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女性感情与性的社会学专著。它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描述了这一隐秘的私人领域中鲜为人知的基本事实,并对这一事实加以分类、分析和解释,为专业和非专业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和富有启发性的思想。
目录 · · · · · ·
月经初潮
事先对月经来潮一无所知
事先对月经来潮略有所知
情窦初开
幼年期性游戏
童年期对异性初萌好感的经历
少女期和真正恋爱感觉的萌发
性压抑
对第二性征发育的恐惧和反感
对恋爱的恐惧和厌恶
禁欲主义环境的影响
对禁欲主义环境的理性批判
性无知
对性生理的一般无知
对性行为的无知
对性与生育关系的无知
性学习
通过书本学习
通过影视展览学习
通过同性朋友或家人学习
通过异性朋友学习
通过动物行为学习
通过其他途径学习
初恋
初恋对象成为配偶
没有结果但感情强烈的初恋
异性感情
双向的爱
单向的爱
对爱情的渴望
初吻
感觉良好
感觉逐渐变好
感觉不好
婚前性行为
拒绝婚前性关系
对婚前性关系抱有犯罪感
对婚前性关系毫无犯罪感
初次性交
首次经验以正面感觉为主――义务感与归属感
首次经验以负面感觉为主――厌恶感
性交频率
频率极高者
频率居中者
频率极低者
性交方式
爱抚(foreplay)
光线
将性交体位区分为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
各种体位都可接受
相互手淫和口交
肛交
性交流
性快感
何时初获快感
性高潮的感觉和频率
很少或从未体验过性高潮
性美感
性交反感
性交疼痛引起的反感
性欲低下引起的反感
性欲
自述感觉不到性欲的女性
从别的女人那里得知有性欲存在
自述有性欲感觉的女性
性欲的感觉是怎样的
手淫
从不手淫
有手淫行为但有不同程度的负面评价
有手淫行为并作正面评价
手淫时的性幻想
避孕与人工流产
避孕实践
婚前人工流产
婚后人工流产
生育
生育的原因
不想生育的原因
生育时的感觉
家庭暴力
虐恋与强奸想象
性虐待――虐恋游戏
强奸受虐想象和对虐恋的看法
婚外恋
丈夫有婚外恋
妻子有婚外恋
做“第三者”的单身女性
对婚外恋的看法
离婚
离婚原因
离婚过程
离婚的心理压力
离婚与子女
离婚后与异性的关系
离婚后的住房问题
同居
同居原因
同居经历
对同居的态度
同性恋
对同性的感觉
与同性的性关系
对同性恋倾向的自我感觉
对同性恋成因的自我认识
对异性的感觉
近似同性恋的感觉
异性恋眼中的同性恋
停经与更年期
色情材料
对色情材料持肯定态度
对色情材料持否定态度
性侵犯
奸污
露阴癖和窥阴癖
猥亵
感情与性的关系
只有同感情联系在一起的性才是可以接受的
双方有感情时性的感觉才会更好
感情比性重要,可以有感情而无性
可以接受无感情的性关系
感情与婚姻的关系
向往有爱的婚姻
因为尚未找到爱情,所以仍然独身
无爱的婚姻
性与婚姻的关系
性是婚姻的重要理由
性对于婚姻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同婚姻分开的性才轻松
父母的性生活对孩子的影响
性观念
性在生活中极为重要
性只是正常的生理需要
性在生活中并不重要
性是丑恶和肮脏的
性是应当节制的
女性性权利
女性被动,男性主动
女性主动,男性被动
观念的转变――女人也有享受性的权利
女性地位问题
男女是平等的
男女不平等
态度与策略
结论:一点理论分析
注释及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人犯一种“理论过多症”,各种所谓“理论”充斥于我们的生活,连二十岁的大学生都言必称“主义”。记得我在匹兹堡大学的导师、著名历史社会学家许倬云先生有一次感慨对我说:你们这些大陆来的学生说起话来怎么总爱用一些大名词。的确,就像一个人因为吃某种东西太多吃伤了一样,我对理论就有这种感觉。由此你可以知道,当我看到弗雷泽所说的”我确信,一切理论都是暂时的,唯有事实的汇总才具有永久的价值“(转引自孙珉,9)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引言 -
