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萨特传,ISBN:9787805797373,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著;黄忠晶译
萨特传的创作者
· · · · · ·
-
西蒙娜·德·波伏娃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西蒙娜•德•波伏瓦
(1908—1986)
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于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或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她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称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想说的是,存在着一种类型、一种模式。但话说回来,我已经认为这是教育的结果。 后来,大概三十五岁或四十岁时,我的想法是:知性和感性代表了个体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五六岁的人不会又聪明又敏感——他在感性和知性上会敏感,但不会走得太远。渐渐地,感性依然强烈,而知性发展起来,或者感性压倒知性,或者知性一个劲儿地发展而感性停滞不前。感性催发了知性,但它可能停滞不前,屈居于知性之下。 结果是,支配性成为一种模式、一种社会象征,尽管我认为它完全没有道理,却依然试图将它建立起来。我不认为因为自己更聪明就应该胜过和支配我的伴侣。但在实践中我又是这样做的,因为我有这样做的倾向,因为那些和我发生关系的女人是我主动找来的,因此应该由我来引导她们。我是这些关系中的主人,我应该引导她们。 从根本上说,我感兴趣的是将我的知性重新浸泡在一种感性之中。 (查看原文) -
波伏瓦:在您和女人的关系中是不是还有某种皮格马利翁的成分? 萨特:这要看您说的皮格马利翁是什么意思了。 波伏瓦:塑造一个女人,领她看世间万象,让她进步,教会她些东西。 萨特:肯定有这方面成分。这意味着一种暂时的优越。这是一种境界,超越这种境界以后,她就可以独自或与他人一起得到发展。我呢,我把她摆渡到某种境界里。这时,纯粹的性关系既是对摆渡的认可,又是对摆渡的超越。肯定很大程度上是这样的。 波伏瓦:皮格马利翁这个角色,您觉得哪一点最有趣? 萨特:每个人在面对他有可能助其成长的一群人时所扮演的角色,这应该是最有趣的。 部波伏瓦:对,这是真的。但皮格马利翁现象吸引您的模式也不完全像您说的那么道德而辩证。对您来说,这里面有更为感性的东西。有一种真正的快乐。 萨特:是的。如果第二周之后我发现了自己理解到的东西,而她也走得更远了,我就会很开心。 波伏瓦:不是和所有女人都这样的吧? 萨特:不是。 波伏瓦:会有这样的女人,她们对任何形式上的塑造都逆反至极。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萨特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萨特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最后十年,献给同路人的一份厚礼
这场告别,西蒙娜·德·波伏瓦独自完成。她决定写一本书,这是唯一一本,萨特无法在交付印刷前读到的书。“整本书都是为您写的,却和您无关。”波伏瓦说。 《告别的仪式》出版于1981年。就在一年之前,1980年4月,让-保罗·萨特病逝。 萨特久病多年,波伏瓦早就做好准备,随时...
(展开)

选读这本书的缘由和思考
之前有本非常火爆的书籍《存在主义咖啡馆》,通过这本书,延伸读了一些哲学类的书籍。 看到上海译文出的波伏瓦《告别的仪式》,第一时间买了回来,可以说是被封面所吸引,也可以说对两枚图章感兴趣。 封面上,萨特隐藏在黑框眼镜背后的犀利的眼神,与明显具备防备的神态对照之...
(展开)

《告别的仪式》:趁现在还来得及,我想看清楚自己
和伴侣告别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很少有人会去想或者去做这样一件事情,无论对谁来说,伴侣日渐衰弱的最后几年时光里,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方来说,这都会是一个充满着沉痛和哀伤的过程。 但是我想,如果这种告别有一个“仪式”的话,最好的方式大概就是与之交谈,用语言,用思...
(展开)


我知道你所有的女朋友住在哪里
我知道你所有的女朋友住在哪里 周公度 ()有一个细节 这是一本珍贵的书,动人之处非常多。但有一个细节,阻止了我对萨特哲学的所有思考: 萨特去世后, 波伏娃在他的身边,睡了一会儿。 ()一种情书 四十年后看,萨特的情感态度,和他的哲学论述同等重要。如果划一条闪光的曲...
(展开)

