个力同时存在,一个现象必须经由它们才能发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阳极与阴极,正电与负电等,但是当代思想甚至没有随时随地观察这两力。更不用提从来没有人提及第三力的存在,或即使提出了也没有人注意。
根据真确的知识,一个现象的产生绝不能只靠一力或二力,一定需要第三力。不论就哪一个范畴而言,只有借着第三力,前两力才能产生所谓的现象。
三力的教义是所有古老体系的根基。第一力可以称为主动力或积极力;第二力是被动力和消极力;第三力则是中和力。不过这些都只是名称之别罢了,因为实际上它们都是一样主动,只是在相遇的那一点上呈现出主动、被动及中和的分别,也就是说,它们在某一特定时刻根据彼此的关连而有所不同。前两力比较容易为人理解,至于第三力,有时可以在力量的应用点上或是媒介、结果中发现它的踪迹。
但是一般来说,人很难直接观察并了解第三力,这是因为人们一般心理活动的机能有限,所感知到的现象界其范畴也有限,就像我们不能感知第四度空间一样,我们也无法直接观察到第三力。
但是经由研究自己的思想、意识及活动的种种表现,如习惯、欲望等,人或许可以学着未预见去观察并看出自己身上的三力作用。举个例子,一个人想要工作自己以便改掉某些特性,达到更高的素质层次,那么他的渴望和进取心就是主动力,而所有与进取心相反、习以为常的心理活动就是被动力或消极力。通常这两力要不是互相抵消,就是其中一力完全消除另一力,然后却也虚弱的无法产生进一步行动。因此这两力将会绕着彼此打转,一力吸收另一力,不会产生结果。
一个人可能满怀渴望和进取心,但是全部的进取心却耗费在克服生活中的惰性,一点儿也不剩。除非出现第三力,否则情况将持续如此。第三力也许以新知识的形式出现,显示工作自己的好处或必要性,以此支持并强化原来的进取心。如此一来,进取心将在第三力的帮忙下就能朝着目标迈进。
关于三力的活动以及第三力加入的时机,我们可以观察个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类社会的生活现象,以及周遭的自然现象,从中找到许多例证。
不过一开始我们了解一个通则就够了,那就是每一个现象,不论程度大小,都必须是三力的显现,只凭一力或两力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观察到有某件事停顿不前,或是总在某一点上举棋不定,就可以说那是缺乏第三力的缘故。要了解这一点,就要记住我们之所以无法观察到第三力,是因为在主观的意识状态下无法观察到客观世界,在主观所及的现象世界中我们只能观察到一力或二力的显现。
如果我们能在每一个活动中看出三力的话,就能看到世界的真实面貌了(即物自身)。只是我们要知道一个看来简单的现象实际上可能非常复杂,也就是说它可能是三力的复杂组合。但是我们知道自己还不能看到世界的真相,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何以我们看不到第三力,因为第三力是真实世界的产物。我们所观察到的主观世界只是相对的真实,至少它并不周全。
回到我们所处的世界,现在我们可以说在绝对者中,如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三力的作用:主动力、被动力及中和力。但是既然绝对者是一个整体,这三力也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说,在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时,这三力具有一个完全而独立的意志,完全的意识及对它们自身及所做一切的全盘了解。
绝对者中的三力是一个整体,这个观念是许多古老教义的基础,例如同质又不可分的三位一体,或是印度教中的梵天、湿婆及克里希耶等。
绝对者的三力构成一个整体,可以随自己的意志和决定分分合合,在彼此的结合点上创造诸现象或诸世界。这些依据绝对者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世界在每一件事物上都完全依赖这个意志。在每个世界中三力也同样发生作用。然而因为这些世界自己并不是个整体,而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它们之中的三力就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而产生三个意志、三个意识,及三个统一。
三力中的每一力都包含了这三力的可能性,但是在它们的结合点上,每一力只显现其中一个原则,要不是主动,就是被动或中和力。这三力合成一个整体,产生新的现象,但是这三力一体与绝对者中的三力不同,因为绝对者中的三力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单一意识与单一意志。在绝对者下一级的世界里,三力已被区分,它们的相遇点具有不同的性质。
绝对者中的三力其相遇的时刻及地点是由它们自己的意志所决定,而第二层级的世界却没有一个单的一意志,而是三个,它们的相遇点也是由个别的意志所决定,就显得偶然不定或是机械性了。绝对者的意志创造了第二级的世界并且支配它们,但是它并不支配它们的创造性活动,而任由机械因素构成。
让我们假想绝对者是一个圆圈,在其中有其他的同心圆,也就是第二层级的诸世界。绝对者我们用数字1表示,因为其中的三力构成一个整体,而其他的小圆圈则用数字3表示,因为第二级的世界已经有所区分了。
第二层级世界中的三力一遇到这些世界的任何一个,就产生了第三级世界。这些世界是由半机械的三力所创造,不再仰赖绝对者的独一意志,而受机械律则控制。一旦被创造出来后,它们会显现自己的三种新力量,所以第三级世界中作用的力量就会有六个。
在图表中第三级的世界以数字6表示(3+3)。在这些世界中,又创造出第四级世界,其中有来自第二级世界的三力,第三级世界的六力,以及它们自己的三力,总共是十二力,所以以数字12代表(3+6+3)。这些世界因为受到更多律则控制,离绝对者的单一意志更远,也更机械性。在其中创造出来的世界会受到二十四力的控制(3+6+12+3),然后再创造出来的世界就会受制于四十八力;第二级世界的三力,下一级的六力,再下一级的十二力,再下一级的二十四力,以及它自己的三力(3+6+12+24+3)。四十八世界所创造的世界就会受到九十六力所控制(3+6+12+24+48+3).如果还有下一级世界,就会受到一百九十二力控制,以此类推。
如果我们以绝对者创造的第三世界为例,那就所有的恒星世界。第六世界是其中产生的一个世界,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银河。第十二世界是银河中的一颗恒星,我们的太阳。第二十四世界则是行星世界,也就是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第四十八世界是地球,第九十六世界则是月球。如果月亮有卫星,那就会是第一百九十二世界,以此类推。
在绝对者、所有的世界、所有的恒星、我们的太阳、诸行星、地球,以及月球之间构成了创造射线。对我们而言,创造射线是最广义的世界,当然它并不能充分含括世界这个字眼的意思,因为绝对者产生了无数个不同的世界,其中每一个世界又产生了个别的创造射线。此外,每一个世界又包含了几个世界,进一步分割射线;而且我们在这些世界中只选出一个世界,也就是我们的银河。这个银河中又有无数的恒星,而我们只选出离我们最近、生活作息都仰赖于它的太阳。
每一颗恒星都代表创造射线的进一步分割,但是我们无法以研究我们所处射线的同等精力来研究它们。此外,在太阳系中行星比太阳离我们近,而行星当中又以地球最接近我们,我们就生活于其中。我们不需以研究地球的方式去研究其他行星,只要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待就行了,也就是研究它们的尺度远不如研究地球。
每一个世界的力量数目,不论是一、三、六、十二等等,都显示其所受制的律则数目。
一个世界所受的律则越少,就越接近绝对者的意志;一个世界所受的律则越多,就越机械性,越远离绝对者的意志。我们所处的世界有四十八条律则,可以说离绝对者的意志相当远,是在宇宙中一个黑暗而偏僻的角落。
创造射线帮助我们看清自身处在宇宙的位置,但是如你们所知,我们还没谈到影响力的问题。为了了解不同世界的不同影响,我们必须更了解三律,以及更为基本的律则——七律,或是八度音阶的律则。
第五章
我们将这三次元的宇宙想成是物质和力的世界,所取的是这些名词最简单最基本的含义。尚不为科学所知的、属于更高次元的理论、属于物质、空间及时间的理论,以及关于宇宙其他领域的知识,我们稍后谈。现在,将宇宙以创造射线——亦即由绝对者到月球——的图表形式表现出来。
〇 绝对者:一。
〇 所有的世界:三律则。
〇 所有的太阳:六律则。
〇 太阳:十二律则。
〇 所有的行星:二十四律则。
〇 地球:四十八律则。
〇 月球:九十六律则。
乍看起来,创造射线似乎是一个很粗浅的宇宙图表,但事实上,如果你进一步去研究它,你就会明了,借着这么一个简单图表的帮助,就能把和谐带进各式各样互相冲突的哲学、宗教和科学的世界观之中,使它们融入一个单一的整体。创造射线是古代的知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许多以地球为中心的天真理论,事实上是创造射线的不恰当的解说,或者由于以字面来了解所导致的扭曲。
必须注意到:创造射线以及它生自绝对者的观念,和某些现代但不见得科学的观点相冲突。就以太阳、地球、月球的演进阶次来说吧!根据通常的观点,月亮是冷的、死的天体,曾有一度像地球,也就是说,它曾拥有内在的热;在更早的时候,它是一大团火,像太阳一样。而地球,根据通常的观点,曾有一度像太阳,然后渐渐冷却,迟早将变成一块冰冻的东西,像月球一样。一般的见解认为太阳也在冷却当中,到了某个时点,它就将像地球一般变成月球。
当然,首先我必须评论:这个观点不能被称为严格定义下的科学,因为关于这个主题,在科学上,也就是天文学,或更正确地说,天体物理学上,有许多不同而且互相矛盾的假说和理论,其中没有一个具有值得认真看待的基础。但这个观点已广泛流传,而且成为当今一般人看待世界的观点。
而这个创造射线,以及它由绝对者生长出来的观点,却与当今一般的看法相冲突。
根据这一个观点,月球是一个尚未出来的行星,就这么说吧:它正在诞生。它正在渐渐变暖,而且(如果创造射线的发展顺利),迟早会成为像地球这样,有它自己的行星——一颗新的月亮。创造射线上将新添一个新的环节。同样地,地球也并非在变冷,而是在变暖,到时候可能变成像太阳一样。例如我们在木星的系统中观察到这样一个过程——木星是它的行星们的太阳。
总结前面关于创造射线的说法,从第一世界到第九十六世界,我必须加上一点:相配于每一个世界的数目,意指支配各该世界的力量的数目,或者说律则的数目。在绝对者那儿,只有一种力,也只有一种律则,它就是绝对者单一的、独立的意志。在下一个世界,有三种力,或三种律则;在更下一个世界有六种律则;接下去,有十二种律则,以此类推。
在我们的世界,也就是地球,有四十八种律则施行在我们身上; 我们臣属于它们,由它们统治我们整个的生活。如果我们生活在月球上,我们将臣服于九十六种律则;那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和行动将更为机械化,而且我们将不像现在这样有机会逃脱机械性。
如同我前面所说过的,绝对者的意志仅显现于由自身创造出来的世界,也就是第三世界;绝对者的意志并不直接到达第六世界,而仅以机械律则的形式显现于第六世界。更进一步,在第十二、二十四、四十八及九十六世界,绝对者的意志愈来愈不可能显现。这意指在第三世界,绝对者为宇宙其他部分创造了一个大概的计划,然后这个计划便机械化地发展下去。
没有这个计划,绝对者不能在接下来的世界里显现他自己,而当他依据这个计划显现自身的时候,取的是机械律则的形式。这意指:如果绝对者要显现他的意志,就说是到我们的世界吧,那么为了对抗运作中的机械律则,绝对者就必须摧毁介于他和我们之间的世界。
奇迹的观念如果意味着创造律则的意志将律则摧毁,则不仅与常识有违,还和意志这观念本身有所矛盾。奇迹只能够是人所不知道的,或很少见的律则的显现。奇迹,是另一世界的律则在这个世界的显现。
在地球上,我们和绝对者的意志远远相隔;四十八种机械律将我们和他隔开。如果我们能将自己从这些律则的半数中解放出来,我们将发现自己只受制于二十四条律则,也就是统制行星的律则,那么我们就会和绝对者以及他的意志更接近。如果我们能再将自己从这些律则中解放出来,那我们就臣属于太阳的律则(十二律则),与绝对者更近一步。如果我们再又能够摆脱这些律则的半数,那我们将隶属于恒星的世界,而和绝对者直接的意志只剩一步之隔。
人逐渐将自己从机械律中解放出来,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统制人的四十八律则的研究不可能像天文学的研究那么抽象;只能借着观察它们在自己身上如何发生作用,借着观察自己如何摆脱它们,才能研究它们。开始的时候,人必须了解他其实不必受制于上千条别人为他、以及他为他自己所创的琐碎无用而又讨厌的律则。当他尝试摆脱它们,将发现他办不到。长久而又持续地尝试获得自由,只会使他信服自己是受奴役的。人所受制的律则,只能藉由与之对抗、试图摆脱,来研究它们。但是要从一条律则解脱而不为自己创造另一条律则来代替,则需要大量的知识。
律则的次序以及它们的形式,依我们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创造射线而定。
在我们的系统中,创造射线的末端,也就是说树干仍在生长的那一端,是月球。创造射线赖以生长的能量,也就是说,月球的发展以及新枝干形成所需的能量,由地球传往月球。这些能量由太阳、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以及地球本身,交互作用而形成,这些能量被聚集在地球表面一个很大的蓄能器中。这个蓄能器就是地球上的有机生命。
月球成长及暖化的过程与地球生物的生死有关。月球对所有生物的影响力显现在地球上发生的一切事情上面。所有地球上的有机生命,其活动的主要,或说是最近、最直接的推动力,便是月球。人类、动物、植物的一切运动、行动和表现,都因月球而起,也都受制于月球。覆盖于地球表面的这层有机生命的敏感薄膜完全依赖着那块向它吸吮活力的巨大电磁石。
人类,一如其他的生物,不能在一般的生活条件下挣脱月球的影响。
我们生活中的机械部分倚仗着月球、臣属于月球。如果我们从内在发展意识和意志,将我们机械性的生活以及所有的机械化表现转而臣属于这意识和意志,我们将能逃脱月球的力量。
下一个必须要精通的概念,是这个以创造射线为形式的宇宙的物质性。宇宙中的万物都是可称重、可测量的。绝对者就像月亮或人一样是物质的,可以称重、可以测量。如果绝对者就是上帝,那就意指上帝可以称重、可以测量、可被分析出成分,可被计算,也可以用一个明确的公式表现出来。
但物质性这个概念就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具有相对性。如果我们回想人这个概念,以及所有和以指涉他的一切——诸如善良、邪恶、老实、虚伪等等——都被区分为不同的范畴(第一种人、第二种人等等),那我们就比较容易明白世界这个概念以及所有相关的一切,也同样被区分为不再的范畴。
创造射线在宇宙中建立了七个层面;七个世界层层相套。凡是指涉这宇宙的语词都可被区分为七个范畴,一个套住另一个。绝对者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所有的世界的物质性汪同。所有的世界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所有的太阳的物质性不同。我们的太阳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所有的行星的物质性不同。所有的行星的物质性,其位阶和地球的物质性不同。地球的物质性,其位阶又和月球的物质性不同。
这个观念一开始很难了解。人们习惯于认为物质到处都是一样的。整个的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化学以及像光谱分析这样的方法,都是建基于这个假设。物质都一样,这是真的,但物质性不同。而物质性的等级,直接依特定一点上所表现出来的能量的质地和属性而定。
