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约伯的天平上》(灵魂中漫游)是舍斯托夫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对俄罗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两位大师的评述。舍斯托夫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双重视力,即“天然视力”和天使赋予他的“超天然视力”。天然视力看到的是必然存在,是自明,而超天然视力则看到了自由自在,是要让人战胜自明。因则当人把生当作生,死当作死来看时,并不排除另一种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的看法。舍斯托夫认为,托尔斯泰在面对最后审判时刻时,不得不抛弃自己伟大过去的一切,因为他已领悟到,死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行尸走肉地活着。
第二部分是舍斯托夫关于敢想敢为和俯首听命的片段集。其中论述到启示、哲学标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最后审判、存在的假象、存在的秘密、什么是美、认识你自己、哲学的当前任务、形而上学真理、通向真理之路、死的讽刺等问题,每节都主题鲜明...
《在约伯的天平上》(灵魂中漫游)是舍斯托夫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对俄罗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两位大师的评述。舍斯托夫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双重视力,即“天然视力”和天使赋予他的“超天然视力”。天然视力看到的是必然存在,是自明,而超天然视力则看到了自由自在,是要让人战胜自明。因则当人把生当作生,死当作死来看时,并不排除另一种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的看法。舍斯托夫认为,托尔斯泰在面对最后审判时刻时,不得不抛弃自己伟大过去的一切,因为他已领悟到,死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行尸走肉地活着。
第二部分是舍斯托夫关于敢想敢为和俯首听命的片段集。其中论述到启示、哲学标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最后审判、存在的假象、存在的秘密、什么是美、认识你自己、哲学的当前任务、形而上学真理、通向真理之路、死的讽刺等问题,每节都主题鲜明、语言精炼、寓意深刻。
第三部分是舍斯托夫评述斯宾诺莎、帕斯卡尔、普罗提诺等著名哲学家的文集。舍斯托夫认为,正是斯宾诺莎继承了笛卡尔的“怀疑一切”与“我思故我在”的思想,以为只有实体、数学方法是惟一的探索方法,其实质就是否定圣经,也就杀死了上帝。帕斯卡尔则与大多数哲学家相反,他不是去为理性大唱颂歌,而是在呻吟中去探索,到圣经中去寻找真理。普罗提诺虽然不否认理性,但他对理性失去信心,成了理性的憎恨者。最后一篇是舍斯托夫答复赫林教授评论的文章,论述什么是真理的问题,此文与胡塞尔有关,请把它与舍斯托夫论述胡塞尔的文章一起阅读。
本书撰写于1920-1924年间。1920年舍斯托夫离开俄国,定居巴黎。他写的“最后审判时刻”,发表于《现代人札记》(第1-2期)。1921年,他又写完“战胜自明”一文,这两篇文章组成了本书的第一部分。1922年,他写完“时代之子和继子”一文,1924年写完论述普罗提诺的“发狂的演说”一文,1926年写完“什么是真理”,它们共同组成了本书的第三部分。1924年他写了“科学和自由研究”一文,发表于1925年3月19、20日《新闻报》,后收入本书作为序。
作者简介 · · · · · ·
列夫·舍斯托夫(LevShestov, 1866-1938),俄国白银时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亦被称为存在主义哲学家。出生在俄国基辅,有犹太血统,早年毕业于基辅大学,其毕生的学术创作都集中于猛烈抨击传统形而上学和追寻圣经中全能的上帝。十月革命之后,舍斯托夫被迫流亡巴黎,成为二——三十年代俄国流亡文化的杰出代表,1938年11月,正值他最重要的压卷之作《雅典与耶路撒冷》(Athensandjerusalem)问世之际,这位俄罗斯的儿子客死异乡巴黎。著有《列夫·托尔斯泰伯爵和尼采学说中的善》(1899)、《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1903)、《无根基颂》(1905)、《钥匙的统治》(1915)、《在约伯的天平上》(1929)、《克尔凯郭尔与存在主义哲学》(1936)、《雅典与耶路撒冷》(1938)等重要著作。舍斯托夫提出了双重视野、悲剧哲学等重要思想,对...
列夫·舍斯托夫(LevShestov, 1866-1938),俄国白银时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亦被称为存在主义哲学家。出生在俄国基辅,有犹太血统,早年毕业于基辅大学,其毕生的学术创作都集中于猛烈抨击传统形而上学和追寻圣经中全能的上帝。十月革命之后,舍斯托夫被迫流亡巴黎,成为二——三十年代俄国流亡文化的杰出代表,1938年11月,正值他最重要的压卷之作《雅典与耶路撒冷》(Athensandjerusalem)问世之际,这位俄罗斯的儿子客死异乡巴黎。著有《列夫·托尔斯泰伯爵和尼采学说中的善》(1899)、《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1903)、《无根基颂》(1905)、《钥匙的统治》(1915)、《在约伯的天平上》(1929)、《克尔凯郭尔与存在主义哲学》(1936)、《雅典与耶路撒冷》(1938)等重要著作。舍斯托夫提出了双重视野、悲剧哲学等重要思想,对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展开了深入的批判。
目录 · · · · · ·
科学和自由研究(代序)
第一部分 死的启示
1.战胜自明(Φ.M.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
2.最后审判时刻(л.H.托尔斯泰的后期作品)
第二部分 敢想敢为和俯首听命
· · · · · · (更多)
科学和自由研究(代序)
第一部分 死的启示
1.战胜自明(Φ.M.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
2.最后审判时刻(л.H.托尔斯泰的后期作品)
第二部分 敢想敢为和俯首听命
1.死者的(Morituri)
2.启示
3.界限
4.哲学标准
5.科学和哲学
6.最后审判
7.存在的假象
8.窃听
9.窃听的注释
10.今天和明天
11.观念的和物质的
12.温顺的学派
13.存在的秘密
14.死和梦
15.解释和现实性
16.问题从何产生?
17.道德和悲观主义
18.恍惚和幻想(Quasi una fantasia)
19.两则逻辑
20.上帝怎么是人?(Cur Deus homo?)
