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大家小书”系列丛书的一种,既严谨又厚重,没有半点的华而不实。撰写本书的人是名副其实的真正“大家”;是多年从事学术研究的一流学者傅庚生老先生。本书是综合性的,语言很美,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享受。
目录 · · · · · ·
二 真情与兴会
三 深情与至诚
四 悲喜与同情
五 痴情与彻悟
六 情景与主从
七 联想与比拟
八 脉注与绮交
九 纵收与曲折
一○ 穿插与烘托
一一 警策与夸饰
一二 辞意与隐秀
一三 仙品与鬼才
一四 势度与韵味
一五 渊雅与峻切
一六 自然与藻饰
一七 真色与丹青
一八 雅郑与淳漓
一九 善美与高格
二○ 剪裁与含蓄
二一 巧拙与刚柔
二二 练字与度句
二三 重言与音韵
二四 对偶与用事
二五 诗忌与谶语
二六 摹拟与熔成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者,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西风、黄花,重九日当前之景物也。帘卷而西风入,黄花见;居人憔悴久矣,西风拂面而愁益深,黄花照眼而人共瘦,信手拈来,写尽暮秋无限景,道尽深闺无限情,其妙一也。九个字中,帘、西风、人、黄花,已占却六个字矣,著一“卷”字,嵌一 “比”字,而字字如贯珠,末后出一“瘦”字,缀之以夜光,其妙二也。“风”字,音之最洪者也,“瘦”字,音之最细者也,帘卷西风,以最洪之音纵之出,收到一瘦字上,敛而为极细极小,戛然而止,其妙三也。吟诵咏歌此九字者,字字人目,字字出口,九个字耳,而其景无遗,其情脉脉,其明璨璨,其韵遏云,故使人不禁叫号跳跃,若渴鹿之奔泉也。此际而遽叩之以妙之所在,其谁不张口结舌乎?然而安坐可以为语矣,岂诗之果无达诂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入得宝山,怎样才不空手而归?

《中国诗词欣赏举隅》更切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北京出版社出版于2002年开始陆续出版了《大家小书》系列丛书。《大家小书》这个名字,取义于“大家写给大家看的小书”,意即学问大家写给普罗大众的书,书的篇幅虽小,内容与学识却并不轻。 《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是其中一本。作者傅庚生是中国古典文学学者,尤精于唐文学,建国... (展开)> 更多书评 5篇
-
饮冰姑射 (兩處沈吟各自知。)
西风、黄花,重九日当前之景物也。帘卷而西风入,黄花见;居人憔悴久矣,西风拂面而愁益深,黄花照眼而人共瘦,信手拈来,写尽暮秋无限景,道尽深闺无限情,其妙一也。九个字中,帘、西风、人、黄花,已占却六个字矣,著一“卷”字,嵌一 “比”字,而字字如贯珠,末后出一“瘦”字,缀之以夜光,其妙二也。“风”字,音之最洪者也,“瘦”字,音之最细者也,帘卷西风,以最洪之音纵之出,收到一瘦字上,敛而为极细极小,戛然而...2015-01-31 20:35:25 1人喜欢
西风、黄花,重九日当前之景物也。帘卷而西风入,黄花见;居人憔悴久矣,西风拂面而愁益深,黄花照眼而人共瘦,信手拈来,写尽暮秋无限景,道尽深闺无限情,其妙一也。九个字中,帘、西风、人、黄花,已占却六个字矣,著一“卷”字,嵌一 “比”字,而字字如贯珠,末后出一“瘦”字,缀之以夜光,其妙二也。“风”字,音之最洪者也,“瘦”字,音之最细者也,帘卷西风,以最洪之音纵之出,收到一瘦字上,敛而为极细极小,戛然而止,其妙三也。吟诵咏歌此九字者,字字人目,字字出口,九个字耳,而其景无遗,其情脉脉,其明璨璨,其韵遏云,故使人不禁叫号跳跃,若渴鹿之奔泉也。此际而遽叩之以妙之所在,其谁不张口结舌乎?然而安坐可以为语矣,岂诗之果无达诂哉? 引自 一 精研与达诂 评易安重九词《醉花阴》。
回应 2015-01-31 20:35:25 -
饮冰姑射 (兩處沈吟各自知。)
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者,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2015-01-31 19:46:51 1人喜欢