物质或实体,是力或能存在的先决条件。但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对宇宙存着二元的观念。物质和力,正如其他一切观念一般具有相对性。在一切是一的绝对者那儿,物质和力也是一。但就此而论,物质和力并不被当做宇宙真正的要素,而是当做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世界的属性或特质。要开始研究宇宙,有必要先对物质和能——例如像我们通过感官直接观察所获者——有一个基本概念。
常者,被当做材料、物质,而处于变的状态中的常者,或物质,叫做力或能的显现。所有这些变动,可以看做是振动或波状运动的结果。而这振动或波状运动始于中央,也就是绝对者内部,然后向四面八方延伸,互相超越、冲撞、合并,直到它们在创造射线的末端才全部告终。
从这个观点看来,宇宙中包含着振动和物质,或振动状态中的物质,亦即振动着的物质。振动的频率和物质的密度成反比。
在绝对者里面,振动最快,物质密度也最低。在下一个世界,振动慢些,物质密度也大些。
真正不可分的,惟有绝对者的三个原子。次一个世界,也就是第三世界的原子,包含绝对者的三个原子。换句话说,其原子是绝对者原子的三倍大、三倍重,其运动也相应地慢。第六世界的原子是由六个融在一起的绝对者原子形成一个原子;其运动也相对地慢。下一个世界的原子包含十二个最初的原子,再下去依次包含二十四、四十八和九十六个原子。第九十六世界的原子与第一世界的原子相较要大得多,动作也相应地慢得多,其构成的物质的密度也相应地大得多。
创造射线的七个世界代表物质性的七个位阶。月球的物质性与地球的物质性不同;地球的物质性与行星世界的物质性不同;行星世界的物质性与太阳的物质性不同;以此类推。
所以物质的观念不是只有一个,我们有七种物质。可是我们对物质性的通常的观念却连第九十六、第四十八世界的物质性也只能勉强掌握。第二十四世界的物质则太精致了,以至于不能从我们的物理学和化学的科学观点视之为物质;像这样的物质简直是假设性的了。更为精致的是第十二世界物质,则不能从一般的研究看出它的物质的属性。
所有这些分属宇宙不同位阶的物质,并非分层在着的,而是混在一起,或者应该说彼此渗透。我们都知道一种物质会被密度不同的另一种物质渗透,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密度物质类似互相贯穿的概念。一块木头可以被水浸湿,同时水可以充满了气体。在整个的宇宙中不同种类物质,也可以观察得到恰恰这样的关系:精致的物质渗透粗糙的物质。
具有我们所了解的物质属性的物质,依其密度区分为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进一步的物质分级则是:辐射能,那就是电能、光能、磁能、等等。但在每一层面上,也就是说在物质性的每一位阶上,也可以看到一种特定物质的各种状态间类似的关系和区分。但正如前面所曾说过的,较高层面的物质在较低层面上全然不是物质。
围绕我们周边的全世界的物质,举凡我们所吃的食物,所饮的水,所呼吸的空气,所用以盖房屋的石头,以及我们的身体——无一不被存在于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所渗透。我们不需要为了发现太阳的世界的物质,而去研究或调查太阳;这一物质存在于我们里面,也是我们的原子分割的结果。以同样的方式,我们体内就具有所有其他世界的物质。
人,就这字的充分意义而言,是一个小型宇宙,在他里面有着组成宇宙的所有物质;统御宇宙生命的同样力量,同样法则也运作在人身上。因此研究人,我们可以研究整个世界,正如研究整个世界,我们可以研究人。
但是,只有当我们取人这个字的充分意义,也就是当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已经充分发挥时,人和世界才有完全的对应。一个尚未发展的人、一个尚未完成他的进化过程的人,不能被当做宇宙的完整图像或计划——他只是一个未完成的世界。
如前所说,自我的研究必须与宇宙基本研究同时进行。律则在各处、各个行星,都是一样的。但同样的律则在不同的世界,也就是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因而产生不同的现象。研究在不同层面上显现的律则之间的关系,带领我们进入相对性的研究。
相对性的观念在这个教学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稍后我们将回来谈它。但在一切都还没开始以前,有必要先了解每件事物、每个现象的相对性——根据它在宇宙位阶中所占的位置来看。
我们在地球上,完全倚赖着那运作于地球上的律则。从宇宙的观点来看,地球是一个很糟糕的地方——它就像西伯利亚最遥远的北方,那哪都很远,它很冷,生活很艰困。在他处能自行产生或很容易得到的东西,在此处则仅能经由辛苦的劳动获得。在生活中,以及在这项工作中,一点一滴都需得奋斗才能得到。生活中偶尔还有某个人得了一笔遗产,从此安闲度日的事例,但在此项工作中这种事不会发生。人人平等,人人都是乞丐。
回头来谈三律,我们必须学习在我们所做、所学的每件事中看出它的显现。勉力于此,我们将立刻发现很多新的、很多我们以前不曾看见的东西。就以化学为例吧。一般的科学不知道三律,它研究物质并不将物质的宇宙属性考虑在内。但在一般的化学之外存在着另一种特别的化学——就叫它炼金术吧,如果你喜欢,它研究物质时,会将其宇宙属性纳入考量。
正如前面所说过的,每一物质的宇宙属性,首先依它的位置,其次依其特定时刻穿过它的力来决定。甚至在同一个地方,一种物质也会因为显现于它的力量不同而在性质上产生极大的变化。每一物质都可作为这三力中任何一方的导体,而因此可以是主动的、被动的或中和的。而且它也可以既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或第三种,如果在某特定时刻没有一种力通过它显现,或如果它被取用时与力的显现无关。
循此,每一物质就会以四种不同的面相或状态出现。在此必须特别一提的是,当我们谈到物质的时候,我们并不谈它的化学元素。我所说的特别化学将每一种物质都视为具有个别的功能,即使是最复杂的,也视为一个元素。只有以这一方式才可能研究物质的宇宙属性,因为所有的复和物都有它自己在宇宙中的目的和重要性。由这个观点看来,某特定物质的原子便是该物质的最小分量,包含它所有的化学、物理及宇宙的属性。从而,不同物质的原子大小并不相同。在某些情况中,它甚至可为肉眼所见。
每一物质的四个面相或状态有它明确的名字。
当一项物质是第一力或主动力的导体时,叫做碳,而正如化学上的碳,它以字母C为代号。
当一项物质是第二力或被动力的导体时,叫做氧,而正如化学上的氧,它以字母O为代号。
当一项物质是第三力或中和力的导体时,叫做氮,而正如化学上的氮,它以字母N为代号。
当一项物质之被取用与力的显现无关时,叫做氢,而正如化学上的氢,它以字母H为代号。
这主动、被动及中和三力以1、2、3三个字母为代号,物质则以C、O、N、H为代号。这些代号必须要了解。
这四个元素和旧日炼金术上的四个元素火、风、水、土有什么相应之处吗?
是的,它们彼此是相应的,G说,但我们要用我们这些名称,稍后你将会知道原因。
我所听到的令我大感兴趣,因为它将G的体系与塔罗牌体系关连起来——曾有一段时期我认为塔罗牌似乎是解开密藏知识的钥匙。G的一席话更向我展示了三和四的关系。这对我而言是新的东西,也是我在塔罗牌中一直没能了解的。塔罗牌的的确确是建基于四律。到目前为止,G只谈到三律。但现在我看到了三如何过渡到四,并且了解到只要力与物质的区分存在于我们的观察中,那么这三和四的区分也便需要存在。三指涉力量,而四指涉物质。当然,其中进一步的意义于我仍很隐晦,但甚至G所说的这么一些些,也使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人是否不朽?
我要回答,既是又不是。事实上没有什么是不朽的,甚至上帝也会死。但上帝和人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而且当然,上帝不免一死和人不免一死,仍是两码事。如果把不朽这个词换成死后继续存在,那会好得多。那么我将会回答,人有可能在死后继续存在。但可能是一回事,让可能性实现又是相当不同的一回事。
G画出创造射线的图以及人的四个身体。他再度使用了东方这一则车、马、驾驶和主人的比喻,并画了图,图上加了些原本没有的东西。
人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由四个互相连结,或互不连结,或连结得很糟的部分组成。车和马,由车辕连结起来;马和驾驶,由缰绳连结起来;驾驶和主人,由主人的声音连结起来。但驾驶必须听见并了解主人的声音。他必须知道如何驾驭,而马儿必须被训练到能服从缰绳。至于马和车之间的关系,马必须被适当地束缚。所以在这复杂组织的四个部分之间,有三个连结处。任何一个连结处缺了某种东西的话,这个组织体便不能够整体一致地工作。因此,这些连结处的重要性并不比体本身的重要性少些。人对自己下工夫,便是同时对体和连结处下功夫。但那是不同的工作。
对自己下工夫的工作必须由驾驶开始。驾驶就是理智。为了能够听见主人的声音,这驾驶首先必要不睡着,也就是说他必须醒来。然后或许会发现主人说的是一种他所听不懂的话。驾驶必须学会这种语言。当他学会了,他就会了解他的主人。与此同时,他必须学会驾驭这马,将它缚向马车,喂它,梳理它,并且将车子保持在良好状况中——因为,如果他不是在一个随时可以听命做事的状态中,那么他了解主人又有何用?主人告诉他往哪儿走,但他动不了,因为马儿还没喂,也没上鞍,而且他也不知道缰绳在哪儿。马,就是我们的情感;车,就是我们的肉身。理智必须学会控制情感。情感总是把肉身拉着走。这是我们对自己下工夫时必须遵循的程序。但要观察:对体,也就是驾驶、马和车下工夫是一回事,而对连结驾驶和主人的驾驶的了解、对连结驾驶和马的缰绳、对连结马和车的车辕、马鞍,这三者下工夫,则是相当不同的一回事。
有时候会发生这种情况,体的状况良好,但连结处却不发挥作用。那么,整个的组织又有何用呢?那就像体发展不良的状况一样,整个组织不可避免的受制于下面,那也就是说,情况不由主人的意志所掌控,而是由偶发事件来主导。
在一个有两体的人里面,他的第二体比他的肉体活跃;这意指他的灵体中的意识会有超越其肉体的力量。
在一个有三体的人里面,其第三体或者说智体,比他的灵体和肉体活跃;这意指他的智体中的意识对其灵体和肉体具有完全的控制力。
在一个有四体的人里面,活跃的是他的第四体。这意指他的第四体中的意识对其智体、灵体和肉体具有完全的控制力。
正如你所见,有四种不同的情况存在。在一种情况中,所有的功能都由肉体控制;肉体是活跃的,其他一切相比之下则是被动消极的。在另一种情况上,第二体对肉体有控制力。在第三种情况中,智体对灵体和肉体有控制力。在最后一种情况中,第四体对前面三体有控制力。我们在前面已经看过,在一个只有肉体的人里面,他的各种功能之间也有恰恰相同的次序关系。他的肉体功能可能控制他的情感、思想和意识;情感可能控制肉体机能;思想可能控制肉体机能和情感;意识可能控制肉体机能、情感和思想。
在一个具有两体、三体、四体的人里面,最活跃的体活得最久,也就是说,相较于低一级的体而言,它是不朽的。
他再次画上创造射线的图表,并在地球旁边画上人的肉体。
这是一个普通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种人,他只有肉体。肉体会死,死后也没有任何东西会留下来。这肉体是由地球的材料所组成,死后也就还给地球。它是尘土,将复归于尘土。对这种人而言,是没有任何一种不朽可言的。但如果一个人有了第二体,这第二体是由行星世界的材料所组成,能够在肉体死亡后继续存在。就不朽这个词的充分意义而言,这还不算是不朽,因为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它就死了。但无论如何,它不随肉身死亡。
第三体由太阳的材料所组成,它能在灵体死后存在。
第四体则是由恒星世界的材料所组成,也就是说那材料不属于太阳系,因此如果它已经在太阳系的范围内结晶,这太阳系中便没有任何东西能摧毁它。这就意指一个拥有第四体的人,在太阳系中是不朽的。
〇 绝对者:一。
〇 所有的世界:三律则。
〇 所有的太阳:第四身体——六律则。
〇 太阳:智体——十二律则。
〇 所有的行星:灵体——二十四律则。
〇 地球:肉体——四十八律则。
〇 月球:九十六律则。
我们谈到奇迹的概念,也谈到绝对者不能在我们的世界显现他自己,以及他只能以机械律的形式显现,而不能违反它们。
我们记起一个故事,在这故事中,我们立刻看见了这一法则的说明。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位超龄的神学院学生,他在毕业考中仍不明白上帝无所不能这个观念。
“好,说说看,什么是主做不到的。”主考的主教说。
“这不用想太久,主教阁下,”这位神学院的学生答道,“大家都知道,就连主自己也不能用幺点来代替A。”
这个蠢故事里面所包含的意义,多于上千本的理论性著作。牌戏的的规则是牌戏的精髓,违反这些规则将毁了整个游戏。我们所肇的因或偶然发生的因,都将有其自然的结果,上帝不会介入我们的生活,以其他的结果来代替那自然的结果,正如他不会以幺点来代替A一样。屠格涅夫在某处写道:所有的祷告可以浓缩成一条:“主啊,让二加二不等于四吧。”这和那神学院学生所说的A是同一个东西。
第六章
一次聚会时有人问:这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G说:目前我的目标对你们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重要的是你们必须先拟定自己的目标。这教学本身并不追寻特定的目标,它只能向人显示达成他们自身目标的最佳途径是什么。目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除非一个人已经拟定自己的目标,否则根本不可能着手做任何事。
如果你告诉我你的目标是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你我们是否同路。
我说:我想知道未来。
另一个人说:我想要成为自己的主人。
一人说:我希望能帮助他人。
另一人说:我希望知道怎样停止战争。
G说:想要知道未来,第一步要先知道现在及过去。今天会如此这般是因为昨天如此那般。如果今天跟昨天没有两样,明天也不会有所不同。如果你希望明天不一样,你今天就要做一些改变。今天只是昨天的结果,明天也会是今天的后果。如果要详加研究昨天、前天、一周前、一年前乃至十年前,就可以无误说出明天会或不会发生什么事。
但是目前我们手边没有足够的材料来认真讨论这个问题。所有发生及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由三个因素决定:偶然、命运和我们自己的意志。以我们目前的状况而言,几乎完全受制于偶然律。真正说起来,我们并没有所谓的命运,正如我们没有所谓的意志。如果我们有意志,就能知道未来,因为那时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创造自己的未来。
如果我们有命运,我们也可以知道未来,因为命运与身体类型相合。如果我们知道类型,就可以知道它的命运,亦即它的过去及未来。但是我们并不能预知偶然事故。今天是这么一个人,明天又变成另一个样子;今天他遭遇某种状况,明天又碰上另一件事。
一个人只能预知人的未来,却不能预知疯狂机器的未来,因为它时刻在改变方向。所以在谈论未来时,要先知道是在谈谁的未来。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未来,就要先认识自己,接着他才能看出知道未来对他是否值得。有时候还是不要知道比较好。
说来矛盾,但我们大可以说我们知道自己的未来,它和过去丝毫不差,没有一件事会自行改变。
为了研究未来,一个人必须学习留意并记住当他确知未来,并且依此行事的时刻是如何。
这里有一个关于来生的问题,要如何创造来生,避免死亡,要如何不死?
