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的原文摘录

  • 我们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我们曾经有过的各种经验,但那些只要我们“用心想”就能就能记起来的想法和经验,佛洛依德称之为“潜意识”。他所说的“潜意识”是指那些被我们“压抑”的经验或想法,也就是我们努力要忘掉的“不愉快”、“不恰当”或“丑陋”的经验。如果我们有一些不为我们的意识(或超我)所容忍的欲望或冲动,我们便会将它们埋藏起来,去掉它们。 这样的作用在所有健康的人身上都会发生,但有些人过度努力把这些不愉快或禁忌的想法从意识中排除,以致于罹患了心理方面的疾病。被我们压抑的想法或经验会试图重新进入我们的意识,对于某些人来说,要把这种冲动排除在敏锐的意识之外,需要费很大的力气。 佛洛依德指出这类机转有好几种。一个是他所谓的“说溜了嘴”,也就是我们无意中说出或做出我们原本想要压抑的事情。 另外一件我们可能会做的事就是“合理化”。意思是说,我们自己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告诉别人我们做某一件事的真正的动机,因为这个动机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还有一种现象叫做“投射”,就是把我们内心试图压抑的特点转移到别人身上。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在治疗病患多年,并且多次分析他自己的梦境之后,佛洛依德断言所有的梦都反映我们本身的愿望。他说,这在孩童身上非常明显,他们会梦见冰淇淋或樱桃。可是在大人身上,这些想要在梦中实现的愿望都会经过伪装。这是因为即使在睡梦中,我们仍然会管制自己的想法。虽然这种管制(就是压抑的机转)在睡梦中会减弱很多,但仍然足以使我们不愿承认的愿望在梦中受到扭曲。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二十世纪各种潮流都有,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潮流就是存在主义。 (查看原文)
    三叶刀 31赞 2017-08-19 09:04:19
    —— 引自第9999页
  • 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内心的某处,有某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 这是我们在学会从事这样的思索前都曾经有过的体验。 更明白地说:尽管我们都想过哲学性的问题,却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由于种种理由,大多数人都忙于日常生活的琐事,因此彵们对于这世界的好奇心都受到压抑。(就像那些微生虫一般,爬进兔子的毛皮深处,在那儿怡然自锝地待上一辈予,从此不再出来。)对于孩子们而言,世上的种种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异的。对于大人们则不然。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这正是哲学家们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地方。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或她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回复 25赞 2014-01-20 09:28:29
    —— 引自章节:当我们渐渐成长,习惯这世上所有一切,也失去原本的好奇心
  • “事实上黑暗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缺少光线的照射罢了。” (查看原文)
    广子 3回复 21赞 2012-04-18 15:57:26
    —— 引自第144页
  • 人的嗜好各有不同。有些人搜集古钱或外国邮票刺绣,有些人则利用大部分的空间时间从事某种运动另外许多人以阅读为乐,但阅读的品位人各不同。有些人只看报纸或漫画,有些人喜欢看小说,有些人则偏好某些特别题材的书籍,如天文学、自然生物或科技新知等。假如我自己对马或宝石有兴趣,我不能期望别人都和我一样。假如我看电视体育节目看锝津津有味,就必须忍受有些人认为体育节目很无聊的事实。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回复 15赞 2014-01-17 09:28:02
    —— 引自章节:我们要能接受别人与我们不同这个事实
  • 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一个不快乐的人? 你怎么想呢?苏菲。如果你一直做一些自己深知不对的事,你还会活得很快乐吗?有很多人撒谎、舞弊、中伤别人,而他们本身也深深明白这些行为是不对或不公平的。你想这些人会快乐吗? (查看原文)
    [已注销] 3回复 8赞 2014-01-22 16:00:01
    —— 引自章节:为什么有些人活得不快乐?