性压抑或反性的环境甚至造成了一些女孩的"男性化",这是它最极端的结果。有一位女性对自己生活中的这个"男性化"过程做了如下的描述:"我不喜欢自己的男性化。记得来月经前我是个典型的女孩,看人总用害羞的眼神。我羡慕那些男性化的女孩,觉得她们不受人欺负。正在我这么想的时候,正好有个转学的机会。我就处心积虑观察别的女孩,利用这个机会让自己变了个人。我妈那时在国外,回国后见到我的样子说了这么句话:文文静静的女孩怎么就成个野小子了。她还带我去看过一个学心理的,他说,女人的一生有两大关口,一个是来例假,一个是更年期。"这位女性后来结了婚又离了婚,据她说:"我前夫说没有男人会喜欢我,因为我的性格像男的。只有女人才会喜欢我。" 在禁欲主义的气氛中,肉体的接触被看得非常严重:"有一次我们去看电影,他第一次握了我的手,那时我们俩的关系已经有两年了。" 有时无知会使人变得残酷;而孩子们之间的残酷有时会比成人之间的残酷更强烈百倍,它能令涉世不深的当事人有一种陷入绝境的感觉。一位女性讲到她接受青春期教育的一段痛苦历程:"中学时我们学校实行男女分班。我发现有一个男孩老注意我,我心里朦朦胧胧地能感觉到,所以就多看了他两眼。他虽然个矮,可挺能打动我的,我那时心里就蠢蠢欲动。后来'文革'开始了,我们去支农,回来我就接到一封信。我在学校里还从来没接到过信,很好奇,就当众拆开了信,见上面写着:支农的时候我看见你心里特别放不下,我心里老忘不掉你的大眼睛,总注视着你......总之,都是这一类的话。落款是个假名字。我当时也不懂这有什么严重的,就跟一个女同学说了,大家就都传着看了。结果一个'革军'(注:革命军人)子弟就说我是流氓。从那以后,所有人都不理我,孤立我,在我课桌上吐唾沫,用粉笔写上'大流氓',还拔我自行车的气门芯。我把信交给了学校的军训排长,让他为我作主。同学们都说我招惹男孩。我当时觉得委屈极了,因为那时候...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性权利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 条 )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关于文章中的对比使用
> 更多书评 31篇
-
草木子 (知幻即离)
中国人犯一种“理论过多症”,各种所谓“理论”充斥于我们的生活,连二十岁的大学生都言必称“主义”。记得我在匹兹堡大学的导师、著名历史社会学家许倬云先生有一次感慨对我说:你们这些大陆来的学生说起话来怎么总爱用一些大名词。的确,就像一个人因为吃某种东西太多吃伤了一样,我对理论就有这种感觉。由此你可以知道,当我看到弗雷泽所说的”我确信,一切理论都是暂时的,唯有事实的汇总才具有永久的价值“(转引自孙珉,9)2021-07-04 13:00:23 4人喜欢
-
-
eleven爱阳光 (若你发现我的不同。)
女性常常被感情所困。女性对男性的依赖究竟是源自本性的东西,还是社会加给她的?是应该改变的,还是应该保留的?女性在社会在经济上都可以很独立,但在心理上却希望依靠男性,崇拜他。 “男人和女人是那么不一样,男人是自我中心的、强悍的、进取的;女人是利他的、柔弱的、守势的。” 无论在家里,在单位,要把握自己的地位,全靠自己。女人不应该依赖别人。与其依赖别人不如依赖自己。 “婚姻靠怜悯保持不住,非得自己有力量...2014-04-15 18:04:33 2人喜欢
女性常常被感情所困。女性对男性的依赖究竟是源自本性的东西,还是社会加给她的?是应该改变的,还是应该保留的?女性在社会在经济上都可以很独立,但在心理上却希望依靠男性,崇拜他。 “男人和女人是那么不一样,男人是自我中心的、强悍的、进取的;女人是利他的、柔弱的、守势的。” 无论在家里,在单位,要把握自己的地位,全靠自己。女人不应该依赖别人。与其依赖别人不如依赖自己。 “婚姻靠怜悯保持不住,非得自己有力量,能同对方匹敌,才能保住婚姻。” 找男朋友时要显得羞涩一点,不要向男人炫耀自己,不要显出自己的强来,别跟男人谈学问。(哈哈?!) 他们要找弱一些的女的,不找高学历的,不找家庭地位高的,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不伺候大小姐。(哈哈?!)
