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Mtime
2016-07-15 11:15:22 15人喜欢
这一节,让我联想到了超级英雄,超级英雄梦,超人梦。强大的随心所欲的暴力伤害权。
toIsaiah (在认真和不认真之间。)
2012-07-18 10:54:04 13人喜欢
吴思从暴力性的角度来讨论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拓宽了理解的思路。他并不是首先从这个角度来讨论相关问题的人,但他更彻底地强调了暴力的重要性,并且在分析中贯彻了概念的一致性,大有建立一个概念和分析体系的倾向。他可能并不想完成这个体系的建立,因为这实际是学术领域的工作;他的意图似乎更在于启发普通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并且体现出异常强烈的现实关怀。 我个人的理解,这些论述是他多方面的阅读和对个人生命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所致的,是人到中年、幡然回首时,对历史、国家、社会、和自我的一种总结性论述,有点“五十而知天命”的意味。他并没有由此提出政治主张,虽然这往往是必然、必要的事情。或许是他不想说、不便说。但他至少暗示了一种冷峻的政治态度。比如,他说,“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权利安排,从政权到产权到种种人身权利......都是暴力保护下的某种安排的称谓”。我把这种态度解释为,他并不寄希望于改变以暴力为本质的“统治”,也不买账肤浅的民主革命论;他倾向于尊重或服从某种形式的“暴力”统治,虽然他也希望这种统治能得到不断改善。如果我对他的这种理解是恰切的,我深深同情这种立场。在我并不十分特殊的遭遇和见闻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权力(暴力)的强大和与权力合作的必要,非此不能成就事情。但,我的立场和我所理解的吴思的立场并不是说,权力不能被置换。 我的人生经历远没有吴思那么丰富,我的阅读也可能还不及于他。我对他在《血酬》中的一些论述,尤其是关于中国通史的读法仅提出一点讨论。 他说,“暴力赋敛集团是比生产关系中的阶级划分根源更深的社会集团,他们是生产关系本身的直接选择者和维护者”。这种说法中有两个问题。他说“更深”,我没有看到他的详细论述。他虽然叙述了关于“暴力集团”的观点,但没有论证在何种意义上,这种集团比阶级划分“根源更深”。我觉得吴思的看法相比于“阶级分析”在两个方面可能有所增益。一方面,阶级学说也强调国家的暴力性,也提到统治阶级是暴力统治集团,但吴思的看法在这种暴力性之上添加了成本效益的经济计算,而且在分析中始终贯彻这一点,这使得对统治阶级(暴力赋敛集团)的分析更为立体。从这个角度看,他是借用了经济学的“理性人”的假定。另一方面,阶级学说以乌托邦社会为终结。这种学说包含着一种假定,即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并且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为鹄的。基于历史的情景,这里面实际上有迫切的政治立场。吴思的看法则摆脱了这种假定,同时也从那种政治立场中走了出来。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权利安排都处于暴力的背景之下。这既是经验的回顾,也是一种有保留的展望。这种分析以平实的经验主义代替了仓促的政治判准。就这两点看,吴思的“分析”是深有启发的。但这并没有说明“暴力赋敛集团”比“阶级划分”根源更深。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为什么他说的“暴力赋敛集团”就不是别人说的“阶级”呢?如果两者并没有本质差别,就不存在比较的问题了。但他并没有说明。我在想,他不用阶级,而用“暴力赋敛集团”这样的概念来分析,主要针对的是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历史论者早有存疑,阶级或许并非分析中国的恰当概念。但是,吴思居然有用“暴力赋敛集团”这个概念来分析其他国家、社会的企图,他已经作了一点这样的分析(欧洲国家)。那么,在那些土壤上,“暴力赋敛集团”相比于“阶级”的概念又有多大的合理性呢?这也是他没有回答的问题。 上述说法的第二个问题是,他提到了暴力赋敛集团是生产关系本身的直接选择者和维护者。这个说法让人耳目一新。他的论据是,集体耕作效率低,使暴力集团在诸侯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统治者被“逼”转换了政策,由公田劳役变成了初税亩,从而与农民形成了新的合作方式。这种论证的主要问题是,论据不够扎实。