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目录
增订版前言
原版序
致 谢
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中
为什么“朝朝暮暮”?
我和你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之中
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把道德放在社会生活的合适位置
这里没有不动产
家族的地理构成
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重构
透视中国农村的司法需求
阅读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秩序
“法”的故事
“法”的故事
反思法学的特点
法学知识的分类
法学教育随想
知识的互惠与征服
曾经的司法洞识
悼念费孝通先生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学术
阅读秩序
法律如何信仰?
认真对待人治
从政法的视角切入
民主与法治的张力
社群主义的挑战?
经济学帝国主义?
《新乡土中国》序
超越“不过如此”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的创作者
· · · · · ·
-
朱苏力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苏力(朱苏力),祖籍江苏,1955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当过军人、工人,写过诗。1978年、1984年先后就读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和研究生;1985-1992年留学美国,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学问中国》(合作)(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译著《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宪政与分权》(三联书店,1997)、《司法过程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8)等多种。
目录 · · · · · ·
1.我和你都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之中――从戴安娜之死说起
2.为什么“朝朝暮暮”
3.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
4.为什么“送法上门”
5.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关于马歇尔诉麦迪逊案的故事
6.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
· · · · · · (更多)
2.为什么“朝朝暮暮”
3.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
4.为什么“送法上门”
5.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关于马歇尔诉麦迪逊案的故事
6.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
· · · · · · (更多)
1.我和你都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之中――从戴安娜之死说起
2.为什么“朝朝暮暮”
3.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
4.为什么“送法上门”
5.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关于马歇尔诉麦迪逊案的故事
6.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
7.“法”的故事
8.反思法学的特点
9.知识的分类与法治
10.法律社会学调查中的权力资源――社会学调查过程的一个反思
11.发现中国的知识形态――《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读后
12.《自由秩序原理》读书笔记
13.认真对待人治――韦伯《经济与社会》的一个读书笔记
14.法律如何被信仰――《法律与宗教》读后
15.经济学帝国主义
· · · · · · (收起)
2.为什么“朝朝暮暮”
3.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
4.为什么“送法上门”
5.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关于马歇尔诉麦迪逊案的故事
6.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
7.“法”的故事
8.反思法学的特点
9.知识的分类与法治
10.法律社会学调查中的权力资源――社会学调查过程的一个反思
11.发现中国的知识形态――《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读后
12.《自由秩序原理》读书笔记
13.认真对待人治――韦伯《经济与社会》的一个读书笔记
14.法律如何被信仰――《法律与宗教》读后
15.经济学帝国主义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讨论婚姻制度,并不是讨论该如何处理某一对相爱的恋人或反目的夫妻,而是讨论一个将在中国这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普遍实施且期待人们普遍接受的制度。 第二,关于婚姻法的讨论就不能停留在到的直接的评判……应当更多考虑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考虑到一切可能的后果。 第三,还必须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总体的发展趋势作一个判断。 第四,……,社会位置也许会使我们的视野有所遮蔽,常常以自身作为范本,而没有更多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婚姻问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为什么“朝朝暮暮”? -
婚姻制度之建立,从一开始反倒更可能是,为了限制和规制人的性冲动和异性间的感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为什么“朝朝暮暮”?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的人也喜欢 · · · · · ·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5 条 )

【笔记】历时荒谬,无能为力
3p 法治是一个民族的事业,法学家的工作大致只是对这一事业的正当化和理解。 4p 人要脱俗是很难的,因为“俗”就是一种约束人的制度。进一步地说,理论不来自理论,而只能来自社会生活。 5p 我们常常忽视普遍的现象,习惯于把书本上的“应然”当作“自然”或“实然”。于是,...
(展开)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概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为为什么朝朝暮暮》 婚姻制度的建立 限制和规制人的性冲动和对异性的感情 婚姻自由:单方自由不行、一夫一妻 生育功能:基因分配养育责任是公平、便利有效率的。 规模效应、相互保障、养老医疗保险 限制离婚:保障妇女权益(农耕社会) 时代变化 离婚自由:实际剥削妇女权益... (展开)
读「社群主义的挑战」与女权主义的联想
社群主义,女权主义,上层概念都是主义,似乎用这篇的思维导图来思考女权主义也是行得通的 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读了《厌女》这本书后。我像被启发了“民智”一般,看见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歧视女性的现象,我很愤怒,也骄傲着——我多么清醒,似乎贴上了“主义”这个标签就如同...
