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余华是获外国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中国当代作家。最近,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荣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他还以另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被法国文化交流部授予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与余华合作,全新推出“余华作品系列”。作品系列共12册,完整收录了余华现有的作品,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以及随笔集,是目前余华唯一的一部作品总集<br>余华,浙江海盐人,海盐这个地方,是杭
在细雨中呼喊的创作者
· · · · · ·
-
余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目录 · · · · · ·
中文版自序
意大利文版自序
韩文版自序
在细雨中呼喊
意大利文版自序
韩文版自序
在细雨中呼喊
丛书信息
· · · · · ·
余华作品系列(共13册),
这套丛书还有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许三观卖血记》《现实一种》《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活着》
等
。
喜欢读"在细雨中呼喊"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在细雨中呼喊"的人也喜欢 · · · · · ·
在细雨中呼喊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52 条 )

推测了一下各事件发生的时间线
1958年秋,孙广才和妻子趁罗老头不在家,在其家行了一场房事。 1959年,主人公孙光林出生。父亲孙广才。哥哥孙光平大孙光林两岁,弟弟孙光明小孙光林两岁多。 1962年,孙光林的祖母去世。 1965年,八岁的哥哥孙光平上小学。 1965年,孙光林的祖父孙有元捡柴时摔腰致残,此后由...
(展开)

在细雨中呼喊,在细雨中沉默
一个不算寒冷的立春日,我读完了余华的长篇《在细雨中呼喊》。小说后面附了大约三页的外文评论摘要,其中法国《读书》杂志对此书的简评我以为甚是贴切,那就是余华在这部作品里又重新拾掇起了碎碎叨叨的回忆。本书共分成四个章节,每个章节都由几个零碎的小故事组成。乍看之下...
(展开)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5 )
-
作家出版社 (2012)8.8分 74161人读过
-
Anchor Books (2007)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南海出版公司 (1999)8.4分 42982人读过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8)8.8分 651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一边生活,一边读书;一边物质,一边灵魂 (大鸟在旅行)
- 天涯荐书贴整理版(1) (花菜。)
- 冯唐与阿乙提到的书 (不鸟万阿润)
- 一无所知的世界,看下去,才有惊喜 (溜肉段)
- 《當代小說二十家》書單 (小知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在细雨中呼喊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小麦与理想国 2012-01-08 13:18:25
跟其他的套式,有些区别。。写的更为细腻,成长过程中遭受的孤独,注定要伴随人的一生
1 有用 猫河蓝懒 2012-08-11 18:23:22
没有《活着》式悲剧渲染的直白粗暴,但留白和距离感带来的悲哀和反思力度不减。
7 有用 短章 2011-09-18 20:06:29
读下来太伤了,成人的激情、受伤的童年和旁观的全知视角给一出又一出悲剧抹上了更浓的凄凉。就好像,你永远没法在余华的书里看见太阳。
7 有用 阿蒙君 2010-02-07 11:45:19
印象中最深的是那位婆婆和国庆,黑暗中,灵魂悄然凝聚...生者和死者的对话沉默不语...
5 有用 华衣 2017-05-18 17:25:32
那些细小的感情,像毛细血管一样,被余华捕捉,放大,少年的忧伤,对看到的一切的思考,让我的脑子里翻腾起一片又一片人影。
0 有用 苞米地里的汉子 2023-09-22 09:37:30 江苏
每一句都像是精心斟酌过 但是意外的不显得矫揉造作 甚至都能写到你的心坎里
0 有用 吃口摇摇冻 2023-09-12 21:57:26 福建
以旁观者的角度窥探大人世界,从大人世界中剖析自身。最后时间回到他回南门的经历,给人了解过他各时间段发生的事情后,再次从最初开始和他再走一遍人生的感觉,一种轮回和追赶记忆的痕迹
0 有用 持戒小僧 2023-09-11 14:19:07 北京
读到三分之二就不想读了,不是因为故事多苦难,而是读得过程中好像有一个声音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作者在瞎编……也不喜欢作者叙述的那种调调,比如孙有元怎么怎么样,孙广才怎么怎么样……
0 有用 鸦 2023-09-10 17:59:22 重庆
看得我太难受了,这种寂寞又无依无靠的感觉,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总是在家门口等待父母回家的场景。这让我一直讨厌傍晚,讨厌黑夜,想要温暖的拥抱,和温柔的安慰。它不是《活着》那种撕心裂肺,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悲哀。
0 有用 john simth 2023-08-13 18:50:52 江苏
属于那个年代独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