首先,对这个历史过程的叙述,是概括性的,而不是有关具体事例的。这让人怀疑,他的理论覆盖了具体事实,可能不是一种客观呈现。其次,他只是截取了历史的一个片断来进行论证,在此之前之后呢?比如:当初集体耕作的形成也是暴力集团的直接选择吗?好像很难这样说。既然不是,那么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和暴力集团的“直接选择”是什么关系呢?我觉得这是吴思要回答的问题。 吴思的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他是以社会组织方式的暴力性假设为前提来讨论问题的。从论述本身的要求来说,假设的前提不需要去争辩,因为对一种论述的要求主要是你是否能解释问题,以及你的论点是否能得到证实。吴思以暴力假设为前提的诸多论述是有力的,但我并不认为,他的这些论述足可以解释一切。所以,还是可以回到他的前提上去。在此,我或者很多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暴力,而不是合作?从最早的政治哲学,到当代的国际关系理论,甚至心理学中,都存在这样的争论。但我不想在此展开了。
煎饼大煎饼
2013-01-13 12:29:44 5人喜欢
2013-01-11 08:45:37 真正能阻止我们官吏成为酷吏的,恐怕既不是上级,也不是良心。把上级和良心糊弄好并不难。关键在于如何分配损害,也换句话说,就是要看我是否惹得起那些我打算损害的人。所谓惹不起,就是损害他们的风险很大,我可能因此遭到相同甚至更大的损害。所谓惹得起,就是损害他们是件有赚头的事。一盘散沙般的农民没权没势,告状既费钱又费力,还没有必胜的把握。 2013-01-11 08:46:30 反过来说,如果上告既简单又省事,还很公正有效,民家就不必忍气吞声了,官家也就惹不起民家了。 2013-01-11 11:24:27 朱元璋听多了这类报告,感叹道:呜呼!为了方便民生而禁贪婪的官吏,刁民便乘机侮慢官长。为了维护官吏的威信而禁民众,官吏的贪心又勃然而起。没有人知道仁义在哪里。呜呼,治国难呀! 2013-01-11 11:49:59 譬如“晏氏转型”,说的是晏子奉命治理东阿,百姓安居乐业时晏子受到齐景公的指责,晏子遂转变政策,闹得民不聊生反而受到表扬。问题就出在信息渠道上,即便百姓利益受损,只要利益分配方式有利于控制信息渠道的权贵集团,传上去的就是好话,反之则是坏话。因此事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信息筛选者的偏好。 2013-01-11 11:57:06 合法伤害权不过是对合法暴力的合法应用。各个社会集团,以及各集团内部,就是根据加害能力分肥的,各种资源也是追随着这种能力流动的,正如你说,造福于人的能力反在其次。马基雅维利也是这样说的,他认为,施恩能不能得到回报,取决于受益者的良心,而施恩者无法控制受益者的良心;加害者则可以单方面控制局面,因为加害只须依赖对方的恐惧。任何人都有恐惧,但不是任何人都有良心。
口口水晶 (要有多坚强 才敢念念不忘)
2012-05-20 21:37:00 5人喜欢
莲 (好好学习,天天画图)
2020-12-18 12:59:19 4人喜欢
代理人问题
1. 皇帝作为天子,是受“天”委讬的代理人,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不一致,成本和收益也不一致:努力工作、勤政,例如像朱元璋一样,国家整体收益大,个人却累的半死;或成为暴君昏君,国家利益受损,个人却可以享尽荣华富贵。并且没有反馈机制,除非朝代更迭,不能换掉皇帝。
2. 官僚集团代理管理国家,与公司的CEO、经理一样,只需向皇帝/股东负责,无需向百姓/公司员工负责。官僚的个人利益与国家整理利益、部门利益也并不一致。他们可以在正式编制外加编制(白员)来减轻自己工作负担,税外加税来充实自己荷包压榨百姓,对下利用合法伤害权(灰牢)达成自己目的,对上利用潜规则输送利益(刘瑾潜流)达成自己目的。海瑞说“县官真做了一个驿丞(招待所所长)!” (县官的隐身份)官员的大部分时间、金钱花在迎来送往上,并无心经营管理地方。
官僚集团不断膨胀,造成对剩余百姓更大的搜刮压榨。如此,更多的人想挤进官僚集团,买官当,剩下的百姓更苦不堪言。正反馈循环,乃至无以为继。
塔勒布在《非对称风险》就谈到了代理人的危害:CEO的KPI是股价,CEO可以不关心公司治理,只通过回购股票使PE看起来很好,投资人不断买入股票推高股价达成自己的KPI。因为公司治理没有提高,或是没有把钱投在有潜力的地方,长远看股东收益是受损的,但CEO得到了现在的收益。CEO离任之后,或被炒之后,哪管洪水滔天......案例 - GE、Boeing。
3. 最想反制官僚集团的百姓没有信息优势:不识字,不在内部,离皇帝远。官员“以欺瞒手段谋取私利的效益很高,到手的利益又有助于他们在官场竞争中编织关系网和保护网,猎取更高的职位。”
如何避免这样的代理人问题呢?让代理人入股?
