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朱珩青开头是路翎小说的编者,因选编小说而成为路翎艺术的评论家,进而追索路翎其人。写过《路翎:未完成的天才》(评选)以及研究路翎的其他文字。因感凛于路翎悲剧命运的沉重的历史文化涵义,经过锲而不舍的追寻和思考,写成了这本沉重之作,路翎的传记。
不论路翎晚期如何挣扎,路翎的艺术生命在1955年已经终结了。晚期的挣扎只是更夺目地增加了路翎悲剧的沉重性,前后生涯的强烈对比使世人看到了“绝望的抗争”的“绝望”。天才的摧折已是难堪的悲剧,被摧折后的枯萎的生命挣扎,那天才余烬的残焰毕剥,则更令人凄婉欲绝了。
面对悲剧,历史向人们,人们也向历史提出的问题,只有——孰令致之?孰令致之?孰令致之……
路翎生涯的前后反差确实太震慑人了。因此,朱珩青用了可以拟之为电影的“时间蒙太奇”的表现法,逐章将传主的今与昔前后绾结,在描绘铩羽后的路翎的“定格”之后,“化出”昔年雄...
本书作者朱珩青开头是路翎小说的编者,因选编小说而成为路翎艺术的评论家,进而追索路翎其人。写过《路翎:未完成的天才》(评选)以及研究路翎的其他文字。因感凛于路翎悲剧命运的沉重的历史文化涵义,经过锲而不舍的追寻和思考,写成了这本沉重之作,路翎的传记。
不论路翎晚期如何挣扎,路翎的艺术生命在1955年已经终结了。晚期的挣扎只是更夺目地增加了路翎悲剧的沉重性,前后生涯的强烈对比使世人看到了“绝望的抗争”的“绝望”。天才的摧折已是难堪的悲剧,被摧折后的枯萎的生命挣扎,那天才余烬的残焰毕剥,则更令人凄婉欲绝了。
面对悲剧,历史向人们,人们也向历史提出的问题,只有——孰令致之?孰令致之?孰令致之……
路翎生涯的前后反差确实太震慑人了。因此,朱珩青用了可以拟之为电影的“时间蒙太奇”的表现法,逐章将传主的今与昔前后绾结,在描绘铩羽后的路翎的“定格”之后,“化出”昔年雄鹰展翅的路翎。苍白了的天才蜕影映衬着刚健风发的天才真容,一幕一幕地从路翎的后半生带出了他的前半生。这样,无须铺张,无须信赖言辞的激情,平静的叙述就将天才的被摧残及其因果的无限感慨传达出来了。
读者从叙述中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能写成这本书,不仅因为她使自己成了路翎及其家人、亲属的朋友,不仅遍方了路翎各个时段的交游,而且踏方了路翎生前脚迹所至的土地,包括市镇,乡场,以及他的生活与创作相连的环境乃至淹没的旧迹。不仅是路翎本人的,还包括路翎小说中人物的活动土地。实地勘察,有如探测矿藏,作者真如一个人文地质工作者。单就这种笃实践履的谨严态度,也够令人动容了。
本书也因探究天才的横遭摧残而涉及路翎所处的人文环境,论述文学人民中心和文学权力中心的冲突中的理论歧异;这种歧异曾是导致文学人民中心陷落的因由或不如说是表象。不过兹事体大,在一本以叙述带为主的传记里不大说得清楚,乃至不大说得精当;而且,路翎的悲剧固然与文学人民中心的陷落同步,但文学人民中心之陷落难道仅由于意识歧异之故吗?这问题作者应该涉及,但无法深究,洞察事理的读者是能理解的。
作者命我为本书作序,作为路翎的朋友,除了读着原稿时不禁欷虚之外,我只有向作者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 · · · · · ·
朱珩青 四川眉山人。做过多年中学教师,后当编辑,从作家出版社退休。甘作培育佳花的泥土,喜为他人作嫁衣。闲时也舞文弄墨,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书有:《路翎:未完成的天才》、《外部的和内部的世界》。
目录 · · · · · ·
序二/王得后
第一章 “站笼”中的一头困兽――自由飞翔的风筝
第二章 举起整个生命的呼喊――沐浴在龙潭乡下
第三章 西部山区的劳动改造――与民族一起受难
第四章 天亮前的扫地――嘉陵江的绿水
· · · · · · (更多)
序二/王得后
第一章 “站笼”中的一头困兽――自由飞翔的风筝
第二章 举起整个生命的呼喊――沐浴在龙潭乡下
第三章 西部山区的劳动改造――与民族一起受难
第四章 天亮前的扫地――嘉陵江的绿水
第五章 “把路翎的灵魂呼唤回来”――《大声日报》“哨兵”副刊主编
第六章 “诗人”的“复活”――失恋,路翎从这里走来
第七章 最后10年,他写了500万字――路翎“当过矿夫”吗?
