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的原文摘录

  • 中世纪事实上指的是介于两个时代之间的一个时期。这个名词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这个时期又被称为“黑暗时代”,因为它是古代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笼罩欧洲的漫长的“一千年的夜晚”。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已经变得较为自由,新的科学方法与新的宗教狂热于是逐渐产生,在这种环境下,十五与十六世纪发生了两大变动,就是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 文艺复兴是指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再生,另外我们也说它是“人道主义的复兴”,因为在漫长的中世纪,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从神的观点来解释,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切又重新以人为中心。当时的口号是“回归本源”,所谓本源就是古代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精神使得大家对人本身和人的价值重新产生了信心,这和中世纪强调人性本恶的观点截然不同。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在中世纪期间,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则以人为出发点。 文艺复兴时期,“反人文主义”也同样盛行,所谓的反人文主义指的是各国政府和教会的威权。其时,审判女巫、烧死异教徒的风气非常盛行。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以太阳为中心的世界观”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惯性定律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万有引力定律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圣经被人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翻译成各国语言,这是导致所谓“宗教革命”的主要因素。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巴洛克”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要更充满了对照鲜明的形式,相形之下,后者则要显得较为平实而和谐。整体来说,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 巴洛克时期的口头禅之一是“把握今天”,另外一句是“不要忘记你将会死亡”。 在政治方面,巴洛克时期也是个充满冲突的年代。当时的欧洲可说是烽火遍地。 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句台词:“存在或不存在,这是问题所在。(To be or not to be——than is the question.)” 有许多人认为生命基本上具有一种崇高的特质,我们称之为“理想主义”,另一种迥然相异的看法则被称为“唯物主义”,就是指一种相信生命中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从肉体感官而来的哲学。 在整部哲学史上你都可以看到理想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影踪,不过两者很少像在巴洛克时期这般明显的共存。由于受到各种新科学的影响,唯物主义日益盛行。 牛顿成就了我们所谓的“机械论的世界观”。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第一个创立哲学体系的人就是笛卡尔。 一套从基础开始创立,企图为所有重要的哲学性问题寻求解释的哲学。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笛卡尔希望用“数学方法”来进行哲学思考。 他的第一步是主张在一开始时我们应该对每一件事都加以怀疑,因为他不希望他的思想是建立在一个不确定的基础上。 他悟出一个道理: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当他怀疑时,他必然是在思考,而由于他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笛卡尔宣称宇宙间共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真实世界(或称“实体”),一种实体称为思想或“灵魂”,另一种则称为“扩延”,或称物质。灵魂纯粹是属于意识的,不占空间,因此也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单位;而物质则纯粹是扩延,会占空间,因此可以一再被分解为更小的单位,但却没有意识。笛卡尔认为这两种本体都来自上帝,因为唯有上帝本身是独立存在的,不隶属任何事物。不过,“思想”与“扩延”虽然都来自上帝,但彼此却没有任何接触。思想不受物质的影响,反之,物质的变化也不受思想的影响。 所以我们说笛卡尔是二元论者,意思就是他将思想的真实世界和扩延的真实世界区分得一清二楚。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他是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的人。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既存的每样事物都可以被分解、简化成一个他称之为“实体”的真实事物。他有时称之为“上帝”或“大自然”。我们称他为“一元论者”。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所谓天性就是“自然法则”。 斯宾诺莎强调世间只有一种存在是完全自主、且可以充分自由行动的,那就是上帝(或自然)。唯有上帝或自然可以表现这种自由、“非偶然”的过程。人可以争取自由,以便去除外在的束缚,但他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我们不能控制发生在我们体内的每一件事,这是扩延属性的一个模态。我们也不能“选择”自己的思想。因此,人并没有自由的灵魂,他的灵魂或多或少都被囚禁在一个类似身体的机器内。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笛卡尔和斯宾诺莎都是理性主义者,就是坚信理性很重要的人。 类似这样的理性主义思想是十七世纪哲学的特征,这种思想在中世纪时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也有这种倾向。但在十八世纪时,理性主义思想受到的批判日益严格。当时有些哲学家认为,如果不是透过感官的体验,我们的心中将一无所有,这种观点被称为“经验主义”。 最重要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是洛克、柏克来与休姆,都是英国人。十七世纪主要的理性哲学家中,笛卡尔是法国人,斯宾诺莎是荷兰人,莱布尼茨则是德国人。所以我们通常区分为“英国的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 他在书中(《论人之理解力》)试图澄清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第二,我们是否可以信赖感官的经验? 人民所选出的代表握有立法权,法院握有司法权,政府握有行政权。 政权分立的观点最初是由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但洛克最早强调立法权与行政权必须分立,以防止专制政治。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休姆比任何一位哲学家都要能够以日常生活为起点。 休姆首先断定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印象”指的是对于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象的回忆。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休姆的这些理论在两千五百年前世界的另一端已经有人提出了:佛陀。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两人的想法极为相似。佛陀认为人生就是一串心灵与肉身的变化,使人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状态:婴儿与成人不同,今日的我已非昨日的我。佛陀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我。因此,并没有“我”或不变的自我。 休姆认为人类没有必要去证明灵魂不朽或上帝确实存在,这并不是因为他认为人没有不朽的灵魂或上帝不存在,而是因为他认为要用人类的理性来证明宗教信仰是不可能的。休姆不是一个基督徒,但也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是我们所谓的“不可知论者”。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还没有成为“习惯性期待”的奴隶,在两个人当中,孩子是比较没有成见的一个。我想,小孩子应该比较可能成为好哲学家,因为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而这正是哲学家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小孩子眼中所见到的乃是世界的原貌,他不会再添加任何东西。 你只经验到一件事情发生之后,另外一件事情跟着发生,但你并没有经验到第一件事是第二件事的原因。 “一件事情发生后另外一件事情也会发生”的想法,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期待,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期待心理乃是与习惯有关。 所谓“自然法则”或“因果律”,实际上只是我们所期待的现象,并非“理当如此”。自然法则没有所谓合理或不合理,它们只是存在罢了。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灵”指的是天主。 我们所看见、所感觉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因为天主“密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造成那些我们不断体会到的丰富概念与感官体验”。 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都存在于天主之中。他是万物唯一的成因,同时我们只存在于天主的心中。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的七点重心:1.反抗权威;2.理性主义;3.启蒙运动;4.文化上的乐观态度;5.回归自然;6.自然宗教;7.人权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12 11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