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者,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引自 一 精研与达诂 评易安秋词《声声慢》,详尽十四叠字之妙。
回应 2015-01-31 19:46:51
-
yobalcony (2111)
1、各种文体、文章都见过,亲熟; 2、觉得教育方式很傻,比如教课书的编撰者,就文言文、诗词歌赋传奇类的选择时——那些史料堆积如山的著作,提之未提。跟前几天看到大家小书中《史学遗产六讲》《中国史学入门》等小书有关。古自有文史不分家;而中国的政治也在文史之中。哲学自不必说,都是文字才能渊源至今。 3、每一学科,比如小时文史哲数理化,都学了方法,可能得了精髓,但是不知道源下流长;逾深境美。 4、开篇钱钟书嘱...2011-03-18 11:08:54
1、各种文体、文章都见过,亲熟; 2、觉得教育方式很傻,比如教课书的编撰者,就文言文、诗词歌赋传奇类的选择时——那些史料堆积如山的著作,提之未提。跟前几天看到大家小书中《史学遗产六讲》《中国史学入门》等小书有关。古自有文史不分家;而中国的政治也在文史之中。哲学自不必说,都是文字才能渊源至今。 3、每一学科,比如小时文史哲数理化,都学了方法,可能得了精髓,但是不知道源下流长;逾深境美。 4、开篇钱钟书嘱其敛“才”,有点意思、意味;钱中外皆通,并无自夸或语博,提及管椎的难掩“兴奋”,欲渴通融,求相知、传播且谦逊自融。 5、跟现在科学的断层、和皆然划分有关。其实心理学之类,与生化(生物化学)、人类关、社会学相关。到中国就成了文理……其实挺害人。 6、洗脑和反洗脑——18年的义务教育之外,大概36年能洗清。不去猜测希望学到什么,诸如标准答案之害人;而自我理解,所见所闻是什么。
回应 2011-03-18 11:08:54 -
饮冰姑射 (兩處沈吟各自知。)
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者,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2015-01-31 19:46:51 1人喜欢
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者,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引自 一 精研与达诂 评易安秋词《声声慢》,详尽十四叠字之妙。
回应 2015-01-31 19:46:51 -
杜雨歇 (“活在真实里”)
李清照《声声慢》开头的十四个字:用叠字;重叠有顺序,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层次;表达的感情很细腻、敏锐,男子作不出。 辞亦不甚了了,若论其音韵,似稍有所会矣;若论其字之重叠,错落如珠,则只是皮相观耳,未尝搔到痒处也。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2019-07-14 14:40:18
李清照《声声慢》开头的十四个字:用叠字;重叠有顺序,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层次;表达的感情很细腻、敏锐,男子作不出。
辞亦不甚了了,若论其音韵,似稍有所会矣;若论其字之重叠,错落如珠,则只是皮相观耳,未尝搔到痒处也。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阔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人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叠字耳。 词人岂肯有一字妄下得?品评之者诅宜将一字空放过?欣赏文学,舍精研更莫由也。研之精则悟之深,悟之深则味之永,味之永则神相契,神相契则意相通,意相通则诂之达矣。 引自 精研与达诂 所以读诗——尤其是古诗,每个字眼都要咀嚼,不能轻易放过。而且需要读出声,需要吟咏。