第八章 路翎与胡风的最后会见――创作和爱情的双丰收
第九章 绝望和绝望的反抗――“七月派”的精神、理论资源
第十章 柔韧而富有弹性的脚步――“故乡”,我回来了
第十一章 “蒋纯祖”来信了――路翎真正的出生地是苏州,而不是南京
第十二章 写作是路翎的生命――批判和批判中的思考
第十三章 他似在水里,也似在岸上――路翎在“青艺”
第十四章 “他是饿不死的了”――最后的辉煌在朝鲜
第十五章 他仅仅是摔了一跤
附录一 路翎年谱简编
附录二 朦胧的期待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说起被拷,《陆定一传》中有过记述:戴上拷后,因为双手连在一起,很不协调,只要一动,手腕就与铁(实际是“钢”)箍摩擦,皮肉由红而破,而烂。如果不感染,慢慢结出了痂,待疤掉了,再长出新肉,那时还要很疼一阵。只有手腕的肉磨得长了硬茧,才能真正经得起铁的磨砺,这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变化。一旦被戴上了拷,就连大小便时都不会被除去,睡觉时也不例外,只半个月一次的洗澡时才会松拷半小时。原北京市委书记刘仁一直被拷,两年后被生生拷死。那是一种每时每刻都在折磨你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酷的刑罚,全没有在电影里看到的戴铐后仍英武非常的雄壮和浪漫。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站笼”中的一头困兽――自由飞翔的风筝 -
还在1979年的时候,《剧本》月刊编辑部试探着让路翎做一些事。于是路翎开始看《剧本》的创作稿了。路翎知道这是对他的考验。他极其认真地看剧本,写评语。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评语?差不多都是:生活不真实,不能这样来表现社会主义现实;有的甚至是:歌颂资本主义,污蔑工人阶级……路翎把50年代初别人批判他的话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当然,这些话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路翎的生存手段,是“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是一种既成的“习惯”—多少年来经过镣铐、绳索、监狱、劳改、批判……多种形式综合训练的结果。看来,路翎的身体是好转了,然而,精神还在恐怖之中,他并没有得到自由!恢复,该是一条多么艰难的漫长的路!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章 “诗人”的“复活”――失恋,路翎从这里走来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路翎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路翎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
但是,1951年9月,最使路翎伤心、难堪的事发生了。他早年的好朋友舒芜(即方管)在他的背后给了他一枪。在《致路翎的公开信》里,舒芜批评了路翎的作品和创作思想。如果仅仅是文学上的批评,那完全可以理解,“七月派”的同人间这种事是经常有的。然而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舒芜与路翎的其他批评者一样,通过对其文艺观点的分歧的分析,上升到政治立场的反动上。由于是从好朋友那里发出的,其结论就显得格外有“说服力”。原来的批...