要达成这期望,要先能存在。如果一个人分分秒秒都在改变,如果他内在没有某种东西能抵抗外来的影响,他就不能抵抗死亡。但是如果他能自外于外在影响,如果他内在产生了某种可以独立存在的东西,它就不会死去。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每一刻都在死去,外在环境一变,我们也跟着变,亦即有许多群我死去。如果一个人发展出一个永久的我能抵抗外在环境的变化,它就能活过肉体的死亡。
整个窍门就在于,人不先工作此生是不能工作来生的。一个人为生命努力时,也是在为死亡,或该说是不朽而努力。所以要工作不朽是不能与一般工作分开的。一个人可以努力只是为了自身生命的兴趣而存在,如此他就能不朽了。我们并不特别谈来生以及它是否存在,因为律则四处如一。研究自身的生命以及他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就是在研究所有支配生命、死亡以及不朽的律则。如果一个人能成为他生命的主人,也就能成为他死亡的主人。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成为一名基督徒。
基督徒是一个能依照基督教训生活的人。以我们目前的状况是不能成为基督徒的,要成为基督徒我们必须能做。但是我们不能做,每件事都是发生的。基督说:爱你的敌人。但是我们如何去爱,要是我们连朋友都不爱?有时候它爱,有时候它不爱。以我们目前的状况甚至不能真正渴望成为基督徒,因为同样的有时候它渴望,有时候它不渴望。人并不能恒常地渴望同一件事物,因为他本来渴望成为一名基督徒,但是突然间他想起曾在某商店看过一条精美却昂贵的地毯,开始盘算如何买到那条地毯,而彻底忘记基督徒这回事。
要成为基督徒我们必须存在,存在意指做自己的主人。如果一个人不是自己的主人他就一无所有。他不能成为基督徒,他只是机器罢了。机器不能成为基督徒,你自己想想看,一辆汽车、一台打字机,或是一台唱机能成为基督徒吗?它们只是为机率控制的东西罢了,它们不能负责。成为基督徒意指能负责,只有当一个人内在(甚至只有部分)开始不再机械行事,不只是坐而说而是起而行,能以行动表现渴望成为基督徒,才能接着来谈责任。
譬如刚刚有人说想要帮助他人,要能帮助别人,一个人必须先学会帮助他自己。很多人只是出于懒惰而一心沉浸在帮助他人的想法和情感里。他们太懒惰,不想工作自己,此时想着能帮助别人则是非常愉快的,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罢了。如果一个人能看清他的真相,他根本不敢去想他能帮助别人。
关爱世人或利他主义都是很美好的字眼,但是只有在一个人能自己选择去爱或不爱,要当利他主义或本位主义者时,这些字眼才有意义,他的选择也才有价值。但是如果他一点自决能力都没有,而是不得不如此,只是随缘今天是个利他主义者,明天是个本位主义者,后天又是利他主义者,那就一点价值也没有。
想要帮助别人,一个人必须先成为本位主义者,一个有意识的本位主义者,只有如此才能帮助他人,但是以我们目前的状况根本做不到这点。一个人决定做个本位主义者,但他却捐出最后一件衬衫;或是他决定捐出最后一件衬衫,却脱掉原先欲施舍对象的衬衫;也可能他本来决定捐出最后一件衬衫,却捐出别人的衬衫,如果那个人不想给他,使他无法给别人,他就不高兴,觉得受到冒犯。这种事经常发生,也会一直发生下去。
总而言之,要从事困难的工作前,一个人必须先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他无法从最困难的开始。
有一个问题是关于战争,如何能停止战争?其实战争无法终止,它是人们奴隶般生活的结果。
那些讨厌战争的人几乎打从创世以来就努力于此了,但是战争仍旧越演越烈。普通方法无法阻止它们。所有关于和平会议等的理论都只是懒惰加虚伪罢了。人不愿意想自己,不愿意工作自己,只想如何让别人来做他们所想的。如果有足够想停止战争的人真的聚在一起,他们会先向那些反对分子打一仗。他们还可能向那些也想停止战争、但是方法不同的人开战。
人就是这个样子,不可能有所不同。战争有许多原因是我们无从知道的,有些原因在人,有些在外在世界,人必须由自身的原因着手。他如何能自外于外在影响,如果他受制于周围的一切,如果他不受事物束缚,就不会再受外界影响。
自由、解放,这必须是人的目标。得到自由,挣脱奴役;这是人稍微意识到自己情境时就该努力争取的。他如果里里外外都还是奴隶,就一无所获,也没有任何可能性。但是他也不可能外表上得到自由而骨子里还是奴隶,因此要得到自由,人必须获得内在自由。
内在奴隶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无知,尤其是对自己的无知。如果没有自我知识,不了解他这部机器的工作和机能,人就不可能自由,也不可能管理自己,他只是奴隶,只是被外在力量玩弄于股掌之间。因此在所有的古代教义中,解放之道的首要条件就是认识你自己。
每个人的机器多多少少都造的差不多,因此一个人必须先研究他这部组织体的结构、机能和律则。人体组织中每件事物都互有关连,互相依赖,因此研究任何一种机能不可能不涉及其他机能,为了要了解其中一种机能,一个人必须了解所有一切。了解一切是可能的,但是这要花时间也要花力气,最重要的,必须应用正确的方法并得到正确的引导。
认识你自己这个原则含意甚广。首先,想要认识自己的人必须了解它的意义、关连以及依靠为何。
认识自己是个非常大,却也非常模糊遥远的目标。以人目前的状态根本谈不上认识自己。所以严格说来,他的目标不能界定为自我认知。自我研究应该是他的主要目标。如果一个人了解他必须研究自己就已经绰绰有余了。人必须设立目标以正确的方法研究自己及认识自己。
自我研究是导向自我认识的方法或工作形式。
但要研究自己,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去研究,要从何处开始,以及用什么方式。人必须学习如何研究自己,而他先要学会研究自己的方法。
研究自己的主要方法就是自我观察。如果没有适当观察自己,人永远不能了解自身组织各机能间的关连。
认识你自己。
每个人的机器多多少少都造的差不多,因此一个人必须先研究他这部组织体的结构、机能和律则。人体组织中每件事物都互有关连,互相依赖,因此研究任何一种机能不可能不涉及其他机能,为了要了解其中一种机能,一个人必须了解所有一切。了解一切是可能的。
认识你自己这个原则含意甚广。首先,想要认识自己的人必须了解它的意义、关连以及依靠为何。
认识自己是个非常大,却也非常模糊遥远的目标。以人目前的状态根本谈不上认识自己。所以严格说来,他的目标不能界定为自我认知。自我研究应该是他的主要目标。如果一个人了解他必须研究自己就已经绰绰有余了。
人必须研究自己的方法。
研究自己的主要方法就是自我观察。
回应 2022-06-28 20:51:50 -
Repeater (…)
第四道与其它道之不同在于它对人要求的原则是了解。人必须不做任何他不了解的事,除非有老师指导与监督下的实验。一个人对其所为了解越多,他努力的结果便越大,这是第四道的一个基本原则,工作的结果与工作的意识状态成正比 。 根本就没有进步这档事,一切都一样,正如数千年、数万年之前,外在形式改变了,本质没变,人还是一样。『文明人』与『文化人』和最无知的野蛮人有着完全一样的兴趣,现代文明建基于暴力与奴役以及美... (1回应)2017-11-22 09:37:14
第四道与其它道之不同在于它对人要求的原则是了解。人必须不做任何他不了解的事,除非有老师指导与监督下的实验。一个人对其所为了解越多,他努力的结果便越大,这是第四道的一个基本原则,工作的结果与工作的意识状态成正比 。 根本就没有进步这档事,一切都一样,正如数千年、数万年之前,外在形式改变了,本质没变,人还是一样。『文明人』与『文化人』和最无知的野蛮人有着完全一样的兴趣,现代文明建基于暴力与奴役以及美丽的词藻,但所有这些关于『进步』与『文明』的美丽词藻,都只是词藻而已。 。 人的进化,」葛吉夫回答,「可以看成是发展他里面那些未曾自行(亦即,机械性)发展的力量与可能。 。 分别的个人有利之处在于他很渺小,而就大自然的经济原则来说,多一个或少一个机器人并不造成什么差别 。 「人所犯的其中一个严重错误,」他说,「这必须记住,就是他对关于他的『我』的幻想。 。 我群的交替,他们不断且明显地争取控制权,都是被偶发的外在影响力所操控。温暖、阳光、好天气立刻召唤出一整群的我,寒冷、烟雾、下雨则召唤出另一群的我,其它的情况则召唤出其它的感觉与其它的行动。人里面没有任何东西能控制这些我群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人没注意到或不知道;他一直都活在最后一个我的。 。 人的整个一生经常都在偿付由偶然的小我开出的期票。 。 车、马、驾驶和主人 。 在某一次谈话中,有人问,现存宗教的教诲和仪式里面,是否有任何东西是真的,可以导向某种究竟。 「是,又不是,」葛吉夫说。「想象我们坐在这儿谈宗教,女仆玛夏听见我们的谈话。她--当然以她自己的方式来了解--向门房伊凡复述她所了解的。门房伊凡又以他自己的方式来了解,并把他的了解说给隔壁的马车夫彼得听。马车夫彼得到乡下去,向村民们谈到他在城里所听见的上流阶级的言谈。你认为他所重述的会和我们所谈的一吗?这正是现存宗教和它的根源的关系。你有教诲啦、传统啦、祷告啦、仪式啦,不是第五手的,而是第二十五手的,而且当然了,每一样都被扭曲到认不出原貌,每一样的精髓都早已被遗忘。
1回应 2017-11-22 09:37:14 -
小禾 (焦点指向自我而非判断外界)
下午去相兄家里作客,围绕着第四道,讨论了3个主题 1.第四道的由来和葛杰夫的历史 2.三力 3.七律 第一部分一个小时相兄介绍 第二部分一个小时我来提问相兄解答 闪光点: 1.葛出生于亚美尼亚,是个战乱的国家,所以那里的人更关注内在的东西。 2.邬斯宾斯基为什么会和葛最后分开 3.第三种力是中和力, 面包,水,火(痛苦) 做任何事情,如果相打成目的,都会有痛苦 中和力:公益,德能,文化,观察者。 4.内在身体是物质的,非... (1回应)2014-05-17 20:25:57
下午去相兄家里作客,围绕着第四道,讨论了3个主题 1.第四道的由来和葛杰夫的历史 2.三力 3.七律 第一部分一个小时相兄介绍 第二部分一个小时我来提问相兄解答 闪光点: 1.葛出生于亚美尼亚,是个战乱的国家,所以那里的人更关注内在的东西。 2.邬斯宾斯基为什么会和葛最后分开 3.第三种力是中和力, 面包,水,火(痛苦) 做任何事情,如果相打成目的,都会有痛苦 中和力:公益,德能,文化,观察者。 4.内在身体是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竟然是小我。 5.要在一个事务上精深,用这个事情作为路径,通向那个高度。 6.喝茶训练,同时关注茶和味道 7.七律,如果无觉知则会一直画圆,要用觉知在转折处,施加外力。 8.达到目标很重要,不要被转折诱惑。
1回应 2014-05-17 20:25:57
-
小禾 (焦点指向自我而非判断外界)
第一章:为了"做“得先”存在“ 第二章:人的四个身体 第三章:认识人类机器 第四章:知识与素质 第五章:宇宙的共通语言 第六章:四个中心:理智、情感、运动、本能 第七章:我们为什么不记得自己 第八章:高等意识与高等中心 第九章:人类机器进化的三个阶段 第十章:时间即呼吸 十一章:清醒、死亡、再生 十二章:转化性能量 十三章:奇迹的开始 十四章:客观真理与一般语 十六章:人、羊、虫 十八章:感觉一个新的”我“ 为...2014-05-12 10:10:06
第一章:为了"做“得先”存在“ 第二章:人的四个身体 第三章:认识人类机器 第四章:知识与素质 第五章:宇宙的共通语言 第六章:四个中心:理智、情感、运动、本能 第七章:我们为什么不记得自己 第八章:高等意识与高等中心 第九章:人类机器进化的三个阶段 第十章:时间即呼吸 十一章:清醒、死亡、再生 十二章:转化性能量 十三章:奇迹的开始 十四章:客观真理与一般语 十六章:人、羊、虫 十八章:感觉一个新的”我“ 为了能够将看过的东西记住,所以要将我看的过程中感觉到亮点的地方记录下来。 1.顾虑 有的人的状态,一看就是处于有所顾虑的状态,比较多的是他在顾虑别人。 这种状态不好,如何改正?要察觉到自己在顾虑别人,然后让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壤,安于自己的土壤,不再依赖别人,顾虑就消失了。 2.星球 人类的野蛮是受星球影响。这个观点我第一次听说,很有意思。 3.知识是物质 知识就是物质,他是会被分配到具体人的身上的。这个观点也是我第一次听说,很有趣。 不理智的人,那些狂热的人,那些主动放弃思考的野蛮人。正是放弃知识的一群人。所以知识就会集中的分配给少数理性的人。这些人也就比大众更加杰出。 4.灵魂-from-融合-from-摩擦-from-牺牲 4.四个身体,每个身体都是物质 肉体--感性--理性--全知
回应 2014-05-12 10:10:06 -
Repeater (…)
第四道与其它道之不同在于它对人要求的原则是了解。人必须不做任何他不了解的事,除非有老师指导与监督下的实验。一个人对其所为了解越多,他努力的结果便越大,这是第四道的一个基本原则,工作的结果与工作的意识状态成正比 。 根本就没有进步这档事,一切都一样,正如数千年、数万年之前,外在形式改变了,本质没变,人还是一样。『文明人』与『文化人』和最无知的野蛮人有着完全一样的兴趣,现代文明建基于暴力与奴役以及美... (1回应)2017-11-22 09:37:14
第四道与其它道之不同在于它对人要求的原则是了解。人必须不做任何他不了解的事,除非有老师指导与监督下的实验。一个人对其所为了解越多,他努力的结果便越大,这是第四道的一个基本原则,工作的结果与工作的意识状态成正比 。 根本就没有进步这档事,一切都一样,正如数千年、数万年之前,外在形式改变了,本质没变,人还是一样。『文明人』与『文化人』和最无知的野蛮人有着完全一样的兴趣,现代文明建基于暴力与奴役以及美丽的词藻,但所有这些关于『进步』与『文明』的美丽词藻,都只是词藻而已。 。 人的进化,」葛吉夫回答,「可以看成是发展他里面那些未曾自行(亦即,机械性)发展的力量与可能。 。 分别的个人有利之处在于他很渺小,而就大自然的经济原则来说,多一个或少一个机器人并不造成什么差别 。 「人所犯的其中一个严重错误,」他说,「这必须记住,就是他对关于他的『我』的幻想。 。 我群的交替,他们不断且明显地争取控制权,都是被偶发的外在影响力所操控。温暖、阳光、好天气立刻召唤出一整群的我,寒冷、烟雾、下雨则召唤出另一群的我,其它的情况则召唤出其它的感觉与其它的行动。人里面没有任何东西能控制这些我群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人没注意到或不知道;他一直都活在最后一个我的。 。 人的整个一生经常都在偿付由偶然的小我开出的期票。 。 车、马、驾驶和主人 。 在某一次谈话中,有人问,现存宗教的教诲和仪式里面,是否有任何东西是真的,可以导向某种究竟。 「是,又不是,」葛吉夫说。「想象我们坐在这儿谈宗教,女仆玛夏听见我们的谈话。她--当然以她自己的方式来了解--向门房伊凡复述她所了解的。门房伊凡又以他自己的方式来了解,并把他的了解说给隔壁的马车夫彼得听。马车夫彼得到乡下去,向村民们谈到他在城里所听见的上流阶级的言谈。你认为他所重述的会和我们所谈的一吗?这正是现存宗教和它的根源的关系。你有教诲啦、传统啦、祷告啦、仪式啦,不是第五手的,而是第二十五手的,而且当然了,每一样都被扭曲到认不出原貌,每一样的精髓都早已被遗忘。
1回应 2017-11-22 09:37:14 -
小禾 (焦点指向自我而非判断外界)
下午去相兄家里作客,围绕着第四道,讨论了3个主题 1.第四道的由来和葛杰夫的历史 2.三力 3.七律 第一部分一个小时相兄介绍 第二部分一个小时我来提问相兄解答 闪光点: 1.葛出生于亚美尼亚,是个战乱的国家,所以那里的人更关注内在的东西。 2.邬斯宾斯基为什么会和葛最后分开 3.第三种力是中和力, 面包,水,火(痛苦) 做任何事情,如果相打成目的,都会有痛苦 中和力:公益,德能,文化,观察者。 4.内在身体是物质的,非... (1回应)2014-05-17 20:25:57
下午去相兄家里作客,围绕着第四道,讨论了3个主题 1.第四道的由来和葛杰夫的历史 2.三力 3.七律 第一部分一个小时相兄介绍 第二部分一个小时我来提问相兄解答 闪光点: 1.葛出生于亚美尼亚,是个战乱的国家,所以那里的人更关注内在的东西。 2.邬斯宾斯基为什么会和葛最后分开 3.第三种力是中和力, 面包,水,火(痛苦) 做任何事情,如果相打成目的,都会有痛苦 中和力:公益,德能,文化,观察者。 4.内在身体是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竟然是小我。 5.要在一个事务上精深,用这个事情作为路径,通向那个高度。 6.喝茶训练,同时关注茶和味道 7.七律,如果无觉知则会一直画圆,要用觉知在转折处,施加外力。 8.达到目标很重要,不要被转折诱惑。
1回应 2014-05-17 20:25:57 -
小禾 (焦点指向自我而非判断外界)
-
smile (世界旅行者。诗歌、漫游、自由。)
人是机器,除了机械性的行动之外,你不能从一部机器中盼望什么。 所有你看见的人,所有你认识的人,都是机器。他们生来是机器,到死还是机器。野蛮人和知识分子与此何干?甚至现在,就在这一刻,当我们谈着话的时候,数百万的机器正在试图消灭彼此。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野蛮人在哪?知识分子在哪?他们都是一样。但要停止作机器是有可能的。 你对现代心理学有什么看法? 在谈论心理学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它所谈的是谁,它所没...2022-06-28 20:51:50
人是机器,除了机械性的行动之外,你不能从一部机器中盼望什么。
所有你看见的人,所有你认识的人,都是机器。他们生来是机器,到死还是机器。野蛮人和知识分子与此何干?甚至现在,就在这一刻,当我们谈着话的时候,数百万的机器正在试图消灭彼此。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野蛮人在哪?知识分子在哪?他们都是一样。但要停止作机器是有可能的。
你对现代心理学有什么看法?
在谈论心理学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它所谈的是谁,它所没谈到的又是谁?心理学谈的是人类。有什么心理学是关连到机器的?研究机器需要机械学,而不是心理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机械学着手,要用到心理学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呢。
人可以不再当机器吗?
啊,就是这个问题。如果你早把这问题多问几次,也许我们的谈话就已经有了一些进展。要不当机器是有可能的,但首先就是要懂这部机器。一部机器、一部真正的机器,不了解也不能了解它自己。当一部机器知道它自己,它就不再是机器。至少,不再是先前那一部机器。它开始为它的行为负责。
你的意思是说人并不为他的行为负责?
人会负责,机器则否。
依您看,为了研究您的方法,最好的准备是什么?比方说,研读所谓的神秘文学是不是有用?
