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多所卓见。《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的一本名著,其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20-30年代的报章杂志上,后来汇编成册。闻一多是民国时代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湛的研究,《唐诗杂论》就是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作国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为此,我们重新出版了此书,并请著名学者傅璇琮为此书撰写了“际读”,着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计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个性特点与开创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学术史,促进唐诗研究在大有裨益。
他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观察和...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多所卓见。《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的一本名著,其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20-30年代的报章杂志上,后来汇编成册。闻一多是民国时代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湛的研究,《唐诗杂论》就是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作国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为此,我们重新出版了此书,并请著名学者傅璇琮为此书撰写了“际读”,着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计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个性特点与开创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学术史,促进唐诗研究在大有裨益。
他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唐诗的发展变化,冲破了传统学术方法的某种狭隘性和封闭性。这是闻先生唐诗研究的极可宝贵的思想遗产,是值得我们很好吸取的。
目录 · · · · · ·
丛书信息
喜欢读"唐诗杂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唐诗杂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唐诗杂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唐诗杂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2 条 )
> 更多书评42篇
-
李白的诗难译: 怎么中文的“浑金璞玉”,移到英文里来,就变成这样的浅薄,这样的庸琐?我说这毛病不在译者的手腕,是在他的眼光,就像这一类浑然天成的名句,它的好处太玄妙了,太精微了,是禁不起翻译的。你定要翻译它,只有把它毁了完事!譬如一朵五色的灵芝,长在龙爪似的老松根上,你一眼瞥见了,很小心的把它采了下来,供在你的瓶子里,这一下可糟了!从前的瑞彩,从前的仙气,于今都变成了又干又瘪的黑菌。你搔着头,只...
2018-11-30 13:38
-
李白与杜甫: 或许他们初见时,子美本就对于学仙有了兴味,所以一见了“谪仙人”,便引为同调;或许子美的学仙的观念完全是太白的影响。无论如何,子美当时确是做过那一段梦——虽则是很短的一段。说“苦无大药资,山林迹如扫”;说“未就丹砂愧葛洪”,起码是半真半假的心话。东都本是商贾贵族蜂集的大城,廛市的繁华,人心的机巧,种种城市生活的罪恶我们明明知道,已经叫子美腻烦、厌恨了,再加上当时炼药求仙的风气正盛,诗...
2018-11-30 11:23
李白与杜甫:
或许他们初见时,子美本就对于学仙有了兴味,所以一见了“谪仙人”,便引为同调;或许子美的学仙的观念完全是太白的影响。无论如何,子美当时确是做过那一段梦——虽则是很短的一段。说“苦无大药资,山林迹如扫”;说“未就丹砂愧葛洪”,起码是半真半假的心话。东都本是商贾贵族蜂集的大城,廛市的繁华,人心的机巧,种种城市生活的罪恶我们明明知道,已经叫子美腻烦、厌恨了,再加上当时炼药求仙的风气正盛,诗人自己又正在富于理想的,如火如荼的浪漫的年华中——在这种情势之下,萌生了出世的观念,是必然的结果。只是杜甫和李白的秉性根本不同:李白的出世,是属于天性的,出世的根性深藏在他骨子里,出世的风神披露在他容貌上;杜甫的出世是环境机会造成的念头,是一时的愤慨。两人的性格根本是冲突的。太白笑“尧舜之事不足惊”,子美始终要“致君尧舜上”。因此两人起先虽觉得志同道合,后来子美的热狂冷了,便渐渐觉得不独自己起先的念头可笑,连太白的那种态度也可笑了。临了,念头完全抛弃,从此绝口不提了。到不提学仙的时候,才提到文字,也可见当初太白的诗不是不足以引起子美的倾心,实在是诗人的李白被仙人的李白掩盖了。