  • 有些人因为过度努力要把这些不愉快或禁忌的想法从意识中排除,以至于罹患了心理方面的疾病。被我们压抑的想法或经验会试图重新进入我们的意识。对于某些人来说,要把这类冲动排除在敏锐的意识之外,需要费很大的力气。1909年佛洛伊德在美国发表有关精神分析的演讲时,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这种压抑的机转是如何作用的。” “我倒是很想听一听。” “他提到:假设在这个演讲厅这么多安安静静、专心听讲的观众里面,有一个人很不安分。他毫无礼貌地大笑,又喋喋不休,并把脚动来动去,使我无法专心演讲。后来我只好宣布我讲不下去了。 这时,你们当中有三四个大汉站起来,在一阵扭打后,把那个搅局的人架了出去。于是这个搅局者就被‘压抑’了,我因此可以继续讲下去。可是为了避免那个被赶走的人再度进来捣乱,那几位执行我的意志的先生便把他们的椅子搬到门口并坐在那儿‘防御’,以继续压抑的动作。现在,如果你们将这个场景转移到心理,把这个大厅称为‘意识’,而把大厅外面称为‘潜意识’,那么你们就可以明白‘压抑’作用的过程了。” “我同意。” “可是这个捣乱者坚持要再进来。至少那些被我们压抑的想法和冲动是这样的。这些想法不断从我们的潜意识浮现,使我们经常处于一种压力之下。这是我们为什么常常会说一些本来不想说的话或做一些本来不想做的事的缘故。因为我们的感觉和行动会受到潜意识的鼓动。” “你能不能单一个例子呢?” “佛洛伊德指出这类机转有好几种。一个是他所谓的‘说溜了嘴’,也就是我们无意中说出或做出一些我们原本想要压抑的事情。佛洛伊德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工厂的工头有一次在宴会中要向他的老板敬酒。问题是这个老板很不受人欢迎,简直就是人家所说的‘一只猪’。” “然后呢。” “这个工头站起来,举起他的酒杯说:让我们来敬这只猪吧!” “真是不可思议。” “这个工头也吓呆了。其实他说的只是他内心的真话,但他原本没打算把它说出来的。你想不想听听另外一个例... (查看原文)
    [已注销] 8赞 2014-02-14 09:19:18
    —— 引自章节:佛洛依德:压抑的机转
  •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炒地来到世上一般。 (查看原文)
    Silviy 11赞 2020-07-28 23:10:36
    —— 引自第187页
  • 苏格拉底有一点与诡辩学派不同,而这点很重要。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智者”,即博学或聪明的人。他也不像诡辩学家一样,为赚钱而教书。不,苏格拉底称自己为“哲学家”,而他也的确是 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英文philo---sopher这个字的意思是“一个爱好智慧的人”。 苏菲,你现在坐得舒服吗?你必须完全了解“智者”与“哲学家”之间的差异,这样我们才能继续上以后的课程。诡辩学家教人道理,并收取学费,而他们所说的道理或多或少都有吹毛求疵的意味。这样的诡辩学家千百年来不知凡几。我指的是所有的学校教师、那些自以为无所不知而以既有的一丁点知识为满足的人,以及那些自夸博学多闻但实际上一无所知的人。你年纪虽小,但或许已经遇见过几位这样的诡辩学家。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则完全不同,事实上他们与诡辩学家正好相反。他们知道实际上自己所知十分有限,这也是为何他们不断追求真知灼见的原因。苏格拉底就是这些稀有人物之一。他知道自己对生命与世界一无所知,并对自己贫乏的知识感到相当懊恼。这点非常重要。 所以说,所谓哲学家就是那些领悟到自己有很多事情并不知道,并因此而感到苦恼的人。就这一方面而言,他们还是比那些自称博学但实际上非常无知的人更聪明。我曾经说过:“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也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请你记住这句话,因为很难得有人会承认自己无知,即使哲学家也不例外。最重要的是,当众说这句话是很危险的,可能会使你丧命。最具颠覆性的人就是那些提出问题的人,而回答问题则比较不危险。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比一千个答案要更具爆炸性。 你是否听说过国王的新衣这个故事?故事中的国王其实浑身一丝不挂,但他的臣民却没有人敢说出真相。这时,一个小孩突然脱口而出:“可是他什么衣服都没穿呀!”苏菲,这个孩子很勇敢,就像苏格拉底一样。苏格拉底也敢于告诉我们人类所知多么有限。哲学家与小孩子的相似... (查看原文)
    [已注销] 6赞 2014-01-22 11:58:28
    —— 引自章节:苏格拉底与诡辩学派的不同:明白并承认自己的无知