回应 2014-04-15 18:04:33 -
可可 (thin is everything)
弗洛伊德曾这样讲到禁欲的后果:“禁欲不可能早就粗犷、自负、勇于行动的人,或是富于创造力的思想家,大无畏的拓荒者或改革家;通常它只早就‘善良’的弱者。一个人若能对其爱欲对象锲而不舍,我们便不难相信他在追求别的东西时,也一样能成功。反过来说,不管为了什么,一个人若禁绝其性本能的满足,他的人生态度便难免和易谦让,不能积极地去获取。思考能力之所以会不发达,一方面固然与性好奇的抑制有关2013-08-09 10:02:00 2人喜欢
-
我瞅啥 (Who cares ?)
如果一桩爱情发生了,它就是发生了,它不仅不应当因为任何原因受责备,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肯定是美的。 社会对人的行为的凝视是一个常量,而人们对凝视的感知和恐惧却有天壤之别。显然,那些尝试各种性方式的人,较少感觉到或一时忘却了社会的凝视;而那些因某种动作像动物(或畜生)而感到羞耻的人,则更多更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凝视,以致她们会对同一行为产生那么不同的看法 福柯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他揭示了古希腊...2018-03-30 10:17:44
如果一桩爱情发生了,它就是发生了,它不仅不应当因为任何原因受责备,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肯定是美的。
社会对人的行为的凝视是一个常量,而人们对凝视的感知和恐惧却有天壤之别。显然,那些尝试各种性方式的人,较少感觉到或一时忘却了社会的凝视;而那些因某种动作像动物(或畜生)而感到羞耻的人,则更多更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凝视,以致她们会对同一行为产生那么不同的看法
福柯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他揭示了古希腊人与现代人一种完全不同的看问题的方法:现代人看中的,一个人的性倾向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也就是性对象的性别和性活动的性别性质;而古希腊人看中的是性活动质量的高尚与低下。他们认为,对值得渴慕的任何事物(不管是少男还是少女)的依恋都出于同一种欲望,只不过较为崇高的欲望倾向于较为美丽、体面的事物。佛洛依德也表达过类似的思想,他曾说过:古代与现代情欲生活的差别里最惊人的是:古人看中本能本身,而我们太强调对象的重要性。古人视本能为万有之源,甚至不惜因而提升低级的性对象,我们则蔑视本能的活动本身,只有面对美好的对象时我们才能纵容其活动。
性的地位在中国既不同于古希腊罗马,也不同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更不同于现代西方社会。在西方,与性有关的争议常常围绕着正确与错误、正常与反常、善行与罪恶而展开;在中国,与性有关的却是重大与渺小、崇高与羞耻、上流与下流的问题。在西方社会中,性处于对抗之中——压制与反抗、正常与病态、罪与非罪的对抗;在中国社会中,性被忽视,性在重要与不重要、崇高与低下、浩然正气与鬼魅邪气之间,属于后者。
回应 2018-03-30 10:17:44 -
I♡SH (>^ω^<)
中国女性在经历的感情和性方面的感受和想法是不是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呢? 性压抑引发的问题有哪些? 中西方社会是如何看待这个性快感的。 西方与中国在性问题上的差异,有哪些? 简介 这本书,要算是比较早的一部关于中国女性感情与性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它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这个对于过去 30 年当中中国女性感情与性的真实情况进行了分类分析和解释,希望通过相关资料,可以带来一些思想上的启发。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你真的...2018-12-06 06:56:53
中国女性在经历的感情和性方面的感受和想法是不是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呢? 性压抑引发的问题有哪些? 中西方社会是如何看待这个性快感的。 西方与中国在性问题上的差异,有哪些? 简介 这本书,要算是比较早的一部关于中国女性感情与性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它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这个对于过去 30 年当中中国女性感情与性的真实情况进行了分类分析和解释,希望通过相关资料,可以带来一些思想上的启发。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你真的了解「性」吗? 