试问其妙究在何许?则又张口结舌,难吐一字矣;可征诗之必无达诂也。愚以为文词之通者必有达诂。晦而难通,失在作之者;诂而不达,失在述之者。未闻不通之诗文转可以传于后世者也,更未闻不通之诗文可以使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也。咏叹而欣赏之,固已喻之于怀矣。喻之于怀而张口结舌者,所可喜者多,非片言一辞可以尽,故一时无从说起也,岂真不能达之于言哉? 引自 精研与达诂 李清照《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场景塑造地好;字词与字词之间连接地好;声音强弱对比地好。
西风、黄花,重九日当前之景物也。帘卷而西风人,黄花见;居人憔悴久矣,西风拂面而愁益深,黄花照眼而人共瘦,信手拈来,写尽暮秋无限景,道尽深闺无限情,其妙一也。九个字中,帘、西风、人、黄花,已占却六个字矣,著一“卷”字,嵌一“比”字,而字字如贯珠,末后出一“瘦”字,缀之以夜光,其妙二也。“风”字,音之最洪者也,“瘦”字,音之最细者也,帘卷西风,以最洪之音纵之出,收到一瘦字上,敛而为极细极小,戛然而止,其妙三也。吟诵咏歌此九字者,字字入目,字字出口,九个字耳,而其景无遗,其情脉脉,其明璨璨,其韵遏云,故使人不禁叫号跳跃,若渴鹿之奔泉也。 引自 精研与达诂 《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不是担心子女太晚归来,而是害怕子女在外受寒。
回应 2019-07-14 14:40:18 -
非必要不想活 (运气再好遭天妒)
作者说声声慢叠字之妙,说了三点,一为用了叠字,额……这不等于没说吗……二、三点有层次、有曲折才是阐释叠字之妙,而且稍稍能启发人。如后文所说,叠字难用,容易累赘,与此类似的还有双声叠韵之类联绵字,都是容易累赘的。李清照词所以连用一串,没有累赘,个人觉得这一组叠字好处首先有两点,一在于有描摹刻画之用,二在于有叙事之用。既能写情入微,捕捉情感变化,又能叙述出一个寻觅无果、辗转无定的过程,这是复意之妙...2019-09-21 00:18:19
作者说声声慢叠字之妙,说了三点,一为用了叠字,额……这不等于没说吗……二、三点有层次、有曲折才是阐释叠字之妙,而且稍稍能启发人。如后文所说,叠字难用,容易累赘,与此类似的还有双声叠韵之类联绵字,都是容易累赘的。李清照词所以连用一串,没有累赘,个人觉得这一组叠字好处首先有两点,一在于有描摹刻画之用,二在于有叙事之用。既能写情入微,捕捉情感变化,又能叙述出一个寻觅无果、辗转无定的过程,这是复意之妙。复意,一个词包含多层意思,就能抵消叠字的累赘问题。作者所说的有层次,只说了叙事曲折有层次,似乎没提到这几个词,各自本身放在篇章里,其含意便是有层次的。
回应 2019-09-21 00:18:19
-
非必要不想活 (运气再好遭天妒)
作者说声声慢叠字之妙,说了三点,一为用了叠字,额……这不等于没说吗……二、三点有层次、有曲折才是阐释叠字之妙,而且稍稍能启发人。如后文所说,叠字难用,容易累赘,与此类似的还有双声叠韵之类联绵字,都是容易累赘的。李清照词所以连用一串,没有累赘,个人觉得这一组叠字好处首先有两点,一在于有描摹刻画之用,二在于有叙事之用。既能写情入微,捕捉情感变化,又能叙述出一个寻觅无果、辗转无定的过程,这是复意之妙...2019-09-21 00:18:19
作者说声声慢叠字之妙,说了三点,一为用了叠字,额……这不等于没说吗……二、三点有层次、有曲折才是阐释叠字之妙,而且稍稍能启发人。如后文所说,叠字难用,容易累赘,与此类似的还有双声叠韵之类联绵字,都是容易累赘的。李清照词所以连用一串,没有累赘,个人觉得这一组叠字好处首先有两点,一在于有描摹刻画之用,二在于有叙事之用。既能写情入微,捕捉情感变化,又能叙述出一个寻觅无果、辗转无定的过程,这是复意之妙。复意,一个词包含多层意思,就能抵消叠字的累赘问题。作者所说的有层次,只说了叙事曲折有层次,似乎没提到这几个词,各自本身放在篇章里,其含意便是有层次的。
回应 2019-09-21 00:18:19 -
杜雨歇 (“活在真实里”)