21.结论
22.无法解开的结
23.老年人和过来人
24.思想的生活
25.爱磨人的儿童(Enfant terrible)
26.机械降神(Deus es machina)
27.什么是美
28.自由、裁决、无差别(Liberum arbitrium indiffeentiae)
29.问题和答案
30.认识你自己吧
31.无意识
32.词的起源
33.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奥古斯丁主教
34.历史前景
35.贪心
36.重新评价
37.回忆
38.哲学的当前任务
39.金毛羊
40.真和善
41.生死簿摘抄
42.形而上学真理
43.存在的“非理性残余”
44.混沌的观念
45.认识的来源
46.问题
47.表面性和深度
48.通向真理之路
49.只通过信仰(Sola fide)
50.死的讽刺
51.“崇高”的来源
52.敢想敢为和俯首听命
第三部分 关于历史哲学
1.时代之子和继子(斯宾诺莎的历史命运)
2.帕斯卡尔的哲学
3.发狂的演说(关于普罗提诺的神魂颠倒)
4.什么是真理?(关于伦理学和本体论)
俄汉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在约伯的天平上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在约伯的天平上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周虎 (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纯粹理性的上帝和圣经的上帝 一.死的启示 1.战胜自明 双重视力:天然视力和天使赋予的“超自然视力” 一种牺牲——“准备承认可靠性不是真理的宾词”——战胜自明 柏拉图的洞穴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 “宁可发疯,也不尝试快乐” 发了疯的苏格拉底顶多是讲述自己的苏格拉底,而思维健全的讲述的不是自己,而是大家需要和有用的东西 历史学家的眼睛: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苏格拉底降生了——逝去了;存在——不存在了;苏格拉...2019-02-04 22:49
纯粹理性的上帝和圣经的上帝
一.死的启示
1.战胜自明
双重视力:天然视力和天使赋予的“超自然视力”
一种牺牲——“准备承认可靠性不是真理的宾词”——战胜自明
柏拉图的洞穴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
“宁可发疯,也不尝试快乐”
发了疯的苏格拉底顶多是讲述自己的苏格拉底,而思维健全的讲述的不是自己,而是大家需要和有用的东西
历史学家的眼睛: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苏格拉底降生了——逝去了;存在——不存在了;苏格拉底是不受保护的人
历史学家的眼睛也是一切自然的眼睛,是自明的眼睛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柏拉图的相反视域
亚里士多德:“不需要任何人的人,要么是拥有一切的神,要么是野兽”
人离开一般能走多远;失去脚下的基础意味着面临虚无,还是与神同行?
康德和孔德:应有经验的背后是一片空无
伟大的决心无视一切规则,无须解释 | “人类经验是有界限的,这是由一个永恒原则决定的”——《地下室手记》:这样的原则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种局限性的自我暗示
墙对于他们来说是有着某种令人宽慰的、精神上获得安定感和终极的,或许是某种神秘的东西
真正的、正常的人是愚蠢的。也许就应该如此。
人的利益究竟是什么?人有的时候宁可希望有坏的而不是有利的。
康德的批判实际上是为理性辩护——他从来没有询问过:精确的实用科学是否有权利称自己的知识为知识 | 他尚未从学者的睡梦中醒来 | 如果形而上学想要存在下去,那它必须事先请求自然科学和数学的批准和赞成
科学用“成就”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它之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它拥有一系列原则和规律,这些规律在应有经验的范围内适用 | “上帝不要求不可能的东西” | 规律本质上是一种统治权,要求人俯首听命
地下室的人:“上帝要求的只是不可能的东西”
规律是本原,是证明正确的东西(知识——把事实奇迹般地变为“经验”,发现眼睛所看不见的纯粹准则) | 一个永远自相等,永不变化的幽灵新世界
(我累了,未完待续)
回应 2019-02-04 22:49 -
伏尔泰说,所有的文学形式,除了枯燥乏味的以外,都是好的.........然而,世界观的情况又怎样呢?我们有权反对给我们提出的哲学体系,仅仅是因为它枯燥乏味吗?我认为,我们有权反对。 这个时候,是不是该有如同对一个孩童该有的教导,允许你一直玩一个你认为有趣的游戏,直到你认为他枯燥乏味为止。
2018-03-30 10:11
-
蒋小丫 (别看我只是一只丫!)