2022-06-07 22:38:20
但是,1951年9月,最使路翎伤心、难堪的事发生了。他早年的好朋友舒芜(即方管)在他的背后给了他一枪。在《致路翎的公开信》里,舒芜批评了路翎的作品和创作思想。如果仅仅是文学上的批评,那完全可以理解,“七月派”的同人间这种事是经常有的。然而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舒芜与路翎的其他批评者一样,通过对其文艺观点的分歧的分析,上升到政治立场的反动上。由于是从好朋友那里发出的,其结论就显得格外有“说服力”。原来的批判可能还似是而非,而现在却有了最“确凿”的“证据”。比如,舒举例说,路翎欣赏“生命是一个斗争的过程”,把其他人说成是“腾云驾雾”、“市侩投机”,而且认定路翎说的“市侩投机”、“纸糊的宫殿和阴暗的监牢”是指“国民党进步文艺工作者队伍”。这等于向当时身居高位的文艺官员一郭沫若、茅盾等人通报:路翎在诬蔑你们!这真是一种可怕的(也是可耻的)“告密”。当然,这不仅反映了舒芜个人的道德问题。鲁迅早就说过,中国人是“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他也慨叹:“别国的硬汉比中国的多,也因为别国的淫刑不及中国的缘故。”舒芜要避开这场灾难,要出头,他必须这样做。 不管怎么说,路翎抗拒改造、敌视无产阶级、坚持资产阶级立场的罪名是板上钉钉了,路翎被他的朋友推到了悬崖边上。 引自 第十三章 他似在水里,也似在岸上――路翎在“青艺” 回应 2022-06-07 22:38:20 -
尾巴主义,指《野草》丛刊第七集(1948年1月1日)文章。郭号召知识分子“心安理得地做一条人民大众的尾巴或这尾巴上的光荣尾巴”。到此为止,郭这个“五四”的前沿战士,不再追求个性觉醒、个体解放了,到了“文革”时的“烧掉过去的一切”后,他完成了“个性解放”到“个性毁灭”的全过程。
2022-06-07 21:55:07
-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是一个月,余明英准备回重庆。路翻也将重操旧业。余明英回忆说,记得那天他好像打了一个哈欠。说,一个月没有写东西了,时间真是浪费太大。啊?余明英十分吃惊:结婚还算浪费时间?也不是强迫你结婚的!不过,她还是忍了。什么也没说,离开了黄桷镇。
2022-06-07 20:29:48
-
《水浒》前71回人们最爱读,多么辉煌!而后49回就渐渐不忍卒读,太惨烈了。然而那是真的。所以鲁迅先生不赞成砍掉那后传,说那是“断尾巴的蜻蜓”。笔者所写的可能就是那“后传”。尽管心中充满了悲凉,还是要写下去,因为这是真的。这里稍微缓一口气,要不,会室息了。
2022-06-07 20:02:30
-
但是,1951年9月,最使路翎伤心、难堪的事发生了。他早年的好朋友舒芜(即方管)在他的背后给了他一枪。在《致路翎的公开信》里,舒芜批评了路翎的作品和创作思想。如果仅仅是文学上的批评,那完全可以理解,“七月派”的同人间这种事是经常有的。然而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舒芜与路翎的其他批评者一样,通过对其文艺观点的分歧的分析,上升到政治立场的反动上。由于是从好朋友那里发出的,其结论就显得格外有“说服力”。原来的批...