是的,在阅读当中可以找到很多东西。就以你自己为例:如果你知道如何去阅读,你可能已经知道很多。我是说,如果你了解你一生中所读的一切,你就已经知道你现在追求什么。但对于你所读的、所写的,你都不了解。你甚至不了解了解这词的意义。
然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只有当你了解你所读的,你的阅读才会有用。但是当然,没有一本书能给予你真正的准备,所以不能说哪一本比较好。一个人所充分知道的那就是他的准备。如果一个人充分知道如何冲泡咖啡,或者充分知道如何制造靴子,那就已经可以跟他谈了。麻烦就在于没有人充分知道任何事,一切事物都被知道得马马虎虎,仅仅触及皮毛。
我问G,为了将他的教学吸收消化,人必须做什么。
做什么?做什么都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必须先了解某些东西。他有千万个虚妄的想法和错误的观念。主要是关于他自己。他必须先把它们去掉一些,才能开始去取得新的东西 。否则,这新的东西将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结果将比原来还糟。
一个人要如何去掉错误的观念呢?我们依赖于我们的认知形式,而错误的观念是由我们的认知形式制造出来的。
你又在谈不一样的东西了,你在谈认知所造成的错误,但我并不是在谈这个。在人所被赋予的认知限度内,他可以错得多些,也可以错得少些。如同我以前说过的,人的主要错觉就是他坚信他能做。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能做;所有的人都想要做;所有的人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应该做什么。但事实上没有人做任何事,也没有人能做任何事,这是第一件要了解的事。
每一件事都是发生的;所有降临在一个人身上的事物、所有他完成的事物、所有由他而生的事物——这一切都是发生的。恰恰如同雨,因为大气层高处或是地球四周云层温度的变化而降下来;如同雪,在阳光照射下融化;如同尘埃,在风中扬起。
人的作为、行动、话语、思想、感觉、信念、意见和习惯,都是外在影响的结果。他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一切的一切,都是发生的。
但如果你告诉人们说他什么都不能做,却没有人会相信你。这是你所能告诉人们的事情当中最具侵犯性、最令人不快的一件。它特别地令人不快、特别地具有侵略性。因为它是事实,而没有人想要知道这是事实。
你了解了这一点,我们的谈话就会容易些。但是用心智去了解是一回事,整个人内内外外彻彻底底地被说服,而且永远不忘记,又是另一回事。
和做这个问题有关的,还有另一件事。人们似乎总觉得别人总是把事情做错,每一个人总是认为他能把事情做得比别人好。他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那些正在被做着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已经以某种方式被做好了的事情,不能够、也不曾能够以另一种方式来做。
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大家如何谈论这场战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作战计划、他自己的理论。每个人都发现没有一件事以它该当的方式来做。事实上每件事都以它惟一可能的方式完成了。如果一件事能够不一样,每件事就都有可能不一样。那么,或许也可以没有战争。
试着去了解我所说的:每件事都倚赖另一件事。每件事都是相关连的,没有一件是分开独立的。因此,每件事都以它惟一的一条路进行。如果人们不一样,每件事情便都不一样了。他们是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每件事情是如何就是如何。
这些话很难吞咽下去。难道没有一件事、绝对没有任何一件事,能够被做成?
绝对没有。
而且没有人能做任何事?
那是另一个问题。为了要做to do,就须得存在to be。首先必须了解存在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继续我们的谈话,你将发现我们使用一种特别的语言。用通常的语言谈话是不值得的,因为使用那种语言,人不可能彼此了解。
然后人必须学习说真话,这一点也会让你觉得奇怪。你不明白人必须学习才会说真话,你会觉得似乎希望说真话或决定说真话就足够了。我告诉你,人们比较少故意说谎;在大部分情况中,他们以为他们说的是真话。然后他们却说谎说个不停,不管在他们想说谎的时候,还是在他们想说真话的时候。他们一直说谎,对自己也对别人。因此,没有人曾经了解自己或别人。
想想看,如果人们能够互相了解,还会有这样的倾轧、这样的误解吗?还会如此仇恨另一人的观点和意见吗?但他们不能彼此了解,因为他们不能停止说谎。说真话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为了说真话,人必须花很长的时间学习很多东西。单是希望是不够的,为了说真话,人必须知道什么是真话、什么是谎言。而且第一步必须知道自己里面的谎言——这一点没有人想要知道。
在莫斯科的几次谈话中,G提到一个我跟他在一起时所遇见的人,并谈到这个人与某些人的关系。
“他是个软弱的人,”G说,“人们利用他。当然并不是有意的,全是因为他顾虑(consider)他们。如果他不顾虑他们,每件事情都将不同。那些人本身也将不同。”
不去顾虑别人,这对我而言有点奇怪。“你所说的顾虑是什么意思?这个字有许多不同的意思。”
“恰恰相反,”G说,“只有一种意思,试着去思考一下吧。”
后来我懂了G所称为顾虑的是什么东西,也明白了它在人生中占了多大的位置,造成多少情况。G称为顾虑的,是能产生内在奴役、内在依赖态度的东西。
战争能够被停止吗?
G答道:能。但整件事的关键是:如何停止?为了了解这一点必须先知道很多。什么是战争?在我们上方的某处,两颗或三颗行星彼此靠得太近,便产生紧张。你有没有注意过,当走过人行道的时候有人挨近你,你就会感觉到一种紧张?同样的紧张也产生在行星之间,对它们而言,紧张或许只存在一二秒钟。但在这儿,在地球上,人们就开始彼此屠杀,而且或许要持续杀上好几年。在那时候,他们似乎认为他们彼此憎恨,或许他们必须为某一个崇高的目的去杀人,或许他们必须保卫某人或某物,所以屠杀是一件非常高贵的事,或许还有类似的其他理由,他们只不过是一场棋局里面的卒子而已,却那样地浑然不觉。他们以为他们具有重大的影响,他们以为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动来动去,他们以为他们可以决定做这做那,但事实上,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影响力,毫不夸张地说,等于零。
其次,在战争中,既不是威廉大帝,也不是什么大将军、部长能影响什么或做什么。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在一个大尺度上,都是被外界所控制;不是被偶然结合的数种影响力控制,就是被一般的宇宙律则控制。
G画了一个小小的图表,并试着解说他所称的不同世界中力量的交互作用,也就是外界对人类的影响力有关。
这个概念大致是:人类,或更正确地说,地球上的有机生命的行动,乃是同时相应于各种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不同世界中的各种各样的源头。也就是诸行星、月球、太阳以及诸行星。所有这些影响同时发生作用;此刻一种影响较占优势,下一刻则另一种影响较占优势。对一个人而言,他有某种可能性能够选择影响力。换句话说,就是从一种影响力过渡到另一种影响力。
“为了解释如何做到,得花很长的时间来谈,”G说:“所以我们将另外找时间。此刻,我要你了解一件事:人不能从一种影响中解放出来,除非他去臣服于另一种影响。这整件事,整个对自我的工作要点就在于:选择你希望接收的影响,并真正地臣服于这个影响之下。因此,就有必要先弄清楚哪一种影响对自己最为有利。”
G谈到行星和月亮时,就好像它们是活的东西。根据他的话,好似月亮是一个诞生中的星球,一个正处于发展初期的星球,尚未达到地球所拥有的智能。
G是如此表述的:“但月亮正在成长,正在发展。”G说,“到了某个时候,可能它将达到和地球一样的水准。然后,在它附近,将出现一颗新的月亮,而地球将成为它们的太阳。过去曾有某个时期,太阳像地球,而地球像月亮。更早些时,则太阳就像月亮。”
这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G所提及的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有机的理论,源于一种全新的原则,并显示出一种不同的宇宙秩序。
“地球的智能和太阳的智能之间有怎样的相对位置呢?”我问。
“太阳的智能是神圣的。”G说,“但地球可以变成和太阳一样,只是,当然啦,这没什么保证,而且地球可能在还没获得什么之前就死去。”
“这要依什么而定?”我问。
G的回答很模糊。“某些东西必得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如果在这一定的时期里面,该完成的没有完成,地球就会在它尚未达到它可以达到的成就之前死去。”
“这个时期多长,已经有人知道吗?”我问。
“有人知道,但让大众知道,对他们并没有任何好处,或许还更糟。有些人会相信它,有些人不会相信,其他人则要求证据,接下来他们就开始去敲破彼此的脑袋。在人群中,事情都是这么结束的。”
我们有多次关于艺术的谈话。
我并不将你称为艺术的东西称为艺术;你所称为艺术的只不过是机械性地重新制作,对大自然或他人的模仿,或仅仅是幻想,抑或企图做得像是原创性的。真正的艺术是相当不同的东西。
你所谓的艺术和我所谓的艺术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在你的艺术里一切都是主观的,它是艺术家对各种心情的感知,它是艺术家藉以表达心情的种种形式,它也是其他人对这种种形式的感受。一切都是主观的,一切都是偶然的。
真正的艺术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它如数学般地精准。每样东西都能被计算、被预知。在这种艺术中,艺术家知道并且了解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他的作品不可能让一个人产生一种印象,而让另一个人产生另一种印象。当然啦,我是假定这两个人位于相同层次。它将总是以数学的精确,制造相同的印象。
同时,同样的艺术作品会为层次不同的人制造不同的印象。层次较低的人将永远接收不到层次较高的人所感知的。这是真实的、客观的艺术。想象某些科学上的著作,例如一本论述天文或化学的书。不可能这个人对它作这样的了解,而另一个人对它作那样的了解。每一个已有充分准备,有能力读这样一本书的人,都将恰如其分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一件客观艺术的作品就是这么一本书。差别只在于它不单单影响人的理智部分,还会影响人的情感。
这种客观艺术的作品今天还存在着吗?
当然还存在,埃及的史芬克斯就是。还有一些历史上知名的建筑、某些神的雕像,以及其他很多东西。有些神的雕像和神话中的角色雕像,能够被当作书来读,只不过并非以理智而是以情感来读——如果那是已经充分发展了的情感。在我们旅行至中亚的途中,在Hindu Kush山脚下的沙漠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神像。最初我们以为是某位古代的神或恶魔。刚开始时,它只给我们一种稀有古物的印象,但过一会儿,我们开始感受到它雕像包含着许多东西:一个很大的、完全的、复杂的宇宙系统。慢慢地,我们一步步开始去解读这个系统;它在神像身体中、腿中、手臂中、头中、眼中和耳中,到处都有。在整个雕像里没有一处是偶然的,没有一处不具意义。渐渐地,我们明白了建筑这座神像的人们目的何在。我们开始去感觉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他们看见了建造者的脸,听见他们的声音。无论如何,他们所要表达的东西穿透数千年的光阴被我们领悟到了。而且不仅是它的意义,还有一切相关的感触和情绪。那的的确确是艺术。
通过跟G的接触,我有一种内在的信念,那就是:有些事情已经为我而改变,现在每一件事的进行都将不一样。
有人问及轮回再生的可能性。
“很多事情都有可能,”G说,“但必须了解人在生前和死后的素质。就机器人来说,所有的事情都依赖外在的影响,他现在是某个人,下一刻是另一个,再下一刻又是另一个,这样的他根本不会有什么未来;他被埋了,尘归尘这说法很适合他。
“要能论及任何一种来世,就必须有某种确实的结晶,人内在质地的某种融合,某种不受影响的自主性。如果人里面有任何能够抵抗外来影响的东西,那么,正是这东西本身可以抵抗肉身的死亡。但想一想你们自己,当人割到手指就昏厥或忘记一切,他里面还会有什么能忍受肉身的死亡?
如果人里面有些东西,他就有可能幸存。但就算有东西幸免于难,他的未来依然有可能很不一样,在某些结晶较为完全的情况下,才或许有可能在死后转世投胎。在另一种情况下,才有人们所谓的存在于彼岸。在这两种情况中,生命的延续都是在灵体当中,或者说,是靠灵体的帮助。
你们都知道灵体指的是什么,但你们原先所熟知的体系,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灵体,就完全错了。事实上所谓的灵体是通过融合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通过极辛苦的内在工作或奋斗,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得到灵体。如果它形成了,就有可能在肉身死亡后继续生存,也有可能在另一具肉身中再生,这就是转世投胎。
融合,内在统一,都是经过摩擦的方式获得,通过人内在的是与否的争斗。如果人活着而没有内在争斗,如果一切事物都在他里面自行发生而没有对立,如果他被拉到哪儿就到哪儿,或只是随风摆荡,那么他就会停滞在他原来的模样。但如果他里面开始一个挣扎,尤其是这挣扎有一明确的方向,那么逐渐地,一些不变的物质便自行形成,他开始结晶。
但结晶有可能在一个对的基础上,也可能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摩擦、是与否之间的争斗,可以很容易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例如,狂热信仰某些构想或恐惧罪恶,这些都能引发是与否之间极强烈的争斗。而人有可能在这样的基础上结晶,这样的人将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为了能进一步发展,他必须重新融化,而这也只能通过极痛苦的过程方能达成。
结晶有可能在任何基础上,譬如说,一个盗贼,一个真的正牌强盗,他会在路边的大石头后,拿着枪一动不动站上八个小时。你们能这么做吗?要知道,在他里面随时都有挣扎,他感到又渴又热,苍蝇一再叮扰他,但他站着不动。
另一个例子是僧侣,他害怕魔鬼;一整夜他用头撞地板同时祈祷,如此结晶达成了。人在这样的方式中能产生极大的内在力量,他们能忍受折磨,他们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这意味着此时在他们里面有些稳固不变的东西,这样的人能成为不朽之物,虽然有时候在他里面能保有相当的意识,但又有什么好处?即使如此,却也必须记住这极少发生。”
“有什么方法可以引发人内在是与否之间的争斗?”有人这么问。
“牺牲是必要的,”G说,“如果什么都不牺牲,就什么也得不到,而且,要牺牲的必须是在那时刻而言是珍贵的东西。要牺牲很长一段时间以及牺牲很多,但并不是永远,这一定要了解,因为这经常被误解。牺牲只在结晶过程中才需要,其后人可以拥有一切他想要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律则规范他,因为他就是自己的律则。”
我问:“为什么,如果古代知识已被保存,甚至超越了我们的科学与哲学,为什么不让大众拥有?那样不是更可以对抗欺骗、邪恶以及无知?”
“这问题有两种答案,”G说,“首先,这知识并没有被隐藏;第二,以它的特质而言就是无法为大众所共有。我们先考虑第二个说法,知识其实远比一般人以为的,对那些能够吸收的人更是咫尺可及;整个问题在于人根本不要它或不能接受它。
”但最重要的必须先了解另一件事,换句话说,知识无法属于所有的人,甚至不能属于许多人,这是一个律则。你们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你们不了解知识就像世上其他东西一样,都是物质。它是物质,意味着它具有物质的一切特性,而其中第一个特性就是:物质永远是有限的。即使是沙漠的沙粒与海洋的水也都有其一定的、无法改变的数量。所以,如果知识是物质,那么它就意味着在一特定时空下它有一定的数量。比如一个世纪,人类有一定量的知识可供使用。
“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从一般生活上观察,也能知道根据摄取数量的多少,人所拥有的知识物质其品质会有极大的不同。如果在一个地方有一个人或一小群人摄取了大量的知识,它就产生非常好的效果;而摄取少量(也就是,一大群人每个都摄取),就完全产生不了效果,甚至产生负面的效果。
”由此,如果定量的知识分配给数百万人,每个人收到的都非常少,而这少量的知识改变不了任何东西,不管是他的生活质量还是他对事物的了解。而且,不管有多少人得到这少量的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也一样改变不了什么,只会使他们更难改变。
”但如果反之,大量的知识集中于一群少数的人,那么这知识就会产生极好的结果。从这观点来看,知识保存在一小群人手中要比分散于大众来得有利。
”如果我们拿一定量的黄金,决定将它镀在一些东西上,我们就必须知道或盘算清楚有多少东西能镀上这定量的黄金。如果想要镀金的东西太多,它们就无法均匀镀上金子,会有斑点,看起来会更糟,还不如完全没有黄金。事实上,我们会失去我们的黄金。
“知识的分配正是基于这相同的原则,如果把知识给所有的人,没有人能得到任何东西。但如果保留给少数人,每个人得到的不只足以保存,甚至还能增加他所得到的。
“乍看之下,这理论好像非常不公平。
"事实上是大部分的人根本不要任何知识,他们谢绝自己的一份,甚至连生活用途所需的那份配额都不要。这在人类集体疯狂的时代尤其明显,像战争、革命等等,那时的人类似乎连所拥有的些许常识都丧失了,而变成彻底的自动机器,整群整群的人将自己送上大规模的毁灭。换句话说,连保护自己的本能都丧失殆尽。基于此,大量的知识留了下来,也就是说,这些无人要的知识能够分配给那些重视它的人。
”这里面并没有不公平,因为那些获得知识的人,并不是从别人手中取得,他们并未夺取任何东西,他们只是收拾别人当成废物而放弃的东西。而且,如果他们不收拾的话,那些知识无论如何都会丧失。
“人收集知识得靠其他人放弃知识。
”在人类的生活历史当中,有些时期,常常正巧是文化与文明开始沦亡的时候,当大众无可救药丧失理性而开始摧毁数世纪甚至千年来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因此,搜集四散的知识物质经常是文化与文明开始毁灭与沦亡的时刻。
“这方面的问题很清楚,群众既不要也不寻求知识。而群众的领导人基于个人的利益,则会试图强化他们对一切新的和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厌恶。人类生活中的奴性即建基于这种恐惧,甚至要想象这奴性所带来的恐怖都非常困难。我们一点也不了解人们逐渐丧失的是什么。但若要了解这奴性的原因,光看人如何生活便绰绰有余。组成他们存在的目标是什么,他们欲求、热衷以及抱负的东西,他们所想的,他们所谈的,他们所侍奉的,以及他们所崇拜的东西。
”想想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人花钱在什么东西上,甚至不提战争,只要想想最值钱的是什么,最大的群众汇聚在那里。我们只要想一下这些问题,就会清楚人类就目前的德行以及他们生活上的兴趣而言,根本不可能期望还会有什么不同的东西。
“想象一下,整个人类一年配有半镑的知识,如果这知识分配给每个人,每个人所分到的是那么少,他也只能保持他原来的愚蠢。但是,幸亏事实上极少人要这知识,那些取用的人便能得到(让我们假设一下)每个人一公克,因而获得变为更聪明的可能性。整体人类就算他们非常渴望也没法一起变聪明,而且就算他们都变聪明也于事无补,因为世上存在某种平衡是不能被干扰的。
”事实上并没有人隐藏任何东西,根本没什么神秘可言。但取得或传承真正的知识都需要极大的辛劳和努力,包括接受者与给予者。而那些拥有知识的人都会尽他们所能来传递与传播给最多的人,帮助人们接近它,让他们能作好准备来接受真理。
“但知识不能强加给任何人,如我说过的,如果我们不偏不倚调查一般人的生活,他一天的生活如何打发,他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将会立刻显示:是否能责怪那些拥有知识的人蓄意隐藏,蓄意不给其他人,或不愿传授别人他们自己所知道的。
”任何想要知识的人必须自行作最初的努力,去寻找与接近知识的源头,利用赋予全人类(但一般大众通常不想见到或认识)的帮助与指示。知识不会自动来找那些不自行努力的人,人们对于一般知识都非常了解这点。但说到大知识,当他们承认它有可能存在时,又会有不同的期待。每个人都知道。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中文,就必须努力工作好几年;掌握医药的原理需要五年,研究绘画或音乐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然而,竟然还有理论认为人不需自行努力就能得到知识,甚至在睡眠中他们都能得到。对于为什么知识无法接近人,这类理论正好造成一个额外的解释。同时还必须了解,光靠一个人独自努力,想在这方面达成什么也不会有任何结果。人惟有靠那些知识拥有者的帮助才能达成,这在一开始就必须先了解,人必须从知道的人身上学习。”
能不能说人拥有不朽?