在约伯的天平上,如果能让帕斯卡尔还生,那他对历史的判决将会是什么? 约伯说:“惟愿我的烦恼称一称,我一切的灾害放在天平里,现今比海沙更重。”(约伯记6:2——3)似乎每个人的眼泪和痛苦都比所有的海沙还要沉重一些。在莎翁的所有戏中,《李尔王》最难排演,正如圣经旧约中的《约伯记》。 “乌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约伯记1:1),这是约伯记的开端,来自多神教哲学.. (1回应)2011-02-21 21:40 4人喜欢
在约伯的天平上,如果能让帕斯卡尔还生,那他对历史的判决将会是什么? 约伯说:“惟愿我的烦恼称一称,我一切的灾害放在天平里,现今比海沙更重。”(约伯记6:2——3)似乎每个人的眼泪和痛苦都比所有的海沙还要沉重一些。在莎翁的所有戏中,《李尔王》最难排演,正如圣经旧约中的《约伯记》。 “乌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约伯记1:1),这是约伯记的开端,来自多神教哲学家的第一位哲学家普罗提诺,无条件地接受了和约伯相同的信仰,并把这种信仰作为不容置喙和不用重新考虑的原因带到了中世纪。有一切理由认为,这条原则乃是基督教能够渗透到希腊——罗马文化世界中去的重要条件。 《圣经》上的哲学远远比现代哲学要深刻、透彻得多。甚至,我想说,人知道得越多,受到的局限就越大,哲学的实质在于其局限性。这就是《圣经》故事的意义所在。《约伯记》作为智慧书之首,曾被雨果赞叹为“人类心灵中所产生出来的最伟大的杰作。”菲利普也说:“约伯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金字塔”。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文学杰作,它以诗歌和散文等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约伯的不幸遭遇,论述了人为何受苦的问题,尤其是为什么叫义人受苦······· 几乎所有的人都感觉到:人世间的一切并不是都尽如人意,甚至有时候极不如意;约伯,希伯来意为“受苦、遭难”,他是信心之父亚伯拉罕的早期后裔。在这部自传中,约伯的三个朋友以为苦难必然是犯罪的结果,因此试图劝约伯认罪;但是,他们错了,苦难与个人的罪不一定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个叫以利户的年轻人在聆听了整段对话后,首先批评了那三个朋友,接着说,约伯尽管是一个好人,却骄傲自大,神惩罚他是要试炼他,要他谦卑。这个答案只说对了一半,苦难的确能够净化信仰。但是,对约伯而言,最大的试炼不是痛苦或者损失,而是无法理解为什么神要让他受苦难? 俄国哲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给卡拉马佐夫的题词是最难以猜度的第四福音——“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很多子粒来。”(约翰福音12:24),陀思妥耶夫斯基根据这个箴言,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说,在《圣经》中,你会碰到什么叫恐惧。任何功勋,任何善行,都不能摆脱恐惧的境遇。这是最终的结局。再也无路可走,哪怕是退后。前面是一堵墙。以头撞墙。舍斯托夫这么说:“只有当人看不到任何可能时,人们才去信仰。”恐惧的结局是信仰。不寻求也不可能得到理性的信仰,是《圣经》的信仰。苦难可以成就信仰。 耶路撒冷,圣城。哭墙。这是犹太教的最高圣地。靠近哭墙时,男女分手两端;中间有栅栏隔开。男士靠近时必须戴帽,女士离开时不能转身,浓浓地是一个中世纪。圣城在战斗中被毁坏过八次,毁城者还要用犁再铲一遍,不留下任何让人怀念的痕迹。然而,它又一次次地重建,终于成为世界上被投注信仰最多的城市。很真切,很具体,几乎成为了《圣经》的易读文本。 把历史融于艺术,把宗教融于美学的景象,这在罗马、梵蒂冈、巴黎可以一再被看到。而在耶路撒冷,不加现代修饰,走一走,想一想,无罪的耶稣被有罪的人们宣判为“有罪”,他就甘愿背起十字架,反替人们赎罪。 为什么神是人?神为什么会变成人?为什么遭受凌辱、折磨和可耻的痛苦而死在十字架上? 有多少人相信《圣经》呢?似乎人人都相信:无论你敲多少次门,也不管你为别人打开了多少扇大门,你都不会得到任何启示。所以连帕斯卡尔都承认说:“我没有完全相信四福音书”;在《创世纪》第二章中说:“神按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为了有灵的活人。”这是《圣经》的基本东西,是灵魂,或者说是本质。从过去到现在,数百人,千百万人,都喜欢讲述之后在伊甸园里关于陷入罪恶的事情,连尼采的《善恶的彼岸》都在重复着这个发生在古代关于生长在天堂里的树的故事!但是,要说懂得——谁都不懂它。 柏拉图在《帝迈欧篇》中说到:“自然死亡是不痛苦的,其结果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快乐。”吃过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必定死。这是神谕。始祖违背了,从此,“死”就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了,随之而来的是恐惧。只有懂得了恐惧,似乎灵魂才会全力以赴,才会上升。而为了上升,就要丢掉脚下的基础;否则,谁能确定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帕斯卡尔以他的全部本质感受到人们口中的“神”是死亡和毁灭的原因。斯宾诺莎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一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神的道路不可预知。 当约伯坐在炉灰中,拿瓦片刮身体,并斥责妻子的短浅时,此时,古希腊的《会饮篇》已经远远不能让人信服了······· 对于人,谁都不想让所有人轻视自明性,这也是哲学的终极问题: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刻在狄菲的阿波罗神庙上,可是,哲学是要成为“真”,而不是“好”,这与《圣经》正好相反。当谈到《圣经》中众多超自然的神迹时,往往会有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比哲学的奇迹更好,说这样的话几乎是毫无根据。几千年来,人类都在研究,甚至不知疲惫地研究着,关于规定的和确定的永远的和自身相等而又不变的东西。但是,人类在每次向前走之时,总是会忘记看看脚下:这多少有点像泰勒斯掉进水井里的故事!可是,我们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这其中所承载的眼泪、诅咒、悲哀,更有苦役和绝望的深渊,不是轻易可以承担的。 柏拉图把时间叫做永恒的活动方式。现在、过去和将来,永远的,只有自然——这是在宇宙中所发现的唯一必然性的神奇东西。与此有着相似性质的是纯粹的“信仰”,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灵魂努力,主体是人。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都是为了人:规律也好,星期六也好。人一向渴望不受限制,像君王一样可以立法、行政;人渴望自由。 而当下的自由,往往是一个政治概念。著名记者伏契克在法西斯的监牢里完成了享誉世界的著品《绞刑架下的自由》,说:“谁能强迫思想规规矩矩地坐着不动呢?就连萨达姆被小布什关在大牢中还可以继续写作,可见,自由问题不是从精神层面讲的,而是从政治层面讲的。”这仿佛很难琢磨,但是,人不是没有自由,这一点可以确定。现代哲学家昂利·柏格森曾说:“在自己的直接断定中永不会犯错误的我们的自我,如果感到自己是自由的,那么就声明这一点。”或者说:人是世界上最害怕自由的东西,因此,人总是在寻找绝对权威的崇拜,或说某种被称为真理的东西。 对于真理,其本质是坚定性和明显性,它可以让人们如此坚信,甚至都不能想象还有别的真理。有很多时候,真理是不需要任何根据的,最终的真理,远远高于哲学意义上所要探索的东西。舍斯托夫说:“这是因为由一种“突然”的东西导致的,真理本身不需要强迫,也不会强迫任何人去干什么。”——当深处的灵魂“突然”明亮起来的时候,没有别的抉择,这时就只能相信,其实真理已经被发现了。 两千年前,在奔赴十字架的前夕,犹太人的巡抚彼拉多问耶稣说:“真理是什么呢?”(约翰福音18:38)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这句话有多少人相信? 当《圣经》来到欧洲的时候,帕斯卡尔他自己,都没有下定决心要完全相信它,但是,他赞叹道:“这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和雅各的神,而不是哲学家的神”;在他编纂的《为基督教辩护》中,他分明是在捍卫神。有意无意地,帕斯卡尔在贬低人类的自豪和过于自信的理性。 ······ 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耶稣忧伤到几乎要死,从此掌管人间的钥匙就落入了门徒彼得的手中,可是,彼得善于睡觉。并且,一连三次睡着了;背负着“犹太人的王”这可笑的罪状,戴上荆棘冠冕,耶稣明确地知道,彼得将会三次不认他。 但是,耶稣也确定:只有身心受过震颤的人,才能理解一切都是可能的,也只有这样的,才能接近神。彼得,是这样的人。这值得庆幸;但是,在十字架的园子里,耶稣的痛苦,还远远没有结束。 “难道不能警醒片刻吗?”这句话,从远古一直继续到现在,真的,并将永远继续下去——直到世界的末了······1回应 2011-02-21 21:40
-
蒋小丫 (别看我只是一只丫!)