(展开)
> 更多书评 35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8.9分 53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8.3分 252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岊湬的书柜(4) (岊湬)
- 必需.啃书 (笑矣乎.沉静)
- 欲采购的书 (茶亦添香 书可增识)
- 不要丢失法律人的灵魂 (飘忽的橘子)
- 法学 (落花如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圆格子工作室 2009-07-14 19:06:09
通过这本书可见萧翰是个烂货
1 有用 空 2006-04-16 10:09:35
在大一的时候狠狠fan过的人
0 有用 Karma 2007-01-22 09:46:56
苏力的文字是很漂亮的,连他的这本书都要批评的,那些人肯定是出于忌妒。
0 有用 漫长的告白 2021-08-08 17:48:25
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整本书也完全散架了。或许我会把它装订起来,或许不会,这不重要。苏力老师的文字,那节奏、逻辑和用词,怎会如此明快和流畅?阅读体验堪比小说。他的文字流露出一种谦逊、务实、细致和辩证的风格,如果说这文风让人倍感亲切的话,内容则旁征博引,远超一般读者的涉猎范围,读来却不乏味,逻辑自洽得很。尤要说明的一点,苏老师看问题很细致且很少带有个人的偏见,有点怀疑主义,因为周围太少有这样的人,所以... 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整本书也完全散架了。或许我会把它装订起来,或许不会,这不重要。苏力老师的文字,那节奏、逻辑和用词,怎会如此明快和流畅?阅读体验堪比小说。他的文字流露出一种谦逊、务实、细致和辩证的风格,如果说这文风让人倍感亲切的话,内容则旁征博引,远超一般读者的涉猎范围,读来却不乏味,逻辑自洽得很。尤要说明的一点,苏老师看问题很细致且很少带有个人的偏见,有点怀疑主义,因为周围太少有这样的人,所以每次遇到有相似特质的人,我总是倍感珍惜。相同的思维方式会比较好沟通,而不论观点是否一致。 (展开)
0 有用 万物静默如迷 2020-04-05 17:50:45
不太明白…还是涨知识了
1 有用 智术师 2022-01-12 15:31:46
朱苏力的随笔集,尚可一读。
0 有用 漫长的告白 2021-08-08 17:48:25
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整本书也完全散架了。或许我会把它装订起来,或许不会,这不重要。苏力老师的文字,那节奏、逻辑和用词,怎会如此明快和流畅?阅读体验堪比小说。他的文字流露出一种谦逊、务实、细致和辩证的风格,如果说这文风让人倍感亲切的话,内容则旁征博引,远超一般读者的涉猎范围,读来却不乏味,逻辑自洽得很。尤要说明的一点,苏老师看问题很细致且很少带有个人的偏见,有点怀疑主义,因为周围太少有这样的人,所以... 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整本书也完全散架了。或许我会把它装订起来,或许不会,这不重要。苏力老师的文字,那节奏、逻辑和用词,怎会如此明快和流畅?阅读体验堪比小说。他的文字流露出一种谦逊、务实、细致和辩证的风格,如果说这文风让人倍感亲切的话,内容则旁征博引,远超一般读者的涉猎范围,读来却不乏味,逻辑自洽得很。尤要说明的一点,苏老师看问题很细致且很少带有个人的偏见,有点怀疑主义,因为周围太少有这样的人,所以每次遇到有相似特质的人,我总是倍感珍惜。相同的思维方式会比较好沟通,而不论观点是否一致。 (展开)
0 有用 万物静默如迷 2020-04-05 17:50:45
不太明白…还是涨知识了
0 有用 [已注销] 2019-12-18 22:56:19
见微知著和旁征博引是本书的特点 很有营养的一本论文集
0 有用 香菜精不吃香菜 2019-09-24 21:18:06
花了四天时间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没有什么好评价的因为我不配评价。一直听说没看过,借着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子的机会借了这本书,才知道是一篇论文,随笔集。我没有什么好批判的因为我觉得他说的有理。 图书馆借的已然破破烂烂的不成样子了,我不配入门法律因为我有点地方有点晕。