有许多我们将之归属于人的特质,对其意涵我们都欠缺充分的了解,不朽便是其中之一。其他这类的特质还有个别性,意指人内在的统一,一个永远不变的我,意识与意志。所有这些物质都能属于人,但这当然不意谓这些特质真的属于人,或属于每一个人。
为了了解人目前是什么,亦即目前的发展层面,就多少需要想象人能够是什么,亦即他能达成什么。惟有了解确实的发展顺序,人才会停止将目前所没有的特质归属于自己,这些特质只有在极大的努力与辛劳之后才能获得。
就人这字的完整意义上来说,一个达成完全发展可能性的人,实际上包含了四个身体。这四个身体是由变得越来越精细的物质所组成,它们彼此互相渗透而形成了四个独立的组织,彼此有明确的相互关系,却又拥有各自的独立行动。
为什么能存有四个身体的原因是,人类的有机体,亦即肉身,有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在某些情况下一个新的、独立的组织能从中生长,为意识活动提供一个比肉身更方便也更容易反应的工具。在这新身体中显现的意识能有完全的力量与控制来统治肉身。在这第二个身体中,某些情况下能生长出第三个身体,同样也有它自身的特质,在这第三身体中显现的意识,有完全的力量与控制来统治前两个身体;而且,第三身体所拥有获取知识的可能性是第一或第二身体难以达到的。
在第三身体中,某些情况下第四个身体能生长,它和第三身体大大不同,就像第三与第二,第二与第一的不同一样。在第四身体中显现的意识能完全控制前三个身体与自己。
这四个身体在不同的教学中有不同方式的界定。
第一身体是肉身,第二个是自然的身体,第三个是精神的身体,第四个是神圣的身体。在通神的术语中,第一个是肉体,第二个是灵体,第三个是智体,第四个是因果体。在某些东方教学用语中,第一个称为“车身”(身体),第二个称为“马”(感觉、欲望),第三个称为“驾驶” (理智),第四个称为“主人”(我、意识、意志)。
人并不是天生就有更精致的身体,而且只有在内外条件都良好时,才有可能加以人为培养。
灵体并不是人绝对必要的器具,它是极奢侈的东西,只有少数人能负担得起。没有灵体人一样能活得很好。他的肉身具备了一切生活所需的机能,一个没有灵体的人甚至还能产生一种非常聪明或灵性之人的印象,他不只可以欺骗别人,甚至能欺骗自己。
这点更可见诸于智体和第四身体。一般常人没有这些身体或相应的机能,但他经常认为(也能让别人以为)他有,原因是,首先,事实上肉身用以运作的物质和组成高等身体的物质相同,只是这些物质尚未在他里面结晶;第二个原因是,肉身具有高等身体相类似的所有机能,虽然它们当然有很大的不同。只拥有肉身与拥有四个身体的人,他们的机能之间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前者肉身统治了其他所有的机能,换句话说,一切都受制于肉体,而肉体又受制于外在的影响。后者则全部由高等身体来控制与指挥。
肉体的诸机能可以模拟于四个身体的机能。
就大自然的经济原则来说,多一个或少一个机器人并不造成什么差别。如果我们想象在一个显微镜底下的细胞与我们的身体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很容易了解这相关的大小。一个细胞的存在与否并不会改变身体生命中的任何东西。
完全同样的道理。一个分别的个人显得太微小,根本不可能影响宇宙组织的生命。
要谈进化就必须了解,打从开头就没有机械进化的可能,人的进化是他的意识的进化,而意识不能无意识地进化。人的进化是他的意志的进化,而意志不能非自愿地进化。人的进化是他做的力量的进化,而做不可能是事物自行发生的结果。
几乎每一次的谈话,G都会回到人缺乏统一性的主题。
人所犯的其中一个严重错误,就是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并且是同一个人;事实上,他一直是不同的人。人并没有单一的我,而是有几百几千各自分开的小我。
每一个分别的小我都能以整体之名称呼自己,以整体之名行动、同意或不同意、给予承诺以及做决定。而另一个我或整体则必须去料理善后,这解释了为什么人经常做出决定却很少执行。一个人决定第二天一早就起床,一个我,或一群我决定了这个,但起床是另一个我的事,他完全不同意这个决定或甚至对这决定一无所知。
在某个时刻,由于一个小意外我可能答应了某事,不是对自己,而是对其他人,但纯粹只是出于虚荣或为了好玩,然后它消失了。但这个人,也就是整个其余的我群完全不知道这个允诺,甚至很可能一生都得为此偿付代价。
这是人类的悲剧,由于任何一个小我都有权签署支票与期票,而这个,也就是整体,就必须出面偿付。人的整个一生经常都在偿付由偶然的小我开出的期票。
将人比喻成一幢房子等候主人的到临,这常常会在东方教学中遇见。但即使人对他的可能性有最清楚的了解,也不会有任何接近达成的可能。为了实现这些可能性,他必须对解脱有极强的欲望与牺牲一切的意愿,为了这解脱而甘冒一切风险。
人类的发展沿着两条线进行,也就是知识线和素质线。在正确的进化中这两条线会平行发展,而且互相帮助。但是如果知识线的发展远超过素质线,或是素质线的发展远超过知识线,人的发展就会出错,早晚会碰到瓶颈。
人们了解知识是什么意思,他们也了解知识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有高下之别,也就是有不同的品质。素质对它们而言则只是存在,是不存在的相反。他们不了解素质和存在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和范畴。就以矿物和植物为例,它们的素质是不一样的。植物和动物的素质,以及动物和人的素质也不一样。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素质差异可能比矿物和动物之间的差异还要大,但是人就是不了解这一点。
他们不了解知识是依素质而定的。他们不但不了解,甚至不想去了解。尤其是西方文化会认为一个人可以拥有极高深的知识,譬如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擅长研究发明,但同时他也可能是,而且有权是个猥琐、自私、吹毛求疵、卑鄙、善妒、虚荣、幼稚的人。
然而这就是他的素质。人们总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依赖素质而定。西方人非常看重一个人的知识程度,而不重视他的素质程度,他们并不会为了素质的低下而感到惭愧,他们甚至不知道素质是什么。
假如知识的发展超过素质,就变成抽象的理论,不能应用于生活,甚至还会有害,因为它不能为生活服务,或是帮助人们应付难题,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复杂,带来新的困难、麻烦和不幸。
人们早已忘记素质的价值及重要性,也忘记知识程度是由素质程度决定的。
人的素质有许多不同的层面。现代人素质最显著的特性就是内在缺乏统一性;更进一步说,许多他自以为拥有的特性,如清晰的意识、自由的意志、永恒不变的自我以及做的能力,其实都付之阙如。现代人素质的主要特性就是昏睡,而这解释了他为什么缺乏其他各种特性。
现代人活在睡梦中;生于昏睡,也死于昏睡。现在我们只需要想一想:一个昏睡的人可以拥有怎样的知识?如果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记得昏睡是我们素质的主要特性,就会恍然大悟:假如一个人真的想要拥有知识,他必须先思考要如何清醒,也就是如何改变他的素质。
人的素质有许多不同的外在表现:主动或被动;诚实或说谎;自制或放荡;易怒、自私、随时准备自我牺牲、骄傲、虚荣、欺诈、勤奋、懒惰、有道德或堕落。
但是这全都是机械性的。如果人说谎那是因为他无法不说谎,如果他说实话,那也是他无法不说实话。
当然这也有它的限度。一般说来,现代人的素质品质很糟,但也有可能更糟到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这点必须要牢记。如果自己的素质还能改变,就算是非常幸运了。大多数人的机器都已经破败不堪,无药可救。如果你想到这一点,就会了解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吸收真正的知识,因为大部分人的素质都阻碍了这个可能性。
一般说来,知识与素质的平衡发展,远比各自的发展重要得多。单方面的发展一点都不好,但是这种发展似乎特别吸引人。
如果知识的发展胜过素质,一个人能知却没有能力做,这是无用的知识。反过来说,如果素质胜过知识,一个人有力量做,却不知道要做什么,这样的素质漫无目标,所做的努力也只是白费。
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例证显示当知识的发展超过素质,或是素质的发展超过知识,都会导致一个文明全盘瓦解。
一般人并不会分辨了解和知识的不同。当我们了解知识只是一个中心的运作,而了解却是三个中心同时运作,就能明白知识和了解的差别。理智中心可能知道某事物,但只有当一个人感受并察觉与这事物相关的一切,了解才会出现。
这世界的万事万物,从太阳系到人,从人到原子,不是上升就是下降,不是进化就是退化,不是发展就是败亡。没有机械性进化这回事,只有退化或毁坏才会机械性地进行,如果不能有意识地进化就会退化。至于外来的帮助,只有在人们重视及接近它时才能发挥效力,即使一开始它可能只是一种情感作用而已。
让我们再以人为例,在我说的这套语言中,不用人这个字,而是用七个字来表示,依序是第一种人,第二种人,第三种人,第四种人,第五种人,第六种人及第七种人。使用这七个字,人们就能了解彼此所谈的是什么了。
第七种人已经达到人类发展的极致,具有人可能拥有的一切,也就是意志、意识、永恒不变的自我、个别性、不朽,以及其他许多我们误归于己有的特性。我们只有在相当了解第七种人及其特性时,才能了解我们逐步朝他进化的各个阶段,也就是了解我们可能的发展过程。
第六种人非常接近第七种人,只是他的一些特性还不能永久不变。
第五种人对我们而言也是可望不可及,因为他已经达成统一性。
第四种人是一个居中的阶段,我等会儿再谈。
第一、二、三种人都在同一层次,共同形成机械的人性。
第一种人生活的重心在运动中心,这种人是身体人,他的运动中心和本能中心强过理智和情感机能。
第二种人和第一种人在同一层次,但是他心理生活的重心是在情感中心,也就是他的情感机能强过其他机能,他是情感人。
第三种人也处在同一层次,但是他心理生活的重心是在理智中心,也就是他的理智机能强过运动、本能和情感中心。他是理智人,总是由理智和思辨来看待事物。
每一个人生来就是第一种人、第二种人或第三种人。
第四种人并不是天生的。他生来是第一、二或三种人,只有在经过特定的努力之后才能成为第四种人。他一定是学校工作的产物,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偶然发展成或一般教养的成果。第四种人已经与前三种人站在不同的层次:他有一个永久的磁性中心,由他对工作的评价及与学校的关系所组成。此外,他的心里已经开始达到平衡,不会像前三种人一样有一个中心压倒其他中心。他开始认识自己,也知道要往哪里去。
第五种人开始形成结晶,他不会像前三种人一样善变。但是要注意的是,第五种人可以是正确或不当工作的结果。他可以由第四种人进化而来,也可以不经由第四种人而达成。如果是后者,他就不能再发展成第六及第七种人。要成为第六种人他必须融化掉已经结晶的本质,必须要有意地忘掉他是第五种人,这只有经过可怕的痛苦才能做到,还好这种错误发展的例子非常少。
如此,所有人的内在及外在表现,所有属于人的,所有他创造出的事物,也都可以分成七类。
我们可以说有一种知识是属于第一种人的,它以模仿、本能、背诵、填鸭及反复练习为基础。如果他是百分之百的第一种人,就会像鹦鹉或驴子一样学习任何事物。
第二种人的知识是他所喜欢的知识,他不喜欢的就一点也不知道。他总希望在每件事物上找到乐趣。反之,如果他病态,就会知道他不喜欢、压迫他、使他害怕、恐惧及厌恶的知识。
第三种人的知识以主观的逻辑思考、字眼及字面的了解为基础。它是书虫及学者的知识。举例来说,第三种人会计算可兰经中阿拉伯字母出现的次数,然后以此演绎一整套体系来诠释可兰经。
第四种人的知识就非常不同了。这份知识来自第五种人,而又依次来自第六种人,上溯自第七种人。当然第四种人只能以他的能力限度来理解这份知识。但比起第一、二、三种人,他已经由知识的主观面中解脱出来,迈向客观的知识。
第五种人的知识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他已经拥有一个不可分割的我,而他所有的知识都属于这个我。他不会有一个我知道某事物而另一个我却不知道。他知道什么,他整个人都会知道。他的知识比起第四种人的要更接近客观知识。
第六种人的知识是人可能拥有的最完整的知识,只是它还有可能丧失。
第七种人就是他自身的知识,它是不能与他分离的。它是关于一切的客观而且实际的知识。
素质也是同样的情况。第一种人的素质是依本能和感官而定,第二种人的素质是情绪的素质,第三种人的素质则是理智的素质。显而易见的,知识不能远离素质。第一、二、三种人的素质无法拥有第四种人以上的知识。不论你给他什么,他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把每一个观念降到自己的层次来谈。
这七类区分一定要能运用到与人相关的一切。例如第一种艺术是属于第一种人模仿抄袭的艺术,或是野蛮、原始感官的艺术,如野蛮人的舞蹈和音乐。有属于第二种人的情感艺术,以及第三种人的理智、发明的艺术,也有第四种、第五种艺术等。
同理,有第一种人的宗教,也就是具有慑人光彩的仪式、牺牲和祭典的宗教,或反之,沉郁、野蛮、残酷的宗教等;第二种人的宗教是信仰、爱、崇拜、冲动、热情的宗教,很容易变成迫害、压制、及灭绝异端和邪教的宗教。第三种人的宗教则是看重证据和议论的理论性宗教,它以逻辑推演、深思熟虑和诠释为基础。第一、二、三种宗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极限,只要我们停留在目前的层次就没有办法了解第四种以上的宗教。
若不谈宗教整体而只谈基督教,我们也会有第一种基督教,也就是伪装成基督教的异教。第二种基督教是情绪的宗教,有时是纯洁无力,有时则充满血腥恐怖,走向宗教审判和宗教战争。第三种基督教以各种新教为代表,以辩证、议论、理论为基础,第四种基督教是第一、二、三种人毫无概念的。
事实上,第一、二、三种基督教只是外在的模仿而已。只有第四种人才会努力成为基督教,而只有第五种人才能真正成为基督徒。因为成为基督徒的意思是要具备基督徒的素质,也就是依照基督的教训而生活。
第一、二、三种人不能依照基督的教训生活,因为对他们而言任何事都是发生的,今天是一回事,明天又是另一回事。今天他们准备把最后一件衬衫送人,明天却因为一个人拒绝把衬衫送给他们而把他撕得粉碎。他们受每一个事件的支配与操控,而不是自己的主人,所以不能下定决心成为真正的基督徒。
科学、哲学及其他人类生活及活动的表现,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区分成七类。但是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根本没有这种区分,因此很难了解彼此。
要研究一个宇宙的体系不能不研究人,同时,要研究人也不能不研究宇宙。人是世界的一个形象,他和整个世界都是由相同的律则创造的。认识并了解自己,人就能认识并了解整个世界,以及所有创造和控制世界的律则。同理,研究这个世界及控制它的律则,人也能学会并了解控制他自己的律则。在这种关联中,有些律则比较容易通过研究客观世界来了解,有些律则只有通过研究自己才能被了解。研究自己和研究世界必须平行发展,彼此帮助。
要谈世界这个字眼,首先必须了解有许多个世界同时存在。我们不只活在一个世界,而是活在好几个世界中。这个观念并不容易了解,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世界这个字眼通常以单数表示。如果用为复数也只是强调相同的观念,或是表达互相平等的不同世界。我们的语言并没有世界彼此包容的观念。然而我们替代在不同的世界这个观念,正好指出世界是彼此包含,而我们与它们各有着不同的关系。
如果我们问自己住在什么世界,首先我们必须自问哪个世界与我们的关系最直接而且密切。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答,通常我们把世界定义为人类的世界,我们在其中生活,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但是人类是地球有机生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所以正确的说,地球上的有机生命是最贴近我们的世界,这是动植物及人类共同组成的世界。
但是有机生命也在世界里。对于有机生命,什么是它的世界?
