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卡尔・贝克尔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 Heaven City of the 18th Century Philosophers
译者: 何兆武
出版年: 2001-01
页数: 415
定价: 22.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8014603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 Heaven City of the 18th Century Philosophers
译者: 何兆武
出版年: 2001-01
页数: 415
定价: 22.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8014603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何兆武译作 (管哩员)
- 古典政治哲学的气息 (恪彥)
- 中大图书馆备查 (一切归零)
- 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史 (俄狄浦斯)
- 政治学推荐读物 (猫叔种鱼)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ommer 2020-11-21 15:24:35
启蒙时代以来的哲学帝国是世俗化的基督天城?其实在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性机制》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0 有用 uiВоridh 2020-11-25 21:42:10
18世纪哲学家怀抱着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构建了不亚于13世纪的“天城”,本质上依然没有脱离13世纪的思想。 1.信仰意志的合理化:人生来没有不可磨灭的“内在观念”,一切都由外部世界灌注给他,因此人是外部世界的记录。人们要按照自然界的以及自然界的上帝法则来重新塑造人类体制的外在世界。 2.相信希罗时代是光明的时代(伊甸园),基督教时代人处于蒙昧与枷锁中,后世(千年国)必定美好,因为它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 18世纪哲学家怀抱着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构建了不亚于13世纪的“天城”,本质上依然没有脱离13世纪的思想。 1.信仰意志的合理化:人生来没有不可磨灭的“内在观念”,一切都由外部世界灌注给他,因此人是外部世界的记录。人们要按照自然界的以及自然界的上帝法则来重新塑造人类体制的外在世界。 2.相信希罗时代是光明的时代(伊甸园),基督教时代人处于蒙昧与枷锁中,后世(千年国)必定美好,因为它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 3.为了击败基督教哲学,哲学家们必须在某些共同的先入为主的成见的层次上迎接它。 (展开)
0 有用 冬日可爱 2020-02-05 14:31:30
读完这本就能写论文了,简直刷新世界观
0 有用 无涯客 2020-02-13 02:10:33
思想史佳作。
0 有用 正正子 2013-02-07 20:14:50
上一代(级)传给我们的笔记里这么写:“美国历史学家贝克尔在《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中认为,18世纪的理性史学家只是在一座天城的基础上建造了另一座天城,和神学史学具有同样的欺骗性。”哇,我才知道标题是这个意思啊-U-
0 有用 沛韦 2021-11-10 14:06:23
再读仍有许多会心和拍案处。《天城》的结论在今天看来或许并不新鲜,而Becker四两拨千斤的思想史勾勒,机敏过人的文本分析,以及对哲人的骘评臧否更见功力。这一版比北大版本多了《独立宣言》和《现代民主》两篇,可以增加对Becker研究理路的认识,理解他不断反思启蒙理性、反思现代危机、反思民主的问题意识及其背景,也可以看到身处31-40十年间世界局势的剧变之中,他的观察和判断的前后变化,或一以贯之的关怀... 再读仍有许多会心和拍案处。《天城》的结论在今天看来或许并不新鲜,而Becker四两拨千斤的思想史勾勒,机敏过人的文本分析,以及对哲人的骘评臧否更见功力。这一版比北大版本多了《独立宣言》和《现代民主》两篇,可以增加对Becker研究理路的认识,理解他不断反思启蒙理性、反思现代危机、反思民主的问题意识及其背景,也可以看到身处31-40十年间世界局势的剧变之中,他的观察和判断的前后变化,或一以贯之的关怀,其中一些观点对于他无缘得见的身后世界,都不失为一种预言。而且我越来越感到13-18世纪的欧洲,对中国研究而言是非常有益的镜照。 (展开)
0 有用 豆友226765715 2021-09-11 01:23:23
文笔真好。同时赞美译者。 @2011-10-21 10:12:51
0 有用 我有一个小咪咪 2021-01-25 12:10:56
卡尔·贝克尔影响蛮大的一本书,主要观点就是十八世纪的启蒙学派无异于经院哲学,从时间(1931年讲座)和写法上看都应该视作战后的现代性反思,立论的基础在于政治与宗教的关系、而不是六十年代运动重提的古今之争,所以论证和材料都不是很好,都是为了建立“舆论的气候”context而不是挖掘这一继承的真正思想史意义,神学、史学、哲学三个展开角度并不精彩,它将在施密特笔下更清晰、宏大地表述为“政治神学”。但优美... 卡尔·贝克尔影响蛮大的一本书,主要观点就是十八世纪的启蒙学派无异于经院哲学,从时间(1931年讲座)和写法上看都应该视作战后的现代性反思,立论的基础在于政治与宗教的关系、而不是六十年代运动重提的古今之争,所以论证和材料都不是很好,都是为了建立“舆论的气候”context而不是挖掘这一继承的真正思想史意义,神学、史学、哲学三个展开角度并不精彩,它将在施密特笔下更清晰、宏大地表述为“政治神学”。但优美的笔调还是可以当文化评论读的。后面的《独立宣言》研究读了三次都没有耐心读下去,用小枫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啰里啰嗦,不得要领”。 (展开)
0 有用 uiВоridh 2020-11-25 21:42:10
18世纪哲学家怀抱着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构建了不亚于13世纪的“天城”,本质上依然没有脱离13世纪的思想。 1.信仰意志的合理化:人生来没有不可磨灭的“内在观念”,一切都由外部世界灌注给他,因此人是外部世界的记录。人们要按照自然界的以及自然界的上帝法则来重新塑造人类体制的外在世界。 2.相信希罗时代是光明的时代(伊甸园),基督教时代人处于蒙昧与枷锁中,后世(千年国)必定美好,因为它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 18世纪哲学家怀抱着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构建了不亚于13世纪的“天城”,本质上依然没有脱离13世纪的思想。 1.信仰意志的合理化:人生来没有不可磨灭的“内在观念”,一切都由外部世界灌注给他,因此人是外部世界的记录。人们要按照自然界的以及自然界的上帝法则来重新塑造人类体制的外在世界。 2.相信希罗时代是光明的时代(伊甸园),基督教时代人处于蒙昧与枷锁中,后世(千年国)必定美好,因为它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 3.为了击败基督教哲学,哲学家们必须在某些共同的先入为主的成见的层次上迎接它。 (展开)
0 有用 Sommer 2020-11-21 15:24:35
启蒙时代以来的哲学帝国是世俗化的基督天城?其实在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性机制》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