回应 2018-11-30 11:23
-
中国的文字尤其中国诗的文字,是一种紧凑非常——紧凑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种句子连个形容词动词都没有了;不用说那“尸位素餐“的前置词,连读词等等。这种诗意的美,完全是靠“句法“表现出来的。你读这种诗仿佛是在月光底下看山水似的。好像新印象派的画家,把颜色一点一点地摆在布上,他的工作完了。画家让颜色和颜色自己去互相融洽,互相辉映——诗人也让字和字去互相融洽,互相辉映。
2017-10-31 20:37
-
土偶 (慎独)
闻一多先生一心念着杜甫,要为他作一幅画像,自此便有了这半篇《杜甫》。也可以认为是闻老先生在为杜甫作传。只不过其传记只写到其与李白相遇、郊游,闻一多先生过早的离世使得这篇文章成为未竟之作,遗憾得很。 这一章描写得最出彩的是杜甫与李白的相遇,原文如下: 写到这里,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2011-09-16 17:28
闻一多先生一心念着杜甫,要为他作一幅画像,自此便有了这半篇《杜甫》。也可以认为是闻老先生在为杜甫作传。只不过其传记只写到其与李白相遇、郊游,闻一多先生过早的离世使得这篇文章成为未竟之作,遗憾得很。 这一章描写得最出彩的是杜甫与李白的相遇,原文如下: 写到这里,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所以假如我们有法子追究,我们定要把两人行踪的线索,如何拐弯抹角,时合时离,如何越走越近,终于两条路线会合交叉了——统统都记录下来。 闻老先生将李杜的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他们的相遇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唐朝,当提及这响当当的两个字的时候,诸如盛世、开明,首先充斥于人们的大脑(相对整个中国史而言,其阴暗面也必然存在),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唐朝之所以为唐朝,在于其诗歌的辉煌,早有人用“诗歌盛唐”的标识。谈到唐诗,李杜二人又是绝不可以不谈的。一个是浪漫不羁的“谪仙人”,一个是心系家国人民的圣贤。一个代表着浪漫主义诗歌顶峰,一个代表着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李杜二人如两座巍巍大山,照耀着整个中国文学史。回应 2011-09-16 17:28
-
李白的诗难译: 怎么中文的“浑金璞玉”,移到英文里来,就变成这样的浅薄,这样的庸琐?我说这毛病不在译者的手腕,是在他的眼光,就像这一类浑然天成的名句,它的好处太玄妙了,太精微了,是禁不起翻译的。你定要翻译它,只有把它毁了完事!譬如一朵五色的灵芝,长在龙爪似的老松根上,你一眼瞥见了,很小心的把它采了下来,供在你的瓶子里,这一下可糟了!从前的瑞彩,从前的仙气,于今都变成了又干又瘪的黑菌。你搔着头,只...
2018-11-30 13:38
-
李白与杜甫: 或许他们初见时,子美本就对于学仙有了兴味,所以一见了“谪仙人”,便引为同调;或许子美的学仙的观念完全是太白的影响。无论如何,子美当时确是做过那一段梦——虽则是很短的一段。说“苦无大药资,山林迹如扫”;说“未就丹砂愧葛洪”,起码是半真半假的心话。东都本是商贾贵族蜂集的大城,廛市的繁华,人心的机巧,种种城市生活的罪恶我们明明知道,已经叫子美腻烦、厌恨了,再加上当时炼药求仙的风气正盛,诗...
2018-11-30 11:23
李白与杜甫:
或许他们初见时,子美本就对于学仙有了兴味,所以一见了“谪仙人”,便引为同调;或许子美的学仙的观念完全是太白的影响。无论如何,子美当时确是做过那一段梦——虽则是很短的一段。说“苦无大药资,山林迹如扫”;说“未就丹砂愧葛洪”,起码是半真半假的心话。东都本是商贾贵族蜂集的大城,廛市的繁华,人心的机巧,种种城市生活的罪恶我们明明知道,已经叫子美腻烦、厌恨了,再加上当时炼药求仙的风气正盛,诗人自己又正在富于理想的,如火如荼的浪漫的年华中——在这种情势之下,萌生了出世的观念,是必然的结果。只是杜甫和李白的秉性根本不同:李白的出世,是属于天性的,出世的根性深藏在他骨子里,出世的风神披露在他容貌上;杜甫的出世是环境机会造成的念头,是一时的愤慨。两人的性格根本是冲突的。太白笑“尧舜之事不足惊”,子美始终要“致君尧舜上”。因此两人起先虽觉得志同道合,后来子美的热狂冷了,便渐渐觉得不独自己起先的念头可笑,连太白的那种态度也可笑了。临了,念头完全抛弃,从此绝口不提了。到不提学仙的时候,才提到文字,也可见当初太白的诗不是不足以引起子美的倾心,实在是诗人的李白被仙人的李白掩盖了。
回应 2018-11-30 11:23 -
闻一多饱含诗意的评价: “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诗人便开始了他的飘流的生活。三十五以前,是快意的游览(仍旧用他自己的比喻),便像羽翮初满的雏凤。乘着灵风,踏着彩云,往濛濛的长空飞去。他肋下只觉得一股轻松,到处有竹实,有醴泉,他的世界是清鲜,是自由,是无垠的希望,和薛雷的云雀一般,他是 An unbodied joy whose race is just begun. 三十五岁以后,风渐渐尖峭了,云渐渐恶毒了,铅铁的穹窿在他背上逼压着,太阳也...