2022-06-07 22:38:20
但是,1951年9月,最使路翎伤心、难堪的事发生了。他早年的好朋友舒芜(即方管)在他的背后给了他一枪。在《致路翎的公开信》里,舒芜批评了路翎的作品和创作思想。如果仅仅是文学上的批评,那完全可以理解,“七月派”的同人间这种事是经常有的。然而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舒芜与路翎的其他批评者一样,通过对其文艺观点的分歧的分析,上升到政治立场的反动上。由于是从好朋友那里发出的,其结论就显得格外有“说服力”。原来的批判可能还似是而非,而现在却有了最“确凿”的“证据”。比如,舒举例说,路翎欣赏“生命是一个斗争的过程”,把其他人说成是“腾云驾雾”、“市侩投机”,而且认定路翎说的“市侩投机”、“纸糊的宫殿和阴暗的监牢”是指“国民党进步文艺工作者队伍”。这等于向当时身居高位的文艺官员一郭沫若、茅盾等人通报:路翎在诬蔑你们!这真是一种可怕的(也是可耻的)“告密”。当然,这不仅反映了舒芜个人的道德问题。鲁迅早就说过,中国人是“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他也慨叹:“别国的硬汉比中国的多,也因为别国的淫刑不及中国的缘故。”舒芜要避开这场灾难,要出头,他必须这样做。 不管怎么说,路翎抗拒改造、敌视无产阶级、坚持资产阶级立场的罪名是板上钉钉了,路翎被他的朋友推到了悬崖边上。 引自 第十三章 他似在水里,也似在岸上――路翎在“青艺” 回应 2022-06-07 22:38:20 -
尾巴主义,指《野草》丛刊第七集(1948年1月1日)文章。郭号召知识分子“心安理得地做一条人民大众的尾巴或这尾巴上的光荣尾巴”。到此为止,郭这个“五四”的前沿战士,不再追求个性觉醒、个体解放了,到了“文革”时的“烧掉过去的一切”后,他完成了“个性解放”到“个性毁灭”的全过程。
2022-06-07 21:55:07
-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是一个月,余明英准备回重庆。路翻也将重操旧业。余明英回忆说,记得那天他好像打了一个哈欠。说,一个月没有写东西了,时间真是浪费太大。啊?余明英十分吃惊:结婚还算浪费时间?也不是强迫你结婚的!不过,她还是忍了。什么也没说,离开了黄桷镇。
2022-06-07 20:29:48
-
《水浒》前71回人们最爱读,多么辉煌!而后49回就渐渐不忍卒读,太惨烈了。然而那是真的。所以鲁迅先生不赞成砍掉那后传,说那是“断尾巴的蜻蜓”。笔者所写的可能就是那“后传”。尽管心中充满了悲凉,还是要写下去,因为这是真的。这里稍微缓一口气,要不,会室息了。
2022-06-07 20:02:30
-
但是,1951年9月,最使路翎伤心、难堪的事发生了。他早年的好朋友舒芜(即方管)在他的背后给了他一枪。在《致路翎的公开信》里,舒芜批评了路翎的作品和创作思想。如果仅仅是文学上的批评,那完全可以理解,“七月派”的同人间这种事是经常有的。然而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舒芜与路翎的其他批评者一样,通过对其文艺观点的分歧的分析,上升到政治立场的反动上。由于是从好朋友那里发出的,其结论就显得格外有“说服力”。原来的批...
2022-06-07 22:38:20
但是,1951年9月,最使路翎伤心、难堪的事发生了。他早年的好朋友舒芜(即方管)在他的背后给了他一枪。在《致路翎的公开信》里,舒芜批评了路翎的作品和创作思想。如果仅仅是文学上的批评,那完全可以理解,“七月派”的同人间这种事是经常有的。然而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舒芜与路翎的其他批评者一样,通过对其文艺观点的分歧的分析,上升到政治立场的反动上。由于是从好朋友那里发出的,其结论就显得格外有“说服力”。原来的批判可能还似是而非,而现在却有了最“确凿”的“证据”。比如,舒举例说,路翎欣赏“生命是一个斗争的过程”,把其他人说成是“腾云驾雾”、“市侩投机”,而且认定路翎说的“市侩投机”、“纸糊的宫殿和阴暗的监牢”是指“国民党进步文艺工作者队伍”。这等于向当时身居高位的文艺官员一郭沫若、茅盾等人通报:路翎在诬蔑你们!这真是一种可怕的(也是可耻的)“告密”。当然,这不仅反映了舒芜个人的道德问题。鲁迅早就说过,中国人是“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他也慨叹:“别国的硬汉比中国的多,也因为别国的淫刑不及中国的缘故。”舒芜要避开这场灾难,要出头,他必须这样做。 不管怎么说,路翎抗拒改造、敌视无产阶级、坚持资产阶级立场的罪名是板上钉钉了,路翎被他的朋友推到了悬崖边上。 引自 第十三章 他似在水里,也似在岸上――路翎在“青艺” 回应 2022-06-07 22:38:20 -