我主要来讨论《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这本书当中最重要的核心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性压抑引发的问题有哪些? 第二个,是中西方社会是如何看待这个性快感的。 第三个,是西方与中国在性问题上的差异,有哪些?以及研究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的意义是什么? 那么我首先来讲一下性压抑的问题。 现在年届中年的一代中国女性在青春期前后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对性征发育的恐惧与反感,甚至是对于男女恋情的恐惧和反感。这种感觉同以文革为颠峰期的近几十年的禁欲主义社会氛围不无关系。近十几年来,虽然随着国门的打开,社会风气比过去开放了许多,但对于过去几千年儒教文化和几十年革命意识形态所造成的禁欲氛围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比如说依然有一些培训机构,在倡导婚前守贞的观念,甚至说一女孩子给婆家最好的礼物或者嫁妆就是处女。 然而当下中国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已经超过 70%了,所以说即使现在有些人认为社会观念已经完全改变了,但是我并不这样看。而且我认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了解一下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和其他女性所经历过的惶恐,也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先来讲讲禁欲主义,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一位学者叫做泽诺。他在公元前 315 年创立的禁欲主义认为:通过压抑情续波动,不计较个人享乐与痛苦,用忍耐所获得的贞洁是最高的善行,最完美的事业。 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家认为:肉体是内心罪恶的证据;女人的全身和男人的腰部以下都是魔鬼的杰作;性欲的满足是「俯身试毒」;婚姻则是「生命的玷污和腐蚀」;性交是令人作呕的;是污秽而堕落的;是不体面的;是不洁的;是可耻的;是一种玷污。 ; 禁欲主义的流行有时间、地域和文化的区别:在拉丁的欧洲,性自由并没有像盎格鲁撒克逊国家那样遭到无情排斥的扼杀。因此,精神分析学家对英国人的精神状态特别感兴趣,称之为「盎格鲁-撒克逊神经症」。 英国人之所以在一切人中首先激起精神分析学家的好奇心,这既是因为他们的保守主义,又是因为他们的同质性。在英国人中,可以看到高度发展的端庄,或不如说是假装正经,这一点似乎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人那里达到了顶点。 此外,还有人认为,北美社会的清教传统和反性政策可能比旧世界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更僵硬。禁欲主义社会氛围的后果是造就了一大批性冷淡的女人和一大批道貌岸然的男人。 第一个阵营是贞洁而非性的;第二个阵营有性但不贞洁。 在那个时代,对女性的生理特征有极多的言语禁忌。 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就连一些旧钢琴的腿都用粗布给遮盖起来了,因为怕联想到人腿!吃鸡的时候呢也不说鸡胸鸡腿,只能说黑肉或者白肉,就是就怕人联想。怀孕,也不说怀孕,说这个人,处于一种有趣的状态。女病人在医生的这个诊室里头不能脱衣服就诊,只能在医生准备好的一个人体模型上指出他们感到疼痛的部位。就是禁欲到这种程度。 那么有些狂热的禁欲主义者竟然反对预防梅毒,或者对有效地治疗这种疾病的前景感到忧虑,因为他们担心这会造成更大的性自由。就像现在有人说以为艾滋病是对同性恋的惩罚那样,过去也有人相信梅毒是对性自由的惩罚。其实,一种疾病就是一种疾病,它肯定不会是上帝对某些人的刻意惩罚;如果是那样的,上帝就要为人类的许多痛苦和死亡负责;我想,上帝是不会乐意负这个责任的。人几乎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能够作自杀性选择的动物。即使某些事有百害而无一利,还是有人会去做。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禁欲主义只是基督教文化的传统,而东方文化对性能采取一种较为自然的态度。比如说,在古埃及,性被看成快乐之源,社会上的性禁忌很少,人们对性安之若素,毫无惊恐之感。 古代东方文明都很能欣赏人类的性活动,也都有大量坦率描绘性活动的书籍绘画,人们对性较少罪恶感。中国的春宫图是特别有名的,在全世界有一个叫高罗佩的一个荷兰的外交官吧,他也是一个性学家,他专门写了一本《密戏图考》,里面都是中国的这个春宫图,在西方人看来是一些「正常而又幸福的人」。 这种情况在近现代看来已有了很大变化,转变的方向相反:西方向性解放的方向转变;中国向禁欲主义的方向转变。当然,中国的禁欲主义并无宗教色彩,而是一种世俗的出于意识形态纯洁化意图的禁欲主义。 