  • 所以说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其实是在试图找寻回到自我的路。 (查看原文)
    wokomen 9赞 2013-02-10 00:09:40
    —— 引自第526页
  •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一件事情跟着另一件事情发生,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必定有关联。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 休姆指出,我们绝不能从"是不是"的语句,得出"该不该"的结论。 休姆说:"一个人可能宁愿整个地球遭到毁灭也不愿意自己的手指被割到。这与理智并没有什么冲突。" (查看原文)
    小子其王 8赞 2012-07-25 18:50:57
    —— 引自章节:休姆
  • 这世界就像魔朮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的出来。全部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异。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锝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其中有些人掉了下来,但也有些人死命攀住兔毛不放,并对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大声吼叫。 他们喊:“各位先生女士们,我们正飘浮在太空中呢!”但下面的人可不管这些哲学家们在嚷些什么。 这些人只会说:“哇!真是一群捣蛋鬼!“然后又继续彵们原先的谈话:请你把奶油递过来好吗?我们今天的股价涨了多少?番茄现在是什么价钱?你有没有听说黛安娜王妃又怀孕了?…… 大人们总是将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并且就此任自己陷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而浑然不觉。 你太习惯这个世界,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异。 (查看原文)
    [已注销] 8赞 2014-01-20 13:25:30
    —— 引自章节:将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任自己陷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而浑
  • 亚理斯多德认为,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 接着,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他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不平衡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他假如生在现今这个时代,也许会说:一个只注重锻炼身体的人所过的生活就像那些只动脑不动的人一样不平衡。无论偏向哪一个极端,生活方式都会受到扭曲。 同理也适用于人际关系。亚理斯多德提倡所谓的“黄金中庸”。 也就是说: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能太过鲁莽,而要勇敢(不够勇敢就是懦弱,太过勇敢就变成鲁莽);既不能吝啬也不能挥霍,而要慷慨(不够慷慨即是吝啬,太过慷慨则是挥霍)。在饮食方面也是如此。 吃得太少或吃得太多都不好。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两人关于伦理道德的规范使人想起希腊医学的主张: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回复 6赞 2014-01-24 10:44:48
    —— 引自章节:亚理斯多德提倡的“黄金中庸”
  • “我们的期待往往使我们妄下定论。休姆并不否认世间有不变的‘自然法则’。但他认为,由于我们无法体验自然法则本身,因此很容易做出错误的结论。” “比如说……?” “比如说,因为自己看到的马都是黑马,就以为世间的马都是黑色的。其实不是这样。” “当然不是。” “我这一辈子只见过黑色的乌鸦,但这并不表示世间没有白色的乌鸦。无论哲学家也好,科学家也好,都不能否认世间可能有白色的乌鸦。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几乎可以说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寻‘白色的乌鸦’。” “嗯,我懂了。” “谈到因果问题时,可能很多人会以为闪电是造成打雷的原因,因为每次闪电之后就会打雷,这个例子和黑白球的例子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打雷真的是闪电造成的吗?” “不是。