《三山老人语录》云:“六一居士喜温庭筠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尝作《过张至秘校庄》诗云:‘鸟声梅店雨,野色柳桥春’,效其体也。”此一联殊无足取,永叔之才,岂弱于飞卿耶?亦存心摹拟害之耳。 可摹拟,但要能够为我所用、自有境界: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诗句),白仁甫以之入曲(《德胜乐》云:‘听落叶西风渭水,寒雁儿长空嘹唳’。 虽然,文学创作,固多有源本于摹仿者也,若必“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2019-07-26 11:14:41
《三山老人语录》云:“六一居士喜温庭筠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尝作《过张至秘校庄》诗云:‘鸟声梅店雨,野色柳桥春’,效其体也。”此一联殊无足取,永叔之才,岂弱于飞卿耶?亦存心摹拟害之耳。 引自 二六 摹拟与熔成 可摹拟,但要能够为我所用、自有境界: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诗句),白仁甫以之入曲(《德胜乐》云:‘听落叶西风渭水,寒雁儿长空嘹唳’。
虽然,文学创作,固多有源本于摹仿者也,若必“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则是今之于古、后之于先,必不可争衡,每况愈下也;又岂事之真、理之常乎?要在摹拟之外,重之以销熔工夫,融化古人之言,若自我之口出,自然而然,则不惟可以追踪前武,抑且可以显见其青蓝冰水也。黄山谷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人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引自 二六 摹拟与熔成 胡元任《苔溪渔隐丛话》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此退之早春诗也。‘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此子瞻初冬诗也。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东坡盖借昌黎之结构而自起楼阁者也。查询叔《铜鼓书堂词话》云:“陈存熙有《相见欢·咏泪》云:‘月痕未到朱扉,卜送郎时,暗里一汪儿泪、没人知。握不住,收不聚,被风吹;吹作一天愁雨损花枝。’其风情之绵密,字句之自然,可称绝唱;然亦从李后主斌愁之多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脱化出来者。”存熙实循后主之思路而延展想像者也。张德该《词征)云:“李后主词‘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张蜕岩词‘客里不知身是梦,只在吴山’,行役之情,见于言外;足以知畦径之所自。”蜕岩则袭后主之字句而掉换表里也。李重山《雨村词话》云:u宋初叶清臣字道卿,有《贺圣朝》词云: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东坡《水龙吟)演为长句云: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神意更远,”坡公则袭道卿之词句而含蓄愈深也。 引自 二六 摹拟与熔成 还有如范文正《御街行》与李清照《一剪梅》,后者化用前者,且语更工。李清照《武陵春》和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收尾。
《词苑丛谈)云:“汪舍人蛟门(醉春风》词云:‘好事如今乍,划袜移深夜。手提金缕小鞋儿,怕怕怕:犬吠花阴,月沉楼角,暗中惊诧。软玉相凭藉,纤指将头卸。妾身拼得教郎怜,罢罢罢。又听鸡声,催人枕畔,羞颜娇蛇。’较之南唐主遗小周后词,尤觉旖旎。”此诗演绎李后主《菩萨蛮》“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奴为出来难,教君态意怜”四句以成章,虽嫌说得太尽,而文辞之隽异,想像之丰富,有增花于锦之美,无添足于蛇之愚,亦足多也。 引自 二六 摹拟与熔成 对比晏同叔《破阵子》和王静安《浣溪沙》,后者摹拟前者,熔成后比前者还好:
后者静中有动,动中又有静,娇憨之外,又极生动,生动之中,又极娇憨。若并晏词观之,则觉采桑径里,双脸生笑之女儿,其声容笑貌,亦自寻常;不若此发委于枕、脸渐生涡之女郎,别有动人怜处。“这回好梦莫惊他”,梦中情景,亦似较晏词之“昨宵春梦好”更好上千倍万倍,能得者等好梦,应是女孩儿家甘愿“一春只遣睡消磨”也。晏词先写好梦,而后写斗草,斗草既赢,笑从脸生,是以斗草为主,而以好梦为宾也。王词先写斗草,而后写好梦,好梦既圆,笑涡渐生于颊辅,是降斗草为宾,而跻好梦为主也。小女儿心中事岂以区区斗草之输赢为终极之悲喜,转以好梦为占卜之资耶?同叔正是颠因倒果,亏他静安参得透也。 引自 二六 摹拟与熔成 回应 2019-07-26 11:14:41 -
杜雨歇 (“活在真实里”)
押韵慎押险韵: 诗词以生僻之字为韵,曰押险韵。如“独自怎生得黑”。因奇可以入魔,故险韵殊不必尝试;即使吐句尖新,终在细巧也。 双声叠韵也要平衡、协调: 双声叠韵诸字措置于诗词中,可以增益文章之美,前既略论之矣,然若一句之中,用之过多,虽不必以“八病”之说绳之,亦觉不利于唇吻,如强效钩辀格 也。潘子真<诗话》云:“皮日休云:‘梁武帝诗“后牖有朽柳”,沈约诗“偏眠船舷边”,叠韵生焉;《诗》曰“螮蝀在东”...2019-07-26 10:46:41
押韵慎押险韵:
诗词以生僻之字为韵,曰押险韵。如“独自怎生得黑”。因奇可以入魔,故险韵殊不必尝试;即使吐句尖新,终在细巧也。 引自 二五 诗忌与谶语 双声叠韵也要平衡、协调:
双声叠韵诸字措置于诗词中,可以增益文章之美,前既略论之矣,然若一句之中,用之过多,虽不必以“八病”之说绳之,亦觉不利于唇吻,如强效钩辀格 也。潘子真<诗话》云:“皮日休云:‘梁武帝诗“后牖有朽柳”,沈约诗“偏眠船舷边”,叠韵生焉;《诗》曰“螮蝀在东”,又日“鸳鸯在梁”,双声兴焉。”所引“后牖有朽柳”,“偏眠船舷边”,吟诵之际,皆感拗口,刘孝绰之“梁皇长康强”,亦此类也,皆不可取法。 引自 二五 诗忌与谶语 写诗谨慎重复用字,要么表示同一个字的不同含义,要么整体好看:
诗词用字,宜避其重见,盖一篇字数本无多,重则更少也。《吹剑录》云:“大江东去词,三‘江’、二‘人’、二‘国’、二‘生’、立_‘故’、二‘如’;、二‘千’字,以东坡则可,他人固不可。‘然语意到处,他字不可代,虽重无害也。今人看人文字,未论其大体如何,先且指点,重字。”若其大休可观,且无他字可代,重之尚可;若大体本无足观,只是不避重字,日吾师东坡耳,一自不可也。至于叶韵之字尤宜避其重复。苏子瞻(送江公著·知吉州》诗中有句云‘:“方将华省起弹冠、;忽忆钓台归洗耳。”结句云:“簿书期会得余用;,亦念人生行乐耳。”自注云:“二‘耳,、义不同、.故得重用。”顾亭林《日知录》云:‘初唐诗最为严整,而卢照邻《长安古意》:‘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用二‘相’字,今人谓必字同而义异者,方可重用,若此诗之二相固无异义也。”诗中两句裁得一用韵耳,自以绝对避重为允,义异或义同,古人虽有用之者,均不可学也。 引自 二五 诗忌与谶语 变与不变之间的调和:要平仄,但更要意义。即不是刻板地遵循平仄规律,如拗救,如“疑是地上霜”。
打油诗、拆字诗,工巧、纤巧。
对于一语成谶:
诗谶云云,盖非偶合即附会耳。虽然,所谓诗谶者,既由其作品而使人别生遐想,则其创作本身之感应力自必因以削弱,亦作者鹜奇以自贻害也。 引自 二五 诗忌与谶语 回应 2019-07-26 10:46:41 -
杜雨歇 (“活在真实里”)
对偶,上下句意思一样的对偶不是好对偶,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不如“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诗文之对偶,一应求其工,再应避其复。 释惠洪《冷斋夜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皆寒乞相,一览便尽,初如秀整,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东坡作对则不然,如白:‘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2019-07-26 09:50:04