在美英这些国家,有史家以 20 世纪 20 年代划线,认为在此前后人们的性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头,人们从对性的绝口不谈突然转变为对性的迷狂。自从古罗马时代以来,他们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更强调性的重要性。有些学者甚至相信,此时的西方人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人都注重性问题。他们对性方面的问题已不再持着「三缄其口」的态度了。 事实上,这是一个西方人评论的,说如果有火星人降临到美国的时代广场的话,双方除了谈谈性问题之外,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彼此沟通的话题了。英国也有人在说:「从主教一直到生物学家,每个人都在讨论这件事。」「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往往不愿意别人知道她是不是有这个性感觉;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则深恐别人不知道我们有性感觉。这就是说过去的人都以这个性冷淡为为荣的,是吧?可是呢,再后来呢,如果要是性冷淡,就要马上要去看医生! 在 1920 年以前,如果你说一个女人「性感」的话,在西方啊,她会觉得自己受了侮辱;而在今天,她不仅珍视这种恭维话,而且还会朝你频送秋波。嗯,大家这个可能会不会注意到就是在大概在几年以前吧,我在电脑上,这个字库里还就是找不到性感这个词儿。性感性感它不是一个词儿啊,你还得先去这个写「性」,然后在写感是吧?这个你可以知道就是中国还有点在竞争,正在经历这个阶段,是吧?就是觉得这个性感呢不是一个好的意思。就是英文的 sex 是吧?说如果一个人说你性感,好像是在骂你一样。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变了。 中国的情况从表象上看,跟这个西方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就是「性」的意象。在这个一段时间里从文学、影视、戏剧、歌曲、美术甚至诗歌中被扫荡一空,性的研究和教育更是被遗漏。这种氛围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反映在当时的服饰上。有一位西方观察家,她在 1974 年这是文化革命里她访问中国,当时得到这么一个印象,这是他回去写的,有这个这个报刊文章,他说啊:「中国与性别有关的穿着打扮的特点就是故意不渲染男女之间的区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的性行为是一个禁忌的问题。极端拘谨的清朝传统被结合进了革命的学说里,但不包括那种与官方的清朝清教相悖的放荡的亚文化部分。卖淫不复再见,而性病已得到有力的控制;同性恋和手淫不公开讨论;青春期和青年期性关系不受鼓励,但这种关系的发生也时有所闻。」 这是 1974 年他们对中国的观察,大家都知道,那时候国外有一种贬义的说法,说中国人是蓝蚂蚁,怎么蓝蚂蚁呢,就是所有的人穿的衣服不是灰就是蓝,这种情况。 总的来说,我把中国对这个性观念性行为性规范的变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在古代时,中国是非常古朴的,正如福柯所说的古中国古印度,他们是有性爱艺术的,而我们西方只有性爱科学,他是在作为对比。 但是从宋明理学开始,中国进入了比较反性禁欲的思维模式,这种想法一直在中国人的头脑当中。到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进入了第三阶段,就是否定之否定。 我们又重新肯定了性,觉得那个性不一定是坏事,也可能是好事,或者说是一个比较自然的事情,用不着对他有那么多的罪恶感。 看起来好像是我们又回到了起点,就回到了第一阶段古代的性文化,但实际上呢又不完全如此,它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就是在第三阶段人们对性的理解产生了新的观念,比如说性权利的观念,这个是在最早的那个中国的古代的性文化里没有的。 接下来呢,我们来谈谈关于性快感的话题,这个性快感 (orgasm) 这个英文,在不少西方社会中都被当作一个极重要的论题,人们在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中不厌其烦地讨论这个话题;女人如果在性活动中达不到快感,还会去找心理医生看「病」和性治疗;男人如果不能给女人带来快感,也会有心理压力。中国的情况却远不是这样是吧?从社会气氛上看,传媒并未太关注这件事;从我访谈的女性的经历与观念看,这个社会的人们对此事看得比较平常、自然,有的女性对自己从未有过性快感这一事实处之泰然,甚至持有性快感很不重要这样一种坦率的看法。 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我们发现在性的方面人类有两个独特之处,第一个,人类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性交,那个动物往往有发情期,像大象啊好像一年也就一次是吧?就是一个时间,他就只性交一次。那么这个是跟人类的大区别;第二就是人类女性可以有性高潮,而其他种类的雌性动物没有性高潮,或是非常罕见。