我们可以说对有机生命而言,地球这个行星就是它的世界。
但是地球也在世界里。对地球而言,什么是它的世界?
对地球而言,世界是太阳系的行星世界,它是其中的一环。
对所有的行星而言,什么是世界?是太阳,或是太阳影响所及的领域,或说是太阳系。
对太阳而言,世界就是我们的恒星世界,或称之为银河,是无数太阳系的总和。
更进一步从天文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臆测有无数个世界存在于所有的世界中,彼此遥遥相隔。这些世界合在一起被称为银河系的世界。
再进一步,导入哲学的推论,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世界是某个来自对我们而言不可知、不可解的整体或太一(就如一个苹果是一)。这个整体或太一或所有,可以被称为绝对者,或是独立体,因为它包含了所有的世界,并不需要依赖任何事物而存在,它是所有世界的世界。逻辑上我们可以设想一种事物的状态,在其中所有一切形成单一整体。这样的整体一定是绝对者,也意指着独立体,因为它是无限不可分割的。
这个绝对者,也就是所有形成单一整体的状态,是事物最初的状态,后来经由区分和辨别才产生了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大千世界。
人以不同的方式活在所有的这些世界中。
这意味着他首先被最贴近,他身为其中一份子的世界所影响。较远的世界也影响人,就如其他居中的世界一样直接,但是它们的作用力会随着与我们的遥远距离或是俱增的差异而逐渐减弱。就如随后会看到的,来自绝对者的直接影响力并不会到达人的身上。但是它的下一个世界及恒星世界的影响已经对人的生活产生明显的作用,虽然科学对这点还不甚明了。
在检查这些影响以及由单一转变到多数的律则之前,我们必须先检查创造宇宙万有现象的基本律是。
这就是三律,或称为三原则,或三力的原则。它指出每一个现象,不论规模大小或发生在哪个世界,不论从分子现象到宇宙现象,都是由三个不同且相反的力量结合或相遇的结果。当代思想知道有两个力同时存在,一个现象必须经由它们才能发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阳极与阴极,正电与负电等,但是当代思想甚至没有随时随地观察这两力。更不用提从来没有人提及第三力的存在,或即使提出了也没有人注意。
根据真确的知识,一个现象的产生绝不能只靠一力或二力,一定需要第三力。不论就哪一个范畴而言,只有借着第三力,前两力才能产生所谓的现象。
三力的教义是所有古老体系的根基。第一力可以称为主动力或积极力;第二力是被动力和消极力;第三力则是中和力。不过这些都只是名称之别罢了,因为实际上它们都是一样主动,只是在相遇的那一点上呈现出主动、被动及中和的分别,也就是说,它们在某一特定时刻根据彼此的关连而有所不同。前两力比较容易为人理解,至于第三力,有时可以在力量的应用点上或是媒介、结果中发现它的踪迹。
但是一般来说,人很难直接观察并了解第三力,这是因为人们一般心理活动的机能有限,所感知到的现象界其范畴也有限,就像我们不能感知第四度空间一样,我们也无法直接观察到第三力。
但是经由研究自己的思想、意识及活动的种种表现,如习惯、欲望等,人或许可以学着未预见去观察并看出自己身上的三力作用。举个例子,一个人想要工作自己以便改掉某些特性,达到更高的素质层次,那么他的渴望和进取心就是主动力,而所有与进取心相反、习以为常的心理活动就是被动力或消极力。通常这两力要不是互相抵消,就是其中一力完全消除另一力,然后却也虚弱的无法产生进一步行动。因此这两力将会绕着彼此打转,一力吸收另一力,不会产生结果。
一个人可能满怀渴望和进取心,但是全部的进取心却耗费在克服生活中的惰性,一点儿也不剩。除非出现第三力,否则情况将持续如此。第三力也许以新知识的形式出现,显示工作自己的好处或必要性,以此支持并强化原来的进取心。如此一来,进取心将在第三力的帮忙下就能朝着目标迈进。
关于三力的活动以及第三力加入的时机,我们可以观察个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类社会的生活现象,以及周遭的自然现象,从中找到许多例证。
不过一开始我们了解一个通则就够了,那就是每一个现象,不论程度大小,都必须是三力的显现,只凭一力或两力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观察到有某件事停顿不前,或是总在某一点上举棋不定,就可以说那是缺乏第三力的缘故。要了解这一点,就要记住我们之所以无法观察到第三力,是因为在主观的意识状态下无法观察到客观世界,在主观所及的现象世界中我们只能观察到一力或二力的显现。
如果我们能在每一个活动中看出三力的话,就能看到世界的真实面貌了(即物自身)。只是我们要知道一个看来简单的现象实际上可能非常复杂,也就是说它可能是三力的复杂组合。但是我们知道自己还不能看到世界的真相,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何以我们看不到第三力,因为第三力是真实世界的产物。我们所观察到的主观世界只是相对的真实,至少它并不周全。
回到我们所处的世界,现在我们可以说在绝对者中,如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三力的作用:主动力、被动力及中和力。但是既然绝对者是一个整体,这三力也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说,在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时,这三力具有一个完全而独立的意志,完全的意识及对它们自身及所做一切的全盘了解。
绝对者中的三力是一个整体,这个观念是许多古老教义的基础,例如同质又不可分的三位一体,或是印度教中的梵天、湿婆及克里希耶等。
绝对者的三力构成一个整体,可以随自己的意志和决定分分合合,在彼此的结合点上创造诸现象或诸世界。这些依据绝对者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世界在每一件事物上都完全依赖这个意志。在每个世界中三力也同样发生作用。然而因为这些世界自己并不是个整体,而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它们之中的三力就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而产生三个意志、三个意识,及三个统一。
三力中的每一力都包含了这三力的可能性,但是在它们的结合点上,每一力只显现其中一个原则,要不是主动,就是被动或中和力。这三力合成一个整体,产生新的现象,但是这三力一体与绝对者中的三力不同,因为绝对者中的三力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单一意识与单一意志。在绝对者下一级的世界里,三力已被区分,它们的相遇点具有不同的性质。
绝对者中的三力其相遇的时刻及地点是由它们自己的意志所决定,而第二层级的世界却没有一个单的一意志,而是三个,它们的相遇点也是由个别的意志所决定,就显得偶然不定或是机械性了。绝对者的意志创造了第二级的世界并且支配它们,但是它并不支配它们的创造性活动,而任由机械因素构成。
让我们假想绝对者是一个圆圈,在其中有其他的同心圆,也就是第二层级的诸世界。绝对者我们用数字1表示,因为其中的三力构成一个整体,而其他的小圆圈则用数字3表示,因为第二级的世界已经有所区分了。
第二层级世界中的三力一遇到这些世界的任何一个,就产生了第三级世界。这些世界是由半机械的三力所创造,不再仰赖绝对者的独一意志,而受机械律则控制。一旦被创造出来后,它们会显现自己的三种新力量,所以第三级世界中作用的力量就会有六个。
在图表中第三级的世界以数字6表示(3+3)。在这些世界中,又创造出第四级世界,其中有来自第二级世界的三力,第三级世界的六力,以及它们自己的三力,总共是十二力,所以以数字12代表(3+6+3)。这些世界因为受到更多律则控制,离绝对者的单一意志更远,也更机械性。在其中创造出来的世界会受到二十四力的控制(3+6+12+3),然后再创造出来的世界就会受制于四十八力;第二级世界的三力,下一级的六力,再下一级的十二力,再下一级的二十四力,以及它自己的三力(3+6+12+24+3)。四十八世界所创造的世界就会受到九十六力所控制(3+6+12+24+48+3).如果还有下一级世界,就会受到一百九十二力控制,以此类推。
如果我们以绝对者创造的第三世界为例,那就所有的恒星世界。第六世界是其中产生的一个世界,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银河。第十二世界是银河中的一颗恒星,我们的太阳。第二十四世界则是行星世界,也就是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第四十八世界是地球,第九十六世界则是月球。如果月亮有卫星,那就会是第一百九十二世界,以此类推。
在绝对者、所有的世界、所有的恒星、我们的太阳、诸行星、地球,以及月球之间构成了创造射线。对我们而言,创造射线是最广义的世界,当然它并不能充分含括世界这个字眼的意思,因为绝对者产生了无数个不同的世界,其中每一个世界又产生了个别的创造射线。此外,每一个世界又包含了几个世界,进一步分割射线;而且我们在这些世界中只选出一个世界,也就是我们的银河。这个银河中又有无数的恒星,而我们只选出离我们最近、生活作息都仰赖于它的太阳。
每一颗恒星都代表创造射线的进一步分割,但是我们无法以研究我们所处射线的同等精力来研究它们。此外,在太阳系中行星比太阳离我们近,而行星当中又以地球最接近我们,我们就生活于其中。我们不需以研究地球的方式去研究其他行星,只要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待就行了,也就是研究它们的尺度远不如研究地球。
每一个世界的力量数目,不论是一、三、六、十二等等,都显示其所受制的律则数目。
一个世界所受的律则越少,就越接近绝对者的意志;一个世界所受的律则越多,就越机械性,越远离绝对者的意志。我们所处的世界有四十八条律则,可以说离绝对者的意志相当远,是在宇宙中一个黑暗而偏僻的角落。
创造射线帮助我们看清自身处在宇宙的位置,但是如你们所知,我们还没谈到影响力的问题。为了了解不同世界的不同影响,我们必须更了解三律,以及更为基本的律则——七律,或是八度音阶的律则。
第五章
我们将这三次元的宇宙想成是物质和力的世界,所取的是这些名词最简单最基本的含义。尚不为科学所知的、属于更高次元的理论、属于物质、空间及时间的理论,以及关于宇宙其他领域的知识,我们稍后谈。现在,将宇宙以创造射线——亦即由绝对者到月球——的图表形式表现出来。
〇 绝对者:一。
〇 所有的世界:三律则。
〇 所有的太阳:六律则。
〇 太阳:十二律则。
〇 所有的行星:二十四律则。
〇 地球:四十八律则。
〇 月球:九十六律则。
乍看起来,创造射线似乎是一个很粗浅的宇宙图表,但事实上,如果你进一步去研究它,你就会明了,借着这么一个简单图表的帮助,就能把和谐带进各式各样互相冲突的哲学、宗教和科学的世界观之中,使它们融入一个单一的整体。创造射线是古代的知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许多以地球为中心的天真理论,事实上是创造射线的不恰当的解说,或者由于以字面来了解所导致的扭曲。
必须注意到:创造射线以及它生自绝对者的观念,和某些现代但不见得科学的观点相冲突。就以太阳、地球、月球的演进阶次来说吧!根据通常的观点,月亮是冷的、死的天体,曾有一度像地球,也就是说,它曾拥有内在的热;在更早的时候,它是一大团火,像太阳一样。而地球,根据通常的观点,曾有一度像太阳,然后渐渐冷却,迟早将变成一块冰冻的东西,像月球一样。一般的见解认为太阳也在冷却当中,到了某个时点,它就将像地球一般变成月球。
当然,首先我必须评论:这个观点不能被称为严格定义下的科学,因为关于这个主题,在科学上,也就是天文学,或更正确地说,天体物理学上,有许多不同而且互相矛盾的假说和理论,其中没有一个具有值得认真看待的基础。但这个观点已广泛流传,而且成为当今一般人看待世界的观点。
而这个创造射线,以及它由绝对者生长出来的观点,却与当今一般的看法相冲突。
根据这一个观点,月球是一个尚未出来的行星,就这么说吧:它正在诞生。它正在渐渐变暖,而且(如果创造射线的发展顺利),迟早会成为像地球这样,有它自己的行星——一颗新的月亮。创造射线上将新添一个新的环节。同样地,地球也并非在变冷,而是在变暖,到时候可能变成像太阳一样。例如我们在木星的系统中观察到这样一个过程——木星是它的行星们的太阳。
总结前面关于创造射线的说法,从第一世界到第九十六世界,我必须加上一点:相配于每一个世界的数目,意指支配各该世界的力量的数目,或者说律则的数目。在绝对者那儿,只有一种力,也只有一种律则,它就是绝对者单一的、独立的意志。在下一个世界,有三种力,或三种律则;在更下一个世界有六种律则;接下去,有十二种律则,以此类推。
在我们的世界,也就是地球,有四十八种律则施行在我们身上; 我们臣属于它们,由它们统治我们整个的生活。如果我们生活在月球上,我们将臣服于九十六种律则;那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和行动将更为机械化,而且我们将不像现在这样有机会逃脱机械性。
如同我前面所说过的,绝对者的意志仅显现于由自身创造出来的世界,也就是第三世界;绝对者的意志并不直接到达第六世界,而仅以机械律则的形式显现于第六世界。更进一步,在第十二、二十四、四十八及九十六世界,绝对者的意志愈来愈不可能显现。这意指在第三世界,绝对者为宇宙其他部分创造了一个大概的计划,然后这个计划便机械化地发展下去。
没有这个计划,绝对者不能在接下来的世界里显现他自己,而当他依据这个计划显现自身的时候,取的是机械律则的形式。这意指:如果绝对者要显现他的意志,就说是到我们的世界吧,那么为了对抗运作中的机械律则,绝对者就必须摧毁介于他和我们之间的世界。
奇迹的观念如果意味着创造律则的意志将律则摧毁,则不仅与常识有违,还和意志这观念本身有所矛盾。奇迹只能够是人所不知道的,或很少见的律则的显现。奇迹,是另一世界的律则在这个世界的显现。
在地球上,我们和绝对者的意志远远相隔;四十八种机械律将我们和他隔开。如果我们能将自己从这些律则的半数中解放出来,我们将发现自己只受制于二十四条律则,也就是统制行星的律则,那么我们就会和绝对者以及他的意志更接近。如果我们能再将自己从这些律则中解放出来,那我们就臣属于太阳的律则(十二律则),与绝对者更近一步。如果我们再又能够摆脱这些律则的半数,那我们将隶属于恒星的世界,而和绝对者直接的意志只剩一步之隔。
人逐渐将自己从机械律中解放出来,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统制人的四十八律则的研究不可能像天文学的研究那么抽象;只能借着观察它们在自己身上如何发生作用,借着观察自己如何摆脱它们,才能研究它们。开始的时候,人必须了解他其实不必受制于上千条别人为他、以及他为他自己所创的琐碎无用而又讨厌的律则。当他尝试摆脱它们,将发现他办不到。长久而又持续地尝试获得自由,只会使他信服自己是受奴役的。人所受制的律则,只能藉由与之对抗、试图摆脱,来研究它们。但是要从一条律则解脱而不为自己创造另一条律则来代替,则需要大量的知识。
律则的次序以及它们的形式,依我们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创造射线而定。
在我们的系统中,创造射线的末端,也就是说树干仍在生长的那一端,是月球。创造射线赖以生长的能量,也就是说,月球的发展以及新枝干形成所需的能量,由地球传往月球。这些能量由太阳、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以及地球本身,交互作用而形成,这些能量被聚集在地球表面一个很大的蓄能器中。这个蓄能器就是地球上的有机生命。
月球成长及暖化的过程与地球生物的生死有关。月球对所有生物的影响力显现在地球上发生的一切事情上面。所有地球上的有机生命,其活动的主要,或说是最近、最直接的推动力,便是月球。人类、动物、植物的一切运动、行动和表现,都因月球而起,也都受制于月球。覆盖于地球表面的这层有机生命的敏感薄膜完全依赖着那块向它吸吮活力的巨大电磁石。
人类,一如其他的生物,不能在一般的生活条件下挣脱月球的影响。
我们生活中的机械部分倚仗着月球、臣属于月球。如果我们从内在发展意识和意志,将我们机械性的生活以及所有的机械化表现转而臣属于这意识和意志,我们将能逃脱月球的力量。
下一个必须要精通的概念,是这个以创造射线为形式的宇宙的物质性。宇宙中的万物都是可称重、可测量的。绝对者就像月亮或人一样是物质的,可以称重、可以测量。如果绝对者就是上帝,那就意指上帝可以称重、可以测量、可被分析出成分,可被计算,也可以用一个明确的公式表现出来。
但物质性这个概念就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具有相对性。如果我们回想人这个概念,以及所有和以指涉他的一切——诸如善良、邪恶、老实、虚伪等等——都被区分为不同的范畴(第一种人、第二种人等等),那我们就比较容易明白世界这个概念以及所有相关的一切,也同样被区分为不再的范畴。