事实上两者是同时发生的。” “打雷和闪电都是由于放电作用所致,所以事实上是另外一种因素造成了这两个现象。” “对。” “二十世纪的实验主义哲学家罗素(BertrandRussell)举了另外一个比较可怕的例子。他说,有一只鸡发现每天农妇来到鸡舍时,它就有东西可吃。久而久之,它就认定农妇的到来与饲料被放在钵子里这两件事之间必然有某种关联。” “后来是不是有一天这只鸡发现农妇没有喂它?” “不是,有一天农妇跑来把这只鸡的脖子扭断了。” “真恶心。”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一件事情跟着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必有关联。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 “怎么会呢?” “假设有一天你看到一只黑猫过街,后来你就摔了一交,跌断了手。这并不表示这两件事有任何关联。在做科学研究时,我们尤其要避免妄下结论。举个例子,有很多人吃了某一种药之后,病就好了,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是被那种药治好的。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们在做实验时,总是会将一些病人组成一个所谓的‘控制组’。这些病人以为他们跟另外一组病人服用同样的药,但实际上他们吃的只是面... (查看原文)
    [已注销] 5赞 2014-02-08 17:27:08
    —— 引自章节: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
  • 我们可以确定的事包括月亮不是由绿乳酪做成的、月球较黑的那一面也有坑洞、苏格拉底和耶稣基督两人都被判死刑、每一个人都迟早会死、希腊高城宏伟的神殿是在公元前五世纪波斯战争后兴建的,还有古希腊最重要的神论是戴尔菲的神论。至于我们不能确知的事物,苏菲举的例子包括:其他星球上是否有生物存在、世间是否真有上帝、人死后是否还有生命、耶稣是上帝之子或者只是一个聪明人。 在举出这些例子后,苏菲写道:“我们当然无法确知这世界从何而来。宇宙就好像是一只被魔术师从帽子里拉出来的大白兔。哲学家努力沿着兔子毛皮中的一根细毛往上爬,希望能一睹伟大魔术师的真面目。虽然他们不一定会成功,但如果所有哲学家都像叠罗汉一般一层一层往上叠,则他们就可以愈接近兔子毛皮的顶端。果真如此,在我认为,有一天他们也许真的可以爬到顶端。P.S:圣经中有一个东西很像是兔子的细毛,那就是巴别塔。这个塔最后被伟大的魔术师摧毁了,因为他不希望这些微不足道的人类爬出他一手创造出的兔子的毛皮。” 第二个问题是:“请说明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哲学的因素。”苏菲认为教养与环境很重要。生在柏拉图时代的人们所具有的生活哲学与现代人不同,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与我们的不同。另外一个因素是人们选择的经验种类。一般常识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也许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环境和社会情况与柏拉图的洞穴相比较。一个人若运用他的聪明才智,将可以使自己脱离黑暗。不过这样的路程需要一些勇气,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显示一个人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不受当时思想主流的影响。最后,苏菲写道:“在当今这个时代,来自各个地方、各种文化的人们交流日益密切。基督徒、伊斯兰教徒与佛教徒可能住在同一栋公寓中。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彼此的信仰要比去问为什么大家不能有一致的信仰更加重要。” 嗯,答得不坏!苏菲心想。她觉得自己已经运用她从哲学老师那儿学来的知识答出了一些重... (查看原文)
    [已注销] 4赞 2014-01-25 12:04:50
    —— 引自章节:苏菲的哲学学习心得
  • 我们的心无法平静,直到在你中安息。 (查看原文)
    广子 6赞 2012-04-18 16:00:21
    —— 引自第177页
  •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莫名其妙来到世上一般 (查看原文)
    [已注销] 5赞 2012-10-09 08:36:37
    —— 引自第196页