因此,人类这一物种的女性性高潮几乎可以说是灵长目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现象。对与这个现象,有一种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出发的进化论式的分析:就是人类女性性欲高潮的发展是由于人类婴儿生来就特别不能自立,需要父母照顾。女性性欲高潮以及女性在月经周期的任何阶段对性一直感兴趣就是为了维系永久配偶而发展起来的。 人类对女性性高潮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比如在早年,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就是将女性的性快感划分为阴蒂快感与阴道快感。弗洛伊德的后继者当中,还有些人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演绎:就是说女性从前青春期到青春期的一个主要课程是学习从阴蒂高潮转向阴道高潮,这种转变象征着从主动性到被动性的转变。阴蒂高潮象征主动,这是作一个真正女性化的女人应当抛去的男性成分。 这一理论后来就被否定了。第一次否定是由美国性学家,马斯特斯和约翰逊他们俩人提出的,他们的代表作是 1966 年出版的《人类性反应》和 1970 年初出版的《人类性功能障碍》。在研究当中,他们通过仪器发现手淫和性交得到的性高潮是同一种生理反应过程,这个结论一推出,就几乎没有人还相信弗洛伊德式的两种高潮的区分了。 但是,1981 年有人提出了 G 点的理论,就是说,人类对女性性高潮的认识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就是当时有两位学者,一个叫佩里,一个叫惠普尔,他们两人就是通过研究得出这种结论,就是阴道前壁存在着一个性高度敏感区,这个区域被他们称为格拉芬伯格区,因为是格拉森伯格最先发现的,用他的那个名字的字头 G 把他叫做 G 点。G 点的发现重新肯定了阴蒂高潮与阴道高潮的划分。但是,他们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并不认为两种高潮哪种更优越、更成熟,反而认为它说明女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性快感。 在西方,许多世纪以来,人们都把性快感看成不道德的、堕落的、邪恶的或者不正常的体验。中世纪教会的性观念主宰欧洲时,强调男子射精时间越短越好,以防止女性获得性高潮。为了打破这种观念,西方学者常常引用中国古文化中关于女性性高潮的观点作为对比。中国有关的古籍上主张,对于男人来说,理想的状况是尽量延长性交时间。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有一个独特的观念,就是认为女方的性高潮对于其自身和男方都是同等重要的。 直到金赛调查的公布,和马斯特斯与约翰逊采用先进手段对性快感所做的科学研究完成之后,才彻底地改变了西方人对女性性高潮的否定态度,人们才最终接受了性快感是自然的、重要的人类生理机能的观点。 如果用福柯的「凝视」意象来分析,西方女性在获取快感方面更能感到社会凝视的压力,而中国社会的「凝视」目光还没有转向这个方面——这决不是说中国社会的「凝视」范围窄些或程度差些,只是说它的凝视贯注在其他方面,比如非婚性关系。 弗洛伊德也曾注意到,在对待性高潮的态度上的确存在着文化的差别:在某些社会里,妇女的性生活比西方社会要单纯。只要她的情人或丈夫乐于与她行房,她便心满意足;她从不担心自己是否性冷感或者是不是有高潮,很可能她根本不知道高潮是什么东西。但在西方社会中,男子必须使女子能经历所谓「高潮体验」,才敢相信自己算个男子汉;女方则不但必须使男方经历高潮,以证明他是个男子汉;她还要自己有这种经验,来证明自己是个女人。否则就要担心自己患上了性冷淡的毛病。 最后,我把西方与中国在性问题上的差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对错界定与无对错界定的差异。 在西方,某种方式的性行为会被定义为正确或错误,例如,异性恋正确,同性恋错误 就是违反自然的犯罪;阴道交正确,口淫错误;能导致生育的正确,不能导致生育的错误, 比如手淫等等。中国人关注的不是正确与错误的界定,而把关注的重心放在节制性欲上,讲究中庸之道,讲究慎独,讲究过犹不及,讲究存天理灭人欲。西方历史上有人曾因同性恋活动被判死刑,中国人在清末却以「狎玩相公」为寻常享受。在西方,不少的人对某类性行为或对性欲、性快感本身怀有罪恶感;而在中国则应当对荒淫无度怀有羞耻感,而不是犯罪感。 第二个方面的区别,就是有焦虑感与无焦虑感的差异。福柯讲得最多的是宗教忏悔仪式中要求人们坦白一切与性有关的思想、行为、罪恶这一历史事实。人们由此对性问题产生了大量的焦虑。中国的情形明显不同:没有什么普遍信奉的宗教。基督教为西方人在性方面制造的焦虑感,在中国人这里很陌生,因此可以说中国人在性的问题上相当的纯朴混沌,没有太多因负罪感引起的焦虑感。 第三,有激烈反抗与无激烈反抗的差异。西方人由于在性问题上过于焦虑,就有激烈反抗,正如福柯所说:「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阻力。」中国人由于没有焦虑,也就没有反抗。