对偶,上下句意思一样的对偶不是好对偶,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不如“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诗文之对偶,一应求其工,再应避其复。 引自 二四 对偶与用事 释惠洪《冷斋夜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皆寒乞相,一览便尽,初如秀整,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东坡作对则不然,如白:‘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之类,更无龃龉之态,细味之,对偶亲的,而字不露也;此真得渊明之遗意耳。 引自 二四 对偶与用事 汉语语言特点:对偶,正如教学《捕蛇者说》,对对联“苛政猛于虎”。但所对必须属实。
世传有因实事触发,兴会偶至而成的对者,则格外生动,益信文学之以“真”飞为基石,非强捏能就也。《归田录》云:“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其初受救也,语其妻刁氏日:‘吾之修书,可谓湖孙人布袋矣。’刁氏对曰:‘君之仕宦,何异贴鱼上竹竿耶?’闻者以为普对。”菩溪渔隐日:“政和间,先君赴调京师,馆于景德寺‘夜步月庭中,指月为对云:‘圆少缺多天上月’,同赴调者应声戏云:‘员多缺少部中官。” 引自 二四 对偶与用事 用典:
刘融斋(词概》云:“词中用事,贵无事障。晦也,肤也,多也,板也,此类皆障也。姜白石词用事人妙,其要诀所在,可于其《诗说)见之,曰:‘僻事实用,熟事虚用。学有余而约以用之,善用事者也;乍叙事而间以理言,得活法者也。”’ 引自 二四 对偶与用事 姜白石《扬州慢》中的用典:
《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此词“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正是暗用《黍离》故事也。杜牧之《遗怀》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又,《寄扬州韩绰判官》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词之后阕“杜郎俊赏”云云,暗用牧之诗,随顺即借原诗之豪华气象,为今日萧条局面之反衬,几乎夺小杜之诗作此词之附庸。 引自 二四 对偶与用事 刻板用典,藻饰,矫揉造作:
“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不用事而明彻,“何以解优,惟有杜康”用事而转形其钝朴之道,而稍明其分际焉。 引自 二四 对偶与用事 对于李商隐《锦瑟》,难解原因之一是对是否用典的解释和处理:
苏东坡:’适怨清和”而为诗。傅庚生:按照苏东坡的观点,则岂非用诗似徇事,·何义山之不惮烦?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收束语,又当何辞以解之耶?愚意此诗首两句言见锦瑟之弦与柱而触动年华似水、追惟往事之情,第三句云浮生若梦,第四句云宿怨无穷。五六两句意较晦,蓝田之玉似以自况,沧海之珠似咏所怀,一亦谓彼我之同戚戚耳。七八两句则意甚显:云此情不必待今日追忆时始痛人肠,在当时固已令人惘然悲悯矣。如此只觉其颈联之意少难捉摸耳;若依东坡之解释,则全篇皆晦,且用事如此,诞不经矣。 冯养吾太史断定以为此悼亡之诗。‘思华年、原拟偕老也,‘庄生晓梦’,用鼓盆事,‘蓝田玉暖”用吴宫事,皆指夫妇而言畜日‘无端’;日‘追忆’场者,云后何得此佳妇,日‘惘然卜者,早知‘好物不坚牢’。”说为差近,所释用事之处,虽仍少牵强,较胜于东坡之附会也。 引自 二四 对偶与用事 回应 2019-07-26 09:50:0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8.9分 64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8.6分 27人读过
-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萬卷樓 (2002)暂无评分 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大家小书 (张遂州)