  • 苏菲坐在那儿,看着艾伯特。她心想,她现在能够活着,而且只能活一次,以后就永远不能复生,这件事是多么奇怪呀J突然间她脱口念道:“一世人劳苦奔忙有何益?”    艾伯特皱着眉头向她说:“你不可以这样说。这是魔鬼说的话。”    “魔鬼?”    “就是歌德作品《浮士德》里面的曼菲斯多弗里斯(Mephistopheles)。”    “但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浮士德死时,回顾他一生的成就,他用一种胜利的语气说:‘此时我便可呼喊:停驻吧!美妙的时光!我在人世的日子会留下印记,任万代光阴飞逝也无法抹去,我在这样的预感中欣喜无比,这是我生命中最崇高的瞬际。’”    “嗯,很有诗意。”    “可是后来轮到魔鬼说话了。浮士德一死,他便说:谈到既往,不过是蠢话一句!过去的已经过去,消失在虚无里,一切又从零开始!一生劳苦奔忙有何益?到头终究须把眼儿闭!‘消逝了!’这个谜可有尽期?正仿佛一切不曾开始,若再回头重新活过一天,我情愿选择永恒的太虚。”    “这太悲观了。我比较喜欢第一段。即使生命结束了,浮士德仍旧认为他留下的足迹是有意义的。”    “所以,达尔文的理论不是正好让我们体认到我们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细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吗?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大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英国诗人兼小说家哈代(ThomasHardy)在《变形》这首诗中表达过同样的想法:这紫杉的一截是我先人的旧识,树干底的枝桠:许是他的发妻,原本鲜活的血肉之躯,如今皆化为嫩绿的新枝。    这片草地必然是百年前那渴求安眠女子的化身,而许久前我无缘相识的那位佳丽,或者已凝为这株蔷薇的魂魄。    所以他们并未长眠于地下,而只是化... (查看原文)
    L君 6赞 2012-11-23 22:32:16
    —— 引自第441页
  • 我们先来谈谈达尔文这个人吧。他在1809年生于休斯柏瑞(Shrewsbury)这个小镇。他的父亲罗伯特·达尔文博士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望的医生,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格。达尔文在当地的小学上学时,他的校长说他总是到处乱跑,把玩东西,不知所云,从不做些有用的事。这位校长所谓的‘有用的事’是指勤念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动词。所谓‘到处乱跑’,则是说达尔文到处去搜集各式各样的甲虫。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论》一书中提出两个理论。首先他认为,既存的所有动植物样式都是依照生物进化的法则,从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其次,他认为生物进化乃是自然淘汰的结果。 达尔文在加拉帕哥斯群岛上观察到的鸟类生态更令人惊讶。 他发现每个岛屿上的雀鸟都各有特色,尤其是在鸟喙的形状上。达尔文指出,这些差异与雀鸟在各个岛屿上觅食的方式有很密切的关系。鸟喙又尖又长的地雀是以松子为食,小鸣雀是以昆虫为食,树雀则以树皮和树枝里的白蚁为食……每一种雀的鸟喙形状都完全迁就它摄取的食物种类。于是他想,这些雀可不可能有共同的祖先呢?它们是不是因为千百年来不断适应各个岛屿不同的环境之后才变成新的品种呢?” 如果你有三只母牛,但你所有的饲料只够养两只,那你会怎样办呢?” “我想我只好把其中一只杀了。” “好……那么你要杀哪一只呢?” “我想我会杀那只产奶最少的。” “是吗?” “是的,这不是很合理吗?” “这正是人类千百年来所做的事,可是我们还没讲完那两只牛的事。假设你希望其中一只能生小牛,你会选哪一只?” “最会产奶的那一只。这样它生的小牛以后可能比较会产奶。” “这么说,你比较喜欢产奶多的母牛。那么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去打猎,而你有两条猎狗,可是必须放弃其中一只。那么你会留下哪一只?” “我当然会留下比较能够找到猎物的那只。” “对,你会选择那只比较好的猎狗。这正是一万多年来人们豢养牲畜的方式。从前的母鸡不一定每周下五... (查看原文)
    [已注销] 4赞 2014-02-13 19:16:54
    —— 引自章节:达尔文思想部分重点摘录(生命是一个大型的摸彩活动。只有中奖的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12 11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