西方人的反抗表现为走极端——越是感到焦虑的事,越要去说,去研究,去表现,所以西方有那么多关于性的研究、治疗;有那么多文学、艺术、影视传媒在表现这个主题。在中国,性这一主题的表现相对要少得多。 第四,有权利感与无权利感的差异。西方人以为自己的性权利被压抑、被剥夺了很长时间 ,这种想法不一定对,如果你对这个感兴趣,要去看如福柯分析的,所以在性问题上带有造反者和反抗者的狂热感、正义感和权利感,搞起色情品、卖淫、同性恋和各种变态性活动来显得气壮如牛,好像在搞革命 ,确实也有人管这叫性革命,好像在夺回被人抢去的权利。中国人在性上没有被剥夺感,所以也不会有反抗的热情和正义感,更没有权利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性的欲望是个小小不言的隐私,不登大雅之堂。
回应 2018-12-06 06:56:53 -
林一一 (阅读并等待)
对于月经来潮这一无害的生理现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误解、恐惧甚至是厌恶?原因首先来自无知,人类的先祖对于不可解释的生理现象产生误解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对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抱有恐惧感和厌恶感就只能被视为冥顽不灵和愚昧了;其次,对月经来潮的负面评价反映出妇女地位的低下--由于妇女的地位低下,所以她的某种生理现象会令人厌恶;最后,对月经来潮的恐惧感和厌恶感反映出一种禁欲主义的心理倾向,...2014-05-13 22:03:56
对于月经来潮这一无害的生理现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误解、恐惧甚至是厌恶?原因首先来自无知,人类的先祖对于不可解释的生理现象产生误解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对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抱有恐惧感和厌恶感就只能被视为冥顽不灵和愚昧了;其次,对月经来潮的负面评价反映出妇女地位的低下--由于妇女的地位低下,所以她的某种生理现象会令人厌恶;最后,对月经来潮的恐惧感和厌恶感反映出一种禁欲主义的心理倾向,因为它是小女孩开始向成熟女性转变的信号,对它的厌恶表明一种希望停留在女孩阶段、不愿成为女人的心理。这种心理产生于不希望彰显而力图掩饰女性第二性征的社会氛围中,而这种社会氛围正是禁欲主义文化中所特有的。
回应 2014-05-13 22:03:56
-
木铎之心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在性方面的独特之处有二,其一是人类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性交;其二就是人类女性可以有性高潮,而其他种类的雌性动物没有性高潮,或很少见。因此,人类这一物种的女性性高潮几乎可以说是灵长目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现象。 这种文明过度使我们感到性活动或性活动中的某种形式、姿态是丑的;不喜欢这种活动的人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喜欢这种活动的人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放荡感。两种感觉都不正常,都缺少平常心,都缺...2022-05-03 12:03:39
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在性方面的独特之处有二,其一是人类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性交;其二就是人类女性可以有性高潮,而其他种类的雌性动物没有性高潮,或很少见。因此,人类这一物种的女性性高潮几乎可以说是灵长目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现象。
这种文明过度使我们感到性活动或性活动中的某种形式、姿态是丑的;不喜欢这种活动的人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喜欢这种活动的人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放荡感。两种感觉都不正常,都缺少平常心,都缺少对一种人类自然活动的自然的美感。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有艺术有美,就不应压抑自己。我想过,人应该活得短一点,但是亮一点。只要能活得有光彩,我宁愿拿生命中的其它年来换。每当我想到自己的老年,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这些年的生活是不是五颜六色的。如果它一直是五颜六色的就行了。
生活的满足是一种艺术的感觉,和音乐、绘画、艺术、诗是相通的。如果两个人在这方面都有修养,就会增加性的享受感。再把周围环境的色彩灯光考虑进去,心情和环境相呼应,这是最好的。