创造射线在宇宙中建立了七个层面;七个世界层层相套。凡是指涉这宇宙的语词都可被区分为七个范畴,一个套住另一个。绝对者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所有的世界的物质性汪同。所有的世界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所有的太阳的物质性不同。我们的太阳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所有的行星的物质性不同。所有的行星的物质性,其位阶和地球的物质性不同。地球的物质性,其位阶又和月球的物质性不同。
这个观念一开始很难了解。人们习惯于认为物质到处都是一样的。整个的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化学以及像光谱分析这样的方法,都是建基于这个假设。物质都一样,这是真的,但物质性不同。而物质性的等级,直接依特定一点上所表现出来的能量的质地和属性而定。
物质或实体,是力或能存在的先决条件。但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对宇宙存着二元的观念。物质和力,正如其他一切观念一般具有相对性。在一切是一的绝对者那儿,物质和力也是一。但就此而论,物质和力并不被当做宇宙真正的要素,而是当做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世界的属性或特质。要开始研究宇宙,有必要先对物质和能——例如像我们通过感官直接观察所获者——有一个基本概念。
常者,被当做材料、物质,而处于变的状态中的常者,或物质,叫做力或能的显现。所有这些变动,可以看做是振动或波状运动的结果。而这振动或波状运动始于中央,也就是绝对者内部,然后向四面八方延伸,互相超越、冲撞、合并,直到它们在创造射线的末端才全部告终。
从这个观点看来,宇宙中包含着振动和物质,或振动状态中的物质,亦即振动着的物质。振动的频率和物质的密度成反比。
在绝对者里面,振动最快,物质密度也最低。在下一个世界,振动慢些,物质密度也大些。
真正不可分的,惟有绝对者的三个原子。次一个世界,也就是第三世界的原子,包含绝对者的三个原子。换句话说,其原子是绝对者原子的三倍大、三倍重,其运动也相应地慢。第六世界的原子是由六个融在一起的绝对者原子形成一个原子;其运动也相对地慢。下一个世界的原子包含十二个最初的原子,再下去依次包含二十四、四十八和九十六个原子。第九十六世界的原子与第一世界的原子相较要大得多,动作也相应地慢得多,其构成的物质的密度也相应地大得多。
创造射线的七个世界代表物质性的七个位阶。月球的物质性与地球的物质性不同;地球的物质性与行星世界的物质性不同;行星世界的物质性与太阳的物质性不同;以此类推。
所以物质的观念不是只有一个,我们有七种物质。可是我们对物质性的通常的观念却连第九十六、第四十八世界的物质性也只能勉强掌握。第二十四世界的物质则太精致了,以至于不能从我们的物理学和化学的科学观点视之为物质;像这样的物质简直是假设性的了。更为精致的是第十二世界物质,则不能从一般的研究看出它的物质的属性。
所有这些分属宇宙不同位阶的物质,并非分层在着的,而是混在一起,或者应该说彼此渗透。我们都知道一种物质会被密度不同的另一种物质渗透,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密度物质类似互相贯穿的概念。一块木头可以被水浸湿,同时水可以充满了气体。在整个的宇宙中不同种类物质,也可以观察得到恰恰这样的关系:精致的物质渗透粗糙的物质。
具有我们所了解的物质属性的物质,依其密度区分为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进一步的物质分级则是:辐射能,那就是电能、光能、磁能、等等。但在每一层面上,也就是说在物质性的每一位阶上,也可以看到一种特定物质的各种状态间类似的关系和区分。但正如前面所曾说过的,较高层面的物质在较低层面上全然不是物质。
围绕我们周边的全世界的物质,举凡我们所吃的食物,所饮的水,所呼吸的空气,所用以盖房屋的石头,以及我们的身体——无一不被存在于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所渗透。我们不需要为了发现太阳的世界的物质,而去研究或调查太阳;这一物质存在于我们里面,也是我们的原子分割的结果。以同样的方式,我们体内就具有所有其他世界的物质。
人,就这字的充分意义而言,是一个小型宇宙,在他里面有着组成宇宙的所有物质;统御宇宙生命的同样力量,同样法则也运作在人身上。因此研究人,我们可以研究整个世界,正如研究整个世界,我们可以研究人。
但是,只有当我们取人这个字的充分意义,也就是当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已经充分发挥时,人和世界才有完全的对应。一个尚未发展的人、一个尚未完成他的进化过程的人,不能被当做宇宙的完整图像或计划——他只是一个未完成的世界。
如前所说,自我的研究必须与宇宙基本研究同时进行。律则在各处、各个行星,都是一样的。但同样的律则在不同的世界,也就是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因而产生不同的现象。研究在不同层面上显现的律则之间的关系,带领我们进入相对性的研究。
相对性的观念在这个教学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稍后我们将回来谈它。但在一切都还没开始以前,有必要先了解每件事物、每个现象的相对性——根据它在宇宙位阶中所占的位置来看。
我们在地球上,完全倚赖着那运作于地球上的律则。从宇宙的观点来看,地球是一个很糟糕的地方——它就像西伯利亚最遥远的北方,那哪都很远,它很冷,生活很艰困。在他处能自行产生或很容易得到的东西,在此处则仅能经由辛苦的劳动获得。在生活中,以及在这项工作中,一点一滴都需得奋斗才能得到。生活中偶尔还有某个人得了一笔遗产,从此安闲度日的事例,但在此项工作中这种事不会发生。人人平等,人人都是乞丐。
回头来谈三律,我们必须学习在我们所做、所学的每件事中看出它的显现。勉力于此,我们将立刻发现很多新的、很多我们以前不曾看见的东西。就以化学为例吧。一般的科学不知道三律,它研究物质并不将物质的宇宙属性考虑在内。但在一般的化学之外存在着另一种特别的化学——就叫它炼金术吧,如果你喜欢,它研究物质时,会将其宇宙属性纳入考量。
正如前面所说过的,每一物质的宇宙属性,首先依它的位置,其次依其特定时刻穿过它的力来决定。甚至在同一个地方,一种物质也会因为显现于它的力量不同而在性质上产生极大的变化。每一物质都可作为这三力中任何一方的导体,而因此可以是主动的、被动的或中和的。而且它也可以既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或第三种,如果在某特定时刻没有一种力通过它显现,或如果它被取用时与力的显现无关。
循此,每一物质就会以四种不同的面相或状态出现。在此必须特别一提的是,当我们谈到物质的时候,我们并不谈它的化学元素。我所说的特别化学将每一种物质都视为具有个别的功能,即使是最复杂的,也视为一个元素。只有以这一方式才可能研究物质的宇宙属性,因为所有的复和物都有它自己在宇宙中的目的和重要性。由这个观点看来,某特定物质的原子便是该物质的最小分量,包含它所有的化学、物理及宇宙的属性。从而,不同物质的原子大小并不相同。在某些情况中,它甚至可为肉眼所见。
每一物质的四个面相或状态有它明确的名字。
当一项物质是第一力或主动力的导体时,叫做碳,而正如化学上的碳,它以字母C为代号。
当一项物质是第二力或被动力的导体时,叫做氧,而正如化学上的氧,它以字母O为代号。
当一项物质是第三力或中和力的导体时,叫做氮,而正如化学上的氮,它以字母N为代号。
当一项物质之被取用与力的显现无关时,叫做氢,而正如化学上的氢,它以字母H为代号。
这主动、被动及中和三力以1、2、3三个字母为代号,物质则以C、O、N、H为代号。这些代号必须要了解。
这四个元素和旧日炼金术上的四个元素火、风、水、土有什么相应之处吗?
是的,它们彼此是相应的,G说,但我们要用我们这些名称,稍后你将会知道原因。
我所听到的令我大感兴趣,因为它将G的体系与塔罗牌体系关连起来——曾有一段时期我认为塔罗牌似乎是解开密藏知识的钥匙。G的一席话更向我展示了三和四的关系。这对我而言是新的东西,也是我在塔罗牌中一直没能了解的。塔罗牌的的确确是建基于四律。到目前为止,G只谈到三律。但现在我看到了三如何过渡到四,并且了解到只要力与物质的区分存在于我们的观察中,那么这三和四的区分也便需要存在。三指涉力量,而四指涉物质。当然,其中进一步的意义于我仍很隐晦,但甚至G所说的这么一些些,也使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人是否不朽?
我要回答,既是又不是。事实上没有什么是不朽的,甚至上帝也会死。但上帝和人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而且当然,上帝不免一死和人不免一死,仍是两码事。如果把不朽这个词换成死后继续存在,那会好得多。那么我将会回答,人有可能在死后继续存在。但可能是一回事,让可能性实现又是相当不同的一回事。
G画出创造射线的图以及人的四个身体。他再度使用了东方这一则车、马、驾驶和主人的比喻,并画了图,图上加了些原本没有的东西。
人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由四个互相连结,或互不连结,或连结得很糟的部分组成。车和马,由车辕连结起来;马和驾驶,由缰绳连结起来;驾驶和主人,由主人的声音连结起来。但驾驶必须听见并了解主人的声音。他必须知道如何驾驭,而马儿必须被训练到能服从缰绳。至于马和车之间的关系,马必须被适当地束缚。所以在这复杂组织的四个部分之间,有三个连结处。任何一个连结处缺了某种东西的话,这个组织体便不能够整体一致地工作。因此,这些连结处的重要性并不比体本身的重要性少些。人对自己下工夫,便是同时对体和连结处下功夫。但那是不同的工作。
对自己下工夫的工作必须由驾驶开始。驾驶就是理智。为了能够听见主人的声音,这驾驶首先必要不睡着,也就是说他必须醒来。然后或许会发现主人说的是一种他所听不懂的话。驾驶必须学会这种语言。当他学会了,他就会了解他的主人。与此同时,他必须学会驾驭这马,将它缚向马车,喂它,梳理它,并且将车子保持在良好状况中——因为,如果他不是在一个随时可以听命做事的状态中,那么他了解主人又有何用?主人告诉他往哪儿走,但他动不了,因为马儿还没喂,也没上鞍,而且他也不知道缰绳在哪儿。马,就是我们的情感;车,就是我们的肉身。理智必须学会控制情感。情感总是把肉身拉着走。这是我们对自己下工夫时必须遵循的程序。但要观察:对体,也就是驾驶、马和车下工夫是一回事,而对连结驾驶和主人的驾驶的了解、对连结驾驶和马的缰绳、对连结马和车的车辕、马鞍,这三者下工夫,则是相当不同的一回事。
有时候会发生这种情况,体的状况良好,但连结处却不发挥作用。那么,整个的组织又有何用呢?那就像体发展不良的状况一样,整个组织不可避免的受制于下面,那也就是说,情况不由主人的意志所掌控,而是由偶发事件来主导。
在一个有两体的人里面,他的第二体比他的肉体活跃;这意指他的灵体中的意识会有超越其肉体的力量。
在一个有三体的人里面,其第三体或者说智体,比他的灵体和肉体活跃;这意指他的智体中的意识对其灵体和肉体具有完全的控制力。
在一个有四体的人里面,活跃的是他的第四体。这意指他的第四体中的意识对其智体、灵体和肉体具有完全的控制力。
正如你所见,有四种不同的情况存在。在一种情况中,所有的功能都由肉体控制;肉体是活跃的,其他一切相比之下则是被动消极的。在另一种情况上,第二体对肉体有控制力。在第三种情况中,智体对灵体和肉体有控制力。在最后一种情况中,第四体对前面三体有控制力。我们在前面已经看过,在一个只有肉体的人里面,他的各种功能之间也有恰恰相同的次序关系。他的肉体功能可能控制他的情感、思想和意识;情感可能控制肉体机能;思想可能控制肉体机能和情感;意识可能控制肉体机能、情感和思想。
在一个具有两体、三体、四体的人里面,最活跃的体活得最久,也就是说,相较于低一级的体而言,它是不朽的。
他再次画上创造射线的图表,并在地球旁边画上人的肉体。
这是一个普通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种人,他只有肉体。肉体会死,死后也没有任何东西会留下来。这肉体是由地球的材料所组成,死后也就还给地球。它是尘土,将复归于尘土。对这种人而言,是没有任何一种不朽可言的。但如果一个人有了第二体,这第二体是由行星世界的材料所组成,能够在肉体死亡后继续存在。就不朽这个词的充分意义而言,这还不算是不朽,因为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它就死了。但无论如何,它不随肉身死亡。
第三体由太阳的材料所组成,它能在灵体死后存在。
第四体则是由恒星世界的材料所组成,也就是说那材料不属于太阳系,因此如果它已经在太阳系的范围内结晶,这太阳系中便没有任何东西能摧毁它。这就意指一个拥有第四体的人,在太阳系中是不朽的。
〇 绝对者:一。
〇 所有的世界:三律则。
〇 所有的太阳:第四身体——六律则。
〇 太阳:智体——十二律则。
〇 所有的行星:灵体——二十四律则。
〇 地球:肉体——四十八律则。
〇 月球:九十六律则。
我们谈到奇迹的概念,也谈到绝对者不能在我们的世界显现他自己,以及他只能以机械律的形式显现,而不能违反它们。
我们记起一个故事,在这故事中,我们立刻看见了这一法则的说明。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位超龄的神学院学生,他在毕业考中仍不明白上帝无所不能这个观念。
“好,说说看,什么是主做不到的。”主考的主教说。
“这不用想太久,主教阁下,”这位神学院的学生答道,“大家都知道,就连主自己也不能用幺点来代替A。”
这个蠢故事里面所包含的意义,多于上千本的理论性著作。牌戏的的规则是牌戏的精髓,违反这些规则将毁了整个游戏。我们所肇的因或偶然发生的因,都将有其自然的结果,上帝不会介入我们的生活,以其他的结果来代替那自然的结果,正如他不会以幺点来代替A一样。屠格涅夫在某处写道:所有的祷告可以浓缩成一条:“主啊,让二加二不等于四吧。”这和那神学院学生所说的A是同一个东西。
第六章
一次聚会时有人问:这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G说:目前我的目标对你们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重要的是你们必须先拟定自己的目标。这教学本身并不追寻特定的目标,它只能向人显示达成他们自身目标的最佳途径是什么。目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除非一个人已经拟定自己的目标,否则根本不可能着手做任何事。
如果你告诉我你的目标是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你我们是否同路。
我说:我想知道未来。
另一个人说:我想要成为自己的主人。
一人说:我希望能帮助他人。
另一人说:我希望知道怎样停止战争。
G说:想要知道未来,第一步要先知道现在及过去。今天会如此这般是因为昨天如此那般。如果今天跟昨天没有两样,明天也不会有所不同。如果你希望明天不一样,你今天就要做一些改变。今天只是昨天的结果,明天也会是今天的后果。如果要详加研究昨天、前天、一周前、一年前乃至十年前,就可以无误说出明天会或不会发生什么事。
但是目前我们手边没有足够的材料来认真讨论这个问题。所有发生及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由三个因素决定:偶然、命运和我们自己的意志。以我们目前的状况而言,几乎完全受制于偶然律。真正说起来,我们并没有所谓的命运,正如我们没有所谓的意志。如果我们有意志,就能知道未来,因为那时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创造自己的未来。
如果我们有命运,我们也可以知道未来,因为命运与身体类型相合。如果我们知道类型,就可以知道它的命运,亦即它的过去及未来。但是我们并不能预知偶然事故。今天是这么一个人,明天又变成另一个样子;今天他遭遇某种状况,明天又碰上另一件事。
一个人只能预知人的未来,却不能预知疯狂机器的未来,因为它时刻在改变方向。所以在谈论未来时,要先知道是在谈谁的未来。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未来,就要先认识自己,接着他才能看出知道未来对他是否值得。有时候还是不要知道比较好。
说来矛盾,但我们大可以说我们知道自己的未来,它和过去丝毫不差,没有一件事会自行改变。
为了研究未来,一个人必须学习留意并记住当他确知未来,并且依此行事的时刻是如何。
这里有一个关于来生的问题,要如何创造来生,避免死亡,要如何不死?