在约伯的天平上,如果能让帕斯卡尔还生,那他对历史的判决将会是什么? 约伯说:“惟愿我的烦恼称一称,我一切的灾害放在天平里,现今比海沙更重。”(约伯记6:2——3)似乎每个人的眼泪和痛苦都比所有的海沙还要沉重一些。在莎翁的所有戏中,《李尔王》最难排演,正如圣经旧约中的《约伯记》。 “乌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约伯记1:1),这是约伯记的开端,来自多神教哲学.. (1回应)2011-02-21 21:40 4人喜欢
在约伯的天平上,如果能让帕斯卡尔还生,那他对历史的判决将会是什么? 约伯说:“惟愿我的烦恼称一称,我一切的灾害放在天平里,现今比海沙更重。”(约伯记6:2——3)似乎每个人的眼泪和痛苦都比所有的海沙还要沉重一些。在莎翁的所有戏中,《李尔王》最难排演,正如圣经旧约中的《约伯记》。 “乌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约伯记1:1),这是约伯记的开端,来自多神教哲学家的第一位哲学家普罗提诺,无条件地接受了和约伯相同的信仰,并把这种信仰作为不容置喙和不用重新考虑的原因带到了中世纪。有一切理由认为,这条原则乃是基督教能够渗透到希腊——罗马文化世界中去的重要条件。 《圣经》上的哲学远远比现代哲学要深刻、透彻得多。甚至,我想说,人知道得越多,受到的局限就越大,哲学的实质在于其局限性。这就是《圣经》故事的意义所在。《约伯记》作为智慧书之首,曾被雨果赞叹为“人类心灵中所产生出来的最伟大的杰作。”菲利普也说:“约伯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金字塔”。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文学杰作,它以诗歌和散文等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约伯的不幸遭遇,论述了人为何受苦的问题,尤其是为什么叫义人受苦······· 几乎所有的人都感觉到:人世间的一切并不是都尽如人意,甚至有时候极不如意;约伯,希伯来意为“受苦、遭难”,他是信心之父亚伯拉罕的早期后裔。在这部自传中,约伯的三个朋友以为苦难必然是犯罪的结果,因此试图劝约伯认罪;但是,他们错了,苦难与个人的罪不一定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个叫以利户的年轻人在聆听了整段对话后,首先批评了那三个朋友,接着说,约伯尽管是一个好人,却骄傲自大,神惩罚他是要试炼他,要他谦卑。这个答案只说对了一半,苦难的确能够净化信仰。但是,对约伯而言,最大的试炼不是痛苦或者损失,而是无法理解为什么神要让他受苦难? 俄国哲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给卡拉马佐夫的题词是最难以猜度的第四福音——“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很多子粒来。”(约翰福音12:24),陀思妥耶夫斯基根据这个箴言,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说,在《圣经》中,你会碰到什么叫恐惧。任何功勋,任何善行,都不能摆脱恐惧的境遇。这是最终的结局。再也无路可走,哪怕是退后。前面是一堵墙。以头撞墙。舍斯托夫这么说:“只有当人看不到任何可能时,人们才去信仰。”恐惧的结局是信仰。不寻求也不可能得到理性的信仰,是《圣经》的信仰。苦难可以成就信仰。 耶路撒冷,圣城。哭墙。这是犹太教的最高圣地。靠近哭墙时,男女分手两端;中间有栅栏隔开。男士靠近时必须戴帽,女士离开时不能转身,浓浓地是一个中世纪。圣城在战斗中被毁坏过八次,毁城者还要用犁再铲一遍,不留下任何让人怀念的痕迹。然而,它又一次次地重建,终于成为世界上被投注信仰最多的城市。很真切,很具体,几乎成为了《圣经》的易读文本。 把历史融于艺术,把宗教融于美学的景象,这在罗马、梵蒂冈、巴黎可以一再被看到。而在耶路撒冷,不加现代修饰,走一走,想一想,无罪的耶稣被有罪的人们宣判为“有罪”,他就甘愿背起十字架,反替人们赎罪。 为什么神是人?神为什么会变成人?为什么遭受凌辱、折磨和可耻的痛苦而死在十字架上? 有多少人相信《圣经》呢?似乎人人都相信:无论你敲多少次门,也不管你为别人打开了多少扇大门,你都不会得到任何启示。所以连帕斯卡尔都承认说:“我没有完全相信四福音书”;在《创世纪》第二章中说:“神按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为了有灵的活人。”这是《圣经》的基本东西,是灵魂,或者说是本质。从过去到现在,数百人,千百万人,都喜欢讲述之后在伊甸园里关于陷入罪恶的事情,连尼采的《善恶的彼岸》都在重复着这个发生在古代关于生长在天堂里的树的故事!但是,要说懂得——谁都不懂它。 柏拉图在《帝迈欧篇》中说到:“自然死亡是不痛苦的,其结果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快乐。”吃过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必定死。这是神谕。始祖违背了,从此,“死”就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了,随之而来的是恐惧。只有懂得了恐惧,似乎灵魂才会全力以赴,才会上升。而为了上升,就要丢掉脚下的基础;否则,谁能确定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帕斯卡尔以他的全部本质感受到人们口中的“神”是死亡和毁灭的原因。斯宾诺莎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一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神的道路不可预知。 