回应 2022-05-03 12:03:39 -
木铎之心 (庭院深深,深几许)
福柯曾在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时发表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言论:"我认为快乐是一种非常困难的行为......我希望自己将死于过度的快乐,任何一种快乐都成。 福柯所说,社会能够改变肉体,甚至塑造了它的"生理功能" 一方面,它是性欲的表现,而不为生育仅为快乐的性欲,一向容易被赋予负面的评价;另一方面,它使女性可以不靠男性自行得到性欲的满足,从男权的角度看,它似乎是对男权的一种回避,蔑视,甚至是挑战。 现代西方医学已经公...2022-05-03 11:51:52
-
调查给我的印象是,这些女人的性情尽管相当不同,她们性爱经历与观念也有很大差异,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她都非常看重她们的“自我”,她们从不认为出于这个“自我”的任何行为、感受是无足轻重的,她们为它快乐,为它忧伤,为它欣喜若狂,为它痛不欲生。在这部书里,我把它们——这些自我一一如实地记录下来;尽管有人认为这些记录没有任何重要性,我却持相反的观点。我认为它们无比重要,因为它们是人的生活,它们是生...
2022-04-26 03:05:17
调查给我的印象是,这些女人的性情尽管相当不同,她们性爱经历与观念也有很大差异,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她都非常看重她们的“自我”,她们从不认为出于这个“自我”的任何行为、感受是无足轻重的,她们为它快乐,为它忧伤,为它欣喜若狂,为它痛不欲生。在这部书里,我把它们——这些自我一一如实地记录下来;尽管有人认为这些记录没有任何重要性,我却持相反的观点。我认为它们无比重要,因为它们是人的生活,它们是生命的存在状态。罗素曾说:人们在世界上做着两件事,一件是把地球上的东西搬来搬去;另一件是指挥别人把地球上的东西搬来搬去。我想,我在这本书里记录下来的事情,至少并不比这两件事更无价值。 引自 结论:一点理论分析 回应 2022-04-26 03:05:1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9)7.6分 1123人读过
-
上海三联书店 (2021)7.8分 258人读过
-
每满100-50
-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6)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五南 (2003)暂无评分 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非实体收集01 (36.4℃)
- 【对女人有用】(读书篇) (米姐起飞)
- 电子书 (Wennie)
- 女性主义标准文本 (看不见我)
- 社会学研究书单-2 (shaochen)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巨米雨 2016-05-30 22:32:35
女性情感八卦剪辑
4 有用 港风少女洪金宝 2014-09-08 10:05:33
柴静写的文章有一段话印象很深刻: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纳同性恋者?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做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看见》爱情应该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Z
4 有用 未注销 2017-08-06 18:20:51
一本详实的社会学口述实录。历史价值高于学术价值。 完美的两性关系是幻象。倘若安全感只能通过爱情和婚姻去实现,女性的依附性会永远存在。
0 有用 一只Tomason 2018-03-19 09:10:10
看了很久才想起来以前看过。。。这金鱼脑也没谁了。。。
0 有用 方小孬 2019-06-21 08:59:30
阅读的电子版,感谢李老师的统计。
0 有用 fattypig 2022-06-18 14:42:00
本身写的非常好👍
0 有用 谭小雉 2022-06-11 14:09:49
都是访谈形式的对各个问题的记录整理,可以让人感性的了解这个群体关于一些问题的看法。通篇都采用这种方法,少了统计数据,但是活生生的访谈让人也印象深刻。
0 有用 一个点 2022-06-06 06:49:25
好吧我承认只是为了满足有点旺盛过头的好奇心,对世界的好奇心。
0 有用 sun 2022-05-02 16:49:08
大部分是访谈记录,而且是二十几年前的访谈。里面很多时候都是书信往来,还有小纸条。虽然时代不同,但是关于性爱,中国人的变化还真是不大,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0 有用 来地球散步 2022-04-13 00:11:09
纪实性报告,像索引,点到即止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