让代理人入股有点像分封。中国古代很多时候并不是封建制度,而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国近代政治得失》)。有分封的诸侯,才是封建。诸侯比代理人更关心百姓的死活,百姓多,收益多。但是,因为诸侯掌握的资源比代理人更多,对中央的对抗能力强,在皇帝看来,不容易控制(削藩)......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
合法伤害权问题
我国的法律制定比很多国家都严格,官员就可以从中牟利。比如要达成某个安全指标,国际上通用100,国内却设定为300。很多公司往往只能弄到100,不足300,不达标。官员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想办你时,这200就是权力寻租空间。
“严格立法 普遍违法 选择执法”
为什么中国在两千年的轮回中没有出现资本主义?
上面这些摘录,反映的不正是中央支持国企,国企抢占民企发展空间,国企却大而不强的现代事实吗?
中央集权造成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没有竞争。
虽然中国合久必分,群雄逐鹿中原时有竞争,但这种竞争相比欧洲各国是不长久的。在明清,资本主义有萌芽却没有成长,反映了反垄断法的重要性。
在中国,官吏的盘剥让百姓的交易成本上升;在欧洲,一国是降低交易成本以吸引更多的居民,与其他欧洲国家竞争。在中国,保甲制度让人民不能自由迁徙,若自由迁徙将成为流民,没有土地,土地是小农经济中的重要生产资料;在欧洲,??
现代中国的户籍制度、街道管理委员会,感觉和古代保甲也没有很大的不同,都是严控人口流动。。
工农剪刀差 & 农民工问题
由前一个问题想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内的工农剪刀差政策。小农经济只能自给自足,不能推动社会发展,所以人为降低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进程找工作机会,培养工业。《雁户》讲的就是农民和农民工的故事。农民的孩子无法在城里上学,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无法定居城镇,成为雁户。
又想到李嘉图定律,“也称为李嘉图-穆勒定律,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 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认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以牺牲某些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为代价的。 ... 简而言之,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以牺牲某些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为代价,被称为绝少邀对合理的必然规律。 这就是所谓的"李嘉图定律"。” - 摘自百度百科
在改革开发初期,社会牺牲农民工阶层的利益来谋求整个社会的发展。现在,中国为了能够与美国竞争,社会默许996工作制,枉顾劳动法。美国也没有很好,美国资本金转移工厂到亚洲(比较优势),使得铁锈带人民大量失业。。
杂篇里几个有意思的问题:
1. 一个国家的人民有国民性吗?国民性 vs 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鲁迅 vs 吴思)目前没有答案,要多读多想。在《废渠的事理》一文,吴思很好地用趋利避害利益计较说明了为什么不用废渠,如果我碰到一个说国民性的案例,也能够这样进行分析吗?
2. 《万历十五年》 vs 《潜规则》,甘琦说“看来你们关心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公司的命运;所担忧的症结却 不同,黄仁宇最担心的是公司管理,而你最担心的是公司与市场的关系。” 公司管理 vs 公司与市场的关系,哪个更重要呢?
我个人觉得公司与市场的关系更重要,找到product market fit 是公司能否立足的关键。当然,后续如果公司管理不好,不能提供好的用户体验,如果用户有选择,用户会被转化的。好的用户体验会成为competitive edge。在明朝时期的中国,如果有民主制度来竞争,会得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吗?
3. 凸显的与淡化的
写的太好了,这不就是“他们没讲啥有时比讲啥更重要”吗?