当约伯坐在炉灰中,拿瓦片刮身体,并斥责妻子的短浅时,此时,古希腊的《会饮篇》已经远远不能让人信服了······· 对于人,谁都不想让所有人轻视自明性,这也是哲学的终极问题: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刻在狄菲的阿波罗神庙上,可是,哲学是要成为“真”,而不是“好”,这与《圣经》正好相反。当谈到《圣经》中众多超自然的神迹时,往往会有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比哲学的奇迹更好,说这样的话几乎是毫无根据。几千年来,人类都在研究,甚至不知疲惫地研究着,关于规定的和确定的永远的和自身相等而又不变的东西。但是,人类在每次向前走之时,总是会忘记看看脚下:这多少有点像泰勒斯掉进水井里的故事!可是,我们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这其中所承载的眼泪、诅咒、悲哀,更有苦役和绝望的深渊,不是轻易可以承担的。 柏拉图把时间叫做永恒的活动方式。现在、过去和将来,永远的,只有自然——这是在宇宙中所发现的唯一必然性的神奇东西。与此有着相似性质的是纯粹的“信仰”,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灵魂努力,主体是人。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都是为了人:规律也好,星期六也好。人一向渴望不受限制,像君王一样可以立法、行政;人渴望自由。 而当下的自由,往往是一个政治概念。著名记者伏契克在法西斯的监牢里完成了享誉世界的著品《绞刑架下的自由》,说:“谁能强迫思想规规矩矩地坐着不动呢?就连萨达姆被小布什关在大牢中还可以继续写作,可见,自由问题不是从精神层面讲的,而是从政治层面讲的。”这仿佛很难琢磨,但是,人不是没有自由,这一点可以确定。现代哲学家昂利·柏格森曾说:“在自己的直接断定中永不会犯错误的我们的自我,如果感到自己是自由的,那么就声明这一点。”或者说:人是世界上最害怕自由的东西,因此,人总是在寻找绝对权威的崇拜,或说某种被称为真理的东西。 对于真理,其本质是坚定性和明显性,它可以让人们如此坚信,甚至都不能想象还有别的真理。有很多时候,真理是不需要任何根据的,最终的真理,远远高于哲学意义上所要探索的东西。舍斯托夫说:“这是因为由一种“突然”的东西导致的,真理本身不需要强迫,也不会强迫任何人去干什么。”——当深处的灵魂“突然”明亮起来的时候,没有别的抉择,这时就只能相信,其实真理已经被发现了。 两千年前,在奔赴十字架的前夕,犹太人的巡抚彼拉多问耶稣说:“真理是什么呢?”(约翰福音18:38)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这句话有多少人相信? 当《圣经》来到欧洲的时候,帕斯卡尔他自己,都没有下定决心要完全相信它,但是,他赞叹道:“这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和雅各的神,而不是哲学家的神”;在他编纂的《为基督教辩护》中,他分明是在捍卫神。有意无意地,帕斯卡尔在贬低人类的自豪和过于自信的理性。 ······ 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耶稣忧伤到几乎要死,从此掌管人间的钥匙就落入了门徒彼得的手中,可是,彼得善于睡觉。并且,一连三次睡着了;背负着“犹太人的王”这可笑的罪状,戴上荆棘冠冕,耶稣明确地知道,彼得将会三次不认他。 但是,耶稣也确定:只有身心受过震颤的人,才能理解一切都是可能的,也只有这样的,才能接近神。彼得,是这样的人。这值得庆幸;但是,在十字架的园子里,耶稣的痛苦,还远远没有结束。 “难道不能警醒片刻吗?”这句话,从远古一直继续到现在,真的,并将永远继续下去——直到世界的末了······1回应 2011-02-21 21:40 -
周虎 (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纯粹理性的上帝和圣经的上帝 一.死的启示 1.战胜自明 双重视力:天然视力和天使赋予的“超自然视力” 一种牺牲——“准备承认可靠性不是真理的宾词”——战胜自明 柏拉图的洞穴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 “宁可发疯,也不尝试快乐” 发了疯的苏格拉底顶多是讲述自己的苏格拉底,而思维健全的讲述的不是自己,而是大家需要和有用的东西 历史学家的眼睛: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苏格拉底降生了——逝去了;存在——不存在了;苏格拉...2019-02-04 22:49
纯粹理性的上帝和圣经的上帝
一.死的启示
1.战胜自明
双重视力:天然视力和天使赋予的“超自然视力”
一种牺牲——“准备承认可靠性不是真理的宾词”——战胜自明
柏拉图的洞穴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
“宁可发疯,也不尝试快乐”
发了疯的苏格拉底顶多是讲述自己的苏格拉底,而思维健全的讲述的不是自己,而是大家需要和有用的东西
历史学家的眼睛: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苏格拉底降生了——逝去了;存在——不存在了;苏格拉底是不受保护的人
历史学家的眼睛也是一切自然的眼睛,是自明的眼睛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柏拉图的相反视域
亚里士多德:“不需要任何人的人,要么是拥有一切的神,要么是野兽”
人离开一般能走多远;失去脚下的基础意味着面临虚无,还是与神同行?