尾巴主义,指《野草》丛刊第七集(1948年1月1日)文章。郭号召知识分子“心安理得地做一条人民大众的尾巴或这尾巴上的光荣尾巴”。到此为止,郭这个“五四”的前沿战士,不再追求个性觉醒、个体解放了,到了“文革”时的“烧掉过去的一切”后,他完成了“个性解放”到“个性毁灭”的全过程。
2022-06-07 21:55:07
-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是一个月,余明英准备回重庆。路翻也将重操旧业。余明英回忆说,记得那天他好像打了一个哈欠。说,一个月没有写东西了,时间真是浪费太大。啊?余明英十分吃惊:结婚还算浪费时间?也不是强迫你结婚的!不过,她还是忍了。什么也没说,离开了黄桷镇。
2022-06-07 20:29:48
-
《水浒》前71回人们最爱读,多么辉煌!而后49回就渐渐不忍卒读,太惨烈了。然而那是真的。所以鲁迅先生不赞成砍掉那后传,说那是“断尾巴的蜻蜓”。笔者所写的可能就是那“后传”。尽管心中充满了悲凉,还是要写下去,因为这是真的。这里稍微缓一口气,要不,会室息了。
2022-06-07 20:02:30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胡风 (romeobleu)
- 路翎研究 (AVERYの刀刀)
- D- (平生)
- 近现代中国名人传记及回忆录 (皎然™)
- 大学四年读书录 (赖怀普)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路翎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白雪的夏天 2019-08-25 22:06:16
大部分内容都和华侨出版社97年出版的《名家简传书系—路翎》一样,只是那一本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这一本如序言所说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新旧事件交替着写。个人认为选择一本阅读即可。另外真的很想感谢这两本书的作者朱珩青老师,正是因为她才把一个较为全面的路翎呈现给了后来的读者。虽然路翎本人没能留下自传在我看来是莫大的遗憾。
0 有用 哎一古熊社长 2012-11-21 20:00:10
只能想象你星星一样年轻的眼睛。哭天才。
2 有用 飞鸟2018 2021-04-15 09:22:11
#读书.4月.02.032#2021年4月14日,看完了《路翎传》。这是一本不合时宜的书,这是一个已被遗忘的人,文学史也不怎么提这个人,虽然胡风认为他是一个天才,认为他的《财主底儿女们》的出版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但这部他22岁时候写的大书也快被忘记,只是在1985年的时候翻印了,我在初中的时候无意间买了一套,只是因为原书封面实在太美,两大本70多万字实在很便宜,一个初中生的私房钱刚好能购买得起。... #读书.4月.02.032#2021年4月14日,看完了《路翎传》。这是一本不合时宜的书,这是一个已被遗忘的人,文学史也不怎么提这个人,虽然胡风认为他是一个天才,认为他的《财主底儿女们》的出版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但这部他22岁时候写的大书也快被忘记,只是在1985年的时候翻印了,我在初中的时候无意间买了一套,只是因为原书封面实在太美,两大本70多万字实在很便宜,一个初中生的私房钱刚好能购买得起。33岁被关起来,然后疯掉,坐了20年的牢,放出来后扫大街,58岁的时候宣布无罪。25年,少年变白发,天才死亡,于是不停的写,但是无人发表,因为他活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他写的是自己以为的荒诞的真实,没有反思,只剩下廉颇老矣,一饭三屎的悲哀。值得看的一本书,值得记起的一个人。 (展开)
2 有用 HANA(╰_╯) 2009-03-23 19:22:48
没办法,路翎的资料太少。他的内心世界究竟怎么样,总觉得目前的研究资料少了些什么。
1 有用 迷舟 2020-05-06 23:37:28
时常盯着路翎英气有神的眉眼发愣,这样一个始终生活在时代夹缝里的人,总是不断和时代主潮背道而驰的人,最后被时代挤压到形神俱毁的人,他到底在想什么? 材料非常丰富、细致,很大程度缘于作者和路翎一家长期打交道的便利,因此其实是写一个老朋友,而不是隔着故纸堆才认识的古人。不禁在想,要是没有这层关系的作者要怎么给路翎这样始终被隔绝在主流外、除去作品没有在社会上留下什么痕迹的作家立传啊,材料该多难搜集?