尘海苍芒 (亏损万事,惟要赢得基督)
2012-05-05 15:15:10 4人喜欢
1、民主能不能当饭吃 据说民主不能当饭吃,据此判断则不然。商会之类的聚集民间实力的制度,可能保护小商贩安心干活挣钱吃饭,让那些搞米面加工的小老板有动力去生产更多的大米白面,让那些在酒馆打工的人保住饭碗,不至于失业。在这个意义上,民主权利是可以换算成大米白面的,而且价值不菲。--------P76 2、刘瑾功与过 我好像把刘瑾说得一无是处了。这有点不公平。从爱国主义的角度看,刘瑾并没有把家产转移到国外,他甚至从日本使臣那里敲了一万两银子的贿赂,如此说来,刘太监也可以算爱国人士。不过,他对边防和国力的损害又远远不止几万两银子。另外,从当时人的角度看,毕竟刘瑾为手工艺匠人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也创造了更多的家丁和狗腿子的就业岗位,不过,他剥夺的就业机会又要多得多。从后代的角度看,某些精美文物的制造和保留也要托刘瑾之流的福,不过,没有刘瑾,我们的祖先可能要少经历许多战争,少被人家掠夺多次,有机会创造并保留更多的文物。刘瑾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小成绩还是有的,整体上却得不偿失。 但刘瑾还是留下了一项确定无疑的功绩,思想建设方面的功绩,这是几乎与刘瑾同时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alexandervi,1431~1503)启发我想到的。这位教皇排在千年最富的第16位,据说是历史上最腐败的教皇。他的腐败和放荡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再虔诚的信徒也无法继续相信这家伙可以代表上帝,于是就转向自己的内心寻找上帝。 刘瑾也逼出了儒家最后一个高峰,逼出了心学大师王阳明的成就。在刘瑾“杖责”为大学士刘健说情的众御史的时候,王阳明是国防部的一个处长(兵部主事)。王阳明跳出来为众御史说情,说杖责御史将堵塞信息通道,不利于皇帝全面了解情况,不合圣贤的教导和祖先的规定等等,说得堂堂正正,无法辩驳。刘瑾根本就不辩驳,下令打了王阳明40廷杖,又在监狱里关了数月,然后撤消干部身份,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当了偏远地区的小邮局兼招待所的职工头头。 王阳明在逆境之中反思自己的作为,追问自己到底要什么,寻找支撑正义行为的精神力量。最后他发现那力量无须依赖外人的奖罚,因为它不在身外,而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名曰“良知”。“良知”被后世的哲学家们骂作主观唯心主义。我读不明白这些唯心唯物的高论,只见那些认识的字句在眼前飘过,却一句也不能落入心里。但我却可以从心底理解王阳明。 他在恶人得势、好人倒霉的处境中冥思苦想,以决定自己未来如何生活,在这种处境中的人们应该如何生活,要不要继续自找倒霉,等等。换了我也会苦想,尽管未必能想出他那种简洁有力、以圣贤之道为根据的观点。我认为他的观点的正确性不足一半,但我仍然替王阳明高兴,他找到了一种善行的基础,找到了对抗“钦定真理代表”的力量,因而获得了许多精神上的安宁和解放。总之,上述比较表明,刘瑾潜流的潜作用几乎是各种历史选择中最糟糕的一种,破坏性大于建设性,简直就是死路一条。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大笔财富就这样走上了死路。 好在还有希望。法国和中国一样也出产刘瑾式的人物,但是法国在英国邻居的挑战下洗心革面,继而脱胎换骨,八九十年后初得正果。法国走得通,中国更大更集权走得自然要慢一些,最终却也应该能走通。从戊戌变法开始洗心革面,中国一路血雨腥风地走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P81-82 3、英雄与老百姓 英雄很容易小看老百姓,最终被打败的却不是老百姓。毛泽东统帅着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力量,一路阳刚纯取攻势,既要清除小农,又要彻底改造人心,试图创造出一套新价值观和计算得失的方式。当时宣传得铺天盖地,灌输得无孔不入。不过二十多年,许多东西就好像《诗经》中的遥远故事了。---------------P116 4、施恩与加害 马基雅维利认为,施恩能不能得到回报,取决于受益者的良心,而施恩者无法控制受益者的良心;加害者则可以单方面控制局面,因为加害只须依赖对方的恐惧。任何人都有恐惧,但不是任何人都有良心。-----------P210 5、其实,人们的悲欢离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一笔又一笔枯燥无味的家庭收支账目决定的。-----------P227
MrFrankenstein (有形之物,终会腐朽.)
2021-02-01 20:31:43 3人喜欢
吃茶去 (夜正长,路也正长。)
2012-08-23 00:24:16 2人喜欢
【淘汰良民定律】
vicki_922
2013-07-06 09:44:13 3人喜欢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血酬定律
Mtime
2016-07-15 11:15:22 15人喜欢
toIsaiah (在认真和不认真之间。)
2012-07-18 10:54:04 13人喜欢
煎饼大煎饼
2013-01-13 12:29:44 5人喜欢
口口水晶 (要有多坚强 才敢念念不忘)
2012-05-20 21:37:00 5人喜欢
莲 (好好学习,天天画图)
2020-12-18 12:59:19 4人喜欢
尘海苍芒 (亏损万事,惟要赢得基督)
2012-05-05 15:15:10 4人喜欢
MrFrankenstein (有形之物,终会腐朽.)
2021-02-01 20:31:43 3人喜欢
吃茶去 (夜正长,路也正长。)
2012-08-23 00:24:16 2人喜欢
vicki_922
2013-07-06 09:44:13 3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