康德和孔德:应有经验的背后是一片空无
伟大的决心无视一切规则,无须解释 | “人类经验是有界限的,这是由一个永恒原则决定的”——《地下室手记》:这样的原则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种局限性的自我暗示
墙对于他们来说是有着某种令人宽慰的、精神上获得安定感和终极的,或许是某种神秘的东西
真正的、正常的人是愚蠢的。也许就应该如此。
人的利益究竟是什么?人有的时候宁可希望有坏的而不是有利的。
康德的批判实际上是为理性辩护——他从来没有询问过:精确的实用科学是否有权利称自己的知识为知识 | 他尚未从学者的睡梦中醒来 | 如果形而上学想要存在下去,那它必须事先请求自然科学和数学的批准和赞成
科学用“成就”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它之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它拥有一系列原则和规律,这些规律在应有经验的范围内适用 | “上帝不要求不可能的东西” | 规律本质上是一种统治权,要求人俯首听命
地下室的人:“上帝要求的只是不可能的东西”
规律是本原,是证明正确的东西(知识——把事实奇迹般地变为“经验”,发现眼睛所看不见的纯粹准则) | 一个永远自相等,永不变化的幽灵新世界
(我累了,未完待续)
回应 2019-02-04 22:49 -
伏尔泰说,所有的文学形式,除了枯燥乏味的以外,都是好的.........然而,世界观的情况又怎样呢?我们有权反对给我们提出的哲学体系,仅仅是因为它枯燥乏味吗?我认为,我们有权反对。 这个时候,是不是该有如同对一个孩童该有的教导,允许你一直玩一个你认为有趣的游戏,直到你认为他枯燥乏味为止。
2018-03-30 10:11
-
周虎 (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纯粹理性的上帝和圣经的上帝 一.死的启示 1.战胜自明 双重视力:天然视力和天使赋予的“超自然视力” 一种牺牲——“准备承认可靠性不是真理的宾词”——战胜自明 柏拉图的洞穴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 “宁可发疯,也不尝试快乐” 发了疯的苏格拉底顶多是讲述自己的苏格拉底,而思维健全的讲述的不是自己,而是大家需要和有用的东西 历史学家的眼睛: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苏格拉底降生了——逝去了;存在——不存在了;苏格拉...2019-02-04 22:49
纯粹理性的上帝和圣经的上帝
一.死的启示
1.战胜自明
双重视力:天然视力和天使赋予的“超自然视力”
一种牺牲——“准备承认可靠性不是真理的宾词”——战胜自明
柏拉图的洞穴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
“宁可发疯,也不尝试快乐”
发了疯的苏格拉底顶多是讲述自己的苏格拉底,而思维健全的讲述的不是自己,而是大家需要和有用的东西
历史学家的眼睛: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苏格拉底降生了——逝去了;存在——不存在了;苏格拉底是不受保护的人
历史学家的眼睛也是一切自然的眼睛,是自明的眼睛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柏拉图的相反视域
亚里士多德:“不需要任何人的人,要么是拥有一切的神,要么是野兽”
人离开一般能走多远;失去脚下的基础意味着面临虚无,还是与神同行?
康德和孔德:应有经验的背后是一片空无
伟大的决心无视一切规则,无须解释 | “人类经验是有界限的,这是由一个永恒原则决定的”——《地下室手记》:这样的原则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种局限性的自我暗示
墙对于他们来说是有着某种令人宽慰的、精神上获得安定感和终极的,或许是某种神秘的东西
真正的、正常的人是愚蠢的。也许就应该如此。
人的利益究竟是什么?人有的时候宁可希望有坏的而不是有利的。
康德的批判实际上是为理性辩护——他从来没有询问过:精确的实用科学是否有权利称自己的知识为知识 | 他尚未从学者的睡梦中醒来 | 如果形而上学想要存在下去,那它必须事先请求自然科学和数学的批准和赞成
科学用“成就”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它之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它拥有一系列原则和规律,这些规律在应有经验的范围内适用 | “上帝不要求不可能的东西” | 规律本质上是一种统治权,要求人俯首听命
地下室的人:“上帝要求的只是不可能的东西”
规律是本原,是证明正确的东西(知识——把事实奇迹般地变为“经验”,发现眼睛所看不见的纯粹准则) | 一个永远自相等,永不变化的幽灵新世界
(我累了,未完待续)
回应 2019-02-04 22:49 -
伏尔泰说,所有的文学形式,除了枯燥乏味的以外,都是好的.........然而,世界观的情况又怎样呢?我们有权反对给我们提出的哲学体系,仅仅是因为它枯燥乏味吗?我认为,我们有权反对。 这个时候,是不是该有如同对一个孩童该有的教导,允许你一直玩一个你认为有趣的游戏,直到你认为他枯燥乏味为止。
2018-03-30 10:11
-
蒋小丫 (别看我只是一只丫!)