- 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 (随云)
- 豆瓣五星图书【古典文学】 (爱玛·包法利)
- 中学语文教师书目 (剧旁)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夏日扬帆 2013-11-19 23:19:16
好棒。特别是前面说情的几章,摘抄了好多,对以后教学也有很大用处……
0 有用 小城鱼太郎 2013-10-13 10:27:25
真是毒辣诚恳,别人捧上天的也要戳他一下
2 有用 #清平# 2006-12-19 16:21:21
在抄这本书,不过总觉得不太值得。
12 有用 谷谷哒。 2016-09-22 18:21:17
典型的“中国式文学欣赏”,老爷子文笔不错,但欣赏观点谈不上真知灼见。思维还是刻板了,以雅郑气分诗之高低,认为袁枚才子气,轻佻,故批得一无是处,说李白《蜀道难》有仙气却少劝善语。才气、善恶、情理、心志云云,真的足以断文学之高下么?我想还是印象式欣赏文字太易流于无中心,评诗实在没评到点上。序里承诺的结构实际上是没有实现的。笔法沿袭了传统诗话的味道,但何以想法不能与时俱进呢?故低于期望。
0 有用 Lin 2009-11-05 12:48:33
這個學期做了不少的close reading和textual analysis,在這樣的狀態下來讀此書,不免覺得有些太簡略了。或許是因為古漢語講究簡約為美,寥寥幾字氤氳出諸多氣象,使得後人做文學評論和分析時,總是以材料間的對比論證為主。傅先生本書號稱打破陋規,從文字本身入手,但《為焦仲卿妻作》這一千七百八十五字的長詩,用了八百余字便講解完畢。至於其他的詩詞分析,少則一兩行,多則六七行,難免有些名不... 這個學期做了不少的close reading和textual analysis,在這樣的狀態下來讀此書,不免覺得有些太簡略了。或許是因為古漢語講究簡約為美,寥寥幾字氤氳出諸多氣象,使得後人做文學評論和分析時,總是以材料間的對比論證為主。傅先生本書號稱打破陋規,從文字本身入手,但《為焦仲卿妻作》這一千七百八十五字的長詩,用了八百余字便講解完畢。至於其他的詩詞分析,少則一兩行,多則六七行,難免有些名不副實了。另外,此書封底的推薦是文懷沙的手筆,算是八卦一則。 (展开)
0 有用 Rottentail 2022-07-25 17:56:59
已购
0 有用 小辰在努力变强 2022-04-30 21:19:39
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很有趣,但是观点存在前后矛盾之处,比较散,没有形成体系,加上文论这种东西就是比较模糊,不确定性大,所以这本书虽然有趣,但是不够严谨。但是如果想要了解一些中国文学的魅力,这本书值得一读!
0 有用 うつせみ 2022-03-11 16:32:02
辞章之学,最不易把握。
0 有用 佐撰 2022-02-08 12:52:06
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犹豫不定。毕竟这书一大把年纪了,真知灼见是有的,但缺点也特别明显,思想古旧,批评方式也古旧。傅先生对每篇文学作品的看点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观点倒也不必字字当真。 另外,傅先生对别的诗词评家都有反对有赞同,中正得很。只有对袁枚,从头到尾,全方位多角度地diss,说他入了魔道,操行败落,只靠小聪明。竟是纯反面教材,一句好话都没有。只是不知道傅先生为什么那么看不上袁枚。
0 有用 January沛纸 2021-09-17 23:38:52
拖拖拉拉读了很久的书,起初以为文言是负担,但越读越喜欢以古言释古诗的形式,感觉整本书都是混融一体的。所选取的篇目除经典之外有所增益,且经归纳整理,更便于理解。遗憾之处在于某些诗论问题仅停留在引用与描述的层面,虽列举例子足够,但与理论的关系不紧凑,很多时候感觉本该再讲下去却戛然而止。或许有调动读者思考之虑,但在逻辑上还是希望能追求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