要达成这期望,要先能存在。如果一个人分分秒秒都在改变,如果他内在没有某种东西能抵抗外来的影响,他就不能抵抗死亡。但是如果他能自外于外在影响,如果他内在产生了某种可以独立存在的东西,它就不会死去。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每一刻都在死去,外在环境一变,我们也跟着变,亦即有许多群我死去。如果一个人发展出一个永久的我能抵抗外在环境的变化,它就能活过肉体的死亡。
整个窍门就在于,人不先工作此生是不能工作来生的。一个人为生命努力时,也是在为死亡,或该说是不朽而努力。所以要工作不朽是不能与一般工作分开的。一个人可以努力只是为了自身生命的兴趣而存在,如此他就能不朽了。我们并不特别谈来生以及它是否存在,因为律则四处如一。研究自身的生命以及他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就是在研究所有支配生命、死亡以及不朽的律则。如果一个人能成为他生命的主人,也就能成为他死亡的主人。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成为一名基督徒。
基督徒是一个能依照基督教训生活的人。以我们目前的状况是不能成为基督徒的,要成为基督徒我们必须能做。但是我们不能做,每件事都是发生的。基督说:爱你的敌人。但是我们如何去爱,要是我们连朋友都不爱?有时候它爱,有时候它不爱。以我们目前的状况甚至不能真正渴望成为基督徒,因为同样的有时候它渴望,有时候它不渴望。人并不能恒常地渴望同一件事物,因为他本来渴望成为一名基督徒,但是突然间他想起曾在某商店看过一条精美却昂贵的地毯,开始盘算如何买到那条地毯,而彻底忘记基督徒这回事。
要成为基督徒我们必须存在,存在意指做自己的主人。如果一个人不是自己的主人他就一无所有。他不能成为基督徒,他只是机器罢了。机器不能成为基督徒,你自己想想看,一辆汽车、一台打字机,或是一台唱机能成为基督徒吗?它们只是为机率控制的东西罢了,它们不能负责。成为基督徒意指能负责,只有当一个人内在(甚至只有部分)开始不再机械行事,不只是坐而说而是起而行,能以行动表现渴望成为基督徒,才能接着来谈责任。
譬如刚刚有人说想要帮助他人,要能帮助别人,一个人必须先学会帮助他自己。很多人只是出于懒惰而一心沉浸在帮助他人的想法和情感里。他们太懒惰,不想工作自己,此时想着能帮助别人则是非常愉快的,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罢了。如果一个人能看清他的真相,他根本不敢去想他能帮助别人。
关爱世人或利他主义都是很美好的字眼,但是只有在一个人能自己选择去爱或不爱,要当利他主义或本位主义者时,这些字眼才有意义,他的选择也才有价值。但是如果他一点自决能力都没有,而是不得不如此,只是随缘今天是个利他主义者,明天是个本位主义者,后天又是利他主义者,那就一点价值也没有。
想要帮助别人,一个人必须先成为本位主义者,一个有意识的本位主义者,只有如此才能帮助他人,但是以我们目前的状况根本做不到这点。一个人决定做个本位主义者,但他却捐出最后一件衬衫;或是他决定捐出最后一件衬衫,却脱掉原先欲施舍对象的衬衫;也可能他本来决定捐出最后一件衬衫,却捐出别人的衬衫,如果那个人不想给他,使他无法给别人,他就不高兴,觉得受到冒犯。这种事经常发生,也会一直发生下去。
总而言之,要从事困难的工作前,一个人必须先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他无法从最困难的开始。
有一个问题是关于战争,如何能停止战争?其实战争无法终止,它是人们奴隶般生活的结果。
那些讨厌战争的人几乎打从创世以来就努力于此了,但是战争仍旧越演越烈。普通方法无法阻止它们。所有关于和平会议等的理论都只是懒惰加虚伪罢了。人不愿意想自己,不愿意工作自己,只想如何让别人来做他们所想的。如果有足够想停止战争的人真的聚在一起,他们会先向那些反对分子打一仗。他们还可能向那些也想停止战争、但是方法不同的人开战。
人就是这个样子,不可能有所不同。战争有许多原因是我们无从知道的,有些原因在人,有些在外在世界,人必须由自身的原因着手。他如何能自外于外在影响,如果他受制于周围的一切,如果他不受事物束缚,就不会再受外界影响。
自由、解放,这必须是人的目标。得到自由,挣脱奴役;这是人稍微意识到自己情境时就该努力争取的。他如果里里外外都还是奴隶,就一无所获,也没有任何可能性。但是他也不可能外表上得到自由而骨子里还是奴隶,因此要得到自由,人必须获得内在自由。
内在奴隶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无知,尤其是对自己的无知。如果没有自我知识,不了解他这部机器的工作和机能,人就不可能自由,也不可能管理自己,他只是奴隶,只是被外在力量玩弄于股掌之间。因此在所有的古代教义中,解放之道的首要条件就是认识你自己。
每个人的机器多多少少都造的差不多,因此一个人必须先研究他这部组织体的结构、机能和律则。人体组织中每件事物都互有关连,互相依赖,因此研究任何一种机能不可能不涉及其他机能,为了要了解其中一种机能,一个人必须了解所有一切。了解一切是可能的,但是这要花时间也要花力气,最重要的,必须应用正确的方法并得到正确的引导。
认识你自己这个原则含意甚广。首先,想要认识自己的人必须了解它的意义、关连以及依靠为何。
认识自己是个非常大,却也非常模糊遥远的目标。以人目前的状态根本谈不上认识自己。所以严格说来,他的目标不能界定为自我认知。自我研究应该是他的主要目标。如果一个人了解他必须研究自己就已经绰绰有余了。人必须设立目标以正确的方法研究自己及认识自己。
自我研究是导向自我认识的方法或工作形式。
但要研究自己,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去研究,要从何处开始,以及用什么方式。人必须学习如何研究自己,而他先要学会研究自己的方法。
研究自己的主要方法就是自我观察。如果没有适当观察自己,人永远不能了解自身组织各机能间的关连。
认识你自己。
每个人的机器多多少少都造的差不多,因此一个人必须先研究他这部组织体的结构、机能和律则。人体组织中每件事物都互有关连,互相依赖,因此研究任何一种机能不可能不涉及其他机能,为了要了解其中一种机能,一个人必须了解所有一切。了解一切是可能的。
认识你自己这个原则含意甚广。首先,想要认识自己的人必须了解它的意义、关连以及依靠为何。
认识自己是个非常大,却也非常模糊遥远的目标。以人目前的状态根本谈不上认识自己。所以严格说来,他的目标不能界定为自我认知。自我研究应该是他的主要目标。如果一个人了解他必须研究自己就已经绰绰有余了。
人必须研究自己的方法。
研究自己的主要方法就是自我观察。
回应 2022-06-28 20:51:50 -
Repeater (…)
第四道与其它道之不同在于它对人要求的原则是了解。人必须不做任何他不了解的事,除非有老师指导与监督下的实验。一个人对其所为了解越多,他努力的结果便越大,这是第四道的一个基本原则,工作的结果与工作的意识状态成正比 。 根本就没有进步这档事,一切都一样,正如数千年、数万年之前,外在形式改变了,本质没变,人还是一样。『文明人』与『文化人』和最无知的野蛮人有着完全一样的兴趣,现代文明建基于暴力与奴役以及美... (1回应)2017-11-22 09:37:14
第四道与其它道之不同在于它对人要求的原则是了解。人必须不做任何他不了解的事,除非有老师指导与监督下的实验。一个人对其所为了解越多,他努力的结果便越大,这是第四道的一个基本原则,工作的结果与工作的意识状态成正比 。 根本就没有进步这档事,一切都一样,正如数千年、数万年之前,外在形式改变了,本质没变,人还是一样。『文明人』与『文化人』和最无知的野蛮人有着完全一样的兴趣,现代文明建基于暴力与奴役以及美丽的词藻,但所有这些关于『进步』与『文明』的美丽词藻,都只是词藻而已。 。 人的进化,」葛吉夫回答,「可以看成是发展他里面那些未曾自行(亦即,机械性)发展的力量与可能。 。 分别的个人有利之处在于他很渺小,而就大自然的经济原则来说,多一个或少一个机器人并不造成什么差别 。 「人所犯的其中一个严重错误,」他说,「这必须记住,就是他对关于他的『我』的幻想。 。 我群的交替,他们不断且明显地争取控制权,都是被偶发的外在影响力所操控。温暖、阳光、好天气立刻召唤出一整群的我,寒冷、烟雾、下雨则召唤出另一群的我,其它的情况则召唤出其它的感觉与其它的行动。人里面没有任何东西能控制这些我群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人没注意到或不知道;他一直都活在最后一个我的。 。 人的整个一生经常都在偿付由偶然的小我开出的期票。 。 车、马、驾驶和主人 。 在某一次谈话中,有人问,现存宗教的教诲和仪式里面,是否有任何东西是真的,可以导向某种究竟。 「是,又不是,」葛吉夫说。「想象我们坐在这儿谈宗教,女仆玛夏听见我们的谈话。她--当然以她自己的方式来了解--向门房伊凡复述她所了解的。门房伊凡又以他自己的方式来了解,并把他的了解说给隔壁的马车夫彼得听。马车夫彼得到乡下去,向村民们谈到他在城里所听见的上流阶级的言谈。你认为他所重述的会和我们所谈的一吗?这正是现存宗教和它的根源的关系。你有教诲啦、传统啦、祷告啦、仪式啦,不是第五手的,而是第二十五手的,而且当然了,每一样都被扭曲到认不出原貌,每一样的精髓都早已被遗忘。
1回应 2017-11-22 09:37:14 -
小禾 (焦点指向自我而非判断外界)
-
小禾 (焦点指向自我而非判断外界)
下午去相兄家里作客,围绕着第四道,讨论了3个主题 1.第四道的由来和葛杰夫的历史 2.三力 3.七律 第一部分一个小时相兄介绍 第二部分一个小时我来提问相兄解答 闪光点: 1.葛出生于亚美尼亚,是个战乱的国家,所以那里的人更关注内在的东西。 2.邬斯宾斯基为什么会和葛最后分开 3.第三种力是中和力, 面包,水,火(痛苦) 做任何事情,如果相打成目的,都会有痛苦 中和力:公益,德能,文化,观察者。 4.内在身体是物质的,非... (1回应)2014-05-17 20:25:57
下午去相兄家里作客,围绕着第四道,讨论了3个主题 1.第四道的由来和葛杰夫的历史 2.三力 3.七律 第一部分一个小时相兄介绍 第二部分一个小时我来提问相兄解答 闪光点: 1.葛出生于亚美尼亚,是个战乱的国家,所以那里的人更关注内在的东西。 2.邬斯宾斯基为什么会和葛最后分开 3.第三种力是中和力, 面包,水,火(痛苦) 做任何事情,如果相打成目的,都会有痛苦 中和力:公益,德能,文化,观察者。 4.内在身体是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竟然是小我。 5.要在一个事务上精深,用这个事情作为路径,通向那个高度。 6.喝茶训练,同时关注茶和味道 7.七律,如果无觉知则会一直画圆,要用觉知在转折处,施加外力。 8.达到目标很重要,不要被转折诱惑。
1回应 2014-05-17 20:25:5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9.0分 49人读过
-
Mariner Books (2001)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方智 (1999年07月03日)9.7分 6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豆瓣高分读书榜 (smile)
- 佛学书籍2 (静升)
- 第四道 (开心街的小啵啵)
- 安心 (安地)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寻找奇迹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岚の心 2012-06-03 10:25:52
毕竟这是一本除了宗教经典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与之并论的书,关于葛吉夫的记录不是给普通人看的,要想看懂就需要重新认识世界。
1 有用 赤裸的真诚 孤独的探索 2007-11-14 08:48:36
本书是一个葛杰夫教学片段的记录。 它的前半章提醒你:你不记得你自己!你和草履虫一样在“反应”,只不过你的反应机能更复杂一点。你是以“复数”形式存在着没有统一的意志、前后矛盾、不记得自己——永不内在顾虑,恒常外在顾虑——而机器不能“做”成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顾虑。当它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创造了另外一个。
0 有用 花影月移 2007-07-21 13:53:26
学校,学习的概念和当今的截然不同。
0 有用 老牛 2007-06-23 21:59:16
刚刚读完,引人入胜。
0 有用 清流~Nocturn 2007-10-24 20:19:59
e-version mo iru
0 有用 法海的女儿 2022-08-18 21:16:43
一九一五年初,邬氏在圣彼得堡公开演讲,标题是“寻找奇迹和死亡之问题”,内容以他在印度的旅游为依据。每次人数都超过一千人,其后有许多人去拜访他或写信给他。复活节过后,他便回到莫斯科,并在那儿做这类的演讲。透过一些听众,邬氏认识了葛吉夫(G.I.Gurdjieff),这样一来,他终于遇见了他一直寻找的那种密意学校。邬氏跟葛吉夫研究了三年,并且把葛吉夫的教学全部记载下来。这本笔记命名为“寻找奇迹,无名教... 一九一五年初,邬氏在圣彼得堡公开演讲,标题是“寻找奇迹和死亡之问题”,内容以他在印度的旅游为依据。每次人数都超过一千人,其后有许多人去拜访他或写信给他。复活节过后,他便回到莫斯科,并在那儿做这类的演讲。透过一些听众,邬氏认识了葛吉夫(G.I.Gurdjieff),这样一来,他终于遇见了他一直寻找的那种密意学校。邬氏跟葛吉夫研究了三年,并且把葛吉夫的教学全部记载下来。这本笔记命名为“寻找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于邬氏逝世后一九四九年出版。 (展开)
1 有用 smile 2022-06-28 20:51:18
人是机器,甚至现在,数百万的机器正在试图消灭彼此。野蛮人在哪?知识分子在哪?他们都是一样。要不当机器是有可能的,但首先就是要为它的行为负责。然后人必须学习说真话。如果人们能够互相了解,还会有这样的倾轧、这样的误解吗?还会如此仇恨另一人的观点和意见吗?为了说真话,人必须花很长的时间学习很多东西。 人所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认为自己是同一个人;事实上,人有几百几千各自分开的小我。在某个时刻,由于一个小... 人是机器,甚至现在,数百万的机器正在试图消灭彼此。野蛮人在哪?知识分子在哪?他们都是一样。要不当机器是有可能的,但首先就是要为它的行为负责。然后人必须学习说真话。如果人们能够互相了解,还会有这样的倾轧、这样的误解吗?还会如此仇恨另一人的观点和意见吗?为了说真话,人必须花很长的时间学习很多东西。 人所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认为自己是同一个人;事实上,人有几百几千各自分开的小我。在某个时刻,由于一个小意外我可能答应了某事,对其他人,纯粹是出于虚荣或为了好玩。这个人,也就是整个其余的我群很可能一生都得为此偿付代价。这是人类的悲剧,人的整个一生经常都在偿付由偶然的小我开出的期票。在真正的艺术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它如数学般地精准。每样东西都能被计算、被预知。人不会看重他不曾为它付出代价的东西。 (展开)
0 有用 海蓝蓝 2020-11-09 10:51:24
关键词A:1.不表达不愉快的情感 2.不认同 3.不内在顾虑 关键词B:1.记得自己 2.观察印象 关键词C:1.食物 2.空气 3.印象 关键词D:1.八度音阶 2.氢表
0 有用 第四道分享协会 2020-01-21 17:19:35
如果对寻找奇迹,感兴趣,对第四道体系感兴趣,可以我们进行联系下呦,谢谢
0 有用 masso 2017-04-27 22:53:47
如果对照生命之花那本书会有很多有意思的点。关于八度音阶说法的部分完全吻合、但也有一些有趣的不同观点。而生命之花那本除了很多让人惊讶的故事以外几何与斐波那契的部分在这本里则没有提到。这本里有很多细节,但并未成为一个清晰完整的体系。而生命之花则很概括(给你一瞥一个大的轮廓),但缺点是会给人一种很容易的假象。。。总之世界真是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