0 有用 温故知新 2022-06-27 20:11:40
只是他的悲剧么?
0 有用 赖怀普 2022-06-07 23:23:18
朱珩青是路翎的好友、编辑兼研究者,掌握着大量未刊材料,由她来写路翎传真是再合适不过。路翎在文学史里常被称为“未完成的天才”,他的创作生涯在1955年(33岁)受胡风案牵连关入狱后戛然而止,只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西总步胡同、秦城监狱、安定医院…长达二十年的监禁让他几乎丧失了言语能力,非人般的严刑拷打让他的文字里只存留下造作的政治言语,身体和精神上疾病的轮番袭击让他提前衰老,那个被胡风大加称赞的文学新... 朱珩青是路翎的好友、编辑兼研究者,掌握着大量未刊材料,由她来写路翎传真是再合适不过。路翎在文学史里常被称为“未完成的天才”,他的创作生涯在1955年(33岁)受胡风案牵连关入狱后戛然而止,只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西总步胡同、秦城监狱、安定医院…长达二十年的监禁让他几乎丧失了言语能力,非人般的严刑拷打让他的文字里只存留下造作的政治言语,身体和精神上疾病的轮番袭击让他提前衰老,那个被胡风大加称赞的文学新星终于消逝,只留下余烬里的些许残焰。 (展开)
0 有用 像玉的石头 2022-05-26 11:51:46
想了想,其实路翎和这本小传,应该算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吧。
0 有用 烟士披里纯 2022-03-14 15:24:06
2022-14 读这本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书里每一章都用蒙太奇的写法把路翎年老和年轻的岁月联系起来,这种对比更让我觉得悲痛。一个年轻的、敢于反抗的、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天才般作家,在经历了20年牢狱之灾后变得精神失常,原有的才气也消失殆尽,后期作品也像被钳制的思想一样变成了只会歌颂的样板戏,他所受的折磨把他从时代前进的巨轮中推开,让他和这个社会脱节。作为读者的我每一章读下来都异常心痛,甚至都不敢设身处... 2022-14 读这本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书里每一章都用蒙太奇的写法把路翎年老和年轻的岁月联系起来,这种对比更让我觉得悲痛。一个年轻的、敢于反抗的、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天才般作家,在经历了20年牢狱之灾后变得精神失常,原有的才气也消失殆尽,后期作品也像被钳制的思想一样变成了只会歌颂的样板戏,他所受的折磨把他从时代前进的巨轮中推开,让他和这个社会脱节。作为读者的我每一章读下来都异常心痛,甚至都不敢设身处地想象他非人的遭遇。 因为当代文学老师课上的一句“他最后也疯了”而去了解路翎,才知道原来他的成就是被忽视和摧毁的。即使现在,读过他这部深受《战争与和平》影响的巨作《财主底儿女们》的人也少之又少(我也没读过),各种史料也很少提及他,他所受的苦难远大于后人对他文学成就的记忆。 (展开)
0 有用 叙拉古的疯子 2021-08-15 20:51:11
太惨了不忍卒读。路翎是“未完成的天才”,他本来是可以完成的,但他终于没有得到完成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