2018-11-30 11:19
闻一多饱含诗意的评价:
“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诗人便开始了他的飘流的生活。三十五以前,是快意的游览(仍旧用他自己的比喻),便像羽翮初满的雏凤。乘着灵风,踏着彩云,往濛濛的长空飞去。他肋下只觉得一股轻松,到处有竹实,有醴泉,他的世界是清鲜,是自由,是无垠的希望,和薛雷的云雀一般,他是 An unbodied joy whose race is just begun. 三十五岁以后,风渐渐尖峭了,云渐渐恶毒了,铅铁的穹窿在他背上逼压着,太阳也不见了。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血污的翎羽在空中缤纷的旋舞,他长号,他哀呼,唱得越急切,节奏越神奇,最后声嘶力竭,他卸下了生命,他的挫败是胜利的挫败、神圣的挫败。他死了,他在人类的记忆里永远留下了一道不可逼视的白光。他的音乐,或沉雄,或悲壮,或凄凉,或激越,永远,永远是在时间里颤动着。”
回应 2018-11-30 11:19
其他版本在豆瓣书店有售 · · · · · ·
在哪儿买这本书 · · · · · ·
- 京东商城 9.50 元
-
当当网
9.40 元
电子书加价购-默认促销
- > 查看2家网店价格 (9.40 元起)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0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彼岸)
- 文学史必读书 ([已注销])
-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冷先生)
- 私人藏书(从三世纪到九世纪) (Chimpden)
- 尋章摘句老雕蟲:推薦給兔叔叔的研究生閱讀 (老醜殘🐰)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唐诗杂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钟螺 2016-04-17
重读,杜甫年谱做得太好了,细致又有视野。某些论断在今天看来不免失之于偏激,但作为一代的开拓者,有些地方还是惊人的敏锐。诗人气质毕竟是有得有失的东西。
0 有用 蓝田 2009-01-22
收录《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2 有用 大甜甜~~ 2014-09-10
书是高中时候买的,当时读得买椟还珠。这两天捞出家里的旧藏,终于读出了闻一多的才情和眼光。文字短小,甚至都是发在报刊杂志上的,却大体奠定了今天唐诗史的轮廓,这就是功夫。闻一多谓张若虚“诗中的诗”,在我看来更强调文学史的意义,今天割裂出来评《春江花月夜》,或许有点过头。
0 有用 Clyde 2013-11-03
很多人只知道闻一多是“民主斗士”或者著名诗人,其实,他主要是一名学者,研究古典文学才是他的正业。研究唐诗者很多,成就比闻一多高的也不少。闻一多的这本小册子中的一些内容被后人认为是“缪误”的,但不影响文章的价值。集中的文章,是研究体,却不乏个性,诗人研究诗歌,与其他学者还是有不同的。
2 有用 成知默 2016-08-09
2016年已读082:虽然有些观点现今看来已不够新颖,甚至有不少错讹之处,但闻一多不愧是诗人治学,既有诗人的激昂飞跃、纵横恣肆,又不失学术著作的立论严谨小心求证。;尤喜初唐四杰卢骆与王杨之别及关于杜甫的章节。
0 有用 只是想改个名字 2019-02-16
重看《杜甫》,以这样一种烂漫的、瑰丽的、充满热情的语言写学术论著的人,只有闻一多先生一个了吧
0 有用 洋芋秋 2019-02-11
如先生所言,我们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纵了,太夸妄了,太杳小了,太龌龊了。
0 有用 路路木 2019-02-11
前面宫体诗和四杰部分很有趣,后面感觉没有前面好看。
0 有用 西西凫斯 2019-02-07
思其高曾,愿睹其景
0 有用 米菲 2019-02-06
只有自己会创作的人,才能真正懂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