在约伯的天平上,如果能让帕斯卡尔还生,那他对历史的判决将会是什么? 约伯说:“惟愿我的烦恼称一称,我一切的灾害放在天平里,现今比海沙更重。”(约伯记6:2——3)似乎每个人的眼泪和痛苦都比所有的海沙还要沉重一些。在莎翁的所有戏中,《李尔王》最难排演,正如圣经旧约中的《约伯记》。 “乌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约伯记1:1),这是约伯记的开端,来自多神教哲学.. (1回应)2011-02-21 21:40 4人喜欢
在约伯的天平上,如果能让帕斯卡尔还生,那他对历史的判决将会是什么? 约伯说:“惟愿我的烦恼称一称,我一切的灾害放在天平里,现今比海沙更重。”(约伯记6:2——3)似乎每个人的眼泪和痛苦都比所有的海沙还要沉重一些。在莎翁的所有戏中,《李尔王》最难排演,正如圣经旧约中的《约伯记》。 “乌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约伯记1:1),这是约伯记的开端,来自多神教哲学家的第一位哲学家普罗提诺,无条件地接受了和约伯相同的信仰,并把这种信仰作为不容置喙和不用重新考虑的原因带到了中世纪。有一切理由认为,这条原则乃是基督教能够渗透到希腊——罗马文化世界中去的重要条件。 《圣经》上的哲学远远比现代哲学要深刻、透彻得多。甚至,我想说,人知道得越多,受到的局限就越大,哲学的实质在于其局限性。这就是《圣经》故事的意义所在。《约伯记》作为智慧书之首,曾被雨果赞叹为“人类心灵中所产生出来的最伟大的杰作。”菲利普也说:“约伯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金字塔”。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文学杰作,它以诗歌和散文等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约伯的不幸遭遇,论述了人为何受苦的问题,尤其是为什么叫义人受苦······· 几乎所有的人都感觉到:人世间的一切并不是都尽如人意,甚至有时候极不如意;约伯,希伯来意为“受苦、遭难”,他是信心之父亚伯拉罕的早期后裔。在这部自传中,约伯的三个朋友以为苦难必然是犯罪的结果,因此试图劝约伯认罪;但是,他们错了,苦难与个人的罪不一定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个叫以利户的年轻人在聆听了整段对话后,首先批评了那三个朋友,接着说,约伯尽管是一个好人,却骄傲自大,神惩罚他是要试炼他,要他谦卑。这个答案只说对了一半,苦难的确能够净化信仰。但是,对约伯而言,最大的试炼不是痛苦或者损失,而是无法理解为什么神要让他受苦难? 俄国哲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给卡拉马佐夫的题词是最难以猜度的第四福音——“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很多子粒来。”(约翰福音12:24),陀思妥耶夫斯基根据这个箴言,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说,在《圣经》中,你会碰到什么叫恐惧。任何功勋,任何善行,都不能摆脱恐惧的境遇。这是最终的结局。再也无路可走,哪怕是退后。前面是一堵墙。以头撞墙。舍斯托夫这么说:“只有当人看不到任何可能时,人们才去信仰。”恐惧的结局是信仰。不寻求也不可能得到理性的信仰,是《圣经》的信仰。苦难可以成就信仰。 耶路撒冷,圣城。哭墙。这是犹太教的最高圣地。靠近哭墙时,男女分手两端;中间有栅栏隔开。男士靠近时必须戴帽,女士离开时不能转身,浓浓地是一个中世纪。圣城在战斗中被毁坏过八次,毁城者还要用犁再铲一遍,不留下任何让人怀念的痕迹。然而,它又一次次地重建,终于成为世界上被投注信仰最多的城市。很真切,很具体,几乎成为了《圣经》的易读文本。 把历史融于艺术,把宗教融于美学的景象,这在罗马、梵蒂冈、巴黎可以一再被看到。而在耶路撒冷,不加现代修饰,走一走,想一想,无罪的耶稣被有罪的人们宣判为“有罪”,他就甘愿背起十字架,反替人们赎罪。 为什么神是人?神为什么会变成人?为什么遭受凌辱、折磨和可耻的痛苦而死在十字架上? 有多少人相信《圣经》呢?似乎人人都相信:无论你敲多少次门,也不管你为别人打开了多少扇大门,你都不会得到任何启示。所以连帕斯卡尔都承认说:“我没有完全相信四福音书”;在《创世纪》第二章中说:“神按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为了有灵的活人。”这是《圣经》的基本东西,是灵魂,或者说是本质。从过去到现在,数百人,千百万人,都喜欢讲述之后在伊甸园里关于陷入罪恶的事情,连尼采的《善恶的彼岸》都在重复着这个发生在古代关于生长在天堂里的树的故事!但是,要说懂得——谁都不懂它。 柏拉图在《帝迈欧篇》中说到:“自然死亡是不痛苦的,其结果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快乐。”吃过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必定死。这是神谕。始祖违背了,从此,“死”就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了,随之而来的是恐惧。只有懂得了恐惧,似乎灵魂才会全力以赴,才会上升。而为了上升,就要丢掉脚下的基础;否则,谁能确定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帕斯卡尔以他的全部本质感受到人们口中的“神”是死亡和毁灭的原因。斯宾诺莎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一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神的道路不可预知。 当约伯坐在炉灰中,拿瓦片刮身体,并斥责妻子的短浅时,此时,古希腊的《会饮篇》已经远远不能让人信服了······· 对于人,谁都不想让所有人轻视自明性,这也是哲学的终极问题: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刻在狄菲的阿波罗神庙上,可是,哲学是要成为“真”,而不是“好”,这与《圣经》正好相反。当谈到《圣经》中众多超自然的神迹时,往往会有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比哲学的奇迹更好,说这样的话几乎是毫无根据。几千年来,人类都在研究,甚至不知疲惫地研究着,关于规定的和确定的永远的和自身相等而又不变的东西。但是,人类在每次向前走之时,总是会忘记看看脚下:这多少有点像泰勒斯掉进水井里的故事!可是,我们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这其中所承载的眼泪、诅咒、悲哀,更有苦役和绝望的深渊,不是轻易可以承担的。 柏拉图把时间叫做永恒的活动方式。现在、过去和将来,永远的,只有自然——这是在宇宙中所发现的唯一必然性的神奇东西。与此有着相似性质的是纯粹的“信仰”,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灵魂努力,主体是人。