普通人萨特的巨人身影
乔治·R·R·马丁在《冰与火之歌》中赞颂“小恶魔”侏儒提里昂:“他是我们中的巨人,一个来到世界尽头的巨人。”一个人的身高和外貌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有趣的灵魂或许外表很丑陋。 身高只有152厘米、一只眼失明、从小就被人说丑的让-保罗·萨特无疑是历史上的巨人之一。萨...
(展开)
> 更多书评 28篇
论坛 · · · · · ·
建议同时读波伏娃写给美国情人的《越洋情书》 | 来自[已注销] | 1 回应 | 2014-08-07 12:38:5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8.2分 1133人读过
-
Testimonio Edhasa (1982)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左岸 (20021025)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06)暂无评分 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看完这些传记 (海鹰)
- 我的电子书2 (菲娅)
- 大师文丛—萨特 (白露@思勉)
- 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tifanie)
- 西蒙娜·德·波伏瓦 (闪正)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萨特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16 有用 bookbug 2019-09-21 21:36:59
今天在豆瓣书店的推荐上看到一本《告别的仪式》,才知道二十三年之后本书终于再版。记得当年它是那样打动过我,记得波伏娃在前言里说,即使将来挨着你合葬骨灰也无法交流;记得她在1980年回忆录最后一段写道:我的死也不会让我们重新在一起,但我们曾这样融洽长久地生活过,这本身就是一件美满之事。记得当年初读的直观感受,就是两位能谈得如此对等和默契,就和我们普通人能吃到一起一样,都是弥足珍贵的。是的,其实这本书才... 今天在豆瓣书店的推荐上看到一本《告别的仪式》,才知道二十三年之后本书终于再版。记得当年它是那样打动过我,记得波伏娃在前言里说,即使将来挨着你合葬骨灰也无法交流;记得她在1980年回忆录最后一段写道:我的死也不会让我们重新在一起,但我们曾这样融洽长久地生活过,这本身就是一件美满之事。记得当年初读的直观感受,就是两位能谈得如此对等和默契,就和我们普通人能吃到一起一样,都是弥足珍贵的。是的,其实这本书才是让我前几年无论如何都要把富兰克林文库为萨特和波伏娃分别出的限量签名本买回来摆在一起的动因。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人如此,书亦然。 (展开)
0 有用 冰岛 2009-10-09 16:52:45
初中的年代啊
2 有用 阅微草堂 2012-09-15 01:14:05
没读过这么差的流水账
0 有用 冰婷 2007-07-11 19:24:24
喜欢文学的都要读他
1 有用 陈大条 2016-11-18 22:22:38
* 我的一生是一系列的冒险,或者说宁可是一种冒险 * 萨特和波伏娃是无产阶级额作风 * 读传记虽然不见得能成为伟人,但是能够从别人的人生中拓展对自己人生的看法 * 自负、真实、天真、善良、好色、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不占有 * 人还是得找到自己的同类才好
0 有用 瀛政 2023-06-02 18:25:51 辽宁
其实我挺向往他俩的状态的,并非彼此的唯一,但彼此是最重要且无可替代的。
0 有用 焦糖豆子 2023-02-11 21:26:51 重庆
书评里有人说这部以谈话为主的文学作品是本超长的流水账,显然,它确是如此。不过,它呈现出来的少数是单调乏味的口水话,更多的是使人醍醐灌顶的生花妙笔。
0 有用 阳光无影 2023-01-13 22:26:06 湖南
别人的十八岁 也跟一些哲学家一样继承了一大笔遗产
0 有用 沉默的兔子🐰 2022-07-19 20:13:32
是我的人生之书,被里面的一句话感动了:我想成为我自己的父亲。我要成为我自己的精神向导和意见领袖。
0 有用 独里朵 2022-07-06 10:51:47
前一半的生活故事太细节、太琐碎了,流水账一样的絮絮叨叨,根本不用读。在后一半的访谈中,可见他的一些哲学态度。一个写作者必须了解哲学,文学通过哲学表达;对荣誉勋章不屑一顾,对排名感到荒谬;喜欢美人,发展自己的审美;喜欢施虐,意识得到。用自己的态度践行着存在主义。精华不多。但这是他们之间互动的作品,情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