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语 短评

热门 最新
  • 0 judetheobscure 2014-03-01 13:27:28

    赵园的"闲文",其性情文字皆大有可观。无论闲话杂记,均能落墨有情,涉笔成趣,尤其长文两篇「读人」,有思想,有见识,有趣味。

  • 0 月眠 2013-11-28 21:02:31

    读赵园的文章,总有一种压迫感,让人很难受

  • 0 一任 2013-07-18 17:12:18

    时有惊心动魄,却始终温润如水。

  • 0 应未眠 2016-03-21 12:24:13

    “大”的意义。

  • 0 愚公 2022-03-02 11:10:03

    赵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本书是其撰写的散文集,主要是对北大、王瑶和家庭生活的记录。记录北大两段生活经历,wg前上大学的经历,从中记录对于过往的回忆,对于人事的臧否,在研究生阶段,则是另外一段不同的记忆,按照她的说法,是回到了民国跟老先生们对接上了。当然,这种经历是完全不同的经历,这也反映到对于王瑶的回忆。应该说,赵园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是非常有趣的,作为文艺青年是排斥学术写作,而王瑶偏偏是那种学术八股的支持者,这让两者的冲突爆发出来,从而变成了一段伤痕文学。而与此同时,赵园还不忘王瑶对于得意门生的揄扬,这让赵园更加难受。文章写出来了,内容不乏怨恨。至于说家族和家庭的回忆,其实很有趣,文学史写作,更倾向于从个人角度,而刻意忽略大的历史背景,强调个人感受,这让赵园的家庭回忆变得有质感。

  • 0 李九如 2022-03-06 20:52:14

    写她自己的生存体验罢,也不好议论太多。倒是0.“独语”这个名字可能是从她偏爱的作家郁达夫所作《炉边独语》借用的。1.赵园因文革中断学业时北大文学史才上到宋元;游国恩讲课先写一段语录自保,而底下人则记其有没有反动材料。2.赵一个普通的乡镇中学教员能很轻易地读到种种现在被大炒特炒的“内部”读物如《第三帝国兴亡》《出类拔萃之辈》。3.王瑶架子派头很大,非常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别,性格强急,但对陈平原的旧学功底很满意(也得意),也说钱理群上课比自己好听。4.十年中对革命语言的解构,如吃完饭对食堂开玩笑「算你的剥削账」。5.钱理群八十年代就开始把鲁迅揽到自己身上,自许既有“竹内鲁迅”,何不可以有“理群鲁迅”、“富仁鲁迅”。6.八十年代两次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

  • 0 pirandello 2021-11-15 07:55:16

    151拯救了几刻被琐事缠绕的排队时分

  • 0 lili 2021-11-18 09:34:31

    桀骜不驯。

  • 0 柳河 2022-11-04 01:01:08 北京

    不少文章因重复收录看过不止一遍,仍回味不已。最近常读到肃杀之气,颇觉冷意,似不在人境,或许有秋渐深了的关系,也更能察觉语言的理性。赵园称樊骏对自己近于“苛”而“不情”,这一论断让我印象深刻,读到她自认接近黄宗羲所谓“隘人”,方解“苛”为何意。识人断物,亦需要一些“隘”;乐以品评人物见王瑶先生之性情,可见断之完成不乏容恕和意趣;《读人》两篇则补充由审美而发的对人的挚爱、言语之为用。又,“人”的寻找,小则见伦理限度,大则见历史变动。对自己的工作,既知其难亦受其苦,不掩盖厌烦与反思,仍觉得“合适”,与性情有几分关系?

  • 0 半糖主义 2023-04-30 10:41:15 安徽

    集中读了赵园老师的几本散文集,这本早年出版的集子与后来的书有不少重复的篇目。但是,我依然兴致勃勃地寻找未曾看过的文章。非常喜欢赵园老师这种密度大且真情实感的学者散文。可能我久耽溺于“轻”的读物,如畅销书,偶遇赵老师的文章,生出了某种久别重逢之感。

  • 0 蒲草灯 2023-04-25 15:52:23 上海

    在暮春京沪高铁上匆匆翻阅。上一次去北京,已经隔着一个时代了。这本书,也隔着另一个时代。“书生式的迂想”,或者是一些反复提及的回忆。“不必向任何一种叙述要求全面与正确”,“未来年代的人们还能否想象我们所经验过的恐怖?”一如从远古扬到今天的漫天黄土和柳絮,是的,有些东西改变了,而有些东西却不会。

  • 0 Pei 2013-05-30 13:38:29

    没法认同或是欣赏这类略带矫情的文字

  • 0 小废物是小圆脸 2017-11-09 23:00:56

    励志的不仅仅是赵老师从文学转到史学,还写出这么厉害的作品,也是赵老师说的邂逅学术的处境,和对这种处境的调整。结尾的两篇《读人》,很特别,很文学。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