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都是为了人:规律也好,星期六也好。人一向渴望不受限制,像君王一样可以立法、行政;人渴望自由。 而当下的自由,往往是一个政治概念。著名记者伏契克在法西斯的监牢里完成了享誉世界的著品《绞刑架下的自由》,说:“谁能强迫思想规规矩矩地坐着不动呢?就连萨达姆被小布什关在大牢中还可以继续写作,可见,自由问题不是从精神层面讲的,而是从政治层面讲的。”这仿佛很难琢磨,但是,人不是没有自由,这一点可以确定。现代哲学家昂利·柏格森曾说:“在自己的直接断定中永不会犯错误的我们的自我,如果感到自己是自由的,那么就声明这一点。”或者说:人是世界上最害怕自由的东西,因此,人总是在寻找绝对权威的崇拜,或说某种被称为真理的东西。 对于真理,其本质是坚定性和明显性,它可以让人们如此坚信,甚至都不能想象还有别的真理。有很多时候,真理是不需要任何根据的,最终的真理,远远高于哲学意义上所要探索的东西。舍斯托夫说:“这是因为由一种“突然”的东西导致的,真理本身不需要强迫,也不会强迫任何人去干什么。”——当深处的灵魂“突然”明亮起来的时候,没有别的抉择,这时就只能相信,其实真理已经被发现了。 两千年前,在奔赴十字架的前夕,犹太人的巡抚彼拉多问耶稣说:“真理是什么呢?”(约翰福音18:38)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这句话有多少人相信? 当《圣经》来到欧洲的时候,帕斯卡尔他自己,都没有下定决心要完全相信它,但是,他赞叹道:“这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和雅各的神,而不是哲学家的神”;在他编纂的《为基督教辩护》中,他分明是在捍卫神。有意无意地,帕斯卡尔在贬低人类的自豪和过于自信的理性。 ······ 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耶稣忧伤到几乎要死,从此掌管人间的钥匙就落入了门徒彼得的手中,可是,彼得善于睡觉。并且,一连三次睡着了;背负着“犹太人的王”这可笑的罪状,戴上荆棘冠冕,耶稣明确地知道,彼得将会三次不认他。 但是,耶稣也确定:只有身心受过震颤的人,才能理解一切都是可能的,也只有这样的,才能接近神。彼得,是这样的人。这值得庆幸;但是,在十字架的园子里,耶稣的痛苦,还远远没有结束。 “难道不能警醒片刻吗?”这句话,从远古一直继续到现在,真的,并将永远继续下去——直到世界的末了······1回应 2011-02-21 21:40
论坛 · · · · · ·
和约伯(Job)有关吗? | 来自那肿么办 | 2 回应 | 2017-08-07 |
何时再版? | 来自幕苏 | 2016-04-16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三联书店版 1989-07 / 190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书目-哲学部分(译著) (忆未名)
- 我的电子书2 (菲娅)
- 哲学 (Drift)
- 我思我在 (山右一仁)
-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及研究 (soulyang)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在约伯的天平上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nnn 2010-11-04
可怜的书.拿在手边半年忘了看.我不准备读你了.
0 有用 La@H 2010-02-08
刘小枫做序的另一个版本
0 有用 Scipio 2010-12-15
事实上,没咋读懂,俄国人擅长思考,但是不擅长思辨的哲学体系
0 有用 Aeneas 2007-06-30
俄国的作家有意思
1 有用 🌈Paloma 2017-12-16
舍斯托夫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立,后者代表必然性、理性、墙、人们的共同世界、常识、正常人,而前者探索洞穴,即陀思妥的地下室。这似乎也是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主流观点?中世纪的基督教是追随亚里士多德的。但是,尼采反对柏拉图该怎么理解呢?就词语而言,尼采敌基督又抵制柏拉图,称柏拉图为最大的偶像。尼采反对的基督和柏拉图各自是怎样的基督和柏拉图? 舍斯托夫的灵魂漫游真是非常非常亲切感动又给人清晰。对陀老和托翁... 舍斯托夫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立,后者代表必然性、理性、墙、人们的共同世界、常识、正常人,而前者探索洞穴,即陀思妥的地下室。这似乎也是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主流观点?中世纪的基督教是追随亚里士多德的。但是,尼采反对柏拉图该怎么理解呢?就词语而言,尼采敌基督又抵制柏拉图,称柏拉图为最大的偶像。尼采反对的基督和柏拉图各自是怎样的基督和柏拉图? 舍斯托夫的灵魂漫游真是非常非常亲切感动又给人清晰。对陀老和托翁都有了更多的认识以及更重要的更多的认识欲。 (展开)
0 有用 猫包纸包纸包猫 2019-01-28
天啊我还是爱他。并且比八年前更明白他是如何被一个问题折磨了一辈子而即使惟一的出路是蛮横地以头撞墙也需要多大的勇气
0 有用 词语 2018-08-17
刚取到的快递。
0 有用 乐事输人 2018-04-24
哦,舍斯托夫
3 有用 Brightcold 2018-04-17
舍斯托夫的基本论点似乎是,人不会屈服于理性这堵石墙,因为理性只是由一般性构建起来的原则,它不够崇高,忽略了“特殊”—譬如一些人热爱苦难胜过热爱幸福。但这就蹈袭了《地下室手记》的原话,没能对“非理性”进行更深刻的阐释。他明明可以说,因为人要求绝对尊严,而尊严的真谛就是挺直背脊,因此,人们为达到幸福而进行的虚与委蛇就常常会有损于尊严。或者用《致死的疾病》里的概念,人为了“成为自身”而不屈从于别的什么理... 舍斯托夫的基本论点似乎是,人不会屈服于理性这堵石墙,因为理性只是由一般性构建起来的原则,它不够崇高,忽略了“特殊”—譬如一些人热爱苦难胜过热爱幸福。但这就蹈袭了《地下室手记》的原话,没能对“非理性”进行更深刻的阐释。他明明可以说,因为人要求绝对尊严,而尊严的真谛就是挺直背脊,因此,人们为达到幸福而进行的虚与委蛇就常常会有损于尊严。或者用《致死的疾病》里的概念,人为了“成为自身”而不屈从于别的什么理念或偶像,甚至是可以去拥抱芒刺的。舍斯托夫或许是没读过《在吉洪的修道室》吧,否则就完全不能理解他为何会认为《群魔》的主人公是基里洛夫而非斯塔夫罗金了。有关托尔斯泰的一些段落也值得商榷,不过写《伊•伊之死》的部分很好。后半部分褒帕斯卡尔而贬斯宾诺莎,理解他的意思,但总觉得不够有说服力。 (展开)
0 有用 [已注销] 2018-04-06
我惧怕看到他们通过畜类的大脑做出的常识性反思和菜名罗列,就像惧怕看他们仰望的星空,因为知道抬头没有被气球砸到的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