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部分人都忽略这本书里一个重要的角色——猫头鹰眼镜先生。可能我说出这个角色的时候大部分读过这本书的人也对其没有印象,但是这个角色确实作者最具映像,最能表达作者思想的一个角色。他出现仅有两次,第一次出现是在盖茨比的书房里,对着无意闯进来的尼克说“你看,这些书都是真的,它不是空壳,盖茨比先生真的是一个伟大的人” 第二次出现已经是在盖茨比的葬礼上,然而他的出现让尼克也意想不到。尼克在盖茨比死后在报刊上发消息,也曾打电话给过去一个个像飞蛾一样盘旋在盖茨比宴会上的人,但是所有人在这一刻都已经抛弃了盖茨比。因为在一个物质横流的时代,所有人关注的都是利益与价值。所以当尼克看到猫头鹰先生的时候也很诧异,因为他忽略了这一个人,他根本没有邀请他参加盖茨比的葬礼,但是他来了,当他知道只有他一个人来参加盖茨比的葬礼时他感到很惊讶“啊,我的上帝!他们过去一来就是好几百号人”然后摘下眼镜,里里外外都擦了一遍说“这家伙真他妈可怜”这段对话写出来作者的意图我觉得就非常明显了——借用猫头鹰眼镜先生的诚挚来反讽那群因为金钱而缠绕在盖茨比身边的飞蛾的虚伪与功利。所以与大多数人关注的黛西对盖茨比虚伪的爱不同(当然这一部分也是展现一只功利的飞蛾是如何在金钱的亮灯熄灭后断然抛弃的可耻行为,也是一种讽刺与批判,但只是凸显的一小部分)我认为作者真正想表示的是从猫头鹰与飞蛾中突出的对比来表达社会里具有高尚人格精神的人的可贵 ,这是一种肯定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期待。所以说这也是这本书为什么在刚出世不受人待见却在二战后迅速被奉为经典的原因,因为当人们真正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清醒过来后才能意识到一个人精神品质的重要性,才能意识到这本书对社会的隐喻和忠告。我个人认为李继宏对这本书的翻译前言是不错的(抛开一些人对其翻译的争议)他说这本书最初不受人待见是因为太真实,我是认可的。它精彩描写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虚荣,所以在那个精神品质贫乏的时代是很少会有人接受作者的批评,没有人会有这么高的觉悟去反省自己的行为,他们都在忙着批评别人。就像汤姆侮辱盖茨比是个私酒贩子,但他就在外面包养了个情人;黛西因为知道盖茨比是私酒贩子而动摇了对盖茨比的“钟意”,但正是她的爱慕虚荣才让盖茨比铤而走险。这像极了我们如今的网络时代,许许多多的键盘侠躲在电脑后面批评别人,但事实上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其批评的对象—“盖茨比”那样高尚的情怀。在这个时代一些人像极了“飞蛾”,但却许少有人像“猫头鹰眼镜先生”。
最赞回应
我同意你说的,还有一小点补充,关于书和空壳的那点:那个其实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比喻,而是一战后美国很多富豪都会为了装饰而买很多假书;他也是一开始不相信盖茨比才回去检查的,而后才对他的态度有所转变。因此,这也可以体现出不同阶级之间的刻板印象(可能还有知识分子比较清高?)
刚刚看完这部小说,还很耐心的看完了你的观点,对理解这本小说挺有用的。
我同意你说的,还有一小点补充,关于书和空壳的那点:那个其实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比喻,而是一战后美国很多富豪都会为了装饰而买很多假书;他也是一开始不相信盖茨比才回去检查的,而后才对他的态度有所转变。因此,这也可以体现出不同阶级之间的刻板印象(可能还有知识分子比较清高?)
👍👍
👍
认同!
给您留言,因为很认同您对小说人物的分享很到位。《了不起的盖茨比》我看了两遍,第二遍的时候才真正体味到人物性格的冲突和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经典是需要不断回味的。这篇小说以一个“爵士时代”为背景。我想分享的是文章的结尾部分盖茨比的爸爸拿出盖茨比小时候读的那本《霍巴隆.卡西迪》(西部牛仔英雄)书,而且后面的作息表中展示的盖茨比的一天计划,其实也揭露他的自律和勤奋,以及成大事的决心。是否也说明盖茨比略带了些英雄主义呢!对他的死,作者是惋惜的,不值的。最喜欢小说的结尾: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过去。
我也看到这两个情节,很赞同你说的,但是有一个地方有点不解,为什么猫头鹰在书房里还要强调一下书都没有裁开,而且这个评价也是褒义的,这个书没有裁开到底是为什么是优点
原著党一般不会漏掉这个角色。他是除了盖兹比父亲、尼克、仆人和牧师以外唯一一个出席葬礼的人,而且竟然还是不请自来的。涉及到他的篇幅不长,但他的存在或许如茫茫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令我感到费解的是,小李子版电影里居然没有这个角色。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